<h3 style="text-align: right">——读《古文观止·曹刿论战》</h3> <h1> 《曹刿论战》是一篇选自《左传》的著名篇章,短短的三百余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曹刿、鲁庄公的形象和对话,还活灵活现的描述了长勺之战的过程及战后分析。历代对曹刿基本都是赞不绝口,长勺之战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咱们的教员曾高度评价过这个战役。</h1><h1> 这篇文章我在初中时学习过,当时“一鼓作气”背了下来,对曹刿的机智多谋敬佩不已。今天阅读《古文观止》,再来学习这篇文章,又有新的感受。</h1><h1> 在晋见鲁庄公之前,曹刿先和乡人有段对话:</h1><h1>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span></h1><p class="ql-block"> 鄙是什么意思呢?查字典、翻资料,可以知道“鄙”字的演变。“鄙”的甲骨文是“啚”,是会意字,上部的“口”像城市,下部字形(“㐭”)像粮仓。演变到小篆字体时,在“啚”的字形上添加了“邑”,表示远离城市的聚集地之意。从字形上看,“鄙”的造字本义是指城外的粮仓或者农田,又指公卿大夫的封地、食邑,这种土地一般都在郊外甚至更远,因此“鄙”字的引申义就是边远之地。</p> <h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字会赋予更多的意思,“鄙”字也是这样。现在可以查出“鄙”主要有以下几种意思:第一种就是这个字的本义,引申为野外、郊外、边远之地;二是指周代的地方组织单位,500家为1鄙。据《周礼》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三是作为形容词使用,是指见识浅薄、粗俗庸俗、质朴淳朴等;四是作为动词使用,是指轻视、看不起等;第五种一般是自谦用词,比如鄙人、鄙见等。<br> 结合对话内容看,“鄙”在这里应该是指见识浅薄、目光短浅的意思。这段话翻译成现在的大白话就是:和他一起在城郊居住的同乡人问:“打仗这事是经常吃肉的人来谋划的事情,你又不是经常吃肉的人,为什么要掺和呢?”曹刿说:“经常吃肉的人目光短浅,不能够深思远虑。”在食物匮乏、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什么样的人能够经常吃肉呢?当然是身居高位的当政者,是“不素食兮”的高官贵族。在本文中,也就是鲁庄公和他的卿士大夫之流。<br> 鲁庄公“鄙”吗?毫无疑问从文中似乎可以看出鲁庄公的“鄙”:政治上糊涂,不知道“何以战”;军事上没有“远谋”,缺乏战争的实际指挥能力。如果没有曹刿的帮助,这场战役很可能会是失败的。但是鲁庄公真的很“鄙”吗?他有没有不“鄙”之处呢?</h1> <h1> 据史料记载,鲁庄公姓姬名同,生于公元前706年,卒于公元前662年,在位当君主时间是公元前694年到公元前662年。长勺之战是齐国主动进攻、鲁国被迫应战、力量对比有悬殊的一场战争。战役发生在鲁庄公十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这个时候,鲁庄公是22岁。22岁,搁到现在可能大学刚刚毕业,正是放飞青春、放飞自我的年纪,但此时的鲁庄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大责任。凭着年轻人的激情,鲁庄公虽说还有些迷糊、还有些懵懂,还是摆出了坚决战斗的姿态(公将战)。<br> 在这重要时刻,重要的人物遇到了对的人。重要的人物当然是“肉食”的鲁庄公,对的人就是尚未“肉食”的曹刿。鲁庄公的“鄙”与不“鄙”在见到曹刿之后也就全部表现出来了。鲁庄公的“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前面已经说过,不再赘述,下面主要说说鲁庄公的不“鄙”。</h1> <h1> 当曹刿请见的时候,鲁庄公没有推辞,立即接见了他。作为那个时候君主,虽说不会日理万机,但战争就在眼前,各种大事小情一定不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鲁庄公没有摆架子、没有高高在上、也没有为了吃喝玩乐而拒见。这是鲁庄公的不“鄙”之处一:没有架子、平易近人。<br> 鲁庄公不“鄙”之处二:实事求是、以诚相待。当曹刿问“何以战”的时候,鲁庄公没有隐瞒欺骗,他如实把想到的、做到的三个方面说了出来:自己不吝啬、能够把财物分给周围的人,诚心实意祭祀神灵以及对老百姓的案件实事求是处理。这个时候的鲁庄公可能没读过《尚书》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话,所以他的回答有点偏题,说明他在治国中出现的偏差。还好也不算完全偏题,曹刿对鲁庄公的第三点做法予以了肯定:“忠之属也,可以一战。”</h1> <h1> 鲁庄公第三个不“鄙”之处是:用人不疑、纳谏如流。当曹刿提出“战则请从”的要求时,鲁庄公答应了,让曹刿和自己同乘一辆战车,这事何等的勇气和对曹刿的信任。战斗中,“公将鼓之”,刿曰:“未可”。“公将驰之”,刿曰:“未可”。要知道,鲁庄公亲临战场,是鲁国军队的总指挥,自己的意见连续两次被曹刿否定,作为常人也很可能会恼怒。但是,在这关键时刻,22岁的鲁庄公没有头脑发热、没有迷失自我,他有的是对自己的克制和虚心听从了不同的意见。</h1><h1> 鲁庄公第四个不“鄙”之处是:不耻下问、虚心请教。战斗结束了,战斗胜利了,鲁庄公还在迷糊中:怎么就胜利了呢?是迷糊,不是糊涂。他清楚的知道,战斗中自己的思想和曹刿是不一样的,虽说自己是主帅,表面上是自己在指挥战斗,但事实上这场战斗是曹刿指挥的。这个时候就反映出鲁庄公没有不懂装懂的过人之处,他不耻下问,主动虚心求教,曹刿也是一个好的教练,完全倾囊相授,详细说明了自己那样做的原因。</h1><h1> 其实,这也是一种战后总结。我相信,通过这次战斗,通过战后复盘和总结,鲁庄公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h1><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left;">(个别图片来源网上,如有侵权定删。)</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