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以前,七十岁被称为古稀之龄,即所谓“人生七十古来稀”。如今,进入七十岁,只能算是年轻的老年人。</p><p class="ql-block"> 七十岁,应该是人生收获的黄金时期。如果将人生分为四季,那么七十岁便是人生的秋季。</p><p class="ql-block"> 曾经,我期望自己能有秋天的收获。曾对一位友人说:“只希望在你的眼里,我是一棵秋天的树,但有沉甸甸的果实挂弯在这个美好秋季的枝头。” </p><p class="ql-block"> 人生美丽之处甚多。我为此常怀感激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2年农历虎年正月十八,是我七十周岁生日。</p><p class="ql-block"> 站在镜子前,看到满头黑发的我,脸色红润鲜少皱纹,眼光有神依然充满自信,满怀感激感恩之心。</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人生,曾历经几多风雨,也曾获得数<span style="font-size: 18px;">次机遇;曾得到过人生价值实现的荣光,也得</span>到过珍贵友情爱情的洗礼,感受过来自家人和亲人朋友的关心关爱和援助。</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人生,值得我感激感恩的亲人和友人是一份长长的人名和地名——给予我无私的爱,有恩于我的师长和友人遍布全中国,遍及全世界。</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六,我的孩子提前为母亲七十岁生日举办了一场温馨的亲友聚会。我的大孙子郭镕辅大学毕业已经工作,特意为奶奶送来了精美的生日蛋糕。当天我的祝酒辞是:</p><p class="ql-block"> “第一杯酒,我要感激感恩造物主,感激感恩生我养我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第二杯酒,我要感激感恩父母给我的亲人,他们是几十年如一日关心关爱支持我并帮助我照护我的两个孩子的长姊长兄弟弟弟妹。他们与我血脉相连,是我这一生挚爱的亲人;我要感激感恩几十年来陪同我行走在人生之路上的伴侣,无论是我年轻中年或老年结缘的伴侣,他们都被我视为自己的亲人。特别是近十余年与我相伴而行相互关心体贴的老伴张秀岩,我对他深怀感激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 第三杯酒,我要感激感恩在我几十年人生岁月中,在我身处逆境极度困难的时候,曾给予我关心关爱,给予我极大援助的挚友和恩人。”</p><p class="ql-block"> 回顾自己七十年人生,需要感激感谢感恩的还有许许多多与我有缘的人:他们是我人生旅途中相逢相知相爱相守的友人;是我读小学中学研究生时的师长和同学;是我四十年文学创作最初幸遇的恩师和文友;是我近二十年来坚持网络写作,在MSN,在搜狐博客,在新浪博客,在微信群、在彩视美篇抖音上相遇的许多美好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与父母唯一的留影(1955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的母亲和姐弟(1964)</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3岁的我(1955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7岁的我(1959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3岁,小学毕业照片(1965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7岁,下乡插队落户知青(1969年)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7岁,下乡插队落户知青(1969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1岁,下乡4年的知青(1973年)</span></p> <p class="ql-block"> 有幸来到这个世界,我最应该感激感恩给予我生命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我是父亲熊治端母亲熊治清的第二个女儿。1952年龙年正月十八,我有幸生在父母生命年轻健康的时期。父母给予了我一个先天健康的体质,充沛的精力,乐观向上向善的气质,一头七十年依然黝黑的头发。</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之时,正值解放之初,是我的家庭经济最富有的时期。在我出生之前,我的父亲已经购置了位于自贡市自流井区高山井街218号临街百余平方米两楼一底的三层楼房。还记得,楼上是母亲堆放家庭杂物和父亲存放书籍的地方。我在楼上看到过父亲阅读的数十本古旧线装书籍。<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家屋后有王姓地主家遗留的花园和池塘。</span>在我家的楼上,可以远眺富有传奇色彩的自贡云盘山和柳树环绕的堰塘湾。如今,这一切美好的景物随着城市的规划建设都已不复存在。美丽的云盘山,高山井袜子石一方人饮用水的堰塘湾,以及屋后的花园和池塘,成为了我儿时美好的记忆。我的出生之地高山井,成为了我心中故乡母亲的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熊治端年轻时以他的手工技能养家糊口养儿育女。父亲的劳作让我们的家庭生活富裕,家境小康整洁舒适。</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熊治清从夫姓。母亲是一个勤劳善良能干贤惠洁净与人为善慷慨大方的的家庭妇女,她的主要工作是买菜、煮饭、洗衣、料理家务照顾我们姐弟三人的生活。当家庭出现严重危机和困难之时,我的母亲毅然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独自承担起抚养儿女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我从我的父亲,看到了一个男人一生的奋斗、勤俭、自信、坚韧,默默承受万般委屈,始终坚持自己的人生信念,始终保有自己的人格尊严。</p><p class="ql-block"> 我从我的母亲,感受到了女性的美德:洁净,能干,勤劳,善良,热情,贤惠,慈爱,与人为善,慷慨大方。</p><p class="ql-block"> 父母给了我一个有同胞姐姐和弟弟的相亲相爱相依相伴的温馨家庭。<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的姐姐熊永芳年长我12岁,弟弟熊永铭年幼我4岁。</span>我的父母还给我们姐妹兄弟带来了众多熊姓的堂兄堂姐和胡姓的表兄表姐表弟表妹,让我们姐妹兄弟三人,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血缘亲情彼此友爱相互扶持的大家庭里。这使我终身受益,让我一生崇尚亲情,重视亲情,敬重亲情。</p><p class="ql-block"> 我从我的姐姐熊永芳,感受到浓浓的姊妹深情,感受到自己人生艰难困苦时,同胞姐姐所能给予我最多的关心关爱和照护。我因此感恩感激感谢我的姐姐熊永芳姐夫张文强对我和两个孩子的关爱和照拂。</p><p class="ql-block"> 我从我的弟弟熊永铭,感受到血浓于水的姐弟情深,感受到在我人生最困难时同胞弟弟所能给予我最无私巨大的经济援助和支持,给予我的两个孩子极大的关心关爱和照顾。我因此感恩感激感谢我的弟弟熊永铭弟妹邱明江。</p><p class="ql-block"> 我从我的堂姐熊碧霞熊永森,堂兄熊永富堂嫂谢摸金感受到来自熊氏大家庭的亲情和温暖。</p><p class="ql-block"> 我一生最大的幸运和幸福,是养育了两个身心健康的儿子。我的儿子郭恒和郭航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的生命,因为有了两个儿子而完整。当孩子们年幼时,我因为自己的一个作家梦,而将孩子带离了他们的家乡福建石狮和他们的父亲及亲人,我因此必须承担起一个单亲母亲对孩子们的养育责任而备受生活的磨砺和艰辛。我努力奋发<span style="font-size: 18px;">顽强执著走自己的文学创作作家之路,竭尽全力竭尽所能供给和维护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家庭日常生活。我深爱我的孩子们,</span>因为我是他们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时隔多年以后,我曾反思自己年轻时一心追求作家之梦的自私行为,深感愧对我的两个孩子和他们的父亲及家族亲人。奈何一切都追悔莫及,悔之晚矣。</p><p class="ql-block"> 古稀之年,我因为拥有两个懂事孝顺有情有义善良的儿子而满足。我的儿子们虽然平凡但身心健康,他们心态乐观积极向上向善,我为孩子们感到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人生七十年,我为自己从出生便拥有一个敬老爱幼、亲情浓郁、知书识礼、慷慨博爱、积德积善的原生家庭,为我有好的祖辈和父母,为我有好姐姐好弟弟,为我有两个善良孝顺的儿子而感恩上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与大儿子石狮留影(1976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与小儿子自贡留影(1978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母子三人合影(1981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送小儿子郭航经上海回四川(1983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与长子郭恒泉州留影(1983年)</span></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人生,我有一多半的时间都行走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史无前例的文-革开始时,我们初中68级刚进入初中一年级下期。虽然不是红卫兵,但我与同学谢振敏一道,很大胆的乘坐着全国红卫兵进京大串联的免费火车,走走停停迷迷糊糊到了北京,在千万红卫兵的人流中,我们竟然抬头看到了天安门上正在挥手的毛主席和周总理。之后继续美其名曰大串联,稀里糊涂去了沈阳,最后怎么回到家乡自贡,至今忘得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 1969年,曾经参加过文--革大串联的中学生,都遭遇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仅读过初中一年级的我,也被算作知识青年送去上山下乡当农民,远离了家乡自贡,远离了自己的母亲和家庭。</p><p class="ql-block"> 1969年1月,我的母亲亲自送我去下乡务农。母亲不放心我一个女孩子到学校原指定地点宜宾高县去上山下乡,她将我送到我父亲熊治端的出生之地——四川<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内江县石堡沱熊家大院,以投亲插队的知青身份,落户在有大伯父和二伯父两个家庭的生产队,当时的政策叫投亲靠友。就这样,我在内江农村</span>度过了我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五年青春时光。在熊家大院插队落户的五年,使我对自己的熊氏家族和农村生活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是我人生的第一次历练。</p><p class="ql-block"> 五年青春岁月,我学会了基本的农活:上山种地,下田栽秧打谷,干生产队的活,栽种自己的自留地。</p><p class="ql-block"> 五年知青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或者说精神享受,是每星期日早出晚归,从生产队熊家大院步行几十里路进城,到内江市人民公园图书馆去看书。经过文-革初期破四旧,图书馆已经没有什么书。那时求知欲很强,能借到书已经感到很不错了,不管什么书都看,离开时还有些念念不舍,不知道下星期还能不能再借到同一本书。通过几年的看书学习,我感觉自己终于有一点点像个知识青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四川内江县田家区石包坨熊家大院(2012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们姐妹兄弟陪同父亲熊治端回到家乡内江石包坨熊家大院与本家亲人相聚(2002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携带儿孙回到曾经下乡务农的老家熊家大院(2018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这条田埂曾经是生产队给我的自留地,还有一块土地在山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眼前的油菜地,过去是生产稻谷的水田。做下乡知青期间,我会下田插秧,打谷。</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74年初,我因母亲重病住院,在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王医生的帮助下,办理了病退回城。那时我22岁,正值青春年少爱幻想的年纪,被一封来自福建侨乡石狮热情洋溢的退役军人邀请去闽南海边看大海的信所吸引,竟然跪在病重母亲的床头,哭泣着告别了慈爱的母亲,只身一人,用离开农村时卖口粮的钱,买了一张37.2元从自贡到福建厦门的火车票,经重庆贵州广西桂林湖北湖南江西鹰潭,终于在第七天到达厦门。</p><p class="ql-block"> 为了一睹大海的风采,为了年少时那一见钟情的爱情,<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到达福建石狮的几天后,</span>却永远失去了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的人——我的母亲。 </p><p class="ql-block"> 人的命运是那样的不可知。当我满怀激情奔向大海之时,我的母亲却在家乡静静地离开了人世。而回乡之路是那么遥远,三千七百里路,乘坐火车需要整整一周七天的旅程。我知道自己即便匆匆赶回家去也不能再见到母亲。那种悔恨、自责、负罪、心碎的感觉,是我年轻时最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我决定在石狮住下,为了与大海为邻,为了我心中的爱情。</p><p class="ql-block"> 没有婚娶的聘金和彩礼,也没有陪嫁的衣物和首饰,仅仅凭着青春的热情和激情,我们开始拥抱了生活。</p><p class="ql-block"> 在当年的侨乡小镇石狮,在当年尚未坍塌的宽仁街许厝坡郭厝这栋有上百年历史的进士宅第,在那一间小屋里,我们有了自己简单温馨的家庭。几年间,我的两个儿子郭恒和郭航先后降生,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希望和乐趣。</p><p class="ql-block"> 我渐渐习惯了在石狮忙碌琐碎的家庭生活,我听惯了石狮的闽南语乡音,我熟悉了石狮的民风民俗,我像热爱自己家乡一样,爱上了石狮这块栖息养育了我的闽南滨海侨乡小镇。无论是在我的中篇小说《一个女性的遭遇》、《岸》,或是短篇小说《桥》、《美人儿》等篇章中,我都写进了自己所熟悉的石狮的乡音,石狮的风土人情,石狮的大海、山川、街道和人物。</p><p class="ql-block"> 自1974年初至1983年底,我在石狮生活了近十年。离开石狮之前,以石狮为社会背景的我的短篇小说《桥》,已经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海峡》杂志第四期发表。中篇小说《离》,后被当代杂志社更名为《一个女性的遭遇》,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1984年第四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和石狮石光中学初二年级学生(1983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4年初,我带着我的孩子离开了石狮,离开了我和孩子暂时栖身的石狮石光中学,离开了我任语文教师一个学期的学生们,有些失魂落魄地回到我的家乡四川自贡市,回到我的老家高山井,住在父亲和弟弟家的一个小房间里。</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32岁的年纪,虽然怀揣着作家梦想,但带着两个孩子,没有工作,身无分文,只能靠着父亲和姐弟的接济过日子。正在我焦头烂额极其背运之时,却突然否极泰来,文友欧阳宏生在自贡日报发了一条新闻,说我的中篇小说将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第四期发表。这条新闻引来了自贡日报记者的关注。很快,自贡日报记者上门采访的文章发在了星期日头版头条,一时间引起轰动效应。自贡市人事局干部科柏朝坤科长来家看望并动员我走出家门为四化建设出力,很快,自贡市人事局刘庆聪局长毛永寿副局长亲自将我的情况报告给时任自贡市人民政府市长刁金祥。后经中共自贡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并发文通知破格录用我为国家干部,不实行试用期,定为行政21级,安排在自贡市广播电视局自贡电视台文艺部做记者,文学编辑,专业从事文学创作,成为了人们所说的专业作家。在此之前,自贡市人民政府还拨专款在自贡市石缸井购置了一套大两居房子,解决了我和两个孩子的居住问题,这是我回到家乡后,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我和两个孩子从此有了立足之地,温馨家园。</p><p class="ql-block"> 房屋和工作在同一时间得到完美解决,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是多少人做梦也不敢想像的事情。如此巨大的恩惠,突然降临到我的头上,让我感激涕零,感动感恩不已。直到今天,我对家乡自贡,仍满怀感激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 之后多年,我曾有过数次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石狮工作定居,或举家出国生活的机会,但我始终挪不动脚步,离不开家乡自贡。我告诫自己不能忘恩负义,不能忘本,不能背离我的家乡自贡,不能背离我的祖国。</p><p class="ql-block"> 家乡自贡永远留住了我,不仅仅是因为当年的一套房屋和一个工作,而是家乡母亲对当年失魂落魄的女儿最大的恩情恩惠,最多的慈爱和包容,让我在自贡深深感到了自己被家乡母亲所保护所疼爱,甚至有被宠爱被溺爱的感觉。我相信,这是我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也找不到也得不到的大恩大德。十分万幸,我得到了,就应该好好珍惜,就应该以自己的生命去回报家乡自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感受到家乡自贡对自己的重要,我决定终身留在生我养我的家乡自贡这方热土。我深怀感激感恩之心,感激感恩我的家乡自贡。感激感恩中共自贡市委和自贡市人民政府。感激感恩自贡日报和自贡市人事局,感激感恩自贡市广播电视局,感激感恩自贡电视台,感激感恩自贡市文联和作协,感谢感恩家乡自贡唯一的文学窗口《蜀南文学》,感激感恩我家乡自贡的政府和人民关心关爱包容我的一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自贡是我的出生之地,是我的生命开始的地方。出生之地是一个人生命的起点。出生之地对一个人真是太重要了。人的血脉里本来就流动着家乡和父母的特质。当我走遍世界后再次回到家乡自贡,回到亲人们的身边,喝着家乡釜溪河的水,呼吸着家乡特殊的空气,我的视野之中无一不是家乡的景物,我的心灵和血肉中的潜隐之物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被激活。家乡自贡使我的思维、创造力、身体、心理等各方面一起跃动,热血奔流着冲动着焕发着创造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88年元月底至3月初,我回到石狮,以自贡电视台记者的身份编导拍摄电视专题片《腾飞吧,石狮!》。3月10日,我带着拍摄的几十盘素材离开石狮飞往北京去上学。我带走的其实是当年石狮小镇的历史。就在我离开石狮的当天,石狮市筹备领导组进驻石狮。</p><p class="ql-block"> 当石狮小镇上紧锣密鼓筹备建市之时,我正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课余时间,我便带着素材赶到中央电视台制作节目。这样前后用了近3个月时间,4集电视专题片《腾飞吧,石狮!》终于完成。该片由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薛飞杜宪配音,以《侨乡名镇石狮》之名,在中央电视台播放。</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北京,正是在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念研究生攻读文艺学硕士学位的这几年(1988-1991),我萌生了要写一个真实的人的一生的想法。究竟写谁呢?当时在我的周围其实不乏这样的人物。然而我知道,用历史的观点来评价一个依然在世的人总是一件棘手而危险的事情。几经考虑,我把视线放得离我远远的,我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自己记忆犹新的侨乡小镇石狮。</p><p class="ql-block"> 半年后,当我把制作完成的4集电视片送回到石狮,发现我曾经生活过的侨乡小镇已经鸟枪换炮了。</p><p class="ql-block"> 1988年9月28日,石狮由镇升格为市。石狮人由农民变成了市民。石狮人笑逐颜开,好似中了头彩。过去我一直听不太懂的闽南话似乎都被我听懂了。我注视着撤镇建市后欢天喜地的石狮人;我注视着石狮人那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此时此刻,我脑子里萌生的已经不是写一个真实的人的想法,而是写一群人,写一个石狮人的群体的雄心与壮志。</p><p class="ql-block"> 1996年5月,应石狮籍旅菲著名侨领蔡清洁先生的邀请,我前往访问千岛之国的菲律宾。</p><p class="ql-block"> 整整10天时间,我与蔡清洁先生和夫人、黄呈辉先生和夫人、林玉燕女士和她的先生,以及蔡尔超先生、蔡秋舫先生、柯清淡先生、寒冰先生、史曼女士等菲律宾友人,分别参观和访问了国立菲律宾大学、泰祥钢铁厂、菲律宾国父黎刹纪念堂、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阵亡将士公墓、马尼拉大教堂、仑那沓公园、露天音乐会---</p><p class="ql-block"> 当我顶着满头的热带花香,沐浴着岛国的椰风蕉雨,步履匆匆地从菲律宾的风景名胜区火山湖归来;当我步出那令人头晕目眩的赌城(CASNO);当我面对着NG辉煌的马尼拉海湾的落日,当我仰望着我的同胞在世界大都会马尼拉马卡迪(MAKATI)修筑起来的一幢幢摩天大楼;当我在喜来登大酒店接受菲华作协盛情的宴请;当我在荫美沓伊娃园与中华文研会、菲华文联、华文作协、、千岛诗社、辛垦文艺社、新潮文艺所、学群文艺社的菲华作家们共品异国川菜、共论国事、共话家常时;当我透过华文作家与诗人们忧思、忧郁的目光而深刻感受到他们在异邦为弘扬光大我中华文化所付出的种种辛酸时;当我在与我的各阶层同胞做深入广泛的交谈时,我从同胞们那娴熟的闽南话和国语中,深刻感受到远离故土的他们,对自己的故国故乡所怀抱的一颗颗无限赤诚热爱的中华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 菲律宾之行,我认为自己对耳闻目睹的一切是负有责任的。我的责任就是把这一切全都写出来——我要让祖国和家乡的亲人们永远记住和缅怀我们的海外赤子们为祖国和家乡所做出的巨大而卓越的贡献;我要让我的友人们和我的同胞们永远记住和缅怀他们自己曾经有过的光荣——他们曾有过的勇气、荣誉、自尊、怜惜与牺牲精神,以达到不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6年5月,菲律宾之行与蔡清洁先生访问马尼拉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6年5月,菲律宾之行访问林玉燕女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6年5月访问马尼拉,与菲律宾华人作家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6年5月访问马尼拉,与菲律宾华人作家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回国后,在石狮我受到时任中共石狮市委书记、市长何锦龙的热情款待。我对何书记谈到此番访菲的一些感受,谈到石狮人在石狮之外的世界各地对人类社会的奉献。我对何书记说,如果有条件,我想写一本有关石狮的书,并拟将此书献给共和国建国50周年。何书记当即表示赞同,并给予了大力支持。在中共石狮市委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我在石狮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有了通讯工具,同时也有了长期吃苦的思想准备。自1996年至1999年的三年多时间里,我全心全意投入到采访和撰写近百个真实的石狮人的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石狮建市十年(1988-1998),有关石狮的书籍层出不穷。而我撰写《石狮百人》的目的,并不是要仅仅在它们之中再加上一部。对于石狮,我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我希望通过对近百名与石狮有关的人物的采访和记录,完成我对石狮这方土地多年的牵挂和热爱。</p><p class="ql-block"> 《石狮百人》这部作品实际直接间接涉及的远远不止百人。在我的整体思考和写作中,我都尽可能让自己的思路走出地理上的石狮这么一个狭小的地域或空间。在我的笔下,在我的眼里,石狮这个新兴的侨乡城市只是当今改革开放的中国缩影的一个侧面。石狮百人其实就是中国的千人万人。本书中石狮藉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希德先生、王启明先生、李爱珍先生等人都是中国和国际科学界的知名人物,他们工作、生活、活动的空间岂是“石狮”二字可以局限的!书中石狮藉旅菲著名华人华侨领袖如高祖儒先生、董尚真先生、蔡琼霞女士、陈永栽先生、蔡清洁先生等人,数十年来驰骋在菲律宾政界和商界,他们对于菲华社会乃至菲律宾国家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也并非“石狮”二字可以框定。在菲律宾人民眼中,他们是杰出的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在《石狮百人》多年的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我曾得到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石狮市委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得到石狮藉海内外各界人士的热诚支持和关照;旅菲石狮市各乡联合会、旅港石狮市同乡公会给我在菲、在港采访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旅港邱季端先生、旅菲蔡清洁先生、蔡友铁先生、卢祖荫先生、林玉燕女士等为我采访提供了许多的支持和援助;石狮市委书记兼市长何锦龙先生、郑栋梁先生,以及周真平女士、黄水源先生、蔡世佳先生、洪明苇女士、李繁红小姐、陈国锋先生、吴永雄先生、吴为坤先生以及泉州的陈日升先生、陈志泽先生、陈瑞统先生等众多文友自始至终给予了我大力的支持和鼓励。</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近百名石狮人的采访、研究和撰写,我受到的教育和启迪是广泛而深刻的。《石狮百人》一书,完成了我对石狮这方土地多年的牵挂和热爱,完成了我对石狮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人生,我用三分之二的时间,与石狮结下了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0年2月,在石狮市举办的《石狮百人》出版发行座谈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0年2月,在石狮市举办的《石狮百人》出版发行座谈会全体人员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00年3月,在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国作家协会、石狮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石狮百人》出版发行座谈会</span></p> <p class="ql-block"> 福建石狮并非我生命的故乡,但她却是我两个儿子的家乡,是我文学创作的摇篮。石狮是我喜欢和热爱的一方土地,是我心中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认真地描绘着一幅经纬图。那经纬可以是一种生活,也可以是一份缘,一片情,一个梦。</p><p class="ql-block"> 石狮是我年轻时的一份缘,一个梦。石狮是我年老时的一份感恩,一片深情。</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离开一个地方,那里的风景就不再属于你。可是对于我,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初石狮街头的冷清,石狮屋宇的古朴,石狮乡音的动听,还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石狮因小商品市场空前的繁荣而呈现出一派繁华活跃人头攒动的景象,当年侨乡小镇石狮的原风景都已经铭刻在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人生,我走遍了自己年轻时想要去的许多地方,无论是福建广东香港,北京上海天津,亦或是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菲律宾,见到过许多我曾希望了解的各色人等,我发现自己渐渐成长起来。丢掉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浪漫、激情和渴望,思想也变得丰富和复杂起来,不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至今仍然很热情,很善良,很朴实,内心依然充满浪漫和激情。</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我的热情,善良和朴实,来自我的家乡自贡,来自我的老街高山井,来自我的家庭,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p><p class="ql-block"> 我的学识和见识,浪漫和激情,来自我受到的小学和中学教育,来自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来自世界文学名著,来自托尔斯泰、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简爱……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的小学同学聚会(2019)</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的小学同学聚会(2021)</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的初中同学聚会(2020)</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我所受到的学校教育包括:自贡市尚义灏小学、自贡市第六中学(海潮中学)、北京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 给予我知识的老师很多很多。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老师也很多。由于年代久远,很多老师的名字我已经记不住或记不全了。只有那些给过我特别关爱的老师我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我将终身铭记那些曾给予过我关心、关怀、关爱、教育和栽培的老师。他们是我的小学老师:叶远康、陈菊芳、牟元淑;中学老师:谢名标、王朝礼、金复华。</p><p class="ql-block"> 鲁迅文学院老师:唐因、周艾若、何振邦、王愿坚、冯立三、鲍昌、唐达成、张契、李国文、林斤澜、文怀沙、谢冕、王舟波、王祥。</p><p class="ql-block"> 北京师范大学老师:童庆炳、孫津、韩兆琦、郭齐家、钱志亮、沃建中、王德胜、林崇德 。</p><p class="ql-block"> 除了以上这些在课堂上授予我知识的老师以外,我还有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老师和作家同学。他们是和我的人生道路或文学之路紧密相联的一些长辈、朋友和文学界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自1983年开始,在我从闽南侨乡小镇石狮的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到石狮石光中学的代课老师,之后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我有幸遇到过许许多多倍受人们敬重的著名作家,文学前辈,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几十位同学与文友。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鲁迅文学院第四届进修班(1988)</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开学典礼(1989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鲁迅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毕业(1991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福建人民出版社《海峡》杂志武夷山笔会(199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学创作研究生班同学聚会(2014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京刘以林山庄同学聚会(2014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周艾若老师九十五岁生日庆贺留影(2016年)</span></p> <p class="ql-block"> 被我所尊敬的老师和文友是:著名作家孟伟哉、严文井、韦君宜、秦兆阳、丁玲、冰心、王愿坚、郑理、孟晓云、何启治、周艾若、冯立三、陈子伶、汪兆骞、马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川省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朋友:刁金祥、颜月娇、罗良仰、陆强、王淑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柏朝坤、刘庆聪、毛永寿、周义林、黄康、黄中原、李瑞昌、杜江、何开四、周克芹、彭林、温怀清、黄宗星、邓科、欧阳宏生、蒋涌、邵远生、梁智弘、张代绪、刘锦源、王大鹏、杨德华、王文敏、肖治齐、刘昌晏、杨传怀、晏才纹……</span></p><p class="ql-block"> 福建省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朋友:杨云、陈金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施群、陈启初、李灿煌、曾阅、陈志泽、程鹤麟、高鸿昌、许怀中、</span>刘成业<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何锦龙、郑栋梁、黄源水、黄水源、周真平、蔡世佳、施文顶、卢义达、柴淑珠、洪明苇、李爱珍、谢希德、陈志泽、陈日升、陈瑞统,曾林、张嘉滨、王岩、陈国峰、李繁红……</span></p><p class="ql-block"> 菲律宾香港著名华人侨领蔡清洁、董尚真、蔡友玉、蔡友铁、林玉燕、卢祖荫、邱季端、蔡维新、洪鹏飞……</p><p class="ql-block"> 以上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分别是我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年来的伯乐、恩师和朋友。在我人生最艰难最重要的转变时刻,是他们给了我最有力的支持和关怀,爱护和帮助。我将永远铭记他们的情谊,我将在心中永远感激感恩他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要特别感激感恩香港大收藏家邱季端先生。当我的家庭遇到严重困难和危机时,邱季端先生慷慨给予了我巨大的援助和鼓励,舒缓了我当年的危急和艰难,我为此将邱季端先生视为我和我家庭的恩人。谨此向邱季端先生深表敬意和感激感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家庭遇到严重困难时期,著名作家蔚江学姐、冯敬兰学姐、叶_文福学长等学友,曾给予我和我的孩子极大的援助支持和鼓励。</p><p class="ql-block"> 我的外甥女张海涛、我的侄女熊思敏曾给予我极大安慰和援助。</p><p class="ql-block"> 谨此一并致谢致敬感激感恩。 </p><p class="ql-block"> 最近几年,我因眼疾数次住院,我的石狮石光中学学生蔡秋月给予了我极大的关心关爱和慰籍,数次从香港寄来耗资巨大的各种药品和营养品,帮助我尽快恢复健康。蔡秋月的友情和义举令我感激感动并深感不安,谨此深表感激感谢和感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深深感激感恩福建石狮和首都北京,我的作家之梦是从这两个地方开始并得以实现的。福建石狮和首都北京是我的福地。</p><p class="ql-block"> 我还要感激感恩与我有缘的北大荒和哈尔滨。2007年12月,我在儿子郭恒的陪同下访问了北大荒,看望了老干部刘欣,结识了许多曙光农场的老战士和知青朋友。这对我的生命产生了重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哈尔滨看望搜狐博客博友张清沛先生和徐永江先生(2007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北大荒曙光农场看望刘欣先生及其老战友(2007)</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第二次访问北大荒曙光农场,看望刘欣先生及其老战友(201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在哈尔滨,与当年下乡曙光农场哈尔滨知青朋友相聚(2018)</span></p> <p class="ql-block"> 我要感激感恩长期为我及家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已退休中医邓远焜医生。与邓远焜医生相识四十多年,深刻感受到邓远焜医生待人真诚,与人为善,人品高洁,医技精良。谨此向八十余岁高寿的邓远焜医生致以敬意和感激感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近三年(2019-2021)我因右眼虹膜睫状体炎症,曾长期就诊住院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三年时间,我因虹膜睫状体炎症先后住院治疗四次。第五次住院,是摘除白内障。感激感谢感恩时代的进步,感激感恩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李爽乐医生,李桃医生和刘森医生为我摘除了白内障,让我的眼睛重见光 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义号小学大队委留影(1963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温怀清:二排中,贝奇:后排右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高山井乡亲聚会(2017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回到家乡高山井(2017)</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家乡高山井乡亲聚会留影(2018年)</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温怀清贝奇留影(2018年)</span></p> <p class="ql-block"> 我要特别感激感恩我挚爱的朋友温怀清。</p><p class="ql-block"> 我与温怀清有共同的家乡高山井,我们同在自贡市上义号小学读书成长。我读小学四年级时,温怀清读小学六年级。加入少先队后,我开始崇拜少先队大队长温怀清,直到今天,我依然崇拜温怀清。当我12岁接任温怀清的少先队大队长时,是我少年时最大的喜悦荣光和精神财富。我相信,我成年后的人生追求,我对自己的梦想,我的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崇拜大队长温怀清,接任温怀清成为自贡市上义号小学少先队大队长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人生七十年,我对温怀清的友情与日俱增。我们相亲,相爱,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信任,相互慰籍互诉衷肠。我们既是同学,又是好友,还是心心相印的好姐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七十岁生日,我满怀感激感恩的心,感激感恩在我的人生岁月中,所有与我有缘相逢相知的有缘人。</p><p class="ql-block"> 我对家乡自贡感恩戴德。 </p><p class="ql-block"> 感激感恩造物主和上天神明。</p><p class="ql-block"> 感激感恩人世间一切的善良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我的生日,七十岁人生来之不易,八十岁之前,我得好好活着,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需要我逐一去完成。</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前面,有几位百岁寿星的长辈和师长给予了我许多的关爱和加持;在我的身边,我的长姐长兄都是高寿老人,有亲人的关心和陪伴,我是很幸运的人。</p><p class="ql-block"> 生命来之不易。亲情无比珍贵。友情无价之宝。我会好好珍惜。</p><p class="ql-block"> 我谨再次感激感恩上天的保佑!感激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激感恩我的家人亲友的陪伴!</p><p class="ql-block"> 感激感恩为我的生日点赞和祝福的亲人和朋友,衷心祝福大家虎年大吉如意吉祥喜乐安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生美丽,如天空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p><p class="ql-block"> 人自身的福祉,如高贵的天性,聪明的头脑,乐观的气质,爽朗的精神,健康完美的体魄,简言之,是幸福的第一要素;所以我们应尽心尽力去促进和保存这类使人生幸福的性质,莫孜孜于外界的功名与利禄。</p><p class="ql-block"> 对于人的生命而言,衡量事情轻重的标准不是物质的价值,而是良善的程度。生命应该是,也可以是无限的喜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2022虎年正月初六,我家兄弟姐妹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我家墙壁上挂满了亲情友情的相框,留下了我的家人亲友和师长同学好友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难忘今天七十岁,难忘朋友圈师长长辈亲人好友友最美好的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