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我们的先辈们

程彦淑(程颢程颐后裔)

<p class="ql-block">程颢[hào],(公元1032年—1085年),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字伯淳。</p><p class="ql-block">程颢学者称明道先生。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官至监察御史里行。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淳祐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程颢早年受父程珦之命,与弟程颐和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p> <p class="ql-block">程颐[yí],(公元1033年—1107年),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中国北宋思想家,理学创立者之一。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十四五岁时,与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在游太学时,作《颜子所好何学论》,主管太学的胡瑗惊异其才。王安石当政时,未被起用,与兄程颢在洛阳讲学。</p><p class="ql-block">程颐司马光执政时,被荐为崇政殿说书,与修国子监条规。在为哲宗侍讲期间,敢以天下为己任,议论褒贬,无所顾忌,声名日高,从游者日众。其后,程颐因反对司马光的新党执政而被贬,任西京国子监守。不久削职,被遣送至四川涪州,交地方管制。程颐在被贬期间,完成著作《周易程氏传》。徽宗即位,得以赦免,但不久又受排斥,遂隐居龙门,遣散门徒,不久病死于家。至南宋,追谥正公。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被世人称为“二程”,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二程的心理学思想较为丰富,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也至关重要,因此后世称为“身心之学”或“心性之学”。他们的最高哲学范畴是“理”,它作为绝对本体而衍生出宇宙万物;他们的最高心理范畴是“心”,它作为“理”的等同物而产生人的形体:“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二程的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他们的心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3]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在学风上,两程提出了“穷经以致用”的主张,突破了汉学不敢独立思考的墨守成规的治学方法,不失为一大进步。当然,在理学后来被定为属于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以后,就长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妨碍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开放,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故其消极面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二程之所以能成为旷世大儒,除了与他们自身的渊博学识分不开外,也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密不可分。二程出身于“名门望族”。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也是赵光义的幕僚之一,以后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死后赠封少卿。曾祖父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则为吏部尚书。两程的父亲程珦[xiàng]又以世家的荫庇,照例做了一个“郊社斋郎”,得到了晋升机会,由此起家,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到了暮年,才因老病退休。</p> <p class="ql-block">程广瑜,男,50后,长垣市人,网名:文化旅程,毕业于焦作矿院地质系测绘专业。入职40多年,当过兵,干过技术工程,参加过城市建设、区域规划。於闲暇处偶染墨香,临案吟字,省思悟惑,不求成名,只为探索。现为新乡市作协会员,省科普创作协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现代考古科技告诉我们,中华大地上的一什一物、一草一木都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关键是您用怎样的思维读它看它,探索下来更能激发我们长存于心爱家爱国的情怀。我的老家长垣市芦岗乡程庄村是个自然的文化名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一块不时梦绕于怀、清新淳朴的高地。但是程庄村所辖的三个自然村东程庄、西程庄、马寨到底从何处迁来,一百多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2015年8月,在改革开放文化振兴浪潮的推动下,程庄村和迁居到县城等外地的程姓人根据上辈人的传说,到山东东明县齐王集续家谱,认定程庄是北宋理学家程颢后裔中的两户人家,因咸丰八年黄河改道涨水迁到长垣落户成村,由于缺乏实物旁证总感觉结论底气不足,好像缺了点什么。2018年8月30日,我和广瑞堂哥出于好奇心到程庄的马寨自然村东头,参观一处民间自发保护的古代遗存。管理小庙的马国民先生打开庙门,院内建有三处简陋低矮的庙室,供奉着三方不同的神灵,正北右侧庙室角落处摆放着一通很不显眼大概高450厘米宽400厘米的石碑。碑体镌刻文字显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重修文昌帝君庙白衣堂捐资碑。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穿越179年时光来到我们眼前。</p> <p class="ql-block">不就是一通捐资修庙的普通石碑吗?怎么能和一个村庄的迁徙扯上了关系,别急!听我慢慢道来。</p><p class="ql-block">为了方便研究问题,现将碑上文字整理出来,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道光二十一年重修文昌帝君庙白衣堂捐资碑</p><p class="ql-block">大明府长垣县城东二十五里居仁里</p><p class="ql-block">马寨村重修文昌帝君庙白衣堂</p><p class="ql-block">马有德 乙仟 马重成 叁仟伍</p><p class="ql-block">马德功 乙仟伍 马辛酉 伍佰</p><p class="ql-block">马德清 贰仟 马林河 伍佰</p><p class="ql-block">韩義德 乙仟 马门杨氏 乙佰</p><p class="ql-block">陈金山 二仟 马超凡 六仟二</p><p class="ql-block">陈希学 二□ 马英廷 七仟</p><p class="ql-block">张德胜 □□ 马□枝 伍佰</p><p class="ql-block">韩新房 二佰 马俊德 二仟</p><p class="ql-block">韩佰福 四佰 马有義 六仟</p><p class="ql-block">文德柱 伍佰 施舍檩伍根</p><p class="ql-block">大清道光二十一年六月仝建立</p><p class="ql-block">庙内供奉的文昌帝君本名张亚子,唐朝越隽人,后迁七曲山,笃信道教,死后人们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庙,命名为“清虚观”。并且于碑上刻上“梓潼君”,成为梓潼神,供人拜祭。唐开元、至德年间封梓潼神为左丞相、济顺王。元仁宗延佑三年,敕封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后人将文昌和文昌星信仰结合起来,梓潼帝君就成了文章、学问之神。全国处处建立文昌庙或文昌宫、文昌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文昌帝君生日都要举办庙会祭祀。滑县景点瓦岗寨内就有一座这样的庙宇。从碑文“重修文昌帝君庙白衣堂”几个字意分析,说明道光年间之前,该庙就存在了。那时长垣和东明之间没有黄河阻隔,平原交通极其便利,庙会香火旺盛。为啥庙内重修白玉堂,它和唐宋以来流传中国民间的白莲教有关系。白莲教参与了中国历史上多次的农民战争,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重修殿堂的前45年,即清朝乾隆退位后的嘉庆元年(公元1796)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从此大大削弱了清廷国力,逐步走向了衰落。清末义和团时期的白莲教成员着白衣举事作战曾名扬一时。白莲教信民自发聚众结社对抗腐败的官员和政府是最好的选择,两省交界的这座文昌帝君庙中的白玉堂成为白莲教徒们最好的聚会场所。</p><p class="ql-block">碑文中没有显示捐钱的单位,笔者想应该是流传当时社会上外圆内方的制钱。从19人捐资的数量上看,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款项,特别是一个人捐资最高达七千枚铜钱,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数万元人民币。还有一个人施舍了五根檩,可见捐献是人人参与的活动,有钱出钱,有物出物。但修缮的仅仅是庙宇中的白玉堂一个建筑物,可想而知文昌帝君庙当时的规模不小,还有其他的殿堂楼阁存在。</p><p class="ql-block">从碑文上看出马寨村归辖居仁里,说明清朝时的乡村建置基本单位是里,里管辖村。成语“乡村故里”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碑文中的大明府应该为大名府,属于刻碑人有误。</p><p class="ql-block">为重建白玉堂捐资的共计19人,其中马姓和马家韩氏共计12人,韩姓3人,陈姓2人,张姓1人,文姓1人。唯独不见程姓、段姓、白姓人的捐款,可以说道光二十一年重修白玉堂时,已经有马寨村了,东程庄和西程庄的两户人家还没有从山东迁来,马寨村的段、白两姓也没有从其它地方迁来。这样程庄到山东续谱寻根并根据明清民国长垣县志整理本《河流篇》考证咸丰八年即公元1858年因黄河迁徙改道从东明县齐王集迁来得到了有力的佐证,迁来时距离捐资修庙已经过去了16年。经历了那场大水,原有的平川冲成了一条大河,人烟稀少,帝君庙逐渐衰落废弃,几次大水泛滥淤积,废墟埋入地下,几毁几建成为现在的样子。</p><p class="ql-block">文昌庙帝君庙到底啥时啥人因何而建目前查不到任何信息。但她旁边的小村居民世世代代以信仰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无不令人肃然起敬。如果不是马国民等人的自发保护,恐怕长垣人怎么也不会知道这里还有过一座丰富文化意义的遗址。小小的一块石头诉说着长垣已然过去的历史,见证了一个村的迁徙,见证了我市东部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及人文地理。但愿此遗址未来考古挖掘为我市增加一处新的景点。</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撰2021年元月改写</p> <p class="ql-block">长垣程氏溯源帮您多维看史</p><p class="ql-block">程广瑜</p><p class="ql-block">长垣市人口八十多万,程姓人所占很小比例,但她是一个知名特殊的姓氏,族内曾诞生过与孔子齐名的程颢程颐两位理学大家。近几年因文化研究需要,走访了长垣境内居住程氏的村庄,观看很多程氏家谱。对各派迁徙源头探索,竟然发现书上看不到的长垣历史文化另一面。让我们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开展多维思考,探索程氏文化辉煌,为中华文明传承贡献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首先把目光投向宋代。长垣位于黄河下游,水患与战争频仍,古籍文献极易不便保存,县志可查的资料最多上溯至明代,明之前程氏的居住迁徙状况是个空白。前几年有热心网友发现宋苏过所著《斜川集》有一篇襄城程美中先生墓志铭中记载:“程彪字美中,世为开封长垣人,后徙居襄城”。程美中为官宦之家,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卒于宋徽宗政和七年,享年59岁,他是长垣哪里人已不可考。短短十多个字沉淀了多少历史的岁月和故事,说明宋朝时长垣就有程姓人在此居住了。经历残酷的宋元战争和多次水灾,人口流离失所,迁徙殆尽,人文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了明代经济文化的振兴,彰显了长垣人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的品质。</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现有资料显示芦岗乡程寨是遭受元末战争重创之后长垣最早迁入的程姓居民。该村的立村碑文记载:“吾百十世禄祖于明太祖初,即公元1368年戊申年从泗州(江苏)盱贻县迁居大名府长垣县东二十五里芦岗庙”,芦岗庙世称北芦岗,今址程寨村。</p><p class="ql-block">程寨的立村始祖程禄是二夫子程颐的十世孙,家谱中记载他的高祖“似孙迁居泗州盱眙县”(似孙为程颐之六世孙)。查阅明史资料,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嫉恶如仇、做事果断的政治家。明早期他规定,敌方张士诚占据过的江浙地区,税收高于其它地区数倍,这一政策到后期才被废除,这大概是禄祖携家迁长垣的原因之一。迁来那年是太祖立国年份,迁居和早期的国策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程寨坐落在黄河滩区,河床经历几次改道,洪水肆虐营造了他们艰难的生存环境,家谱有一段缺失,后来经过艰难走访和回忆将家谱续了下来,一些流散外地的人找到了家。</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长垣市的官桥营村有座非官方出资百姓自发捐资修建的庙宇,当地人称大夫子祠,香火延续近千年不断,这要仰仗明早期的一个人,他是官桥营程氏迁来的始祖程福。这是怎么一回事呢?</p><p class="ql-block">朱元璋在推翻元朝残暴统治的农民战争中脱颖而出,他的麾下有一员能干的大将叫李文忠,是他的外甥,常遇春的内弟。明军中有一位担任“千总”之职的程福,他和李文忠同乡,都是江苏盱眙人。我们推测他是李文忠带出来的义军将士。明朝立国后为休养生息开始裁军,程福将军作战勇敢,战功卓著,头上顶着“赐地于滑”的圣旨,可以在滑县任何富庶的地方安家。但他偏偏选择最南边偏僻的官桥营村,就是在该村看到了宋代百姓为大夫子程颢捐资修建的夫子祠,一种对祖先的亲近、保护圣迹文化的责任感在心中升腾,随即在夫子祠旁边立村安家、守祠祭祖、繁衍至今。</p> <p class="ql-block">官桥营程氏是长垣名望最大的支派。该村地处两县边缘,民风淳朴,位置偏僻,少受兵燹水灾影响。他们的家谱时代久远,记载清楚,躲过了文革时的文化浩劫,堪称典范,很有研究参考价值,国内众多家谱爱好者给予了极大关注。它与村中的大夫子祠是不可多得的旅游与文化资源。</p><p class="ql-block">程福和程禄是五服内的同族兄弟,都是程颐夫子的十世孙。家谱中这样记载他:福祖“仕明,职千总,从太祖讨元,以武功著,赐地于滑。因官桥营有程大夫子祠在,遂家焉”。早在宋神宗时期还没有官桥营村,这个地方叫曹村,属滑县管辖。现在村里还居住几户曹姓人家见证了这段历史。那时的黄河流经滑县南一带,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八月,黄河在曹村决口。因与王安石变法不和,左迁到镇宁(濮阳)军担任节度判官的程颢,带兵夜驰至此,奋战一个多月,终于堵住决口并修官桥一座,保住了京师与下游34个州县、31万顷农田、38万间房屋的安全。百姓灾后重建家园,为让夫子心系百姓、威坐军帐,从容指挥的形象永存,自发捐资在驻军营地旧址修建了夫子庙,从此有了官桥营村。据《重修滑县志》记载,一九四九年由滑县划入长垣管辖的村庄共133个,其中就有官桥营村。</p><p class="ql-block">长垣瓦屋、丁栾、薛官桥、大沙丘、小屋、韩村、前吴等村的程姓都是从该村迁去。明清至民国该村程氏批量向晋豫等地迁徙。</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历史发展的进程往往是互相印证和依托,凡相镇北成功村的程氏旁证了蒲北程庄派的祖迁之地。浦北程庄的家谱由于文革动乱等原因早已丢失,谁也说不清家族的来龙去脉。家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忆。改革开放伴随着文化振兴浪潮的冲击他们再也坐不住了,1994年村里几位老人按照惯例串联了凡相集的程氏,捎带上北成功的程氏到封丘永头村续家谱。让人费解的是本来都传统上认可三地始祖士福、士贵、士臣为同族兄弟,但程庄却提供了始祖世系不一致的信息。对此封丘的修谱执事人当时就提出了质疑,在急于给家族找到归属的盛情下勉强续上了。后来二程故里开展全国续统谱,录入了封丘的信息,很多全国的程姓朋友问,封丘是否有一支迁到了长垣?</p><p class="ql-block">这次续谱北成功的宗亲压根就没有同意,他们保存的老家谱残页和老人们的记忆从侧面说明蒲北程庄是由官桥营迁来的支派。他们村是从程庄迁去的一支,两村始祖士贵和士臣是同胞兄弟,是二夫子程颐二十五世孙。</p><p class="ql-block">熟读一下晚明史,研究一下两村的家谱,特别是参照官桥营那张记载到萬方为空白及北成功显示萬方生有两子士贵和士臣的家谱页。据此还原了这样的故事 :官桥营二十一世俊顯(1987年编谱将俊顯误写为俊显和俊岭)曾饱读诗书,通晓文史,生有作栋、作梁、作柱三个儿子,给四个孙子起名法尧、法舜、法禹、法汤。老人是想告诉儿孙们发奋读书,走科举之路,效法古代四位帝王的功德做国家栋梁之才,这是那时唯一成才成名之路。可惜他们生活在明晚期,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国家面临破产的边沿。科举的学子们甚至害怕当官,因为北方强大的后金政权时时侵扰中原,内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官员的生命朝不保夕。看破红尘的发汤放弃科举读书之路,带领或帮助儿子萬方在长垣城北十五里置地务农建立了家园,从此有了蒲北程庄村。打那一走再也没到官桥营续接家谱,这也是家谱到此空白的原因。北成功的程一民先生介绍,他们的始祖士臣是发汤祖次子萬方的长子,他们村是从蒲北程庄迁过去的,是官桥营的支派无疑。上辈人传说,他们村原有老家谱,让一位老人带到外地丢失了,村里还保存有老家谱的残页,村里据此和老年人的回忆编续了本村的家谱。他撰文介绍:“二十五世士臣娶北成功刘氏为妻,刘氏高门富豪。二十六世旺运明末迁北成功落户,勤于劳作,数年家道中兴,光绪二十二年得以昌盛,生前留下遗愿,为守护先祠,叶落归根死后葬回程庄。二十八世进礼、进修去世时,全邑人皆为震动,邑令亲为我祖家祭奠主挽联掉念”。北成功的旺运用现在说法是住老娘家繁荣发迹。</p><p class="ql-block">凡相上官村的程氏是若干年后从北成功迁出的一个支派,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凡相集派尊二十五世士福为立派始祖。老辈传说他们是官桥营迁出的一个支派。由于家谱丢失没了依据,不得已参加了1994年到封丘的续谱。</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黄河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也同时带来了灾难。清代前期,长垣与东明之间是宽阔的平原接壤,由于疏于治理,清咸丰五年、八年和同治二年发生了三次涨水和迁徙,形成了现在的大河阻隔现状。特别是咸丰八年那次泛滥尤甚,将东明齐王集村的房屋与土地冲的七零八落。大水过后有两户人家流落到西岸落户,建立了东程庄和西程庄两个自然村,他们是大夫子程颢的后裔,繁衍至今已达200多年。2015年在文化振兴的感召下,东程庄人率先到齐王集续谱,找到了老家。城西小务口的程氏是民国时从东程庄迁移出的一支。据在世老人介绍,东程庄的三十一世程信曾在长垣县衙做事,在小务口村娶了一位郭姓女为妻,为干事方便就近在女方落户安家。</p><p class="ql-block">民国时国弱民穷,东程庄有小名叫“马、骡、一群、一窖”的四兄弟,仅骡结婚成家生子,正值年轻的老大、老三、老四带上年少的侄子为了混口饱饭到山西做苦力,想不到一去再也没有回来,五十年代还和村里通信来往,以后再也没有了消息。2018年在互联网的帮助下,在山西夏县林业局联系到他们的第三代后人。</p><p class="ql-block">黄河带给人类的也有凄婉故事。武丘前后程家的老人回忆说,他们始祖程磐是齐王集大夫子程颢第二十四世孙,因诗书文才被这里的财主聘作私塾先生。大概一场洪水过后,与老家之间冒出一条大河。从此与家人再无音信,不得已在当地又娶妻安了家。传说老人去世后,齐王集的后人偷走了他的骨殖葬到老家,这里的祖坟只埋一位金氏老奶奶。</p><p class="ql-block">故事还有另一个就近程氏传说的版本:东家为了留住私塾先生,找了一位女保姆负責先生的生活,后来说合她们成为了一家。</p><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长垣还有一支来自山西古老的程氏,元末时为“避军籍”,改程姓为谐音“成”姓,先迁到本省的米山,后因经商迁到长垣的米屯。这支家族经商迅速致富,置买田产教育子孙科举上进,族内诞生的程逊、程宰、程文选等优秀人物,恢复程姓后最早走上明朝的政坛。他们家族创立的“垣邑王谢”文化局面带动了以后长垣“尚书文化”现象的出现。研究他们的历史,似乎感觉到长垣经济文化发展的步伐。关于这段历史的细节,我已写成文化专题文章,发表在《长垣文艺》公众号平台,有兴趣者可在百度搜《三位程姓人改变明朝长垣“尚书文化”那些事儿》阅读参考。</p><p class="ql-block">成氏发展很快,如今散居在县内小屯、大张、庄科、司河、北辛兴、宜邱、程庄、阎占、房楼、文格党、赵庄、南街、西街、北街、韩占、凡相和封丘马道等28个地方。</p><p class="ql-block">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长垣程氏迁徙状况折射了社会发展的历史,不妨用多维的眼光看她,收获的是无穷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8日</p> <p class="ql-block">长垣夫子祠的奇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现象</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程颢和程颐两兄弟是中国儒学思想界的大家,是中华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文化哲学界言及他们习惯上称“二程”,程氏家族内部则称呼大夫子、二夫子。现实中的文义表达、建祠塑像等,向来都是齐名排在一起,独独长垣的夫子庙是单独为程颢设立的,宝殿的神像就塑了大夫子一人,当地人叫大夫子祠或大夫子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p><p class="ql-block">长垣市张三寨镇官桥营村的程夫子祠,解放前是属于滑县地界的文化古迹,1949年,滑县包括官桥营在内的133个村庄划归长垣管辖,于是程夫子祠就成为了长垣的文化遗产。原庙址夹在村中,场地越来越狭小,不便于祭祀活动。于是公元2000年,该村程姓人牵头集资,将祠庙移建到村东头的开阔地带。当年划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夫子庙原建造于宋代,祠堂初建时规模宏大,碑石林立,几经兴废,经历数百年的历史沧桑,目前宋代文物仅保留了祠内大殿两侧廊柱上镶嵌的石刻对联。对联:“继往圣開来学道业昭彰垂万古,光前进裕后昆功绩悠然照千秋。”横批:“理学之宗。”文笔苍劲雄厚,功力非同一般。笔者为了研究程氏文化,曾几次到该村考察,过程中发现长垣夫子祠存在几种与众不同奇特的文化现象,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一、中原大地上的诸多程夫子庙祠,由于尊崇二程理学和两程不分家的古老传统,一般大殿上都供奉两位夫子的塑像或牌位,但长垣夫子祠只供奉了一尊程颢大夫子的塑像。它是全国范围内少有的为纪念程颢而单独设立的祠堂,见证了夫子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左迁降职,其后仍自强不息、执着追求、爱民如子的事实,见证了理学文化深入人心、经久不衰的事实。</p><p class="ql-block">二、长垣夫子祠不是官庙,大概在程颢在世时就修建了。早在宋神宗时期,还没有官桥营村,这个地方叫曹村,属滑县管辖。现在村里还居住几户曹姓人家,见证了这段历史。那时的黄河流经滑县南一带,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八月,黄河在曹村决口。左迁到镇宁(濮阳)军担任节度判官的程颢,带兵夜驰至此,奋战一个多月,终于堵住决口并修官桥一座,保住了京师与下游34个州县、31万顷农田、38万间房屋的安全。百姓灾后重建家园,为让夫子心系百姓、威坐军帐、从容指挥的形象永存,自发捐资在驻军营地旧址上修建了夫子庙,从此有了官桥营村。</p><p class="ql-block">三、夫子祠的祭奠守护,一般都是由地方政府秉承朝廷旨意指派某一宗族留守执行,该家族享受赋税、河工减免,科举优先等优惠条件。但长垣的夫子祠却是一个家族的自发行为。明代早期程颐的十世孙、在明朝军队里担任千总之职的程福将军,跟随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奉旨退伍“赐地於滑”安家,经过一番考察,没有选中滑县腹地的任何富庶地块,却发现滑县偏僻的南边界有先祖程大夫子的遗迹在此,于是就在夫子祠旁边安家,其后代数百年守护祭奠大夫子的祠庙至今,从另一侧面诠释了二程不分家的事实,见证了程福先祖和他的后人秉承优良家训家风,忠孝诚信、爱民不扰的优良品德。</p> <p class="ql-block">四、长垣夫子祠原属于滑县管辖,围绕夫子祠的文化、碑石、诗文、历史演变等信息都存留在滑县地界,长垣县志中有关夫子祠的历史记载还是个未知数,滑县县志中的记载目前还没收集到片言只语。传承程氏文化、开展理学研究任重而道远。</p><p class="ql-block">五、现代长垣厨师发明制作的一道名菜“炸八块”,还和程颢夫子在长垣抗洪的传说有关呢。黄河在长垣北部的曹村段(当时归辖滑邑)决口后,夫子连夜迅速带领大批官兵,奔赴抗洪救灾的第一线。在残酷的大自然面前,官府同僚之间的政见抛之脑后,上下军民团结一致,努力奋战。夫子在决口处的抢险现场坐镇指挥,他带领军士和当地群众,“引巨索济众,两岸并进”,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终于堵住了决口,将灾害降至最小,并在此修官桥一座,为灾后灾民的重建与过往行人的方便创造了条件。为了慰劳劳苦功高的官兵,表达当地政府和百姓的感激之情,官府欲设宴庆功。但拿什么犒劳?洪水来势汹猛,猪羊都被冲走了,只剩下一些飞到树上、房上的鸡子。厨倌便把杀好的鸡肉随便剁成小块,用各样调料和盐麻一下,放在油锅里炸熟,官兵食用后赞不绝口。当初叫焦炸鸡块,以后演变成长垣现在流行的名菜“炸八块”。</p> <p class="ql-block">六、围绕夫子祠的,还有中原野战军司令员进庙祭拜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时期,陈再道将军戎马倥偬中来到这里,虔诚拜谒夫子祠,官桥营的程姓家谱将这一事件记载下来。官桥营村在建国前是个老革命根据地,村内地下挖有村村相通的地道网,村四周有一圈高四米宽八米的土寨墙,寨墙外有修寨时挖的寨沟,深二米多,易守难攻。村里民兵和游击队就利用这些有利作战条件,神出鬼没,配合八路军打了许多漂亮仗。</p><p class="ql-block">村中有一个天主教堂,院大房多,房下有地下室和通往院外的地道,野战军就在这里建了一所战地医院。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位姓陈的司令员转战到此看望伤病,他听说这里有一座“程夫子祠”,就让村干部带他前去观看。进了祠堂内,他二话不说就向程夫子祭拜。随从人员告诉他:“陈司令员,这个夫子姓程,不姓陈呀。”司令员听了笑着说:“对于我来说陈、程不分呀,我本来就姓程,姓陈是我当了兵以后用的姓,程夫子是我的老祖宗。”当时在场的人都很惊奇,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知道,这个司令员叫陈再道,1909年1月生于湖北省麻城市乘马岗镇新村程家中,青少年时在家务农,属湖北程氏孝感派。幼年时,父亲程源瀛因痨病去世,不久姐姐和母亲也离开人世,陈再道从小体验了人间的苦难。一九二六年,十七岁的他独身一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自卫军,配合北伐军作战。由于报名时“程”误写为“陈”,就改叫陈再道。1927年9月在大别山南麓参加秋收暴动后,同年11月参加黄麻起义,在工农革命军中历任排、连、营、团、师、军长等职。当时在冀鲁豫第二纵队任司令员,常在这一带指挥战斗,于是就有了这次官桥营村之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他奉命组建河南省军区,担任司令员,以后调武汉军区任司令员。他从26岁担任红四军军长,出生入死,身经百战,1955年授上将军衔。毛主席多次表扬他“是一员战将”、“打仗很勇敢”。</p><p class="ql-block">这个故事见证了陈再道将军光荣的事迹,无论环境怎样变化,他仍坚持民族文化信仰不改,他是程家的一名优秀儿男。如今,长垣市包括官桥营在内的程氏宗亲每每谈及此事,无不兴致勃勃,欣然自豪。</p><p class="ql-block">2018年11月撰文,2021年2月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