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开意<div> </div><div> 今年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四十周年。 <div> 四十年来,一代代海洋石油人,特别是老一辈的海油人,为了发展祖国的海洋石油工业,作出极大努力,克服一个接一个困难,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决心,从无到有,小到大,从弱到强,已经发展成为了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可与国际接轨的大油公司。<br> 总公司走过了极为光辉的四十年。总公司为国家的能源发展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我们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br> 在庆祝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四十周年的时候,不能忘记曾为总公司发展、壮大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勘探开发研究中心!<br> 参加过早期海洋海油资源评价的老同志,都知道勘探开发研究中心源于原石油部在河北省涿县石油物探局,举办的《石油部勘探外事集训班》。它是由石油部勘探司、外事局组织,主持人是勘探司李国玉付司长。 <br> 勘探外事集训班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宣布成立了对外合作的资源评价委员会。负责珠江口盆地、渤海、南黄海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 <br> 1981年8月南海珠江口盆地和南黄海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结束。<br> 根据中国海海洋石油总公司的决定,1981年10月南海珠江口盆地评价委员会和南黄海盆地评价委员会合并成立了资源评价所。<br> 资源评价所成立后,一部分人员继续搞珠江口盆地,为对外招标做准备,另一部分开始了东海盆地的资源评价。<br> 东海盆地的早期油气资源评价是在1981年11月酝酿开始。<br> 根据石油部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石油部石油物探局资源评价所,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即渤海公司)三方会议商定,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由海洋局和资源评价所共同负责完成。具体分工是:海洋局以构造研究为主,负责完成工区内本局所作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及研究工作;资源评价所以综合研究为主,并负责完成工区内地质部施工的地震测线的资料解释及研究工作。<br> 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工作于1982年初开始,到1984年7月完成,整个工作历时两年零七个月。完成的工作包括有地震资料的解释和计算机作图、地层及沉积相研究、生油条件研究、区域地质、圈闭条件研究及综合地质研究、油气资源量研究等。<br> 地震资料解释是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当时的评价所地震资料解释人员十分短缺,时间短,工作量大,要完成如此重大任务是困难的。不仅如此,1982年9月石油部海洋局(渤海公司)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停止了原协定所承担的任务,全部评价工作均由评价所承担。使地震资料解释工作量一下子增加了一倍,这无疑给我们完成任务又增加了许多困难。<br>我于1982年1月底受命全权负责东海盆地地震资料解释,张云翔和吴鉴顺同志与我共同负责,狄菊芳同志给于指导。<br> 1982年2月初从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得到部分非正式地震剖面,我们的地震解释工作逐步展开。为了高质量地完成东海盆地地震资料解释任务,会战之初我们就组织了安振兴、蒋本满等13名经验丰富的资料解释组,1983年3月以后逐渐增至27人。从一开始我们就提出了严格的质量要求的和技术管理措施:<br> 1、加强技术管理,实行分片包干,任务、工作量落实到人,发<br>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br> 2、加强技术指导,张云翔和吴鉴顺主要负责指导全区的层位对比和局部构造的对比,把握层位对比的基本一致,努力作到一次成功,避免大的返工。<br> 3、加强质量检查,规定一星期进行一次层位对比汇报,半年一次全面检查,坚决消灭不合理的对比解释。<br> 4、发扬认真负责的革命精神,发扬主人公的责任感,抓紧工作,提高效率,避免前松后紧,决不能因个人原因,影响全局工作。<br> 东海盆地的地震资料解释,计划两年完成,共解释60000多公里地震剖面,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组织和资料及技术准备,第二阶段1982年5月—1983年4月完成前30000公里的解释,第三阶段到1983年4月—1984年4月,加入新的30000公里剖面后,重新检查、统一层位,对60000多公里剖面进行全面对比,并完成八大层区域构造图、等厚图及相应的其他图件,完成解释工作报告。<br> 1982年3月从海洋局获得海洋局(渤海公司)1981年在东海盆地中南部作的13000公里地震剖面。<br> 1982年5月收集的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的两套11000公里的地震剖面、速度谱及定位成果到位。<br> 1982年5月获得海洋局(渤海公司)6000公里包括水平和迭偏剖面,速度谱及亮点剖面。<br> 至此,需解释的前3万公里的地震剖面全部到齐,大规模的解释工作全面开始,并分南北两组进行,南北两组的负责人是蒋本满和安振兴。<br> 1983年3月中旬,后3万公里地震测线剖面(即海洋局采集和部分地矿部的资料,包括水平、迭偏剖面和速度谱)全部到齐。全盆地得六万公里地震剖面就位,其中有地矿部测线23512公里,石油部渤海公司测线36489公里,并获得速度谱13938个,这些资料构成了东海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基础。<br> 1983年3月开始解释全部六万公里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的第三阶段全面展开,我和狄菊芳同志对全区的骨干测网进行了解释对比,从北而南统一全区的层位。</div></div> 东海盆地约25万平方公里,使用石油部海洋局(渤海石油公司)和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共采集了六万多公里地震资料,是东海盆地资源评价的基础。要完成全盆地的地震资料的解释,必须保持全盆地地震层位的一致性,首先要架构控制全盆地地震层位的骨干测网。盆地骨干测网均由狄菊芳和樊开意完成。这是在解释对比工作中。 全区分五片进行解释,从北而南的分片负责人是薛庚先、赵立、蒋本满、曹景璋、狄菊芳。值得指出的是总公司当年新分配的大学生王守君、郭凤伟、徐正伟被总公司总地质师邱中键的派遣,参加地震资料解释的实践,跟我们学习资料解释约半年之久,他们也为东海地震资料解释做出过贡献。<br> 由于解释人员的努力,解释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1984年元月即全部完成全区的解释任务。从这时开始进行全区的大规模取数和进行与计算机配合作构造图,共分七个取数组(两人一组,一读一写),读取近六万公里约24万个数据,共完成编制全区八大层构造图(包括等T0图和深度图),相应的等厚图及各类图件250多幅。地质家及外单位人员看到如此壮观的取数场面,无不称赞至极,宽大办公室里,只听到报数声和回复声,其他都平静如水,紧张、忙碌,而又井然有序。<br> 在进行全区解释的同时,从4月中旬开始到5月中旬,组织人员对前3万公里剖面资料突击了一轮构造图共6层,一方面供领导使用并为专题研究所用,另一方面提供给计算机作图试验使用。蒋笑霞等同志,根据所做构造图和解释剖面,对宁波27构造进行地质分析和专题研究,1983年6月提交了《东海盆地宁波27构造初步评价和勘探建议报告》,送石油部,海洋石油总公司及地矿部有关单位和领导,建议钻探宁波27-1构造。该构造后来被地矿部钻探,获得气流。<br> 回忆38年前我们在进行东海地震资料解释的日日夜夜,又仿佛把我带到了紧张的工作和灯火辉煌、加班加点、热火朝天的会战气氛中。<br> 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了许多学科。同样,地震资料解释也包含了很多工种和技术。评价所从一开始就把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当作评价所的首要任务,全力以赴的精心组织和予以关怀,组织了各学科的精兵强将进行研究工作。地震资料解释则组织了由资料解释、速度分析、计算机处理和方法研究等人员组成了完整的、高水平的技术队伍,先后参加工作的人员达40人之多。<br> 评价所领导经常关注物探解释工作,有时亲自参加会议介绍东海盆地有关地质资料,亲自布置工作,有时还亲自多次主持东海盆地地震层位的检查和讨论,确定方案等,这些都是对解释工作的巨大支持。<br> 如1982年6月22日到23日,是地震解释全面开始不久,根据评价所领导人王善书的指示,组织了综合室杨甲明、郝慰三,地层室的钱光华、郑之逊,物探室的狄菊芳、樊开意、吴鉴顺、张云翔、安振兴等人参加的会议,讨论一些具体的地质层位问题,通过讨论并统一了认识,这无疑是对地震层位的解释工作的具体指导。<br> 1982年8月20日评价所领导王善书组织了综合室、地层室及物探室有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听取樊开意关于东海盆地地震骨干测网20条剖面的层位对比意见的汇报,骨干剖面的对比意见得到充分肯定。这为全区全面铺开解释奠定了基础。<br>1982年11月初评价所领导龚再升组织地震解释与地层室所定层位的讨论会,了解双方层位对比意见和意见分歧情况。<br> 1982年12月1日评价所领导龚再升听取与物探局元件厂关于计算机作图情况的汇报,赵亚明、樊开意分别汇报了软件开发和具体工作情况,并决定增加经费以保证实施。<br> 1983年1月,评价所领导龚再升、王善书与赵亚明、樊开意、张云翔等具体讨论了1983年的地震解释工作的计划,樊开意汇报了1983年工作计划及计划安排实施意见和办法,确定1984年4月底完成解释工作,出全部60000公里的成果图,力争1983年4月底出两层前30000公里的构造图,以作暂用。<br> 最值一提的是,由于构造解释的地震层位,与地层室的层序划分,在部分地段出现了分歧。<div> 为了解决分歧,1983年3月2日评价所领导开了一次关于东海地震层位工作会议,对全盆地的构造地震层位解释和地层室的地震地层解释的层位,进行了致细的检查、对比,企图统一层位方案。<br> 评价所领导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并抱有很大的希望,为此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王善书亲自挂帅,成员还有毕传宾、曹文贤、狄菊芬、吴鉴顺、陆浩明、王国纯、王毓俊等八人。参加会议的还有综合室的郝服光、杨川恒、陆占明;地层室的郑之逊、陈开明、张振秋、黄晓梅(地层室负责人钱光华因公出差);物探室的樊开意和东海解释组全体。<div> 会议整整开了9天,可谓重视矣!为郑重起见,领导小组成员花了很长时间和很大的精力进行研究和分析,为了照顾双方的观点和意见,搞了一个意为尊重双方意见的综合方案,并宣读了会议纪要,要求强行执行。<br> 在此前,曾经有多次层位讨论和交换看法。我清楚的知道在个别层位,个别地域,我们的构造层位解释与地层室的地震地层学解释确实存在一些分歧,虽然反复交换意见和看法,最终没能统一起来。<br> 我认为,这并非证明谁对谁非,因为,构造解释,主要是强调地震反射层的连续性,地震反射波的特征,和断层两侧层位的合理关系。而按地震地层学解释的层位,所反映的是区域沉积特征和年代地层的地质意义,对比解释的考虑有所不同,所以完全不必强求一致。而会议纪要规定的综合方案,想把两个不同的对比方案串通起来,这并不是正确的选择。钱光华、郑之逊对此意见很大,我也不同意这种做法,我曾在会议结束的时候表明了我的意见:“我认为我们的方案是正确的,地层室的方案也是正确的,检查组宣布的方案是最不合理的” 。事后由于双方都坚持自己的意见,经评价所领导的最后裁定,最终的成图方案,还是按各自的对比方案,只在报告中作了些说明。<br> 虽然这次重要的会议,没有获得预想的效果,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领导重视基础资料的作法,是非常好的。事实证明,东海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就是因为有如此重视质量、重视第一资料的优良作风,有非常扎实基础工作。<br> 参加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的有关单位领导,研究人员也都非常重视。1982年3月19日到20 日在塘沽石油部海洋局(渤海公司)住地,召开了第二次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协商会,对东海盆地的有关地质问题和地震资料解释问题初步交换了意见。石油部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查全衡总地质师、杜永林等4人;石油部海洋局(渤海公司)陶瑞明总地质师、酆福霖、陈勉、刘杰、秦亚金、徐光周等10人;石油物探局评价所负责人王善书和曹文贤、赵凤云、郑之逊、樊开意等9人。</div><div> 会上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杜永林就东海盆地的盆地性质、构造特征、地层对比、沉积相划分等问题作了报告;海洋局(渤海公司)徐光周就东海海域进行地震资料采集及资料处理、解释情况作了报告;评价所的樊开意报告了东海盆地地震层序的划分意见及地震资料解释的有关问题。会议对有关地质问题及层序划分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对东海盆地的区域地质、地震资料解释、地层及地震地层学研究、构造研究等很有帮助,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数。<br> 1982年8月25日到27日,在河北省涿县石油物探局评价所住地,召开了第三次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协商会。对东海盆地的有关地质、及地震剖面解释对比,进行了具体而认真的讨论和分析。</div><div> 参加的有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罗志明等2人;石油部海洋局(渤海公司)陶瑞明总地质师、刘杰、秦亚金、李克明等12人;石油物探局评价所负责人龚再升和郝服光、赵柳生、钱光华、郑之逊、苏乃容、王毓俊、赖万忠、樊开意及东海组全体共24人。</div><div> 会议由龚再升,陶瑞明同志主持,海洋局(渤海公司)的秦亚金、刘杰同志,评价所的樊开意分别报告了东海盆地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情况及地震地层层序划分意见,陶瑞明同志介绍了东海一井的资料及龙一井、龙二井地层对比情况,龚再升同志介绍了中国台湾第三系盆地的地质特征。与会同志进行了充分而又热烈的讨论。同时,为了统一地震层位的解释,双方还认真的、逐层的比较了十五条区域控制剖面的层位的一致性。分析了对比不同方案的原因,统一了三个主要地震反射层的地质含义,统一了主要地震反射层的命名、作图符号、作图比例尺等。会议的务实精神,重视第一性资料,重视解释质量的作风,对确保东海盆地地震资料解释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div><div> 根据涿县第三次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协商会议的精神,双方就解释中存在的问题,于1982年9月在塘沽又开了层位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海洋局陶瑞明总地质师、刘杰、秦亚金、徐光周及东海组全体同志;评价所的樊开意、张云翔、赵立、曾天琼等。双方比较详尽的介绍和讨论了对比解释的依据,并对一些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至此,双方在地震层位的对比上取得了大体一致或取得了理解。这对我们以后进行全区大量地震资料解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r> 为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听取内行们的意见,交换看法,做到心中有数,1982年10月4日到10月7日,在上海召开了三方层位讨论会。参加会的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及综合研究大队的赵金海处长、鲁维彦所长及其物探组人员;石油部海洋局及地调处的陶瑞明总地质师、刘杰、秦亚金、徐光周等7人;石油部评价所的樊开意、薛庚先等三人。三方详尽的交换了各自的关于地层对比和地震层位的看法和对比意见。通过这次会议,使我们对地矿部同志的研究工作情况及其对东海盆地的看法了如指掌,增强了搞好解释工作的信心。<br> 讨论会后,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赵金海处长再三邀请,我和上海地矿部的技术干部,就开展资源评价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我从中收获颇多。<br> 参加东海地震资料解释的解释人员,都有着相当长时间的解释经验和有过硬的解释基本功,他(她)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全国各大油田来的地震资料解释骨干,有的还相当有成就,他们都是从事解释地震资料20多年,都能独立开展工作。为了搞好东海盆地的解释工作,他(她)们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他们在工作中分秒必争,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在工作非常紧张的时候,而特别是解释快要结束,开始取数和成图阶段,办公室的灯光经常是灯火辉煌,人员满座,都在默默的工作,有时在安静中只能听见铅笔划图的沙沙声或朗朗的读数声。<br> <br> </div></div> <br> 我们为了收集原地矿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称调查局)在1979年到1981年先后在东海海域完成了11000公里地震剖面,我和吴鉴顺、高惠英于1982年4月上旬,去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收集资料。花了很大周折,做了许多艰苦的工作才完成了任务。如为办理收集资料的手续,我们在到上海四川中路215号调查局综合研究大队和延安西路的调查局往返两次,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办好到调查局研究大队收集资料的具体事宜,才打开收集资料的通道。<br> 我们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研究大队收集资料时间20多天,每天我和吴鉴顺在住地长江饭店(位于普陀区)吃完早餐就往调查局综合研究大队赶,在研究大队的食堂吃中饭,下班后又赶回长江饭店吃晚饭,一天来回加工作时间达12小时以上,中午在研究大队一是没有休息的地方,另外也想多一点工作时间,早点完成任务,早点把资料收集到手,早点开始解释工作,每天中午我们都不休息,一直工作到下班,所以十分辛苦。为了工作,我们连星期日也没有休息。 <br> 吴鉴顺同志哥哥的家就在上海,为了工作,他没有利用工作时间去看望,只是有时在下班后回哥哥家短时间团聚一下。<br> 我们收集了调查局于1979~1981年在东海盆地采集的两套11000公里资料(一套用于构造层位解释,一套用于地震地层学解释)。主要工作是借、还剖面,再就是作剖面的初步整理,必须搞清每段剖面之间连接炮号和交点,如果衔接得不对,是会严重影响剖面质量和解释对比的,由于我们的工作细致、认真,使得在以后的剖面整理中,解释对比中做到一次成功。 <br> 如此多的资料,靠我们三人是不可能带回涿州的,为了既符合资料保密规定,又要不能丢失,还要速度快。我们与多种渠道联系,选择了邮局机要文件交寄办法,我们按照邮局的规定用买来的牛皮纸,进行严格的包装,共44卷,估计约200多公斤,用借来的板车拉到邮局,办理交寄手续,邮寄费仅327元。<br>资料是4月29日从上海寄出,5月3日就全部收到,包括:两套11000公里的水平和迭偏剖面、速度谱及定位成果(打印)。可谓多快好省呵!<br> 张云翔同志从参加工作以来,就一直奋战在祖国的地震勘探战线上,大庆会战时就是地震队解释组长,又当过地震队队长,此时已从事地震解释工作27年,在地震资料解释方面已有相当的造诣。参加东海地震解释工作的时候,家中有年老体弱的婆婆,还有一个有病的女儿需要照顾,但为了东海盆地资料解释工作,她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工作紧张的时候,和同志们一样加班加点,她一方面要完成分配给自己的解释任务,另外还担任着指导和检查其他同志的解释工作,她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了。<br> 罗义芝同志自参加东海的地震解释工作后,也一直为完成自己的解释任务而废寝忘食,忘我的工作,忙的不可开交,按她自己的说法“一天站下来(地震剖面解释一般都是站着解释),回到家里腿都是酸的感到疲惫不堪,什么都不想干,睡到床上,满脑子全是同相轴(地震反射波的同相性),就是睡不着”,她的视力原来很好,一直都是1.5,可到东海资料解释结束时,视力已降到了1.0。象他(她)们这样费寝忘食工作的,不是个别人,而是东海资料解释组的全体同事。 测线交点位置准确与否,对地震资料解释影响极大,在前3万公里的解释时就经常出现两条测线交点怎么也不能闭合的现象。后3万公里剖面加入后,所有的新、老测线的交点位置都需要重新量取,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们把曾天琼同志从解释岗位上抽出来带领5人小组,加班加点,连星期天也不休息,夜以继日,拼命工作。曾天琼同志不但经验丰富,而且工作十分致细认真,因为要求精度高,她坚持用放大镜工作。她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又快又好的完成了任务,满足了解释工作的需要。<br> 东海地震资料解释就是靠解释人员的这种顽强的拼命精神,在人员少,资料分批到达,时间如此短的情况下,圆满的,高质量的完成了任务。<br> 重视解释质量,重视基础第一手资料, 坚持严格的质量检查的科学态度,是东海地震资料解释的又一优良作风。<br> 区域地震资料解释,特别是像东海盆地这样大区域(约25万Km2)地震资料解释,与一般如局部构造或一个二级带,或一个凹陷的对比解释,有很大不同的特点,如整个盆地的不同构造单元的构造、断裂的变化很大,有的还相互分割,加上资料不好的因素,要使全盆地的地震层位保持统一是相当困难的,但又必须保持统一,才能保证全盆地的区域地质研究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否则,将会使研究工作付出的艰苦努力付诸东流。另外全盆地的边界条件,全盆地的基底结构,断裂性质等等必须有明确的清醒的认识和统一一致的解释标准,及合理的、统一的处理手法等等。<br> 为此,我们组织了具有丰富解释经验,能把握区域对比关系的专家组成的定层和区域性骨干剖面网解释组,前三万公里的骨干网解释由樊开意、张云翔、吴鉴顺同志进行,后三万公里加入后的全区的骨干测网都是在樊开意、狄菊芳直接参与和组织下反复对比确定。<br> 骨干测网的解释须在大规模分组解释之前完成。规定骨干测网的层位是不允许变动的。在骨干测网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组(即分片)解释,层位由骨干测网引入,分片解释时如发现层位问题,必须在分片内解决,不得修改骨干测网的层位,如确有某段层位需要修改,也必须由骨干测网解释者经检查对比认可后,才能由骨干测网解释者修改。 东海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坚持解释工作中严格的质量要求,经常进行对比检查,这是赵亚明副总工程师和樊开意、安振兴、赵立在讨论地震资料解释方案。 在东海地震资料解释过程中,我们一直坚持解释会战开始之初制定的质量要求和技术管理措施。规定在正常工作情况下,每星期开一次碰头会,检查每个人一周的解释对比情况,摆出存在的问题,让全组同志共同讨论,在会上能解决的立即改正,不能在会上解决的,提出解决的办法,会后必须立即根据会上意见进行修改,白天修改不完的,晚上加班加点,也得把问题解决,才能继续按计划解释其他新的测线剖面,如果本人解决不了的,我和张云翔同志会主动的进行帮助,共同解决问题。<br> 我们还规定,前三万公里和全六万公里解释完成后,都需进行一次全面的对比检查,除此以外,评价所还定期在成图(做构造图)前必须进行检查,以确保成图质量。<br> 就是因为有如此严密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保证构造图的准确性,确保了层位关系的正确性。如在第一阶段解释时,在西湖坳陷的北部,按强波特征对比的逆断层,断距很大,总觉得有点不对头,但如果不注意分析,看不出有明显的不对,经我和狄菊芳同志反复检查和细致的推敲,发现“下兰层”的波组对应关系更为合理,断层两侧的层位关系更为顺畅和可靠,从而解决了问题,使全区的这一反射层位得到统一。<br> 又如在温东坳陷和渔山低隆起的T25与T30层在两层合并之后,应是T25还是T30层尚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是通过检查、分析、对比,从实际资料的反射波相位延续关系看,认定是T25层,从而统一了认识,也得到地质人员的认可。<br> 又如元件厂出的1:10万等厚图数据时,未按合同精度打数,经检查不予接收,决定返工,直达到要求为止,保证了图件的质量。<br> 坚持不懈的学习和使用新技术,开展技术创新,是东海盆地地震资料解释取得优异成绩的另一重要原因。<br> 当时国际上的一些大的地球物理公司,已开始推出解释工作站,用于地震资料解释和编制构造图和其他图件。为了实现利用计算机作图的愿望,我们与物探局元件厂的软件组王新云等同志合作,在NOVA计算机上实现了计算机作图。在计算机上建立了测线库、层位库和速度库等三种资料库,可以给出各类速度图件,可以绘制等T0数据图、深度数据图、厚度数据图,可进一步绘制地质发育剖面图等。 为了实现利用计算机作图的愿望,我们与物探局元件厂的软件组王新云等同志合作, 在小型计算机实现了计算机编制各图件。这是狄菊芳和樊开意和有关专家检查计算机出图质量。 东海盆地断、挠、尖、超等地质现象发育,为了在由于剥蚀、超复及断裂造成地层缺失的情况下,正确反映各层厚度及速度值,东部海域室主任曹文贤同志提出了“全层位”的概念。即借用邻近层位代替缺失层位,保持各反射层(真实的或虚拟的)在全区的连续分布。并规定了一套标记符号,以避免计算机在层位缺失时出现运算错误。<br> 应当指出“全层位”的概念,较好的解决了计算机在识别和进行运算时正确反映地质现象。在国内是领先的,也可以说是国内最早的解释工作站,尽管它的功能不足,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它的积极意义和前途也是不可低估。<br> 另外坚持地质、地球物理相结合,地震资料解释与资料处理相结合,很好的解决了地质人员和资料解释,资料解释和资料处理两分离,各唱各的戏的现象,大大的提高了解释人员的地质概念,提高了地震资料解释的准确表达,也提高了地质人员进行地震资料解释实践水平,这种两个相结合,是多赢的办法,是提高解释水平的好办法。<br> 时间已经过去了38年,东海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一直在不停顿、深入的在进行着,随着勘探活动的深入,越来越证明,东海盆地的地震资料解释所确定的地震、地质层位,全盆地的区域构造的分布特征,所圈定的局部构造形态、深度及其发育特征,主要断层的分布及性质、特征等地质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特别是东海盆地地震资料解释人员的组织、解释人员的责任心、干劲以及从领导到解释人员对解释质量的重视,必须从第一性资料出发的作法,都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这种精神是永远值得发扬和光大的。<br> 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工作约于1984年9月完成。当年获得石油部1984年度科技进步一等奖。 <br> 《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主报告及各分报告,均由华北油田印刷厂负责出版的。新成立的研究中心东部海域室派宗国强同志为联络人,负责与华北油田印刷厂联系及出版的质量检查,宗国强工作认真负责,与印刷厂关系搞得很好,为我们报告的出版提供了不少方便,特别是为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的需要,加班加点,提前、高质量的完成了出版任务。<br> 1985年5月间,《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报告要送北京参加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宗国强和印刷厂在只争朝夕,加班加点;我们东部海域室为了参加评审的资料做作了精心准备,没有白天没有黑夜的干,工作进展顺利。<br> 为了参加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需要,我乘李曲文北京吉普连夜赶往任邱华北油田印刷厂,欲取回出版的报告及资料。<br> 我赶到印刷厂时,报告还没有印完,厂房里灯火辉煌,机器轰鸣,工人们紧张而有秩序的忙碌着,我和司机李曲文只好在招待所休息,以便随时出发赶回涿州。约于凌晨4点,报告全部印完,立即装车回涿州,天蒙蒙亮时,司机李曲文说老想睡觉,为了安全建议休息一会再走。就这样,我们在车上迷糊了一会又立即开拔,等我们回到涿州时,研究中心还没有上班。我和司机回家简单吃了一点饭,又和赵柳生同志装上我们准备的送审资料,送往北京参加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会场,参加了国家一等奖的评审。 <br> 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是题为《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含油气盆地的发现及油气资源评价》报告。是由于1984年研究中心完成的《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报告,上报申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时,得到国家评审委员会的一致好评而通过。后考虑到地矿部也因完成的珠江口盆地地质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也在申请国家奖,又考虑到石油部物探局评价所(即研究中心的前身)完成的珠江口盆地油气资源评价报告,已获得石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但未申报国家奖的情况,国家评审委员会决定将东海和珠江口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报告合并,评为国家科技发展一等奖,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地矿部合作共享。 <div> 在庆祝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40周年时,再次回忆当年完成东海盆地早期油气资源评价的过往,就是想告诉我们海油人,我们过去为海油完成的工作任务,是经过我们的全体科研人员的艰苦努力、团结奋斗、抱着发展祖国的海上石油事业,在我国广阔的蓝色国土上找出大油田!我们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现在我们总公司实现年产油当量一亿顿的目标,可喜可贺!</div><div> 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有全体海油职工的坚持努力下,一定会取得更大成绩。<br> 写于2022年2月14日中海油大院</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