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起源"科学来之不易

卢亦妃的美篇

<p class="ql-block">阅读积蓄力量,阅读遇到更美的自己,欢迎您走进北马路小学假期朗读者活动,我是今天的朗读者卢亦妃,来自北马路小学四年级六班,今天我给大家朗读的是《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中,《人类起源科学来之不易》,献给我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p> <p class="ql-block">"人类起源",也有人称为"从猿到人"或"人之由来"等等。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人类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化成今天这个样子的。</p><p class="ql-block">有关人类起源的知识得来很不容易。许多真正的学者对这门学科的研究从不松懈,也不怕别人的谩骂和非议,一代接一代不屈不挠地进行着。直到目前,仍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由后来人接着研究下去。但是再没有什么人反对人是从猿演化而来的说法了,这是最大的胜利。下面我先谈谈这门学科的历史,你就可以知道它来之不易了。人类起源的研究历史是很短的,至今不到200年。</p> <p class="ql-block">在欧洲中世纪,宗教和神学思想统治了社会很长的时间,许多科学观点被扼杀,直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们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大解放,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完成了许多的科学发现。在人类起源问题上,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在达尔文的启示下,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在1863年发表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提出了"人猿同祖论"。1871年,达尔文又发表了《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论证了人类也是进化的产物,是通过能增强其生存和繁殖的变异,并遗传给下一代的自然选择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这是世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贡献,尽管如此,在那个时代,由于证据不足,因此当时所有进化论者都感到很苦恼,因为他们不能用真凭实据来说服人,但他们的论点为寻找人起源的证物_人类化石,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1806年,丹麦的一个委员会决定在他们国内进行历史、自然史和地质学的研究。首先遇到的是丹麦没有历史记载的"巨石文化"、贝丘中的许多石器制品。但在工作期间,史前工具的发现越来越多,因而一个新的委员会要求对这些材料进行仔细研究。1816_1865年,汤姆森在哥本哈根任丹麦皇家古物博物馆馆长,又进一步安排策划,组织人力,对发现物进行分类研究,并根据文化性质编年,建立了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顺序。这一工作,虽然于材料的限制,在当时的情况下,研究的成果不可能达到确凿无误,但是他们所做的科学项目和内容,可以说是研究人类起源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1856年八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以东、霍克多尔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发现了具有原始人性质的人类化石。那里是石灰岩地区,工人们采石烧灰,在石灰窑地区内有个山洞,工人们在洞尚未被破坏前见到了一副骨架,附近既无石制的工具,也没有其他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石灰窰的负责人虽然不是内行,但也对这具不完全的骨架感到非常奇怪,特别是保留下来的头盖骨,既不像人的,也不像其他动物的,因而骨架得以保存下来,交给了当地的一名医生。这名医生也不能肯定她就是人类的骨架,又将骨架送到波恩大学,请教授沙夫豪森签定。沙夫豪森认为这副骨架骨骼粗大,头骨前额低平,眉脊粗壮,是欧洲早期居民中最古老的人。赫胥黎见到头骨模型后,也认为是最像猿的人类头骨,后来这具骨架被辗转送到爱尔兰高纬皇后学院的地质学教授威廉.金手中,经他研究,认为在尼安德特河谷发现这句骨架化石是已经绝种的古代人类遗骸,并于1864年按动植物的国际命名法为它命了个拉丁语语的名称,我国译为"尼安德特人",这是双名法命名。后来种类越分越细,改为三名法命名,后面的字是形容词,整整过了100年,坎贝尔才又给改了一个三名法的名字,一般仍叫"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p> <p class="ql-block">尼安德特人化石的发现,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很多人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这是因为当时没有更多的证据,1886年,在比利时的斯庇也发现了尼人的骨骼化石及其它哺乳动物化石,这次发现的头骨和尼安德特河谷发现的头骨特征相同,有关尼人的争议才渐渐平息。同时达尔文的进化话论也渐渐被人们所接受。</p><p class="ql-block">尼人是介于直立人与现代人之间的人类,被称为"早期智人",年代约为10万到3.5万年前。之后又发现了比尼人进步的晚期智人_克罗马农人,年代约为3.5万到1万年前,尽管在19世纪中叶有大量的古人类化石被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日渐深入人心,但人们人不能接受"人猿同组"和从"猿到人"的进化观念。这是因为没有找到从猿过渡到直立人这个阶段的化石,有些学者以证据不足来对抗"进化论"。</p> <p class="ql-block">正当欧洲关于人类起源的争议非常激烈的时候,尤金.杜布瓦在荷兰降生了,那年是1858年,杜布瓦长大后进了医学院,毕业以后当了师范学校的讲师,他对人类起源的问题着了迷。29岁时,杜布瓦开始着手研究人类起源问题,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一些同事和朋友,却遭到同事和朋友的反对,有人还说他得了精神病。但杜布瓦没有气妥,经过努力,他作为一名随队军医被派往当时有荷兰统治的苏门答腊,想在那里寻找更原始的古人类化石,功夫不负有心人,1890年,他在中爪洼的克布鲁布斯发现了一件下额骨残片,1891年,又在特里尼尔附近发现了一个头盖骨,1892年,在发现头盖骨附近发现了一个大腿骨。杜布瓦十分高兴,在给欧洲友人的电报中,他称这是"达尔文的缺环"。</p><p class="ql-block">正当杜布瓦还在高兴之时,他还没来得及把化石向同行们展示,就成了争论的焦点。有人嘲笑他,有人谩骂他,而教会更是不容忍他。在各方面的围攻之下。杜布瓦把这些珍贵的人类化石锁在了家乡博物馆的保险柜里,一锁就是28年。</p> <p class="ql-block">杜布瓦发现了人类化石后,曾于1892年给他取了拉丁语化的名字,"直立人猿"1894年改为直立猿人,由于受到教会和各方面的指责和压力,不得已,他承认了他发现的是一种猿类化石,尽管杜布瓦又提出了与自己相反的意见,但这种相反的论点并未得到后来人的承认。20世纪30年代,荷兰籍德国古人类学家孔尼华在爪哇又有了新的发现。曾经研究过"北京人"化石的魏敦瑞看过在爪哇的发现后,为了命名的统一,对于杜布瓦发现的人类化石,1940年把它改为"爪哇直立人"。1964年坎贝尔又把名称译为"能直立的直立人",一般译作"标准直立人"。</p><p class="ql-block">杜布瓦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现在我们已经搞清楚了,是属于更新世早期、距今90万到80万年前的直立人,的的确确是人类演化中的重要一环。杜布瓦把他的发现锁了28年之后,在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亨利.奥斯朋的呼吁下,1923年,他打开了保险柜,在一些科学讨论会上展示了他的发现。</p><p class="ql-block">顺便说一下,亨利.奥斯朋在当时是最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古脊椎动物学家和石器时代考古学家,生前出版了大量著作。我在1931年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产发掘工作的时候,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青年。除了有导师和学长的帮助外,最早读的一本书就是1885年英国伦敦麦克米兰公司出版的亨利.福罗尔著的《哺乳动物骨骼入门》,从中学到了不少关于哺乳动物骨骼的知识。第二本就是奥斯朋著的,由纽约查尔斯.斯克里布之子书店1925年出版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这使我对古人类,不论是欧洲的发现,还是欧洲之外的发现都有了了解,对古人类所使用过的石器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两本书现在现在看来已有些陈旧,但我仍然把它们好好的保存着,因为是他们把我引入了这门学科的大门,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使我对这门学科越来越感兴趣,以至于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在这门学科中"长大成人"。当然我更不能忘记师长和同人对我的帮助和支持。</p><p class="ql-block">杜布瓦的发现是人还是猿,当时争议很大,因为没有人提供更加令人信服的证据,人们仍然有很多疑惑。20世纪初,学者们把眼光转向了中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