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走过的美丽古村龙坪侗寨

绿树村人

<p class="ql-block">龙坪侗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湘江战役收官阶段,有一个地方是令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终生难忘的地方,那就是龙胜平等龙坪侗寨。1934年12月10日,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队伍途经龙坪侗寨,并宿营杨氏鼓楼附近。国民党特务为了挑拨民族矛盾,放火焚烧古寨,企图嫁祸于红军。杨氏鼓楼被大火包围,危机时刻,周恩来亲自指挥红军指战员奋勇扑火,在当地留下了一段“周恩来救火护鼓楼”的红色佳话。</p><p class="ql-block">“七百(户)龙坪,八百(户)邓(平等),五百(户)广南不用问……”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这个民谣至今已经流传上千年。这里面所说的龙坪就是龙坪侗寨,是龙胜百里侗乡当中的一个大村寨。侗寨位于天云山脚下,三山环抱,三面环水,坐东朝西,平等河与小江在附近汇合,地势平缓视野开阔,形成了山环水抱之势,景色宜人,古称四龙炼宝之地。在老百姓朴素的观念中,大山如龙,龙坪侗寨地处群龙聚首的大块平地,故称“龙平”,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龙平”才改为“龙坪”。曾有文人留下诗篇:“龙坪侗寨聚三龙,村寨龙头伏塘中,寨前祥龙常戏水,寨尾迴龙绕村庄”。</p><p class="ql-block"> 经典的传统侗寨</p><p class="ql-block">龙坪侗寨的由来,缘自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话说明朝洪武年间,侗王吴勉(湘、黔、桂侗区侗族的农民领袖,侗民称侗王)携众款首(侗区社会组织头领)来到平等侗区巡视、款谕(“款”为侗族古代社会组织、集会议政议事、制订规章民约的形式)。见到龙坪山川壮丽,相映协调,有万物生灵之象,于是赞曰“此乃群龙聚地也”!随从的款首们不解其意,敬请侗王明示。侗王说:你们看,寨子坐落在口塘边形如龙头的山包上。若在早上,炊烟袅袅,朝阳映照,则祥光瑞气盈空;若是晚间,全寨灯光闪闪,像是龙鳞闪烁的金光,此乃其一也。再看寨边坝堆(小地名)后面,矮岭群峰簇拥,晨雾缭绕其间,时隐时现,宛如蜷曲龙体蠕动。龙头则潜入坝堆深塘,塘头露出成排巨石形如龙冠,隐龙之势跃然在目,此乃其二也。来自东北和西北的两条河水,朝寨奔腾而来,而那村寨南边的关栏(山名)山脉,从寨对面屏障的坝银(山名)山顶蜿蜒而下至山脚,然后环绕村南,把极象龙头的山尾直伸至堆金塘(小地名)边,这像一条“迴龙山”。龙拥抱、护卫着村寨的南边,形成村寨只见水进不见水出的聚财之象。寨子就象大宝瓶,两条河水都装不满(后人们就把寨子称“龙瓶”)。侗王又指北面巍巍山脉说:远看耸秀可观可爱,近看威严肃穆,晴则青黛登霄,雨则云雾缭绕。这条龙其尾于大南山(地名),头昂于塘独(小地名)水中。如狂欢练宝,润泽村寨(后人每逢久旱无雨,便塞塘闹(捕)鱼,意为减水让龙抬头施水村寨。说也奇怪,每次塞塘,便有雨下,甚为灵验。寨民把这条山脉称为龙山)。接着又指点正东方向的山脉说:这山脉苍劲激昂,精神抖擞,形象秀丽,圆峰叠耸,有大有小,像一条巨龙带龙子龙孙从天云山上蜿蜒而下,到寨之后上个个昂头,好像群龙遇宝,欢欣嬉戏(后人称此山为后龙山)。如此群龙聚首之地,真福地也。侗王说罢,款首们无不欣服侗王慧眼洞悉。侗王还建议,侗寨修建迥龙风雨桥锁大江,增强聚财之象。</p><p class="ql-block">侗寨先辈根据侗王真言,在寨边河上修建四座上盖瓦棚翅檐、中设长廊长凳、下砌青石桥墩、拔间飞檐的绚丽壮观的风雨桥梁。其中于清同治四年修建了当时龙胜侗区跨度最长、桥面最高、两头修有八角亭阁、气派雄伟壮观、大有迥龙神韵的迥龙风雨桥。成为侗族建筑“四绝”(风雨桥、风雨凉亭、鼓楼、青石板街)之一。</p><p class="ql-block">目前,龙坪侗寨共559户,2867人,侗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5%,主要有11个姓氏,即杨、吴、伍、胡、赵、李、兰、欧、王、曹、阮等,其中:杨、吴、伍是大姓,其人口约占全寨人口80%。由于缺乏文字记载,龙坪村寨的开发建立于何时,以及其鼻祖是谁,无据可查。但就村寨围墙周边所留下来的千年古树、村边所开发的田亩和祖辈口传心授的情况推断,龙坪侗寨的历史应该超过1200年。</p><p class="ql-block">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的。侗族现在居住的这个地方,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地,秦时属于黔中郡和桂林郡,汉代属于武陵郡和郁林郡。魏晋南北朝至隋代被称为“五溪之地”,唐宋时期被称为“溪峒”。</p><p class="ql-block">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溪蛮”、“武陵蛮”、“峒苗”、“峒僚”、“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至嘉佑五年(1060年),黔(贵州)、湘(湖南)侗族大量迁入龙胜县北部。这些移民很可能就是龙坪侗寨大规模开发的先民。</p><p class="ql-block">清朝,龙坪侗寨等龙胜的侗族地区,乃属贵州(黔)、湖南(湘)、广西(桂)三省侗族的“部落”。当时侗族部落的社会组织为“款”。“款”按照地域范围分为大、中、小款,“款”设款首(即头领),款有“款约”(即法规),形成一种“款约制”的社会管理制度。龙坪侗寨为“小款”,每年固定的“讲款”(侗寨款约制中处理款内重大事情、开设教育课堂和联欢的活动)时间,确定在每年的农历6月15日,这天又是龙坪侗寨“祭萨”(侗族祭奠老祖母的活动)日子。如遇村寨有急事要事协商,则由侗寨的款首临时召集群众“讲款”,及时处理。</p><p class="ql-block">龙坪侗寨的小款之下还设“群”,一般一个姓氏或几个姓氏的群众组成一“群”,每个“群”都会建设一座鼓楼、一个鼓楼坪、一个戏台。村寨的主要活动以“群”为单位来开展,外地宾客入村开展活动亦以“群”来接待。目前这些相关的生活习俗还一直保持。</p><p class="ql-block">龙坪侗寨村地势开阔,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因而自古以来,龙坪都盛产水稻,后山坡地种植棉花,屋前屋后种植蔬菜开设鱼塘,每家的鱼塘除了养鱼功能之外,还有着服务村寨消防的功能。所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侗寨群众一直过是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生活。</p><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开始,龙坪群众大量引种桐木、茶油树等经济林木,侗寨里开设商店,经贸活动逐渐活跃起来,村里出现了“洋布”,撑起“洋伞”、开设了榨油等作坊、打上了电筒……不少妇女也从“女织”中解放了出来,参加其它生产活动。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杂交水稻、现代科技的植入,龙坪侗寨焕发了生机活力,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景象,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p><p class="ql-block">龙坪侗寨是传统的群居生活方式,村内传统建筑相对连片,以木质结构的房屋为主,保存相对完好,传统民居主要为双檐建筑,村寨公共建筑有鼓楼、戏台、风雨桥、石板路、水井、萨坛等等。</p><p class="ql-block">鼓楼是侗寨的中心。龙坪侗寨目前有7座鼓楼,鼓楼与其周边的鼓楼坪、戏台、萨堂相互配合,就构成了侗寨的几个核心圈。村寨核心区与村寨外围的禾晾、禾仓、寨门、凉亭、风雨桥相互配合,就构成了侗寨生活圈的有机整体。风雨桥又是龙坪侗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迴龙桥等三座最为著名。</p><p class="ql-block">目前,龙坪侗寨交通便利,小江公路和平熬公路从侗寨穿过,村寨内部交通则主要由青石板路通往家家户户。侗寨的部分木质双檐建筑已经改造成为砖木结构的房子,通电、通邮、通自来水,零售商店、农家书屋、医务室、学校、老年活动场所等配套服务设施基本俱全。</p><p class="ql-block">龙坪侗寨是国家级传统村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情满红军楼</p><p class="ql-block">鼓楼是侗族群众开会议事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也是侗寨的象征。龙坪侗寨一座修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杨氏鼓楼”,就在红军长征经过后,群众情不自禁的把“杨氏鼓楼”更名为“红军楼”,以表达红军在侗族群众心目中的崇高地位,感谢共产党的舍身为民、扬善惩恶之恩情。</p><p class="ql-block">“杨氏鼓楼”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是杨氏家族合力兴建的公共建筑。整个鼓楼均为木质结构,柱子由十六根粗大笔直的杉木组成,为四角五层重檐,楼顶是连串葫芦形的顶尖,像高高举起的糖葫芦串,直插苍穹。下层为穿行通道和歇息的地方,是东南方向入寨的必经之地,二层是村民聚会、议事、娱乐的场所。</p><p class="ql-block">1934年12月10日,中央红军的军委一纵队长征经过龙坪侗寨,并在此宿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就驻扎在杨氏鼓楼附近。当时由于寨子里的侗族群众与外界接触不多,加上国民党反动政府派遣人员不断散布有关红军的谣言,造谣惑众,大家听说“共产共妻”的红军队伍来了,纷纷转移财产,跑到山上躲藏起来,只有一些老弱病残的群众战战兢兢留守侗寨,还有一些胆大的留在寨子周边山上忐忑不安地观望。</p><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刚进入龙胜时,已经有几个村寨不明不白发生大火,红军对此已经有所防范。12月7日,中革军委在江底塘坊以朱德的名义专门发布命令:</p><p class="ql-block">各军团、各纵队:</p><p class="ql-block">连日,桂敌派出大批密探,在我各兵团驻地,纵火焚烧民房,企图嫁祸于我军,破坏红军在群众中的形象。各兵团首长及政治部,应于到达宿营地后,及离开宿营地以前,严密寻查,并规定各连值班。一遇火警,凡我红军人,务必设法扑灭,及时救济被难群众。纵火奸细,一经捕获,应即经群众公审后枪决。</p><p class="ql-block">12月10日晚上,龙坪侗寨三处木楼突然起火,火借风势,很快就蔓延开来,大半个侗寨顿时变成一片火海。在大火中,夜宿龙坪的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也险遭不测。时任周恩来警卫员的魏国禄回忆:“这天晚上,周副主席是长征以来少有的休息比较早的一个晚上。夜间10点左右,我被哨兵的叫喊声惊醒,爬起来跑到门口一看,哎呀!周副主席住的房后边火光冲天!我顺手抱起一条毯子就冲进了首长的房子。这时,房内已成了烟的世界,根本睁不开眼睛。周副主席已经起床了,我不顾一切地保护他从房内跑了出来。”</p><p class="ql-block">周恩来脱险后,迅速来到侗寨中央的“杨氏鼓楼”上,马上成立临时救火指挥中心,一道道命令从这里传达出去:组织战士们救火,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警戒,保护好毛泽东、朱德等首长和中央机关的安全,同时命令红军保卫人员密查纵火特务……在发生火灾的那一刻,红军指战员都知道,保护侗寨就是保住群众对红军的信任。红军指战员和闻讯赶回侗寨的群众立即英勇地冲进火海,用弱小的身躯拼命地阻挡无情的火舌,抢救财物、运水、拆房、设置防火道,人声、火焰声,把夜空撕裂成了碎片。正是风高物燥的冬季,加上有数个着火点,瞬间整个寨子便成为一片火海,虽然经过红军和群众的奋力扑救,侗寨里标志性的杨氏鼓楼和鼓楼东南面的大片木楼被抢救了下来,但仍有二百多座民房化为灰烬,侗寨的群众受到了巨大的损失……</p><p class="ql-block">是失火还是人为纵火?谣言不断,群众议论纷纷。当晚,红军保卫人员当场抓获了叁名纵火人员。其中有本寨人伍户高实经查与纵火无关,由其母认领回去,另两名疑犯押村头的飞山堂关押,经过审讯,纵火人员供认:他们是受国民政府指派的敌特分子,力求通过纵火等方式嫁祸于红军,破坏少数民族和红军的关系,挑动少数民族打红军,每日得大洋二元。近日,他们杀掉落伍的红军后,把红军装束穿戴上,伪装成红军后在龙坪侗寨实施了纵火……</p><p class="ql-block">12月11日早上,红军在侗寨的飞山庙公审并枪毙了纵火特务,在侗寨的鼓楼坪召开群众大会,揭露敌特的卑劣行径,宣传红军及党的民族政策,并发放救济款接济受灾群众。由于红军初来乍到,不能准确掌握各户灾民受灾程度,就采取一问二看三发钱(问受灾情况,看灾民手心,发给救济银元)的办法进行救济。发救济不是绝对平均,按一问二看的情况,判断村民受灾程度,有的给三元,有的给五元,也有的得八元、十元不等。村民伍户高是给财主打长工的,问起受灾情况,他的茅屋被烧半间,看他手心,手茧确实很厚,红军发给他十元大洋;胡廷义老人是刚从受灾屋场翻找残财赶来排队领救济,手脸都来不急洗,样子实在太可怜,红军给了他十元大洋。一财主见灾民人人领得救济大洋回去,也急急忙忙赶来排队。当红军询问受灾损失情况时,他以为报的受灾越重就得救济越多,于是就说被烧了四合院,结果不但没有得到大洋救济,还被教训得灰溜溜离开会场。</p><p class="ql-block">当侗寨群众了解火灾事件的真相,了解红军救火、赈灾的感人事迹,了解红军的一心为民的情怀后,侗寨群众一致倡议把恩人红军抢救下来的“杨氏鼓楼”改称为“红军楼”,审判国民党纵火特务的祠堂也被称为“审敌堂”。</p><p class="ql-block">侗寨的“杨氏鼓楼”改称“红军楼”,飞山庙改称“审敌堂”,是侗寨群众发自内心对红军恩人的深切缅怀,是对红军精神的崇高敬意,更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呵护与膜拜。火灾后,侗寨群众开始积极帮助红军,为红军当向导、做挑夫,为红军伤员送医送药,还有侗家青年参加了红军,走上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龙坪侗寨的“红军楼”“审敌堂”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作为国家长征文化公园的建设点,目前龙坪侗寨的红军楼、审敌堂、中革军委旧址已经得到整修,新建了红色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增添了红色文化展示内容,成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大课堂。龙坪侗寨群众还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和侗族文化资源开发旅游,让大山的侗寨呈现出勃勃的发展生机。</p><p class="ql-block"> 侗寨文化板路多</p><p class="ql-block">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 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 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 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 </p><p class="ql-block">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 0 世纪5 0 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p><p class="ql-block"> 侗族地区一向被誉为“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侗族诗歌韵律严谨,题材多样,尤以多声部无伴奏的《侗族大歌》为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在文学和音乐方面都有 极珍贵的价值。</p><p class="ql-block">侗族的文化都是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一代往下传,“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是侗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p><p class="ql-block">侗族大歌作为侗族文化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p><p class="ql-block">侗族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直到清代嘉庆年间,私塾教育才开始进入龙坪侗寨。1929年,龙坪侗寨终于开设了“龙坪国民基础教育初级小学。”而今,龙坪侗寨开设了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的学生全部集中到平等镇和龙胜县城集中就读,侗寨尊师重教的文化氛围浓厚。</p><p class="ql-block">龙坪是经典的侗族村寨,侗族的传统村落建筑、语言、习俗在这里得以一脉相承,是研侗族历史,了解侗族文化,走近侗家人生活的首选之地。这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有:打陀螺、骑高脚、动棋、唱琵琶歌、说书、唱戏、彩调、舞龙灯、多耶、芦笙舞、狩猎、摸浪、抓浑水鱼、甩猪脚等。</p><p class="ql-block">龙坪侗寨的群众能歌善舞。唱桂剧、唱彩调是龙坪侗寨大型的娱乐活动,龙坪剧团的群众演员达200多人,可演出剧目达100多个。春节,龙坪侗寨有舞龙灯的习俗。舞龙灯象征风顺雨顺,国泰民安。以灯装饰龙头,龙身用竹子扎成架子,再用白布裱在上面,里面点上蜡烛,整条龙曲折蜿蜒通体透明,活灵活现。龙灯舞有多种套路,还要唱龙灯歌,呈现出一派欢乐吉祥的喜气,透露出英资飒爽的风采。舞龙灯还配有龙门和众多排灯以及鲤鱼、鳌鱼、虾公、蚌壳等一系列的水族灯,花样繁多,异彩纷呈。众多的排灯上写着新春吉祥的对联和祥云、麒麟、凤凰及奇花异草图案,尤其体现出龙文化的底蕴。龙灯不仅在村寨舞,到各家各户拜年,还到邻村做客联欢。节庆活动期间,龙坪侗寨还开展抓浑水鱼、甩猪脚、大象拔河等民族体育竞技活动。</p><p class="ql-block">龙坪侗寨的节庆多多,有“正月春节”、 “正月初八织布节”“二月初二”、“三月三”、“四月初八吃黑糯饭”、“五月端午”、“六月尝新”、“七月半”、“八月中秋”、“九月重阳”和“过年”等节日。此外,龙坪各姓氏还有特定的“过侗年”习俗,如杨氏过“初一或初六”、伍氏过“末日赦日”、吴氏过“甲戌”等等。这些节日活动的开展,使村寨群众生活增添了和谐、欢乐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走寨坐夜”是侗寨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主要方式。青年男女通过“走寨坐夜”认识之后,如果两人愿结连理,通过说亲、下定等一系列程序,送上聘礼后,男方将在吉日吉时的深夜里迎接新娘,俗称:抢亲。新郎打马灯带路、新娘打伞跟随、跨过 “七星灯”、挑水、请茶、喜宴、闹茶、回门的程序过后,预示着一对新婚夫妇走上了成家立业的幸福人生。</p><p class="ql-block">龙坪侗寨,一个侗族文化气息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侗寨,有世外桃源诗画之美,又有红色文化之魂。来到侗寨,徜徉穿插青山绿水间,走在石板路上,都会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和回归。(文胜、恩平、志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