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唐山啊!唐山,时光流转,岁月沧桑,你虽已变得绮丽多姿、无限风光。但我总是怀想你从前的美和曾经的模样⋯⋯ </font></h3><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一九七五年秋,四十二年前唐山的市容市貌。</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震前,那个让人不能忘怀的唐山,究竟是何样面貌?这是一九七五年拍摄的“唐山市中心凤凰山景区鸟瞰图”。唐山地震的亲历者们,还能找出当年自己家的方位吗?照片中那露天阶梯大会场,你可曾在那儿开过会,看过演出?那时我的家,就在凤凰山的东北边,离这座山并不远⋯</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这是震前唐山老火车站。七五年夏,我和一同学就是从这儿,乘火车去北京游玩了整个暑假,来回都曾经过这里,印象十分深刻。怎曾想,一年后(震后第五天)我和另一伙伴特意来到这里时,看到的却是一片残垣断壁、瓦砾废墟⋯⋯</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多少列满载煤炭、钢铁、水泥、陶瓷等货物列车曾从这里发出,多少天南海北的人们曾来往过这里。</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火车站站前广场,曾是全国各地来往旅客和唐山本地人员流动最密集的地点,也是唐山最热闹的地方之一。</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震前的百货大楼,地处唐山最繁华热闹的市中心,它是唐山人逛街购物最常去的地方。地震彻底倒塌,成为一堆废墟,大楼的模样,也几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曾是唐山市唯一的长途电话、电报大楼。谁家外地亲友有急事,需要打长途电话或发电报,几乎都得到这里。震后,已没了踪影。</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震前的工人文化宫,里面曾建有“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展览馆、工农业成果陈列馆、影剧院等。地震中绝大部分损毁。震后八九十年代,曾一度成为大众舞馆和露天旧物买卖市场等。如今除了那尊毛主席纪念雕像仍然矗立在广场中心(一些轮滑爱好者常在那儿晨练),其它都已改变了模样。</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那时的开滦唐山矿主厂区地处市中心,可能由于是唐山最大、最重要和最知名的部属企业,为防止“国内外阶级敌人”搞破坏,门卫壁垒森严。非本单位职工很难进入和近距离观瞧。</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照片所示,唐山人所称“建国路大上坡”,由于坡陡路长,那时一般人骑自行车到这儿,大都会下车推着走。也有嫌麻烦和行走太慢,或想比骑车速度和耐力的人们,也常常骑车上坡。而下坡时,车子的闸必须好用,不刹闸的“信马由缰”,虽很享受,且有“飞的感觉”,但却着实危险。有人形容骑车过这条路是:“上坡费劲,下坡费闸”。</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由路北区越过京哈铁路通往路南区的“天桥”,曾是唐山最繁华热闹,人流熙攘的路段。小时候每到那里,我们都会流连忘返。尤其是在南北平行的那段桥面上,每次经过那里,都会在那儿隔着铁丝网等待列车迎面从桥下通过。即使有时冒着烟气的蒸汽列车过后,我们的眼睛迷了,脸熏黑了,也会兴奋不已,从不后悔。这座“天桥”由于钢梁结构,地震基本没有造成明显损坏。(本照片即为震后九六年拍摄)</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那个年代除了“样板戏”和少量新老电影,皮影戏也很受欢迎。恍惚记得播映最多的有《龟与鹤》、《龙江春雨》(京剧龙江颂)、《红嫂》(舞剧沂蒙颂)等。</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唐山第十中学是震前唐山很出名的中学。曾有国际友人到访,这在那年代是很难得的,而且这幅就是那位友人拍摄的。照片中的女孩们如果逃过罹难,也早该年过半百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这个在房顶玩耍的小男孩,名叫卑战国。他在地震中丧生,这是他唯一的彩色照片。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一群多么活泼可爱的小姑娘们,如果不曾发生地震,她们一定也是健康、快乐地长大成人,为人妻,做人母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那栋楼房,与我就读学校的建筑一样,无论是砖混结构,教室宽敞明亮,两三层的教学楼,还是红瓦青砖、古色古香的教学平房,在强烈的大地震中,恐怕也已倒塌。照片中的小学生那么天真烂漫,永远留下了那个年代,童年幸福快乐的模样。但愿他们地震过后安然无恙!</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这幅唐钢北工房三排大楼的局部照片,应该是七六年震前从唐钢二炼(钢厂)职工宿舍区里拍摄的。地震中,只有最南边(当时叫一排楼)的那栋楼,两侧楼口一至三层全部倒塌,共计震亡二十余人。 本文编者当年就住在这栋楼的中间楼口,亲历了大地震的惊险逃生。也曾冒着余震和楼房随时可能二次倒塌的危险,参与了相邻楼口的救人。</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唐山铁道学院(唐山交通大学,曾培养出我国桥梁设计泰斗茅以升,气象学和教育家竺可桢等著名科学家、学者),好端端的一个享誉中外的大学,七一年却以"三项建设"为由,远迁四川成都了。仅存的一些建筑遗迹,也在大地震中彻底损毁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惨绝人寰的大地震骤然来袭,唐山及周边方圆百里,从此一切都发生了彻底改变。 这是唐山火车站地震彻底倒塌的照片。震后五天,我和同学近距离看到的,实景触目惊心、惨不忍睹。</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震后第五天我与同学经过永红桥时,看到桥洞前的路旁与本照片几乎一样。那几天的唐山各处,随时都有被“扒出来”的人,但已故去的居多。尚来不及转走处置的,只能暂放路旁。</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震后七天,唐山地震中心地带路南区一角。震后五天我和同学到过这里,不仅还未清理出道路街面,行走很不方便,而且即使是(震前)对路况很熟悉,震后初期,辨认路线方位也很困难。熟悉的景物不见了,仿佛到了一个陌生的新环境。</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唐山工人医院建于解放初期,地震中变成一片瓦砾堆,当时死于工作岗位的医务人员和职工有一百五十六人。</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震后七天,航拍路南区复兴路、供电局的状况。这时被瓦砾堆塞的街道已疏通,路上有车辆和行人,废墟上已初步搭建起简易棚房。</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震后七天,增盛里居民住宅区。照片上除了新搭的几个棚房,基本保持地震中房屋倒塌的景象。</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严重扭曲的铁轨,任何火车显然都无法在上面行驶。</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各地桥梁地震损毁景象。</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投用仅两年的滦河公路大桥,震后彻底损毁。而由詹天佑设计和建成于十九世纪末的另一座滦河大桥,震后却安然无恙。当年滚滚的滦河水,如今也已基本干涸了。</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地震前后的西山口街口。震前的西山口,繁华热闹,熙熙攘攘,是唐山人逛街必去的地方。</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震后小山商业街的惨景。震前唐山提起最繁华热闹之地,莫过于“大世界和小山街”。那里不仅各类百货店、商铺遍布林立,而且对小孩们印象更深恐怕还是各种“好吃的”食品,比如八分一块的油炸糕、一毛五一碗的冰激凌等。那条街平日来往的人们,都是络绎不绝、熙熙攘攘,节假日更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走失了,不好找;想快走,也走不动。</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遭到地震严重损毁的唐山宾馆四号楼局部,震前是唐山比较豪华有名的宾馆。看似倒塌只是局部,但伤亡也是不可避免的。</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震毁的开滦招待所,虽未彻底倒塌,但可想见伤亡惨重,甚至逃生都极其困难和危险。</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建于一九七五年能容纳三千名观众的露天体育场,地震遭到严重破坏。</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市区公路、铁路损坏状况。</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虽有些"眼熟",似曾见过,但</font>因为地震对其造成的损坏有些奇形怪状。已想不起是何名称建筑了(相信看到此文的家乡人会有一眼认出的)。</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地震后的开滦唐山矿一角,这是站在北门向南看到的灾情。震前普通人最难进去和看到里面“庐山真面目”开滦唐山矿,震灾后“惨景”已一览无余。</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唐山钢铁公司炼铁厂高炉震后景象。 一年前的七五年四月,正上初中的我和同学们就在这个厂“学工实习”了整整一个月。对那里的许多工人师傅及车间厂房非常熟悉,且经常回忆起那段时光。无情的震灾,不仅夺取一些人的生命,也严重损毁了厂房建筑及设备设施。</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地震中心地带的唐山机车车辆工厂倒塌的主厂房。</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原河北矿业学院新建图书馆地震遭到严重毁坏。此景物,曾被当做唐山地震遗迹之一加以保护,现在已不知是否尚存。</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在唐山人民最艰难困苦的时刻,党中央派来了大批解放军官兵急赴这里,进行救援。</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解放军各军兵种官兵从四面八方,驰援唐山抗震救灾第一线。</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虽然那时没有那么多现代化的机械救援设备,主要靠双手和简易工具,但看到了解放军,就看到了希望,唐山人民都受到了巨大鼓舞。</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数以万计的解放军官兵赶到唐山后,不仅立即投入了抢险救人的战斗,还迅速担负起医治伤员,建造简易房,分发食品,维护社会秩序的各种繁重的工作。他们表现出的勇敢无畏、大公无私、热情周到、认真负责的形象面貌和工作精神,得到了唐山人民的广泛赞誉和信任。</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顾不得烈日炎炎,不惧劳累危险,解放军官兵总是冲在抢险救灾的最前线。</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解放军男女官兵冒着危险,烈日炎炎下齐上阵,手搬肩抗,扒救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场面如此感人肺腑,不禁泪湿双眼⋯</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看到他们舍生忘死抢救被困和遇险人员,唐山人不仅泪流满面,也势必将亲人解放军的恩情铭记永远。</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如此情景,怎不令那对母子和全体唐山人民深受感动。在当时唐山人民的心目中,抗震救灾中的解放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唐山人民永远感谢亲人般的人民子弟兵。</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时任国务院代总理的华国锋,不顾震后不久灾区恶劣的环境,就顶着炎炎烈日,亲赴唐山灾区现场指挥救援。并在之后接连几次来唐,深入开滦井下、唐钢等实际现场,代表毛主席、党中央给唐山人民带来了深切关怀和巨大温暖。不仅赢得了唐山人民的由衷爱戴和崇敬,他对唐山人民的深厚恩情,唐山人民将永远铭记。</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这是震后被转到他乡的孤儿们,列车上的他(她)们看起来很快乐,如今该都已年近半百了吧。这张照片曾在出现在各种媒体,广为流传。</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据资料统计数字,一九七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中,总共死亡二十四万二千多人,重伤十六万四千多人.这两个数字是唐山、天津、北京地区在那次地震中死伤人数的累计。(这是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宣布的参考资料)请为唐山大地震中罹难者深切默哀!</font></h3> <p>以下本作者以此抗震纪实片中的截取部分图片再现英雄的唐山人民与亲人解放军和全国各地人民共同抗震救灾的真实情景。</p> <p>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人民子弟兵总是冲在最前面。</p> <p>余震不断,摇摇欲坠的房屋,高高的废墟下,随时都有次生灾害的巨大风险,解放军指战员个个不顾个人安危,钻“窟窿”寻找被困人员,人拉肩扛全力解救伤员。</p> <p>争分夺秒,不畏艰险,舍生忘死,抢救被埋废墟下的人员。</p> <p>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灾区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视察灾情,慰问伤员,指挥抗震救灾。</p> <p>解放军指战员舍生忘死抢救废墟下的生命,医护人员精心救治伤员。</p> <p>唐山开滦赵各庄矿五名矿工克服饥饿、疲惫、险阻等重重困难,靠顽强的意志,经过十五个昼夜,从井下八百多米深处,自救脱险,奇迹生还。</p> <p>为抢救灾区人民生活必须物资,解放军指战员冒着生命危险,从已裂缝随时可能坍塌的仓库中一趟趟地扛出一袋袋的粮食。</p> <p>“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向灾区捐献了无法计数的衣物、食品等。本人也曾领导过一件邢台锅炉厂一位姓郭的男士长袖上衣,尚有七八成新。那个年代,难能可贵。至今想起由衷表达敬谢之意!</p> <p>正值酷暑盛夏,能喝上特别是清凉洁净的地下深井水,当然是无比兴奋和快乐的。</p> <p>解放军医护人员慰问新生的婴儿和产妇,看到压缩饼干你,那时一般唐山人都没见过(更别说吃过),震后许许多多人却免费领到了大量压缩饼干,本人至今对其味道、口感仍记忆犹新。</p> <p>看到震后学校的图片,想起震后本人也曾在相似的简易房教室里(坐在水泥构件上,双膝盖上书本夹子就是课桌,塑料布就当玻璃窗)上课的情景。</p> <p>震后不久,唐山不同系统的工厂企业争先恐后相继复产。</p> <p>我国“转炉发祥地”的唐钢,尽管厂房、生产设备、电力、供水系统等损坏严重,但在鞍钢、首钢、武钢、包钢、上钢(那时还没宝钢)、太钢、本钢、宣钢等同行援建人员的支持帮助下,震后二十八天,就复产炼出了第一炉“抗震志气钢”。</p> <p>在解放军指战员和全国各地人民的救助援建下,唐山各行各业迅速复产,人民生活基本回复正常。期间,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感天动地的英雄人物和先进事迹。</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如今,唐山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水平大大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图为一三年建成并已投用的唐山新站。</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俯瞰如今唐山市(中心)的风光。</font></h3> <p>风和日丽下的唐山大地震纪念碑广场。</p> <p>每逢佳节倍思亲</p> <p>唐山最繁华热闹之处,新华道与建设路十字路口夜景。</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夜幕下的唐山市色彩斑斓、美轮美奂。</font></h3> <p>美丽的南湖生态园风景</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唐山风光无限、景色旖旎,大城山、凤凰山永远屹立,唐山人生生不息!<br /> 附注说明:本篇作品照片多来源于网络、相关的唐山抗震纪念画册、资料及友人提供。在此一并对原摄影者、作者、友人等表示敬意和感谢!</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