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 又一年

君子好求

<p class="ql-block">观 山河 依然旧景,</p><p class="ql-block">看 杨柳 又是新春。</p><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p><p class="ql-block">2022年我的主题词:原始</p> 年前·忙碌而有序 <p class="ql-block">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小城固始按下了暂停键。为了不给社会添乱,匆忙赶回老家“修炼”。为啥说“修炼”,因为很少人住得惯。农村寂寥,除了孩子就是老人,偶尔接个电话也要到大路边,或者上房顶(20多年前刚用手机时很多人打电话就这样,那可是赤裸裸的显摆)。而我正喜欢这份宁静,除了鸡犬相闻。自工作以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都把耳朵磨出茧了。就是想闹腾,既没实力,也不会,(此处省去两个字)限制了俺的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管老家叫乡下,甚是不妥。老家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根之所在,情之所系,今生唯一,而乡下则比较模糊。集镇管村里叫乡下,县城管集镇叫乡下,而大上海管全国其他地方都叫乡下。是不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p> <p class="ql-block"> 老家位于大固老家位于大固始最北边,四周被史灌河、泉河等环绕,据说一周是78华里。几年前开工的328国道穿村而过。之前的老路经过一扩、一挖,然后一放,惨不忍睹。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走的车多了就成了烂路。都说:国道328,净是黄泥巴。雨天坑连坑,晴天灰蒙蒙。路边一溜达,嗽口又刷牙。</p> <p class="ql-block">  上午洗过车,下午就成这样了。孩子们太可爱了,尽显童真童趣,真不忍擦去。忽然想起个笑话,叫《般配夫妻》:说女的样样都好,就是不爱打扫卫生收拾房间。自知理亏,她一直提心吊胆,但终于放心了。因为有一天,她丈夫带着沮丧的口吻大声叫嚷:“桌子上的灰尘哪儿去了?我在上面记着一个电话号码。”看来PM2.5积攒多了,变成PM250了也有用。</p> <p class="ql-block">  老屋建于1999年,大约在冬季,在全村基本上是最破旧的(不是低调,就这实力)。就说说这副饱经岁月沧桑的大门吧。据说这副门是当年桥沟公社的大门,后来流转到旧货市场。年轻人估计不知道公社是啥?就是现在的乡政府。爹因幼年早早辍学,吃了一辈子苦,希望子女能有所成就,才借一下“衙门”的官气。可惜二十年过去了,俺是朽木不可雕,烂泥扶不上墙,解放军的帽子——平不踏滴。只能看他孙子可能有所突破了。有个段子说:世上笨鸟有三种,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还有一种是自己飞不起来,就在窝里下个蛋,要下一代使劲飞。我是……相信只要有人在,就会有希望。</p> <p class="ql-block">  家里着实没有像样的东西,大木箱和写字台比我年龄还大,依然好用,可见姥姥给母亲做嫁妆是认真的。记忆中就这三件,洗脸架天天沾水早已烂掉了。当年是“小伙比较帅呆了”,村子里娶媳妇经常派我去接亲,主要负责背洗脸架、抬“连刀肉”,运气好还有一两块钱红包。</p> <p class="ql-block"> 盛面的工具——车瓢子。</p><p class="ql-block">课堂上叫“活塞式抽水机”,回家叫压水井。</p> <p class="ql-block">  压箱底还真有“宝贝”,八十年代的画报纸,稀缺物品。</p> <p class="ql-block">  一阵“西北风”从黄土高坡刮到全中国,带来了流行乐坛的繁荣。港台明星开始向大陆市场发展,这身妆扮已是潮流前线。</p> <p class="ql-block"> 如果让我给“村长”提个意见,我会不假思索地说:对农民太不公平了,尤其是对交了30年公粮的老农民最不公平。当年忍饥挨饿把最好的粮食上交,供那些吃商品粮的享用,自己现在六七十多岁还在田间地头劳作,直到失去行动能力为止。前几年曾有良心的委员提出要让农民退休,叫“洗脚上田”,希望早日实现!</p> <p class="ql-block">  城里老太太被撞倒了会骄傲地说:“我有社保,我不讹人。”前年,母亲在卖菜回家的路上被大货车撞翻了电动车,头部受伤,忍着巨痛,挣扎着坐起来,说:“我回家,家里还有牲口。”多么善良的老太太!之后,母亲一直为我们自己垫付的医疗费操心着急。终于,在跨了三个年头,虎年春节前几天收到了自己垫付的医疗费和误工费。真有人善被人欺的感觉。希望母亲劫后余生平安、健康!</p> <p class="ql-block">  我们队里一直以种菜为主。“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俺咋着。”自幼深受熏陶,练就是身“绝活”,加之又识些字,常把“科学种田”挂在嘴上,在队里小有影响,示范引领。深到骨髓的“小农意识”也影响了我的抉择,每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都会被其左右,尤其是近十年里的三四次机遇,都选择了退缩。</p><p class="ql-block"> 腊月是最忙碌的,当地的时令蔬菜都要拉到集市上卖,然后置办年货,一直到大年三十,然后盘盘成,过大年。每次收入也从原来的几块钱,几十到几百。爹是很满意的,我也觉得不错,想想经常加班,一天四十元,拖欠好多年。为了方便客户,让爹把我的微信收款码随身带着,早上还躺在床上,手机就开始滴滴地收钱,捂都捂不住。</p> <p class="ql-block">  尤记得一个歇后语: 猪鼻子里插根葱——装象。本地大葱,香、脆,生吃、下锅、卷饼都好。</p> <p class="ql-block">  重走儿时的足迹是一大乐事,每有小伙伴回老家都要结伴去儿时玩耍的地方逛一圈,渐渐的成了“必修课”。边走边回忆,一路欢声笑语,生活中的种种暂时抛到九宵云外,不用再说那些言不由衷的话带着伪善的面具,全身每个毛孔都放松。这也许是千里迢迢回家过年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  六七十年代庄台早已搬空,通往庄台的泥宁小路都已硬化,虽感觉是“迟来的爱”,但仍感激。睛、雾、霜、雪、雨,漫步乡间小路,让时光慢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记得白岩松说过:别走得太快,等等自己的灵魂吧。</p> <p class="ql-block"> 早上,在乡间小路上,与儿子一起奔跑,伴着日出,畅想未来;</p><p class="ql-block"> 下午,在乡间小路上,与闺女一起放风筝,欢声笑语在田野里回荡;</p><p class="ql-block"> 晚上,在乡间小路上,与父母一起散步,聊聊家长理短,说说老年健康。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人生的下半场,每一个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都值得加倍珍惜。</p> <p class="ql-block">  现在无论什么事情都提倡从娃娃抓起,俺们也要与时俱进,不甘落后。奶奶认真教,孙女认真学。</p> <p class="ql-block">  这棵大树真有点“非洲范”,如果P只长颈鹿上,是不是认为来到乞力马扎罗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  冬季严寒,烤火是传统的取暖方式,也喻意来年红红火火。因为老是冒烟,小孩子眼睛一般是受不了的,躲得远远的。但只要在火盆里烤点红薯、玉米、花生之类的,便有了诱惑力。</p> <p class="ql-block">  冬季用柴量大,取暖、做饭都要用。趁天干柴燥,劈一堆堆木柴,码放整齐备用。好看、好烧、好堆。</p> <p class="ql-block">  自打非洲猪瘟来了以后,这几年就没有养猪了,但鸡鸭成群,屋后大片空地供他们尽情撒欢,可比某些城关大校数千人挤在蛋丸之地敞快多了。现在孩子“圈养”,牲口“散养”。真同情那些每天在教室关十多小时的孩子们,实在是太卷了。</p> <p class="ql-block">  小 动物们的幸福有时候会戛然而止,看这二位,时而回眸一笑,时而夫唱妇随。早上还在秀恩爱,中午已是锅里菜。难道不懂“秀恩爱死得快”吗?选食材,我们是认真的,选公鸡坚持:身强羽帅打鸣亮,味道肯定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  对面邻居家祖传工艺,正宗地锅豆腐。儿时都是用驴拉磨,小伙伴们闲来没事比赛学驴叫,推荐我当裁判,学的最不像的要像驴一样把眼蒙住捉大家,俗称“摸瞎子”。豆腐质量很好,豆腐西施一般。豆浆豆脑随便,干豆腐水豆腐任选。</p> <p class="ql-block"> 年货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纯手工打造。那些高大上的东西原则上可以有,实际上真没有。估计贫瘠的肠胃也拿不住,闹心。</p> <p class="ql-block"> 一年又一年,挣钱这么难。摸出和珅传,仔细看一看。和大人有钱,人尽皆知,可知道人家出身正,八旗子弟;长得帅,还有颗朱砂志;有才华,读书多过目不忘;运气好,先后被直隶总督(部门经理)和乾隆爷(董事长)看上……</p> <p class="ql-block">  老同桌孙总家的“年年有余”太走心了。两条十几年的大鱼:一条是混子鱼,一条是腰子鱼,喻意混钱到腰了,绝配。浪漫一点就叫“混爱腰娆”吧。</p> 除夕——记忆中第一个“哑巴年” <p class="ql-block"> “全县、全域、全时段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广播不知疲倦地重复着。以前只知道“三全”牌汤圆,现在跟烟花爆竹又杠上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最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没有之一,突然就把几千年的习俗掐了,征求老百姓的意见了吗?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增强文化自信,难怪人民日报对禁放一事也发声了。</p> <p class="ql-block"> 菜都上齐了,爹还在愤愤然:“这么好的年头,过个哑巴年!”</p> <p class="ql-block">  “年来到,闺女要花儿要炮。”俺家姑娘自己做了一串炮,看着还是很喜庆的,感谢李老板线上指导。</p> <p class="ql-block">  没有了“爆竹声声”,“新桃换旧符”就显得尤为重要。贴春联的活就交给孩子们干,看着他们的认真劲,压岁钱应该涨一点吧。</p> <p class="ql-block">  年夜饭都是些家常菜,但非要给它加上一个美好的喻意。比如:</p><p class="ql-block">地锅公鸡(吉)——大吉大利。</p><p class="ql-block">红烧鲤鱼(余)——这几年流行锦鲤,鱼跃龙门。</p><p class="ql-block">猪蹄——来年能抓钱。讲究的又说前蹄比后蹄好,因为前蹄往里扒。</p><p class="ql-block">牛腱子——牛气冲天,健健康康。</p><p class="ql-block">四季豆——四季平安。</p><p class="ql-block">还有各种带花(发)的菜,都是必须的。</p><p class="ql-block"> 中华文化就是博大精深,咋说都有道理。</p> <p class="ql-block">  饭后,除了年龄大辈分高的长者,其余人等都要走动起来。在我们这,初一串门叫拜年,除夕之夜叫辞岁,来自“爆竹声声辞旧岁”。这时候,无论是事业有成的张总李总,还是普普通通张三李四,都只剩下了猫蛋、狗剩、三胖子、二狗子等儿时的大号了,尽管有的都当爷爷了,却喜欢这亲切的称呼。这是他们最轻松的时刻,每个人都像个孩子似的。辞岁的人群一大拨接着一大拨,屋里挤不下就在院子里站着,要的就是这个氛围。本着“能冇一村,不冇一家”的原则,都要串到。待一家不落地走完,人群也开始分化,根据关系远近、年龄层次、亲疏程度又一小拨一小拨的聚,总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情。持续到十一点左右才恋恋不舍的各自回家,相约年后再见。所以,每年的春晚我只能看后面一部分,但辞旧迎新的倒计时不会错过,也算是对新年的尊重吧。</p> 拜年 <p class="ql-block"> 拜年也是有讲究的,严格按照初一叔、初二舅的规矩,不然挨打挨骂还可能没饭吃,这是早些年。现在生活节奏快,交通便利,拜年时间紧任务重,一天能走好几家,俗称“走马年”。每到一家就跟“飞机撂炸弹”似的放些烟酒饮料之类的,再说两句拜年话,匆忙赶往下一家。遇到特别讲究的至亲当然是要留下来吃饭,免得“省了菜,落了怪。”</p> <p class="ql-block">  七 八十年代的四大件是“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在那个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治安基本靠狗的地方,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拥有。在姨家,孩子们看到缝纫机都跃跃欲试,这台“華南牌”缝纫机工作了近四十年,直到现在还是刚刚的,没有退休的迹象。</p> <p class="ql-block"> 尤记得“一响”就像这台收音机,曾经被送到我家听了段时间,可是村子里唯一的群众性娱乐项目。当时还没有通电,晚饭后,左邻右舍都端着马匝围坐在我家门前听评书,好不热闹。为了省电池,每逢插广告我就把音响调小些。连广告都觉得好经典,不像现在广告铺天盖地,偶尔插播电视剧。评书都有:袁阔成老师的《三国演义》,刘兰芳老师的《杨家将》,单田芳老师的最多:《白眉大侠》、《三侠五义》、《铁伞怪侠》……开始只是听,后来自己也能模仿各位老师说一段。现在同学聚会还在拿我说评书开涮。这台收音机成了我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渠道。除了评书,还有相声,每周一歌等经典节目。跟收音机学了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参加学校比赛意外获得第一名,奖品是一支“两头忙”钢笔(注:一头是钢笔,一头是圆珠笔),那家伙把小伙伴们羡慕的!自己也骄傲了很久,成绩也下降到了第三,着实挨了一顿训。</p> <p class="ql-block">  生命力真是顽强。</p> <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是到老姑家拜年,地处豫皖两省交界处,偏远静谧,有很多东西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 门前老树长新芽,年年春季开梨花。初步推算应该是清康熙八年种的,依然开花结果。</p> <p class="ql-block"> 坐在木敦上,端着塘瓷缸,喝着山野茶,抽着过虑嘴,晒着太阳,听着小曲,还有有两个超级烟灰缸。夫复何求?</p> <p class="ql-block">  从附近山上采的石头磊起的院落,别致,古朴、牢固。</p> <p class="ql-block">  为春耕准备的木棍,根根精挑细选,搭起架子肯定结实、漂亮。</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山不高,也不陡,植较稀少,轻轻松松就能爬上去。传说当年王母娘娘追赶七仙女,一鞭杆下去没抽到人,大地哪受得了,就连绵起了48里的包。这也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山,不过,山的那一边不是山,是平原。</p> <p class="ql-block">  不说真不知道这玩意是啥,说了还是不知道。原材料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运回来的,修剪之后捆扎,要求严格。每个绳结之间的距离都有明确标准,把手处绳要捆10cm宽,……说出来可能不信,这玩意儿全部出口到漂亮国。这么偏远的小山村还在挣外汇呢。</p><p class="ql-block"> 这个遥远的小山村是地灵人杰,英才倍出,有两个孩子现在漂亮国发展,其中一位还把父母接到那边过春节。果然外国的月亮圆些,回来之后大谈见闻,但有些和媒体上说的大相径庭,哄这些不知美国门朝哪的乡巴佬。</p> <p class="ql-block">  在贾庙就不能不说一下“大仙”,名讳丁英,和我姑父家关系还好,算起来都是亲戚,所以我也当了几次向导。老人家自己做了个提示牌,意思是各位乡亲,有病请到正规医院治疗。旁边还有派出所反对封建迷信的宣传标语。这都是多年前的印象,听说老人家已经不在了。当地人本来就不信,理由是她自己家接连遭遇重大不幸,估计是泄露“天机”太多。</p><p class="ql-block"> 去的人想必是寻找点心理安慰,真正起作用的是自己心态的调整、努力的程度,如果还是原地踏步,结果只能涛声依旧。这正像碌碌无为的闲人最容易怀旧,事业有成的达人都在忙着事业,如果真的重来一生,还和现在一样。</p> <p class="ql-block">  返乡的小伙伴们都感慨老家好多年都没什么变化,除了逐渐老去的父母。希望国家的乡村振兴计划能给老家带来新机遇。</p> <p class="ql-block"> 心若在,梦就在,外面实在不好混就回来,老家永远是你的避风港。</p> <p class="ql-block">  最后借用20年的灯,许下22年的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