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塞吊古 文 / 胡国栋 图 / 赵慧岗

赵慧岗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近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得知她同样对"紫塞”心驰神往:“我曾考证‘紫塞‘的出典,只知长城之下土尽紫。一说长城之下有紫色花。我国各地土色不同,有黄土地,红土地,黑土地等。长达万里的长城下,土尽紫。为什么呢?筑长城的老百姓有生还的吗?一批批全都死在城下了。“尸骨相支拄”,不全都烂在城下了?老百姓血肉之躯掺和了泥土,恰是紫色。这种泥土里花开紫色,真是血泪之花了。好大喜功的帝皇奴役人民,创建了人间文明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前我作为中国首次文物普查队员,曾徒步百余公里追踪秦汉长城的遗迹,脚下是蜿蜒不绝的紫色城垣、堡堠、烽火台,才知古人称秦汉长城为“紫塞”之根源所在。</p><p class="ql-block"> 有吋翻书,"紫塞”二字常常会跃入眼睑。李白: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杜甫: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甚至一回读《桃花扇·》居然见得:“一声叱退黄河浪,两手推开紫塞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来也怪,大青山的土色变化多端,黑土有之,黄土有之,灰土有之,但秦汉长城所经之处偏偏是紫红色,诚如晋人所云 :秦筑长城 ,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p><p class="ql-block"> 深秋季节,如果你走在大青山上,大地裸露出它本质的紫红底色,逶迤在山巅的秦汉长城像大地的脉动,红色的血液洇出地表,颓废的烽火台在夕照下血色依旧……你会领悟为什么前人千年不变地把秦墉汉关形容为紫塞,也感受到历史的呼吸和我们如此贴近。</p> <p class="ql-block">  秋天的一个下午,拍家赵慧岗打电话要我带他去拍长城。无限风光在险峰,偏远难行处,长城遗扯才保存的好,两人一拍即合,驾着他的四驱越野一路爬上大山,偏离公路在漫漶莫辩的路和无路间前行,于云海莽岭间寻找古人诗中的“紫塞”。 </p><p class="ql-block"> 在呼和浩特北坡的冯家窑村村南的山脊上,老远看到三十年前我调查过的长城堠堡,它红色的城垣在秋日的阳光照耀下,红艳艳坦荡在山野上。这是我时隔三十多年后又一次站到它面前,我仍被脚下长城的紫艳城墉所震惊。</p> <p class="ql-block">  城垣上,南瞰青城,阴山怀抱里的呼和浩特高楼林立,车流如蚁,静中有动,才明白古人选城址之妙想。北望群峦,一条长城在山脊上逶迆而行,这处汉代城址像在长城上打了个结,脚下,赤土里秦砖汉瓦尽显,一阵凉风吹过衣襟飞舞浑身大爽。心中不禁吟道:白首吊古紫塞下,悲风扯襟长城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障城算不上大,外城墙一周亦千余米,依地形而建,皆不甚规矩,互为依托,两城呈“吕”字型。每城中筑高台,各呈“回”字形,内诚墉残高仍有六米左右,都不过几十米见方,老乡称其为“点将台”。周围地势甚辽阔,传说是蒙恬将军和秦公子扶苏点将阅兵之处。两坐城址浴满历史的创伤孤傲立于旷野,它平地而起,艳阳下残壁大紫大红,宛若浸透戍边死士的鲜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早年考古学家李逸友先生对该城进行考查,认为此地为汉武泉县治所在,边塞县城一般都依长城而建,或呈“吕”型,或呈“品”型,军政各自为政又互为依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万里秦墉虽为历史风尘荡平,但依然看到它的雄姿蜿蜒中前行,穷于南山,去挽起南坡下的赵壁,历史的接力棒如此传递下去。紫塞,这个词在脑中闪现,此情此景,才知古人意犹所指。</p><p class="ql-block"> 在几千年联翩接踵播迁于阴山的马背民族心目中,阴山不仅仅是一座座山峰,而是成为他们心中的“圣山”,作为一种与强盛中原的藩屏,一种精神的寄托,一个行劫掳掠的台基。草黄马肥,单于们下山在黄河两岸尽兴地烧杀抢掠一番,回身没入浩瀚苍烟的阴山。一旦失去这块据高临下的土地,他们开始盲目不知进退,“过之未尝不哭也”。</p> <p class="ql-block">  据说大青山的沟沟壑壑里有一种植物,人们叫它白蜡杆,是匈奴人制作毡帐的龙骨和弓箭的上好材料,是这个精于弓马的虎狼之邦天然的武器库,几十万控弦之士才“饮羽连百中,控弦逾六钧。”</p><p class="ql-block"> 阴山山脉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北望群峦,雄峨崔巍,北坡则缓缓展开在蒙古高原。阴山的中段大青山东西700里横亘于内蒙古中部,与黄河勾肩搭背相向而行。这段山体大多由紫红色砂岩构成,失去植被护体,红岩赤土,疑似霞光流溢,愰若赤旌漫卷,浩浩赤潮,天成一道血色屏障。让人觉得遥远的秦汉先祖保家戍边的艰辛——狼烟猎猎惊汉庭,筚茄夜夜扰秦戎。长城正在被朔风漠雨荡平,但它的紫颜血色依然鲜亮如初,仿佛秦骨汉魂犹在壮美的阴山间气吞万里。阴山的气势永远强大,磅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呼和浩特将军衙署的照壁上的“漠朔藩屏”,武川故镇北门扁文“汉疆锁钥”似乎都在说明这座大山的非凡意义。《九边考》中说:“中国得阴山,则乘高一望,寇出没踪迹皆见,必逾大碛而居其北。去中国益远,故阴山为御边要地,阴山以南即为漠南,彼若得阴山,则易以饱其力而内犯,此秦、汉、唐都关中,必逾河而北守阴山也。”</p><p class="ql-block"> 蒙恬征丁百万,治戎十余年,统领着天下最精锐的三十万虎贲之师,墉堡如链,枕戈待旦。忍受着"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至今徒者骨,犹自哭风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阴山的红色岩石在秦将蒙恬的眼中同样是一种神秘色彩。一条直道把长城和秦都长安连接,长城由此东西延展竟万里之遥,动员卒丁百万,沥风冒雪,死去的精壮身体堙没在阴山的泥土当中,夯入紫塞。多少人“血染长城沙,马踏征人骨。 ” 蒙恬被认为是遭赵高陷害冤死,他却自认为罪有应得,死前长叹:“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负罪也伏罪的蒙恬将军喝下了夺命毒酒。那个倒霉的公子扶苏为了大秦江山永固吃尽苦头,到头来江山性命尽失。 </p><p class="ql-block"> 地脉断,山体浸血必紫,这应该是蒙恬本人为紫塞做的注释。</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对大兴土木修筑戎塞的暴政大加笞伐,影响着后人对这道万里长城充满偏见,唐人常建的《塞下曲》: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一种悲鸣气息隔着历史的紫色帷幕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万里长城看似劳民伤财,制造了成千上万个家庭悲剧。民族的悲情被无限放大,但这道长城阻挡了无数次胡马凋弓的入侵,我们先人付出的巨大牺牲是值得的。清人陈廷敬"紫塞连天险,黄河划地雄。虎狼休纵逸,父老愿从戎。”道出了紫塞包含的民族大义和舍身报国的民族脊梁。</p><p class="ql-block">一个守边固边的重大策略不应该被鞭笞。 </p><p class="ql-block"> 除了修筑长城,蒙恬在长城沿线置四十余县,建立完善的边防机构加以管理。不断有罪犯流放到此加入开疆拓土的行列,据说犬青山今天引以为傲的美食莜面源自垦田作物。那条著名的驰道把国家和军队紧紧地联系捆绑。这是西北地区最早的开发。</p><p class="ql-block"> 蒙恬被后人们奉为笔祖,按照蒙氏家族几代人赫赫战功,他们应该他留一些兵书战策给后人的,偏偏发明了文房四宝这样类似今天的非遗项目,蒙恬成了毛笔制作技艺的法定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始秦皇把他的一统江山干城系于戍边的三十万精锐,然而,当天下人造反,咸阳烽火烧了胡亥的屁股,这支虎狼之师消失了一般,直到秦国灭亡,边军还是无影无踪淡出历史苍烟。如果蒙恬是一棵大树,三十万秦军便是三十万猴子,应了那句话——树倒胡狲散。“秦筑长城比铁牢”似乎是一个笑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假设扶苏执天下,蒙恬统三军,秦王朝可能依托紫塞完成卫青霍去病封狼居胥的伟业。但历史从不接纳假设,就像阴山紫塞那样真实和永不改色。秦二世自毁长城,毁掉的不仅是蒙恬,而是用血肉筑就的民族自信。</p><p class="ql-block">山阴不仅筑就了长城,也筑就了许多英雄,他们的名字成为阴山紫塞注定要和一些人的名字凝结在一起——李广、霍去病、卫青……他们成为长城的化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成为这个民族干城的一句重诺两千年犹在耳傍。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阴山之所以如此伟大,它用血色的秦关汉隘捍卫着我们华夏民族的生存和尊严。历史的长河每掀起一朵血色的浪花,都映出阴山的悲壮。朔风带血,战尘漠漠,胡骑啾啾,筚茄凄厉,漫长的几千年里,饮马长城窟的土卒在积雪中踩下的足迹,秦墉汉墙中华夏儿男打夯时滴下的汗珠,紫色土丘下残留的勇士残骨断肢。装点着阴山的肃目豪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长城的夯层中可以窥见一种世上罕有的精神,它凝聚的不是泥土,是民族图存的信念,是抵御外敌的群情,是牺生自我的大义铸就的伟大工程——紫塞、长城。</p><p class="ql-block"> 如今,紫塞静卧在华夏的怀抱,安祥而自若,在血色土地上的重诺——不教胡马度阴山已化作各民族共襄辽歌蒙舞,透过壮美的历史烟岚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 胡国栋)</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 赵慧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