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雪花

老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家中阳台拍摄)</h3> 北方冬天,最美的景色莫过于下雪了,一场雪,给城市披上了洁白的新装。<div> <br><div><br></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园区拍摄) </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div><div> 树木也穿上了白色的衣裳,显得格外妖娆。</div> 雪花本身也是非常美丽的,她的形状千姿百态,但都是六角形的,就像剪纸剪出的图案,对称,好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网络图片)</h3> 雪花是水的冰晶体,由天空中的水气在低温下凝华形成。水的冰晶是六边形的,在凝华的过程中,六边形的角上由于突起更容易凝华水气,逐渐形成了六角星型的雪花。据说有人收集统计过不同形态的雪花,发现虽然都是六角形,但却有六千多种不同细微形态,难怪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div> 雪花虽然很美,但大都很小,不仔细看都看不清它的形状。</div><div> 要想把雪花用相机拍下来并不容易,雪花实在太小了,只有芝麻粒大小,一般的相机镜头很难拍清楚。<div> 去年,一朋友换了相机,送给我一支微距镜头,这支微距镜头的放大率是1:1,如用这支镜头拍摄,芝麻粒大小的雪花在照片里也只占画面的1/100左右,还是太小了。</div><div> 为了获得更大的放大率,我在镜头上又加接了一个2x倍增镜和一个近摄接圈,使得放大率达到了3-4倍。</div></div> 正月十四,虽然已过了立春节气,北方的天空又飘起起了雪花,仿佛是为了给正在北京召开冬奥会增添气氛。<div> 大连也下雪了。</div><div> 虽然室外的地面、树枝、树叶上都披上了一层雪,但要找到一片形状完整清晰的雪花并不容易,拍下来就更难了。</div><div> 微距摄影景深特别浅,对焦需要特别仔细,而雪花很薄很轻,哪怕有一点轻微的空气流动就会被带走,常常是好不容易对上焦,还没来得及按快门,微风一吹,那片雪花就无影无踪了。</div><div> 在寒冷的户外呆了两个多小时,总算在灌木叶子上拍到了几张还算完整的雪花照片<br><div><br></div></div> 看看下面的这三张照片,能看出有什么不一样吗? 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div> 这三张照片是在同一个机位拍摄的同一片雪花,前后时间间隔只有3分钟,这片雪花就发生很大的变化,仿佛是化掉了,而当时的气温很低,零下10度左右,不可能是被融化的。</div><div> 这可能是地面附近空气的温度要高于高空的气温,因而水的饱和蒸汽压也比高空的要高,加上有风,雪花冰晶的升华速度很快,像有尖角的地方更容易凝华一样,尖角处升华也更快,估计再过一会,雪花的枝杈就都没了,变得像旁边那些冰粒一样。</div><div> 怪不得雪后我们看到的都是像沙子一样的雪粒,找不到六角形的雪花。</div> 这是我第一次拍雪花,拍的不是很好,我期待着下一次下雪。 <div> 关于水的小知识:水的三种形态的转变。</div><div> 在一个大气压下,温度低于0度时,水会凝结成固态的冰,温度高于0度则融化成液态,加热到100度,水会沸腾,快速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div><div> 水的沸点随气压增高、下降而升高、降低。</div><div> 在高压锅内水的沸点是120度,而在西藏拉萨,水的沸点只有不到90度。</div><div> 所以在西藏高海拔地区煮饭最好是使用高压锅。</div><div> </div> 固态冰晶直接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升华,逆过程叫凝华。<br> 液态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蒸发,逆过程叫凝结。<br> 水的饱和蒸气压:固态冰的升华和凝华,液态水的蒸发和凝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在密闭空间里一定的温度下,与固体或液体处于相平衡的蒸气所具有的压强称为饱和蒸气压,即这时固体的升华速度与凝华速度相同,液态的蒸发速度与凝结速度相同。<br> 水的饱和蒸气压会随温度升高而增高,温度升高打破相平衡时,升华,蒸发大于凝华、凝结,温度降低时,凝华、凝结大于升华、蒸发。<div> 下雨和下雪是分别是高空的水气凝结和凝华的结果。</div><div> 潮湿天气,不吸水的地面或墙面会“出水”,这就是空气中的水气凝结的结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