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写诗的技术,第十七篇

聂瑞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人生的B面</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一年就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以前,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把诗歌创造当做人生的一个主要选项。和很多朋友一样,我也只是在灵感来临的时候,才记录并写成诗歌。</p><p class="ql-block"> 正是过去的这一年,让我真正转变了心态。一边写诗,一边我也被诗歌改造了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 人生有两面:A面是芸芸众生组成的名利场;B面是面对自己内心,像阳明先生那样不断破心中贼。</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我,一直沉浸在人生的A面,从来没有一刻留给B面。甚至刻意牺牲与自己内心相处的时间和对家人(以及周围人)的责任。</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以为只要在人生的A面获得成功,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内心的功课从来也不是A面人生可以取代的。终究有一天,我们要停下来检视自己的内心。看看它是否能够随时安住。而在人生的A面走得越远,反而越容易迷失。</p><p class="ql-block"> 恰好在昨天,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看了一个视频。内容围绕一张照片开始讲述,上面是李彦宏一家姐弟,其中三位毕业于北大(包括李彦宏和他的两个姐姐)。除了李彦宏是企业家,他的两位北大毕业的姐姐,一位是大学教授,一位是高中特级教师。照片原意是想说教育改变了人生,让他们一家姐弟都很成功。可是,视频创作者却说,其实真正成功的只有李彦宏一个人,而他的两个做教育工作的姐姐也不过是普通人。</p><p class="ql-block"> 我无意批评任何人生态度,其实这个视频创作者的人生态度就是我以前的人生态度,但是我今天已经不再完全认同所谓的创业者的成功,我更认同那种内心安宁的知识工作者的人生。假如人生可以重来,我倒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去吸收人类思想文化的精髓,然后传播给自己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年中,我有无数次纠结于这两种人生的选择。可是,站在更久远一些的时间里回看,人生的A面与B面,又有多少不同。我们只向前看一百年,胡雪岩、盛宣怀、张骞之外,又有多少商人的名字能够留下来,而这三位的名字又能留多久。如果回望一千年,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也只有诗人,能够比肩君王。</p><p class="ql-block"> 也许,我们在诗歌创作者中,也不过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比肩不了任何人。而这正是真正的人生的B面,拥有一个普通的、安静的但内心丰盈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过去一年,我最大的收获正是慢慢降服内心的焦虑(过去养成的不做事就焦虑的习惯),开始直面人生的B面。</p><p class="ql-block">我想这也是一个诗人,从人生态度上的知行合一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语言的致密度</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几个月,在“现代诗研究苑”阅读大家的诗。对于诗歌的评审,我有了一个新的标准:语言的致密度。</p><p class="ql-block"> 怎么解释“致密”这个词呢?</p><p class="ql-block"> 如果你看过《三体》就好解释了。《三体》里有一个叫做水滴的飞行器,无论放大多少倍,它的表面都是光滑如镜面的。致密度高的诗歌语言,就是这样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比如:云迹、沐可、信,这几位老师的诗歌语言,就可以达到。(包括但是不限于以上三位老师,目前在美篇,能达到或者是正在接近这个水平的老师有十几位,希望大家努力。)</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语言,只需要读几句就可以抓住人,就知道它背后蕴藏着很大的能量,就知道作者是一个心细如发的有心人。</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还不能用更加容易理解和方便操作的语言来解释给大家听。只能说建议大家多阅读这几位老师的作品。以后我们再多发现和推荐一些其他的同水平的老师给大家。</p><p class="ql-block"> 从语言致密度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一遍诗歌界的名著,我觉得可能百分之八十的现代诗或者外文翻译诗要被淘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诗歌的灵性</p><p class="ql-block"> 我们以前就讨论过一次,诗歌是需要灵性的。之所以这次再次拿出来探讨,是因为我觉得诗歌的灵性与诗歌语言的致密度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p><p class="ql-block"> 灵性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我想当下我能给出的解释,就是在诗歌阅读过程中,不需要经过理性思维,就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现在我也还不能用特别形象的语言来解释,只能建议大家多读萨福、鲁米、狄金森的诗。如果我们都能感觉到那种超越理性的喜悦感,就说明我们能感受到同样的灵性。</p><p class="ql-block"> 诗歌的灵性在一定程度上,和信仰有一些关系。信仰需要纵身一跃,而阅读诗歌时,需要随着诗人的语言镜头,感受那纵身一跃的灵性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作为读者的我们</p><p class="ql-block"> 自从负责“现代诗研究苑”话题以来,每天都有很多老师私信我,大多数都是想让我看看他们的诗。其实我在话题里每天都有阅读。</p><p class="ql-block"> 我理解绝大多数人,很少阅读名著和他人的作品。只是一味蒙头乱写。不止不阅读,也不做思考总结。所以,我也很少回复。因为一一回复,既无助于他的提高,对我来说,时间上也不允许。</p><p class="ql-block">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写作之前,先做一个合格的读者。有足够的阅读量和思考深度,就不会迷茫。</p><p class="ql-block"> 还有就是,我们话题收到越来越多讨论诗歌发展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很少是总结自己的写作心得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批判这个时代诗歌的水平。但是其实很少有人能为我们的时代指明诗歌发展的方向,只是一味讽刺抱怨。</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人和声音,总体来说,还是一个共性:阅读量太少、思考度太浅。</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这个时代,诗歌写作泛滥,但是有两样东西很稀缺,那就是潜心阅读和静心思考。这是一个呼唤优秀读者的时代。作为一个有志于文字创作的人,能否先沉下心,认真阅读。读古典名著,也从我们周围发现优秀的诗歌种子。</p><p class="ql-block"> 作为这一代诗人,学会阅读其实是一种很高、很难的修养。所以如果我们想诗歌在我们这一代人,有机会兴盛,就要先让自己做好一个合格的读者。从古典名著中读出方向,从今天诗人中读出道路。</p><p class="ql-block"> 诗歌也许将永远沉沦下去,但是她将因我们的阅读而永远存在。写作只是树苗,阅读才土壤。如果诗人都不读诗,却渴望不写诗的圈外人来读,这本身就是方向错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一百年来诗歌的批判</p><p class="ql-block"> 在白话文诞生的一百年里,我们民族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思想和政治斗争,然后就是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在那些年代,我们树立了代表那个年代需求的诗歌典型。</p><p class="ql-block"> 但是从上述所说的“语言的致密度”和“诗歌的灵性”两个纬度来反思的话,几乎百分之九十的作品要沦陷。即使世界诗坛,很大一部分服务于当时的斗争和意识形态的诗,以及歌功颂德的诗,我个人认为都算不上合格的诗歌作品。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因此就真的不要读这些作品了,而是说我们阅读的时候,要带着敢于重新审视的目光去阅读。名诗中很大一部分需要重新审视,无论中外。而我们自己母语体系下的现代诗尤其需要我们自己重新审视。</p><p class="ql-block"> 其实中国诗歌的衰落,从崖山以后就开始了。诗歌的灵性是和一个民族的自信分不开的。去年,我泛读了世界上几大主体文明的诗歌名著。没有哪个民族的诗歌能有中国诗歌这么早的成熟和如此长久的繁盛。可以说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诗歌都是冠绝世界的。但是宋以后,纯诗歌性质的好作品就很少了。也许是因为从那以后,我们就从一个“天子之国”的民族心态,旁落到了苦大仇深的民族心态。</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点:我多次读王阳明先生传记,可以说先生的传记很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先生自己的诗歌。这些诗像大事记一样,记录先生一生的重要事情,但是并没有多少让人觉得拍案叫绝的好诗(同样,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是如此)。难道内圣外王的学问竟孕育不出好诗。</p><p class="ql-block"> 也许吧!诗歌从来就是空灵者的世界。内圣外王,只要还有一颗向外求的心,就无法写出空灵的诗歌。</p><p class="ql-block"> 我论述以上内容,目的是想说明,中国诗歌的没落,是因为民族心态和因此而导致的诗歌写作方向出了问题。诗歌大多被用于记录民族或者生命个体的外部遭遇,然后又止步于苦大仇深或者渴求“外王”的功利境界。在指向内心这一步上,出了问题。</p><p class="ql-block"> 《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作者们,很多时候都是将自己不幸遭遇止步在了自己的内心——刻画内心,才能让诗歌优美且空灵。</p><p class="ql-block"> 直到现在,仍旧有人会告诉我:这首诗或者那首诗,“我”读不懂。如果诗歌写的是一个人或者一个时代的内心,我们肯定是无法通过理性理解去读懂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以心印心的方式去感受。这可能是诗歌不同于其他所有文学形式的核心。</p><p class="ql-block"> 另外,宋以后,我们的民族丧失了形而上的思考习惯。进入近代以后,我们更是把很多指向内心的文化遗产通通打上了负面标签。</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进入到教育普及的时代后,文应该指的就是是否有形而上的思考习惯,其他的学习成绩和认知能力都没有资格称:“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备注:以上只代表个人观点,文字创作的方向是多面的,这只是一个人一个方向的片面思考。</p><p class="ql-block">作者:聂瑞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代诗研究苑”话题主持人</span></p><p class="ql-block">插画:木心先生</p><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16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