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文/宋荣琴 </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民俗活动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表现形式,往往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它不仅反映出当地的民风民情,更能反映出当地人民对历史的记忆和心态。烤柏灵火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烤柏灵火是中国北方地区共有的一项民俗活动,长期以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在河北大部分地区,人们称柏树为柏灵树,“柏灵”寓“百灵”、“百龄”之意,所以烤柏灵火有治病驱邪,益寿延年的美好寓意。之所以叫柏灵火,是因为柴堆中烧的多半是柏灵枝,不过那些破旧的笤帚、扫帚、破蒲墩、烂席片、以及常年不用的竹箅子等,一股脑的统统烧掉,取除旧迎新之意。有的老人边烧边念叨“烧个墩儿,添个孙儿;烧个席儿,添个侄儿;烧个箅子,添个妮儿”等,这也是人们对人丁兴旺的希翼。活动时间也因区域的差异有所不同,一般在正月初五至正月十六之间举行,而我们正定历来是在正月十六晚间进行。</p><p class="ql-block"> 正定烤柏灵火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老人们讲,这一习俗起自商朝。由于商纣王混乱暴虐,荒淫无道,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为了讨好于他,商的附属国苏国献给他一位美女,名叫苏妲己。据说妲己是个九头雉鸡精,媚术了得,特别受纣王宠爱,尽帮着纣王出坏点子,害得民不聊生。后来周武王兴兵伐纣,姜子牙派天兵天将来助战,杨二郎的狗把九头雉鸡精的头咬掉了八个,后被天兵天将乱刀杀死,而这一天恰好是正月十六。妲己死后阴魂不散,每到这一天都要到人间讨要她的鸡头,到处散毒布灾,致使老百姓病魔缠身,无药可医,一个个病痛而死。后来人们得到天神指点,叫正月十六在大门外烤柏灵火,可驱邪消病,增福增寿。从此后,人们每逢这一天都要烤柏灵火,并有火旺财旺之说。由此还衍生出烘烤食品、烤全身治百病的说法,民间有歌谣为证“烤烤腿,烤烤腰,又能跑又能跳”、“烤烤腰,腰不疼,烤烤腿,腿不疼,烤烤全身不生病”等,这一习俗一直延续着。不过为了减少污染,净化空气,最近几年已不见有人烤了。</p><p class="ql-block">在过去,正定城墙里外坡坡沿沿到处生长着许多柏树,另外年久的坟地内,也是种植柏树最多的地方。正月十六,人们以不影响柏树生长的方式,将多余的柏树枝疏剪下来背回家,晚饭后倾家出动来到大门外,将柏灵枝点着烤火取暖,祈求消灾免难,家道兴旺。人们利用这一形式自娱自乐,并把美好的愿望寄予其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来,随着高楼大厦见缝插针试的不断增加,荒坡老坟以及生长柏树的地方被挤占,多年的柏树被砍,人们只好到市上买柏树枝,来延续这一习俗。晚间,一堆堆柏灵火陆续燃起,左邻右舍相簇烤火,谈笑风生,人们用火箸或竹签插上年糕、馒头、豆包、火腿肠等,兴高采烈的烤着,有的把红薯埋进火堆。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头顶一轮冰盘正明,脚下一丛篝火正红,火光闪烁,映红了人们的脸庞,空气中弥漫着柏灵枝燃烧后的清香,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夹杂着燃烧时噼噼啪啪的声音直捣耳鼓。不远处火光跳跃,人影晃动,邻家的柏灵火也相继点燃了,顷刻间,市井小巷俨然一派“火树银花触目红,接天鼓吹闹春风”的欢乐景象。兴奋之余,大家把烤好的食物,不论长幼亲疏一起分享,从而极大地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烤柏灵火的灰也舍不得扔掉,把它撒到地里或花盆里,既能做肥料,又预防病虫害。</p><p class="ql-block"> 红红的柏灵火烤出了一年的好心情,烤出了浓浓的年味。烤过柏灵火就意味着年节已过,人们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又踏上了新的征程。</p><p class="ql-block">不过近些年,为了减少污染,人们自觉取消了烤柏灵火这一民俗活动,延续了几千年的烤柏灵火,和其它一些民俗活动,将被历史的长河渐渐冲淡,那浓的化不开的年味与乡愁,只能留存在老辈人的记忆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