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岁月轮回,时光又来到了2月17日,今年是我们坦克团对越自卫还击作战43周年纪念日。每当这一天将要来临,就会心潮涌动,思绪万千,脑海里翻江倒海,浮想联翩久久不能平静,43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每时每刻所经历的场景,就会象放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犹如身临其境,仿佛又融入到了43年前,那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加怀念当年战场上为国捐躯的英烈们,那寻找烈士的场景,血浅疆场,肢体破碎,惨不忍睹的场面历历在目。心里的痛,眼里的泪,难以言表,挥之不去,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中越边境水口关大桥中方一侧</p> <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17日凌晨6.40分,随着三发信号弹的升空,万炮齐鸣,山崩地裂,炮击开始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正式打响,炮击过后,参战部队开始向越南境内,全线发起了进攻。43军坦克团奉命配属步兵42军126师376团,从布局关向越南东溪方向实施纵深穿插任务。坦克一营为主攻营,坦克二营为助攻营,坦克三营为预备营,命令限3个小时攻克东溪,抢占661高地,切断越南4号公路,斩断越军南逃北援之敌。为后续主力部队,打开进攻越南高平的道路。</p><p class="ql-block">坦克三营当进攻之布局关时,营长聂玉江在电台里接到前线指挥部命令,命令坦克三营火速向水口关集结,坦克三营奉命原地一百十度调头,临阵改变作战方向,铁流滚滚,快速向水口关机动,赶往水口关集结待命。</p> <p class="ql-block">2月18日坦克团三营,临阵前从配属129师,奉命转隶配属步兵42军125师,由付团长朱世涛,付政委李光瑞指挥,三营从水口关浮桥出境,协同125师向越南复和县东南侧哥勘高地发起猛烈进攻,三营战斗中机智灵活,勇猛冲击,以猛烈的火力连续摧毁敌人的火力点,协同步兵一举攻占哥勘高地,围攻糖厂战斗,随后由聂玉江营长帅九连为主,七、八连各两台坦克,向复和县城穿插,猛打猛冲,冲破越军四公里的封锁区,一路超距离的穿插,进攻至复和以西15公里广渊地区,突如其来的攻击,打乱了敌人的布署,打的越军措手不及,冲入越军炮阵地,机枪一阵狂扫,敌人尸体遍野,把越军的炮阵地碾轧的一败涂地,幸存的越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这次纵深穿插,为125师主力扫清了障碍,也为主力部队合围高平打开了通道。</p><p class="ql-block">但坦克三营在三次进攻战斗中,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除人员伤亡外,还有903、907等四台坦克中弹,无法返回。2月23日我团派出保障分队修理连,深入复合广渊地区,对丢弃在那里的坦克,采取战地突击抢修和施救。</p> <p class="ql-block">2月23日修理连组成的抢救抢修突击队,由连长丁万福亲自率队,带领一台坦克牵引车,一台吊车由海振江驾驶,二台工程车,其中一辆由朱相林驾驶,还有两台器材车。由器材保管员杜国凡押运。战地抢修突击队,从水口关迅速机动出境进入越南,沿公路向通往复和方向开进。团技术处指挥所也随修理连前出,便于靠前指挥。快速向复合县城以西广渊地区机动,准备实施抢修施救三营被越军打坏的四辆坦克。但道路不畅,前行缓慢,时走时停,当行驶到复和县时,因前方江面浮桥被炸,车队再次遇阻停下,后续上来的部队车辆也相继到达被迫停下,有步兵、炮兵,弹药、运输保障都是向高平开进的,相互交织在一起。公路上各种车辆就象一条长龙一字形摆放。毫无戒备提防的人员,刹那间突然遭到越军炮火的疯狂袭击,漫天嗖嗖的炮弹呼啸而来,地动山摇的爆炸声四面响起。一排排的炮弹就象长了眼晴一样,有节凑,有目标的专门盯着有车辆和人群多的地方,追着人群狂轰滥炸,整个场面乱作一团,车辆一辆接一辆被炸毁,被炸的弹药车更是火光冲天,爆炸声响彻天空。受惊的人群到处狂奔。人员伤亡惨重,场面惨不忍睹。修理连的战友当场就被炸伤七八个。海振江临危不惧,头脑清醒,协助连队其他人员把伤员一一背到山的背后隐蔽处,稍等炮击停息,折回原地寻找到一辆未炸车辆,把朱怡合(技术处处长)、张殿忠助理、艾宗福、贾英瑞、王伟、张国亮等7名伤员抬上车运回国内战地医院,伤员得到及时救治,减少了人员伤亡。朱相林所驾驶的工程车,在越军的炮击中被炸毁,所幸朱相林当时未在车上,才逃过一难。炮袭过后,连队赶快收拢人员组织撤退,清点人员,发现缺少孙月森,杜国凡两个人。后经寻找确认,孙月森已在被炸中牺牲,尸体被43军129师人员收殓,运回国内安葬在129师烈士掩埋点。杜国凡现场没有找到,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查找不到下落,当天后勤处向团里上报。团部指挥部决定,明天组织人员继续搜救查找。决不能让我们的战士无缘无故的失踪,遗弃在越南。</p> <p class="ql-block">△杜国凡烈士遗像</p> <p class="ql-block">2月24日我在一营营部接到团指挥部派车命令,让我开车到下冻团政治处找保卫股长王志敏报到。见过王股长,他简要把任务讲了一下,2月23日技术处仓库保管员杜国凡押运坦克器材,随同修理连抢修突出队,到越南复和县西部广渊地区,抢修施救三营多辆被越军打坏的坦克。途中突遇越南炮击,杜国凡至今下落不明。团里决定成立一支突击小分队,由王志敏亲自带队到复和寻找失踪的杜国凡。突击队大概二十多人,一辆吉普,后勤派出比较熟悉杜的有王志富等几人,一辆嘎斯63由汽车连黄芳清驾驶,车上二十几名战士已全副武装,荷枪实弹,整装待发。出发前王志敏向全体突击队员下达指令,明确这次出境执行的主要任务,就是到复和县城寻找失踪的杜国凡,还特别强调每个人员应注意的安全事项。然后亲自带队从龙州下冻出发,向越南复和开进。</p><p class="ql-block">车辆行驶到中越边境水口关,通过水口关大桥(这座大桥2月17日凌晨已被我军攻克)出境进入越南,沿着崎岖不平的道路,绕过独山头,直奔复和县城。到达复和县城后人员下车,车辆选择比较隐蔽的地方停靠后。王股长把突击小分队的人员,以每3个队员为一个战斗小组分开,展开地毯式搜索,形势非常紧张,天上的冷炮呼啸而过、冷枪到处乱响,每一战斗小组,分散四处搜寻,紧握手中钢枪,随时准备战斗。我跟随王志敏股长为一个小组,边搜索边走访,通过周密细致的走访到步兵125师留守打扫战场的人员,根据提供的线索,搜寻到复和县城最东北角,有一处L型两排房子,一排是西厢房,一排长条主房是越南的商店,坐北朝南,发现商店西山头,两排房山的交汇处,只少有十几处炸弹坑,每三发炮弹一组,呈三角形排列,我随手还在弹坑里捡起一块弹丸的后端盖。残垣断壁弹痕累累随处可见,商店后面墙壁房顶炸开了几个大洞,两房山头的夹角处,有一棵大树也被削的枝落干残,树梢及墙壁上粘有血迹头皮脑浆。瞄着腰溜墙根往前找,离炮弹炸的地方东边有五、六米远,也就是商店的后面,是一大片菜地夹杂着荒草,从草丛中发现有一个废弃的防空壕,里大口小,往里看是一坑鲜血染红的红水,水里有一具向下趴着的尸体,头朝下,只露出两只脚朝上,很难判断是不是杜国凡。这时后勤处曾烧过澡堂锅炉的王志富(77年方城入伍)说:“象是他,他穿的袜子我认的,我们俩在一起住铺挨铺,昨天早晨临出发前才换上这双袜子和干净衣服”。但是仅凭衣着袜子是不敢完全确认的,没办法只能把人拖上来辨认,我喊王志富,“小王过来,咱俩一人一只脚,把他拽上来”。然后我俩他左我右,一起用力把尸体拖出后一看头颅炸没了,腰间还挎着4枚手榴弹。最后还是从他上衣口袋里找到生死卡片,确认正是杜国凡烈士。突击队其他成员迅速把越南商店的门板卸下一块,又抱了二床被子,又在整梱的布匹上扯下一条长长的布条,把烈土遗体用被子裹上,用布条绑好后抬上卡车。突击队迅速撤离回国,把杜国凡遗体护送至水口125师烈士掩埋点进行了安葬。</p> <p class="ql-block">△杜国凡烈士的这块墓碑是1988年,龙州烈士陵园把烈士忠骨,从水口125师烈士掩埋点,迁移到龙州烈士陵园重新安葬而刻立的新墓碑。</p> <p class="ql-block">杜国凡烈士,河南唐河县沅汰镇杜楼村人,1977年1月入伍,中共党员。生前是坦克团技术处器材股,坦克器材仓库保管员,英俊帅气,一表人才。说话和气,为人爽快,他人缘好,又精明能干。团里的汽车司机对他都比较熟悉,因为每次派车运送坦克器材,卸完车入库后,他都会给司机两付手套,一袋洗衣粉或一块肥皂。所以司机们都乐意给器材股运送坦克器材。司机们一提起小杜,都会说:“那人可不错”。自然领导们对他的评价也很好。他的牺牲感到很惋惜,年仅23岁。团里为他追记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广西崇左龙州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79年3月,为安葬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牺牲的烈士修建,原名自善烈士公墓。1988年7月,根据广西区人民政府的指示精神,国家民政部拨款,将原安葬在龙州县境内,1979年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而牺牲的烈士,分散安葬在龙头山、叫堪、那依、那花、水口、那罕等多处的烈士墓,迁移至龙州烈士陵园集中安葬,扩建后改名为龙州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陵园安葬着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牺牲的参战部队烈士2378名,支前民兵66名。其中包含我们坦克团19名牺牲的烈士,1988年后陆续都迁移到这里。这些为祖国捐躯的英烈,永远长眠于祖国的南疆!</p> <p class="ql-block">由于我们坦克团作战时,前线指挥部把43军坦克团隶属给陆军42军,也是把我们坦克团配置到整个战局最至关重要、最艰巨的位置。坦克一、二营是配属的126师穿插越南东溪战斗。坦克三营2月18日隶属129师,后又隶属125师进攻越南哥勘、糖厂战斗和穿插复和广渊战斗。部队分散,战线拉的长,战斗异常惨烈。在战斗中我团牺牲的烈士安葬也比较分散,基本是隶属那个部队,牺牲的烈士就安葬到那个部队烈士点。我所知道的是我们团第一个牺牲的烈士是尤清华,安葬在那花126师烈士点,因为我们团的油库就荫蔽在烈士点的旁边山沟里,每次去加油,我都会上去看看,第二个是黄传清烈士,也在此安葬,每个烈士立一块木牌,上写着烈士的名子、籍贯,部队代号,牺牲日期。每次离开时,我都会情不自禁的向烈士们敬上一个军礼,以示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后来1981年这两个烈士的接抢弟弟尤清铎、黄自清都跟我学开过车)。我团打的是纵深穿插,战斗非常惨烈,我们坦克一营好几个牺牲的烈士当时来不及运回国内,有的就地掩埋。对我们坦克一营牺牲的有几位烈士我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卢宗贵烈士,河南新密人,73入伍,中共党员,坦克三连车长,个子不高,人廷有气质,在穿插东溪战斗中,坦克进攻到靠松山,车辆中弹,腿被炸断而无法送回国内救治,失血过多而牺牲。据说牺牲时他的女儿才刚满二个月。焦王玺烈士,我记得在专列上,列车行驶到广西冷滩下车到军供站吃完饭,返回到专列旁,副营长徐发有指着焦玉玺给我说“你看这小伙帅不帅,大眼双眼皮,他叫焦玉玺“。所以印象非常深刻。还有孙月森,程志权烈士生前是我们坦克团蓝球队的主力队员,战前在广西东罗矿务局,我团蓝球队打遍东罗无敌手。谁知一场战争下来竟成为永别。他们将永远长眠于祖国的南疆。</p> <p class="ql-block">△单鸿年 王志富合影</p> <p class="ql-block">△上面的照片是单鸿年老班长提供的,他和王志富一起工作过五年,王志富退伍时两人留下的合影。1979年2月24日正是我叙述寻找烈士的那个小王,我们俩在越南复和县找到烈士杜国凡,一起把烈士从防空壕里拉出来的。时过多少年后,遗憾的是我把小王的名子给忘了,一直想不起他的名子。2019年5月通过大营坦克后勤战友群,联系上了单鸿年老班长,四十年后遗憾终于一朝而解。而且我还与王志富战友亲自通了电话。共同回忆了那段终生难以忘却的战火岁月。</p> <p class="ql-block">随着岁月的流逝,那场战争渐渐远去。到了1985年,团里成立了汽车复训队,驻扎在原坦克二营五连的营房,周运增任队长,带领复训队边训练边搞运输。那年大概6月份,团里派三辆车,我带队给唐河县牺牲的烈士及伤员家中送煤。我的车正好送到杜国凡烈士家中,这次我见到了烈士的父亲,领我到一块空地把煤卸完,天已擦黑,准备带车返回,烈士的父亲拉住我说啥也不让走,非叫我们回家吃过饭再走,没办法只好跟老人家回到烈士家中,烈士的母亲正在烧着麦秸忙着给我们烙油饼,我们坐下后,把甜汤(面汤)打鸡蛋,油烙馍端上催我们赶快吃,要知道那时候在农村招待客人,油烙馍、甜汤打鸡蛋就是高规格的待遇。这时我两眼噙着热泪,心里翻上倒下,阵阵作痛,复和县寻找烈士的场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无法形容,更无法告诉老人家,当年我所经历的那一幕幕,他的儿子牺牲时惨不忍睹的场面。心里堵的慌,那里还有心思吃饭,简单的吃了点,告別烈士父亲,带车匆匆上路,消失在夜色之中。几十年过去,每当回想起那天的情形,在我的心中有说不出的滋味,成为一生的纠结,永远的遗憾,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胜利凯旋</p> <p class="ql-block">△左:宋文山 右:海振江南宁市邕江桥头合影</p> <p class="ql-block">△坦克团后勤处的几位领导在南宁邕江大桥合影,右1宋文山</p> <p class="ql-block">虽然这场战争已经远离我们而去,战争的硝烟早已烟消云散,但是请不要忘记,没有当年的浴血奋战,何来祖国的万里江山。红旗指处,人民幸福,血沃南疆,祖国昌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