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风俗:正月十六,走百病

一苇渡江

<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的习俗是“走百病”,“走百病”是明清以来的习俗,有的在正月十五日,大多正月在十六日进行。</p><p class="ql-block"> 一般人们都认为过完正月十五就算过完年了,实际上并是不如此,在中国的大部分地方,过完正月十六才是真正过完了年,阴历的正月十六是旧的一年的结束,也新的一年的开始,人们通过燃放烟花,看花灯,走太平,行通济,遛百病,跨火堆,游灯笼等习俗除去旧年的病祸和旧形象,求取新的一年的健康平安和崭新的形象。今天是正月十六,按人们的习俗,今天就是走百病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所谓走百病,属于古代元宵(或正月十六夜)妇女避灾求福的一种民俗活动,又称烤百病、散百病、游百病、遛百病,明清时期尤为盛行。历史上还有“窄窄弓鞋步步娇,银花火树过元宵;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爬爬城,不腰疼;跑一跑,不见老。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江南地区演变为“走三桥”。江南乡村,水网密布,走个三桥并非难事。</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走百病”时,还要“摸门钉”,方能求吉除疾。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因此,妇女们出游,还要到各城门或寺庙去“摸门钉”,需要在黑暗中摸索,不得有照明设备,一次便摸中者就视为有生子的吉兆。</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这些岁时习俗反映某些功利追求的价值取向。走桥所禳的“百病”也未必指“臂枯眼暗”、“头风”之类,乃暗指妇人不孕的无子之疾,借以助孕乞子。桥为连接两岸的津梁。俗信里,小儿出世被认为是从彼岸投胎而来。而月主生育,新岁首次月圆之夜走桥,就是隐喻通阴阳、迎接新生命的行为。</p><p class="ql-block"> 另外,民间还有一个偷生菜求子的习俗。《清稗类钞》:“广州元夕妇女偷摘人家蔬菜,谓可宜男。又妇女艰嗣续者,往往于夜中窃人家莴苣食之,云能生子,盖粤人呼莴苣为生菜。”以菜象征子女,生为孕育之意。现代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菜摘葱,将来会嫁好老公的传统习俗,俗称:“偷得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爬城头,走百病,踏太平。”在南京元夕的走百病由桥头走上了城头。据说,明初朱元璋修好南京城后,城墙即成为军事要地,百姓哪能上城墙,更别说玩城头了!后来天下太平,朱元璋特准许百姓正月十六这一天玩一次城墙,聚宝、通济、三山门都设瓮城,正好比走三桥。以此示君民同乐。准百姓变成走百姓,最终传成了“走百病”。 </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一大早,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只要能走的动的,都起得特别早。跑百病时兼迎喜神爷,所以要向喜神爷来的.方向跑。不仅人跑,有牛的牵着牛跑,有羊的还要牵着羊跑,而且要围着水井转三圈,并向井里扔块坷垃。然后,将正月初一插在门上的的侧柏枝子拿下来,燃着了烤火,边烤边说“烤烤脚,脚不痛;烤烤腚不生病”等。有的跑完百病,还要灸腰带。就是点一把端午节插的艾,再点上三根香,给小孩、老人灸腰带,边灸边念叨:“年下的香,端午的艾,正月十五灸腰带,灸的小孩不生病,灸的老人病不害。</p><p class="ql-block"> 灸了腰带还可以拿着在自己的门枕、梁头上来回摩擦几下,叫“正月十六天不亮,灸门枕,灸门框,金子银子往家扛,正月十六灸梁头,金子银子往家流。”</p> <p class="ql-block">  团团圆圆吃元宵,热热闹闹闹花灯,元宵灯节刚刚过去,意犹未尽,就又迎来了正月十六。大家可能要问,正月十六还有没有传统习俗啊?</p><p class="ql-block">正月十六的习俗</p><p class="ql-block">闹灶火</p><p class="ql-block"> 有的地方会在初三开始就在村子里面热闹,什么锣鼓队都倾巢出动,在每家每户都转一圈,用撼天动地的鼓声和热情驱散妖邪,扫除秽气。</p><p class="ql-block">走百病</p><p class="ql-block"> 这是对健康的一种向往,正如我们常说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在古人认为多走对身体好,现在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古人会在正月十六这一天,到外面走走,逢桥过桥,发展到现在,人们出行也方便,所以就发展成了外出旅游,不让瘟神呆在自己家里。</p><p class="ql-block">送牛桩</p><p class="ql-block"> 送牛桩,简单的说,就是渴望生子,早生贵子之意。是连续生女以后,没有男孩,希望生个男孩的传统习俗。来看看吧,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p><p class="ql-block"> 打算生男孩的家庭,邀请8个男丁,其中一个年轻,到了正月十六去偷牛桩,他们选择的目标起码有三点。一是男孩多,二是家庭好,三是有威望。</p><p class="ql-block"> 然后,在这天夜里悄悄行动,分工合作,偷走牛桩,包好后,由年轻小伙,送到打算生男孩的家里,躺在他们的床上,再撒上一泡尿,再把桩子恭恭敬敬的交给主人保管。</p><p class="ql-block"> 以后要严格保密,不能泄露密密。等到主人家生下男孩后,要到被偷人家报喜。互认对方为干爹干娘,结成亲戚,据说,比较灵验,早得贵子。</p><p class="ql-block">烧纸船</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送瘟神,那么肯定是送得越远越好,而且为了不让瘟神祸害别人,最好是直接将他消灭掉最好,人们会在正月十六这天,用动物的毛发,以及一些豆类产品放到一个纸和竹子做的船中,点火后让它随水飘走,寓意着远离各种瘟疫和疾病。</p><p class="ql-block">烤百灵</p><p class="ql-block"> 北方有烤百灵的习俗。全家人围在火堆前,老人们说一些吉利话,然后让全家人都烤烤自己的胳膊和腿,拍打身体上不舒服的部位,再跨过火堆,一烤去百病,身体健康,四五奇花。为了添加节日的气氛,有些地区还有五奇花习俗也统凿。提起桶绳大幅度的旋转,火花纷飞,火苗游动。寓意烤去百病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舞火把(江淮一带称“炸麻椴”,一般在正月半)</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六舞火把,是地方特色活动,是群众流连忘返,喜闻乐见的传统习俗,要追溯到远古时期,具有悠久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据说,在石器时代,各种各样的兽类害虫比较多,糟蹋粮食作物。人们为了驱赶猛兽虫害,到了正月十六晚上,举着简易的火把,驱赶猛兽害虫,确保粮食作物喜获丰收。</p><p class="ql-block"> 现在,人们传承着这一古老习俗,过完了元宵节,开始舞火把。大家高举火把,在田间地头奔跑玩耍,寓意五谷丰登,粮食丰收,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