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昭寺</p><p class="ql-block">大昭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可以说,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市局规式。</p><p class="ql-block">许多人以为,拉萨的“圣地”之称,是起源于布达拉宫,其实不然。拉萨之所以有“圣地”之誉,与大昭寺的佛像有关。寺庙最初称“惹萨”,后来惹萨又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当下的“拉萨”。</p> <p class="ql-block">相传建大昭寺时,几次均遭耸立天际的金顶水淹。文成公主解释说,整个青藏高原是个仰卧的罗刹女。这个魔女呈人形,头朝东,腿朝西仰卧臂,大昭寺所在的湖泊原来正好是罗刹女的心脏,湖水乃其血液。所以文成公主说大昭寺必须填湖建寺,首先把魔女的心脏给镇住。然后文成公主还同时推荐了另外十二个小寺院在边远地区,镇住魔女的四肢和各个关节,共建了十三座寺院。</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改扩建,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值得一提的是,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p> <p class="ql-block">单看大昭寺的规模和设计,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这从内到外的三个环型,便是藏民们行转经仪式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殿高4层,整个建筑金顶、斗拱为典型的汉族风格。碉楼、雕梁则是西藏样式,主殿二、三层檐下排列成行的103个木雕伏兽和人面狮身,寺内有长近千米的藏式壁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和《大昭寺修建图》。 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昭寺前面的小广场,可以看到大昭寺的全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围墙围起的两块石碑。南边一块便是著名的唐蕃会盟碑,高3.42米,宽0.82米,厚0.35米,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解脱之门是公元九世纪,唐朝与吐蕃王朝达成和好,以求彼此不为寇敌,不举兵革、务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和永崇甥舅之好之目的。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此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现碑身已有风化,至今大多数碑文仍清晰可辨。碑的旁边有一棵柳树,据传由文成公主亲手种植,当地人称为公主柳。唐蕃会盟碑又称甥舅会盟碑,因为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娶的是唐朝皇帝的公主,所以他的孩子管以后的唐朝皇帝叫舅舅,甥舅会盟碑的名字就来自于此。</p> <p class="ql-block">在这些教徒眼中,大昭寺是宇宙的理想模式——“曼陀罗”的现实载体,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西藏,地位如此之高的一座庙宇,凝聚着藏汉两族的深厚情谊,意义深重。</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是唯一可以使用皈依证免门票的寺庙。大昭寺入口有两个,左边是藏民起早朝拜入口,右边是游客入口。居士可以凭借皈依证和身份证起大早从左边的入口随藏民排队一起进入,这样才可以进入觉沃佛殿,亲睹佛祖金颜,还可以围着觉沃佛转绕一圈和拉着佛祖袈裟快速发愿。)</p> <p class="ql-block">小昭寺</p><p class="ql-block">小昭寺,位于西藏拉萨八廓街以北约500米处,始建于7世纪中叶641年,小昭寺现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寺内主要供奉了释迦牟尼佛8岁等身像,另有诸多珍贵文物。</p> <p class="ql-block">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由西安用木车将释迦牟尼佛12岁等身像运送到西藏,到了现今的小昭寺处,木车沉陷在沙地之中,只好四面立柱,暂时覆盖白绸供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的文成公主精通历算,推算后得知此处是龙宫所在地,于是决定把佛祖像安放在此地,建寺供奉,认为如此即能镇慑龙魔、国运昌盛。这座寺庙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与大昭寺同时开工,同时竣工,同时开光;该寺坐西朝东,据说是因为文成公主思念家乡而设计的。公主为建小昭寺从内地召来精巧工匠,以汉地庙宇为模式,结合藏地建筑特点,建成了极为壮观的重楼叠阁。</p> <p class="ql-block">后来两尊佛像对换供奉还有一段历史故事:吐蕃时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迎请唐文成公主和尼泊尔赤尊公主为后,分别建立大、小昭寺,大昭寺供奉赤尊公主带入吐蕃的米居多杰,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小昭寺供奉文成公主带入吐蕃的觉沃佛,即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芒松芒赞(公元650~676年在位)时期,传说唐朝将派兵入吐蕃抢走觉沃佛像,于是在652年将小昭寺的释迦牟尼像移至大昭寺,藏于明鉴门内,并封堵其门,上画以妙音佛以作伪装。公元712年金城公主(唐中宗养女,实为唐宗室雍王守礼之女)联姻吐蕃,才把这尊佛像迎出供于大昭寺觉康,并将原供于大昭寺的佛祖八岁等身像移至小昭寺供奉。明、清两朝皇帝亦对该寺十分重视,清乾隆帝曾御赐“耆闍真镜”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与尼泊尔赤尊公主和汉地文成公主三尊像</p> <p class="ql-block">下密院</p><p class="ql-block">下密院位于拉萨幸福路北面,藏语称“举麦扎仓”,始建于1433年,距今约五百八十年。是下部地区弘传密法之所,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密院最高学府之一。是格鲁派最主要的教育机构三大寺、二密院之一,与位于小昭寺的上密院并列为密法的最高学府。下密院与小昭寺共称”天上日月为一对,地上密院成一双”。下密院由宗喀巴大师八大弟子之一杰尊·吉饶僧格所创建。</p> <p class="ql-block">在下密院二楼的配殿供奉一块度母壁画,乃下密院镇寺之宝。相传是在下密院的墙壁上自然浮现的,一直供奉在下密院。一次,寺院面临很大的经济危机,方丈实在没有办法解决五百多位学生的生计了,便寻思出外化缘的事。此时,壁画上的度母突然显灵说“让我来操心寺院所需,你管好学僧教育的事就是了!”从那天起,下密院似乎就再没出现过资金短缺的情况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