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文/张超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任连会——字博通,生于1851年(清咸丰元年)卒于1926年(民国15年),终年75岁,今河北唐山(滦南县程庄镇胡家坡村)人。</p><p class="ql-block"> 据我祖父祖母回忆,老祖任连会是一位满清秀才,他眉目清秀,体态清瘦,心地良善,乐于助人,青年时期英俊潇洒,有“美男子”之称。听说当时家里条件阔绰,称得上是家道小康。他自幼聪颖,入私塾数年,能背诵《四书》熟读《五经》喜诗词歌赋,爱看评话、鼓词、唱本、对皮影戏、大鼓书、梆子、京剧无不爱好。由于环境的熏陶,他在十四五岁时就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秧歌角”(那时叫“秧歌脚”),长大后他又成为一名乡村教师,教授学业,后来又钻研医术,为人治病,救死扶伤,远近乡里又称之他为“任老会”。出于对冀东秧歌的喜爱他广交艺人,多方学习,结交了本村张大千、胡梦雄等几名秀才,他们情投意合,交往深厚。时常在一起探讨艺术,为冀东秧歌编写唱词并谱曲,随着自己对冀东秧歌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对编词谱曲能力的增强,他逐渐掌握了很多的戏曲知识,懂得了词典格律韵辙,也因此在十里八村取得了多才多艺说唱会会长的名衔。</p><p class="ql-block"> 在乐亭崔佑文家办班期间,老祖任连会还虚心向梆子班学习,学表演程式、唱腔、化妆、板鼓伴奏等。还自己编写剧目,增加故事情节,将“对口”(两人演唱,一人为旦,称上装,一人为丑,称下装)变成了“拆出”,即加上小生角色,故称“小生、小旦、小花脸角色。如《王二姐思夫》《红娘下书》等,他将影卷和书词情节精彩的部分改编成民间传说的故事,然后编成小戏,先后改编创作出《补汗禢》《狗奶孩子》《马前泼水》《黄爱玉上坟》《巧鸳鸯》《燕青卖钱》《夜打登州》《山伯下山》等剧目。这些剧目的确立使冀东秧歌演出的剧目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培养出了一批如孙凤鸣、成兆才、月明珠等艺术人才。</p> <p class="ql-block"> 大约30岁左右,任家被官府讹诈,家道中落,经济日渐拮据,生活变得清贫。他心中不满,愤世嫉俗,看清了当时官府的黑暗势力,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体会尤深,回到家中思来想去,辗转反侧。考虑到自己对冀东秧歌的执着与热爱不忍割舍,便与妻子道出心愿,说明了自己对艺术的痴迷与酷爱,教书行医亦可,但并非本愿,经再三商议,最后在自己的恳求下妻子同意了他的想法和打算。就这样他带着孩子搭班卖唱,走集串镇,追赶庙会,唱着自己编写的一些警示小调,毅然奔走江湖,走到村庄小镇唱一段小曲儿要上一口饽饽吃。一出去就是几个月,趴小庙住大车店,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p><p class="ql-block">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乡、村、所都会举办秧歌会、齐聚县镇或庙堂前,兴歌载舞,争奇斗艳。领会者,带领群体秧歌角以群舞打场,继之领会者领唱四季歌。我的老祖就是当时的领会者,他带着几个人打着竹板唱一些大家喜闻乐见的小调,内容主要为劝世文、惩恶扬善、因果报应、拜求施舍、吉祥口彩,他们扭着秧歌,唱着小调载歌载舞。</p><p class="ql-block"> 这里我觉得有必要简单地介绍一下“冀东秧歌”,冀东秧歌,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是民歌、民间舞蹈相互融汇的总称。是历代劳动人民所创造、并积累、沿传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并具有独特的地方风韵。仅就河北省而言,有古老的隆尧秧歌、蔚县秧歌、定县秧歌、坦里秧歌、冀东秧歌等十几个地方性秧歌。冀东秧歌的艺术形式是:由小旦、小丑对唱,辅以舞蹈表演。小旦上妆涂脸蛋儿,打口红,并用一块蓝布或花布包头,额前佩戴珠口,身穿裙袄,腰系四喜带。手持折扇彩巾。小丑手持竹板,节子或金钱棍、霸王鞭、表演时,锣鼓、大弦伴奏,同时有二至四人伴唱。随着时代发展,从冀东地方秧歌蜕化成秧歌戏,进一步衍变的拆出小戏(蹦蹦戏),最终形成“平腔梆子戏”(评剧的前称),我的老祖任连会以冀东民间秧歌的形式带领着成兆才、月明珠等人,逐渐探索、逐步丰富促进了向“对口戏”,“拆出戏”分场式的发展,最后形成“评剧”。</p><p class="ql-block"> “冀东民间舞蹈”,是冀东秧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久远。舞蹈分为两种形式:“高跷秧歌”、“地秧歌”。地秧歌有多种形式,如:抬杆、背杆、跑驴、竹马、旱船、小车会、有群舞、独舞、双人舞、三人或多人组合舞。其舞蹈技巧、舞式可谓多姿多彩。有手帕舞、肩舞、足舞、腰部舞、烟袋舞、棒槌舞、扇舞、袖舞、衫舞、眉舞。表演者均以彩扮分饰不同人物。每逢新正岁月、大型庙会、乡民大办花卉,首以群舞打场、鼓乐伴奏。群舞,有千变万化的套路。如:五股串心、盘肠、万字花、四面风、八面斗等。群舞毕,依次表演由二人、三人等组合的单出舞,如捕蝶、摸鱼、游湖借伞、拾玉镯、孟姜女、断桥、小姑贤、八仙过海、庙会相亲、瞎子算命、傻柱子接媳妇、小老妈与阔大爷、老汉背妻、旱船等等。以不同的舞蹈语汇表现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这些丰富多彩的舞蹈动作,就是评剧的前身“二小戏”的表演基本形式。这些生动载歌载舞的表演令十里八村的老百姓大受欢迎,一、是语言基础通俗易懂,二、是在这个表演基础上他们又吸收了“九腔”“十八调”的新元素,让老百姓感到耳目一新。三、他们大量的学习和借鉴了民间花会“地秧歌”表现形式。在当时来说艺人们大胆地、细心地、勇敢吸收和借鉴极大的丰富了冀东秧歌的本体唱腔,使其更加饱满、悦耳动听,对后期逐渐形成“蹦蹦”、“平腔梆子戏”、“评剧”,起到了绝对推动延续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九腔”为:胡胡腔、喝喝腔、二窝子腔、佛腔、梆子腔、影腔、迷子腔、咳咳腔、悠喝腔。</p><p class="ql-block"> “十八调”为:五更、光棍哭妻、茨儿山、鸳鸯扣、小看戏、拣棉花、寡妇难、放风筝、小拜年、妈妈好糊涂、下盘棋、沙金扇、张生游寺、纱窗外、画纱灯、跑关东、茉莉花、画扇面。</p><p class="ql-block"> “地秧歌”以形体动作为主,跳跃舞蹈。有手帕舞、腰舞、烟袋舞、眉舞、手舞、足舞、肩舞、扇子舞。</p> <p class="ql-block"> 综合上述,评剧并非起源“莲花落”之说,而是起源于冀东民歌与民间舞蹈相融汇而形成的“冀东秧歌”,并由这一母体逐渐蜕变,衍进最终形成一个独特的地方剧种——“评剧”。这才是它的衍变形成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我祖父告诉我说那时候不叫唱戏,叫“唱粮”(冀东秧歌时期的一种叫法)意思是说艺人肩膀背着一个褡裢走街串巷边走边唱,唱好了村户人家便给一口吃的。简单说也就是为了糊口饭吃的一个手艺吧!其表现形式很简单,右手拿着两片大竹板儿,左手拿着五片小竹板儿,大竹板打板儿,小竹板打眼儿,俩个配合着节奏有板有眼的说唱表演,别小看这七块板儿,想要打的出节奏来再配上唱和表演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这正是后来逐渐演变成冀东秧歌的一个重要过程。</p><p class="ql-block"> 老祖一生育有四男一女即:长子(任善庆),次子(任善丰)艺名“月明珠”,三子(任善年),四子(任善成),幺女(任秀清)。其中四个儿子全都从事了评剧艺术,只有女儿没有继承父业。</p><p class="ql-block">任善庆——字福堂,艺名金不换。生于1889年,卒于1961年,(评剧第一代鼓师)从艺40多年。12岁起跟随父亲任连会活动,先为“三花脸”演员,后为鼓师。</p><p class="ql-block">任善丰——字久恒,以艺名“月明珠”著称于世。生于1898年,卒于1922年(评剧第一代男旦)首创评剧反调板式,独自编写《桃花庵》剧本,唐山永胜茶园首演《马寡妇开店》。因积劳成疾于1922年7月18日在沈阳“悦来客栈”病逝,年仅24岁。</p><p class="ql-block">任善年——生于1900年——卒于1944年,别名任贺生(评剧小生)是我祖母的父亲。</p><p class="ql-block">任善成——(评剧武生)</p><p class="ql-block">任秀清——“月明珠”的妹妹 </p><p class="ql-block"> 我的祖母是任善年的次女,她1933年出生在哈尔滨,祖父祖母同岁,二人都曾是哈尔滨市评剧院的演员,后期调到牡丹江市评剧团工作,祖母任玉芬,艺名“筱金玲”评剧旦角,祖父(张丕诚)评剧老生、武生,现均已耄耋之年。据祖母回忆她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贫寒父亲为了生计无奈只好把她抱给了好友金开芳(评剧早期艺人)那时祖母出生后还不足45天,姑母任秀清得知此事后特从北京赶到哈尔滨将祖母抱回北京抚养。据我祖母讲她从小是吃姑母任秀清的奶水长大,那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任秀清不忍祖母挨饿便把自己的奶水喂给她吃,对自己的女儿马银珠却只能喂一点糟糠米汤来充饥。马银珠长大后在哈尔滨市评剧院工作,唱旦角,她主演的“红楼梦”林黛玉也曾红极一时,名震东三省,越南胡志明主席每次到中国访华都要亲自到哈尔滨市评剧院看看这位马银珠。我祖母抱回北京时隔不久姑父马金贵就去世了,(马金贵是中国评剧院的著名鼓师曾为老白玉霜担任鼓师)葬后其父(任秀清的公公)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对任秀清百般刁难,逼令其改嫁,任秀清见两个孩子,尚且年幼,孤苦伶仃,坚决反对,誓死不从。其父见状,心生歹毒,痛恨不已,将其全部赶出家门,万般无奈任秀清只好领着两个孩子去投奔自己的三哥任善年,我祖母那时已经7岁,马银珠2岁。任秀清心想祖母渐渐长大了也应该回到自己父亲的身边。再有,丈夫马金贵去世后任秀清便没有了生活来源,她想若能带着孩子找到三哥一家人在一起也好有个照应,就这样经过多方打听千里迢迢来到了吉林朝阳镇。真是一家人见面满心欢喜,任善年问明事情的原委,当即决定,让妹妹任秀清照看好孩子,他自己挣钱养活他们。(当时还有我祖母的哥哥“任佩玉”和姐姐“任春英”艺名“筱月明珠”在身边,他们的年纪相仿不相上下)。祖母对我说:“好景不长,1944年自己的父亲任善年去世,当时他们在台上演戏,看见有一帮人往屋里跑,一会功夫几个人用两个木板搭出一个人来,因为天黑演戏看不清楚,在台上也不敢乱动,散戏后方得知是自己的父亲走了,那年祖母10岁。”真是屋漏又遭连阴雨,行船又遇顶头风。任秀清在失去家人的悲痛下,带着任佩玉、任春英(筱月明珠)、任玉芬、还有自己的女儿马银珠到长春去搭班。(那时“筱月明珠”在东北一带已经很红,唱旦角,后来流动到哈尔滨市评剧院工作)不料,1948年长春被国民党占领了,他们被困长春,整天头上飞机大炮轰炸街头,一时硝烟四起,提心吊胆,担惊受怕。任秀清就是在这种恶略的情况下依然不顾一切地挺身保护着几个孩子,因当时长春已经断粮,他们只能沿街乞讨,在国民党反动派烧杀抢掠凶残的行径下,他们找不到吃的,最后只好吃别人家剩的泔水来充饥解饿。夜晚有执勤放哨探照灯在巡逻,任秀清怕被发现就抱着几个孩子睡在苞米地的垄沟里,当时“困长春”死了30万人,祖母的哥哥任佩玉最终也没能躲过这一劫,活活饿死在了长春。据说当时京剧的武戏都找祖母的哥哥任佩玉打鼓,其鼓艺远近闻名,妇孺皆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自己的艺术逐渐成熟,还没有来得及谈婚论嫁就遭遇不幸结束了自己的艺术生涯实在叫人深感惋惜。任秀清悲痛至极,她想起了三哥,想起了这些孤苦伶仃的孩子,她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然地擦干了眼泪,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几个孩子找个安全的地方抚养成人,就这样她带着几个孩子每天东躲西藏,艰难的活了下来。祖母每每说到此处已是热泪盈眶、泣不成声。用她的话来说:“那段经历太艰难了,实在是太艰难了......任秀清既是亲姑姑,又是亲生母。”想想这样的遭遇,其中的辛酸也就不言而喻了。</p><p class="ql-block"> 解放长春后经人打听到了李小舫的下落(马金贵和金开芳的好友),由于当时流动的艺人非常多也很频繁,随即李小舫就给他们开了一张“路条”(简称通行证或介绍信),让其到沈阳去找金开芳等人,正好有个安顿去处,当时小桂花、郑伯范、杨兰芬等艺人都在沈阳流动。</p> <p class="ql-block">在这我要介绍一下张凤楼和夏青两位评剧前辈。</p><p class="ql-block">张凤楼,艺名(老葡萄红),评剧创始人之一。河北迁安县人,评剧早期男旦,生于1902年,卒于1983年,终年81岁。</p><p class="ql-block">夏青,原名张蕊华,张凤楼女儿,艺名(小葡萄红)。祖籍河北迁安县人,生于1926年,卒于1991年,评剧旦角6岁登台,14岁在哈尔滨主演《桃花庵》,16岁挑班主演。</p><p class="ql-block"> 据我祖父说我曾祖母是张凤楼家里的保姆,挣钱养活一家人,而且祖父恰巧又是在张凤楼家长大,我祖父从小就得到张凤楼口传心授教他唱戏、寸步不离,戏班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按我祖父的话说:“既是良师,又称其父。”祖父在张凤楼的悉心教导下艺术日益成熟,很快可以独立演戏并挣钱养家,张凤楼看后自是非常欢喜,故将他留在自己的班社唱戏,特殊关照了我曾祖母和祖父,才使得全家有所温饱,免遭饥荒。</p> <p class="ql-block"> 我只记得有一次陪着我的祖父祖母回到了唐山滦南县胡家坡村去探亲,从东北坐火车到滦县,然后坐汽车到滦南县,再从滦南县换车才到胡家坡村。一路长途跋涉、风尘仆仆。</p><p class="ql-block"> 农村关里家的院子很大,院墙外有很高的草垛,村口还有几个孩童嬉戏玩耍,离老远就能看见在院子大门口迎接我祖父祖母的人,大多都是自家的亲戚。看着他们互相搀扶、嘘寒问暖、欢声笑语顿时也就没有了疲惫之意。院子里有口井,听老家人说直到现在仍然在喝井里的水,因为井水有祛百病之说,东西方各有一处房子,红砖垒砌看上去年头已久,东南角有个草棚,草棚下一群小绵羊活蹦乱跳,十分显眼。</p><p class="ql-block"> 进到屋里一眼就看到正中间端坐着一位慈祥老头,体态微瘦,一双大眼炯炯有神,足蹬一双布鞋,身穿黑色袄裤,手拄拐杖,慢慢起身,笑脸相迎。我祖母忙说:“二哥我们来看您啦。”我才知道原来这就是任善丰(月明珠)的儿子任佩壁,怹也是一名鼓师,因年岁大了再加腿脚不好很少出来走动,基本每天都在自己的小屋里静养,听说今天我们来看他,激动的够呛,特从屋里走出来迎接我们。我祖母忙让我上前鞠躬行礼并简单的介绍了一下我的来历,这个外祖父拉着我的手,嘴里操着一口浓重的唐山话问你揍叫张超群?今年多大了咧?我点了点头说:“今年15岁了。”他仔细端详了我一下说:“像!“像我们家的人”。话音刚落屋里的亲戚便哄堂大笑起来,得到了外祖父的赞美和表扬我当然非常高兴也就放松许多,不再拘谨。</p><p class="ql-block"> 老家人很多,七大姑八大姨、舅舅婶儿、叔叔大爷、大家在一起总是要论出个辈分来。因为人太多我也顾不上怎么称呼,具体什么辈分我也分不清,大家也就此作罢不再详究追问了。</p><p class="ql-block"> 临近晚餐十里八街的邻居听说家里来了客人又端锅、又端盆、恨不得把家里的好吃的都拿来让我们享用。他们的那份纯朴、热情、豪爽至今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晚餐过后,夜幕降临,外祖父拉着我在小院的藤椅上坐了下来。言语间他非常关心我的学习和成长,询问了我一些在学校学戏的情况,并向我讲了讲祖上的一些事情。</p><p class="ql-block"> 据任佩壁外祖父讲,1885年任连会与几位蹦蹦戏艺人建立了“双发合”班,率先将“撂地”(艺人在露天献艺的一种叫法)搬到舞台上演唱。为解决后继有人的问题,又招收了十二岁的成兆才、孙凤鸣、孙凤刚、余钰波、张一根等十多名青少年为徒开创了“双发合”小班。那年任连会比成兆才大22岁,成兆才称任连会为师叔,任连会见他聪明好学就把他留下来了。现在成兆才纪念馆展出的大部分东西还是任家的,怹说自己的父亲(月明珠)去世太早,9岁起就随父(任连会)、兄(任善庆)在冀东农村唱蹦蹦,有父亲和哥哥的言传身教,三年的时间月明珠不但学会了唱念做打,并且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学习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又有村里的张德礼教唱、胡二伯教他练武,可谓文武兼备。尤其是他嗓音细腻,扮相俊美经常饰演一些姑娘或小媳妇的角色,非常受观众的喜爱,被乡里人誉为“小春童”。因“庆春班”的主演金菊花因故离去,师父张德礼看他综合素质不错,就说:“主演走了,我们就拿围住儿(任善丰的乳名)当月明珠吧!”因此,他就被推上主演的地位,遂改艺名为“月明珠”。月明珠首创评剧板式“反调”,主演了《马寡妇开店》《燕青卖钱》《补汗褟》《花为媒》《卖油郎占花魁》《杨三姐告状》《杜十娘》《悍妇传法》《因果报》《桃花庵》等戏。外祖父说:“可惜现在有很多戏已经不演了,有的更是失传久矣。”如:《雪玉冰霜》《杀子报》《移花接木》《孝感天》《薄命图》《黄氏女游阴》《双婚记》《高成借嫂》《张彦赶船》《盛德格天》《感亲孝祖》《横霸杀楼》《百年长恨》《二县令》《恶虎滩》《三头案》《脏水记》《马振华投江》《蒸骨三验》《贞女血》《贫女泪》《夜审周子琴》《周兰香上吊》《安安送米》《黄犬救主》《空谷兰》《丁香割肉》《水牢记》《枕香扇》《卖子哭街》《璐珠坠楼》《万花船》《美凤楼》《赚文娟》《七人贤》《五女哭坟》《狠毒记》《孟姜女》《告扇子》《代打死丁会》《李桂香大柴》《十三姐进城》《卖胭脂》《阴阳报》《借女吊孝》等剧目。正说着外祖父突然神情有些激动,他严肃认真地说:“这些剧本大都是我爷爷任连会写的,不知道咋成了成兆才写的了,现在成兆才纪念馆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咱们家的”。</p> <p class="ql-block"> 想想评剧先辈那时就能创作出这么多剧目,现在留下的戏还能有多少呢?所剩寥寥无几的几出戏显得格外凄凉和冷落,看到这些剧目让我想到评剧前辈们所付出的巨大心血与汗水,这些惊人的剧目数量、剧目的风格样式不得不让人感到由衷钦佩,感叹现在这些评剧剧目的失传和流失,实在令人痛心和惋惜。</p><p class="ql-block"> 1913年夏,正在天津读书的李大钊探亲路过唐山看了月明珠演出的《花为媒》后评价说:“似戏非戏,改良平戏,评古论今,比戏出奇。”由于当时月明珠在唐山一带极红,名气大增,再加上李大钊同志看完他的演出非常喜爱,经任连会和冀东秧歌艺人商议后决定改名“平腔梆子戏”。1915年8月27日晚梅兰芳先生在天津晏乐戏茶园观看了月明珠演出的《杜十娘》,并亲自到后台向月明珠表示祝贺,称赞他的演技出众,是个非常有前途的演员。然后又把自己多年研究的独特技巧兰花指的使用和眉目传情表演给他看,同时还告诉成兆才,写剧本要弘扬正气,把过去一些低俗的语言和陈词滥调统统删掉,只有这样才能够登上大雅之堂。这也看出梅先生不吝传绝艺的大师风范。至此月明珠在天津一炮打响,名震天津卫。那年月明珠17岁,梅兰芳先生21岁。</p><p class="ql-block"> 杜十娘唱:</p><p class="ql-block"> 闻听此言大吃一惊,</p><p class="ql-block"> 好一似凉水浇头怀里抱着冰。</p><p class="ql-block"> 木雕泥塑话难出口,</p><p class="ql-block"> 云蒙遮眼两耳鸣。</p><p class="ql-block"> 心如刀扎浑身嘚嘚地颤,</p><p class="ql-block"> 止不住双眼泪迷蒙。</p><p class="ql-block"> 盼只盼脱离烟花归正路,</p><p class="ql-block"> 盼只盼比翼双飞冲破樊笼。</p><p class="ql-block"> 盼只盼随君返乡相依为命,</p><p class="ql-block"> 盼只盼夫唱妇随恩爱终生。</p><p class="ql-block"> 谁曾想满腔的心血成泡影,</p><p class="ql-block"> 谁曾想海誓山盟一场空。</p><p class="ql-block"> 他负情忘义又把我来扔!</p><p class="ql-block"> 可恨我瞎了双眼把他看得那么重,</p><p class="ql-block"> 唉!悔死个人哪、恨死个人哪!</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我偏偏遇上这无情雨和风。</p><p class="ql-block"> 我好似船到江心迷失路径,</p><p class="ql-block"> 十娘啊,十娘啊!</p><p class="ql-block"> 你跳出苦海又进火坑。</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自古人生谁无死,</p><p class="ql-block"> 十娘受辱怎偷生。</p><p class="ql-block"> 主意已定擦擦眼泪,</p><p class="ql-block"> 转怒为喜换笑容。</p><p class="ql-block"> 公子啊!</p><p class="ql-block"> 扬州好友出良策,</p><p class="ql-block"> 可谓巧计夺天工。</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千两纹银有人送,</p><p class="ql-block"> 十娘我宁愿忍辱改换门庭。</p><p class="ql-block"> 我玉成你继祖业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 我祝愿你李家公子锦绣前程。</p><p class="ql-block"> 这段唱腔是月明珠首创,已成为评剧史上的保留唱段,其中经典唱段脍炙人口,至今传唱,后被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花莲舫、白玉霜、李金顺所继承,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听外祖父说了这些感人至深的人和事使我感到那时的生活艰辛和不易,更让我想到现在生活的优越和幸福。不知不觉临近深夜,外祖父似乎还是有些意犹未尽,好像还有很多话没跟我说完……由于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要启程所以聊天也就此作罢。</p><p class="ql-block"> 1918年在“警示戏社”出关之际,任连会看到平腔梆子戏兴旺发达起来,自己的儿子任善庆、任善丰、任善年、任善成也成了其中的佼佼者,夙愿实现欣喜不已。他不但自己对戏曲事业鞠躬尽瘁,倾注了一生心血,而且把后代子女全部献给了评剧事业,造就了“评剧世家”。可以说我的老祖任连会是评剧最早的发轫者,也是成兆才先生的领路人,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任氏家族及老一代民间艺人为评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2年2月15日 正月十五</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