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接到学校寒假共读吴松超老师的《给教师的68条写作建议》书目的通知,我心动了。这本书入手一直没有时间读,正好放寒假了,也有时间静下来,好好给心灵充充电了。我认真研读书中第一章和第二章,并写下了读书笔记和感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写作对教师有什么价值?从根儿上说,是要逃脱“工具化”的宿命,是要精神自由,是要在工作之外,开拓真正属于自己的能够称得上是事业的东西,构建起生命可以依托的精神世界。具体来说。</p><p class="ql-block"> 一、可以留下一份真实的教育生活文字记录。一个教师做一辈子教师,如果没有沉淀一些故事,留下一些文章,他的教育人生会显得干瘪和暗淡无光。教师幸福完整的教育人生,需要精神的丰盈与滋润。</p><p class="ql-block"> 我在王维审老师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一书中读到过类似的话。我也想给自己的教育生活留下文字痕迹,让它成为多年后我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二、推动自我的提升、重塑。坚持负责任的写作,是锤炼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的好方式。写作可以迫使我们对问题作更深的思考,让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更加具体而清晰。在长期的写作中,人的表达能力,梳理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人的思想、谈吐和内在气质也会发生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三、让声音传播的更久远。</p><p class="ql-block"> 那些教育名家都是写作“高手”。我们普通教师和教育家之间的差距,是思想高度的差距。</p><p class="ql-block"> 教育家,在饱满的工作热情、强烈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之外,还有对教育问题的持续深入的思考,有对教育规律的不懈探寻,有精彩的超越时空的教育论著。</p><p class="ql-block"> 通过他们的著作让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得以跨越时空,影响后人。我们普通教师只不过是每天在重复昨天的工作而已,最多也只是上过几节公开课优质课,仅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 前两天看到一个“京师教育教师”视频号中有一条华应龙老师对青年教师说的话,他说“好老师是写出来的。”因为通过写可以促进我们思考,通过思考可以促进我们去实践。写只是一个突破口,是一个抓手。</p><p class="ql-block"> 写作,之所以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于它是一种高效的思考手段,是教师“术”的一种。我虽然没有想过要出名,要当名师,但我想要做个明师,做明明白白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为什么会这样?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从未认真用自己的头脑备过课,从未认真思考怎样设计教学活动、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才会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缺乏教师思考的教案毫无疑问是“死”教案。</p><p class="ql-block"> 怎样备课呢?</p><p class="ql-block"> 1. 动员和检验自己的脑力,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经验及价值观来备课、写教案,即独立备课。</p><p class="ql-block"> 2.参考辅助资料,(如:名师的优秀教学设计、教学视频)在对比中完善教案,提升自己。</p><p class="ql-block"> 3.通过课堂实践检验自己备课的质量,总结经验,查漏补缺,拉长短板。这是于漪老师总结自己成长经验时提出的“一课三备”。</p><p class="ql-block"> 对于有着多年教龄的我来说,好像不存在不清楚怎样备课的问题,但如何备出高质量的课永远是我应该学习的课题。</p><p class="ql-block"> 吴老师说的写教材解读文章实际上就是深度备课。怎样写好教材解读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要大胆写,不担心文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当成读后感写。</p><p class="ql-block">3.在读后感的基调上融合“教学问题思考”——教什么?怎样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教案按照质量高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能够帮助教师掌控课堂,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第二层次,除了“实用” ,还具备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反思的工具价值。第三层次,能够在教学目标、流程环节、重难点、情境与问题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拓展资源、对学生的评价与引导等方面有突破和创新,对其他老师教学也有很大的启发指导性,具备学术研究的传播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读这些内容时,我就在想,我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教案的人,我认为“我的课堂我做主”。但我的教案是高价值教案吗?仔细想一想,我的绝大部分教案都停留在第一层面上,只是“实用”。我仅有的几次公开课的教案虽然是经过多次反复研读后形成的,但那也只能算得上达到了第二层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多次有过迷茫和困惑,进入“瓶颈期”后我该怎样突破自己?吴老师在书中指出了方向:必须有意识地让教学跳出经验的层面,上升到科学与艺术之境。——继续钻研课堂,研究课堂,研究学生,加强反思和学习,聚焦高价值教案写作,构建出自己的课程教学体系。</p><p class="ql-block"> 只要不放弃努力和追求,相信我这棵小草也有点缀春天的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