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灵石‖闫润钰 任凤英:山西灵石平泉龙天可汗庙所尊之探讨

汾州文化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平泉龙天可汗庙所尊之探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闫润钰 任凤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一、关于可汗的名称来源及入祀标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可汗”名称的由来</b></p><ul><li>  “可汗”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对自己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辞海》释为:“古作可寒,‘合寒’,古代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民族最高统治的称号,三世纪时鲜卑族中已有此称,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始于公元402年柔然首领社仑称丘豆伐汗。”此外还有鲜卑、高车、吐谷浑契丹、女真族也称可汗,类似汉语的国王或皇帝。《吐谷浑传》中指出,在吐谷浑时代,“可汗”仅作为鲜卑国俗语,指诸侯王或小部族酋(首领)。到慕容魔继立慕容部落统领,仍自号为“鲜卑大单于”位同皇帝显赫,而非称大可汉。后来“单于”称呼退出“大统领”称呼,专用“可汗”,大部族首领和“大可汗”或“大汗”,小郡主或领民酋长也称可汗。中原地区最早称呼“可汗”的年代是261年,三国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至可汗毛,始强大。(《资治通鉴》)”。在民间,“可汗”最多见于庙宇碑刻,还有几种写法。一种为“尅罕”,见于吕梁市中阳县上顶山尅罕龙王庙。二是“可旱”,见于中阳县金罗镇殿则村可汗庙遗址明代残碑上。另有“可寒”,见《宋书.吐谷浑传》:“楼喜拜曰:处可寒。”正规写法是“可汗”。不论哪种写法都是汉民族对少数民族语言直译的文字应用,为双音节音译词,出现几种写法的现象,并不为怪。“尅罕”,决不能单纯理解为“尅”同“克”,“战胜”、“制服”之意,而应于“罕”合起来共同表达,对少数民族政治人物的称谓,即“可汗”神或“可汗”王。可汗信仰体系中最早的实体人物是西汉初期的汉文帝刘恒,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其次是西晋末期的刘渊和贾浑,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还有斛律金、斛律光、刘武周等至今都在一千四百多年,有些实打实的汉民族人物被称为可汗,还有那些确为少数民族的领袖,而被尊为可汗的人物,在他们死后一千多年中受到各族人民的尊重,顶礼膜拜,这种特色的民族关系只能在中国出现,这就是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而这些人在庙宇中配享人间烟火千余年,绝不是历史上人们心血来潮突发奇想,而是由山西晋中一带的历史生态决定的,因而形成独具特色值得探讨的可汗龙天文化信仰。</li><li><br></li></ul>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古代入祀庙宇之标准</b></p><ul><li>  先秦文献《礼记·祭法》有载:“夫圣王以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杞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就是这五条标准,至少达一条才可入庙享受供奉。所尊都是对国家、民族及地方作出较大贡献之人。民间建庙塑尊也要得到上级政府批准且符合上述标准,否则就成私自所建的庙和私自塑的像,这就叫淫祠,而这种庙是不允许存在的</li></ul> <ul><li><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二、明朝对庙俗的两次主要变革形成龙天、龙天可汗、龙天土地等特有的庙宇文化系统</b></li><li>  明朝的建立,又一次结束了宋元时代辽(契丹)金(女真)元(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贵族集团统治北中国或全国长达四百多年的历史,恢复了以汉民族为核心的政治局面,新政权的建立,必然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产生变革,而庙宇是各个朝代重要的文化阵地。</li><li> 明朝对庙俗的变革是从朱元璋开始的,指标性的事件是修建历代十六位帝王庙,废除武庙。明洪武六年(1373)朱元璋下旨在明都城金陵(今南京)建历代帝王庙。“高皇帝定鼎金陵,缘先王之意,采隋唐之制,立庙鸡鸣山阳,以三皇、五帝、三王(夏禹、商汤、周武王)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刘秀、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忽必烈及胜国创业诸王祀焉。”同时还入庙配享姜尚等32位历代名臣含五个元朝大臣。洪武七年(1374)8月庙成,朱元璋亲自致祭。相传在修金陵历代帝王庙时,朱元璋常去工地,一次当视察到忽必烈塑像时,管工地的大臣告奏朱元璋,忽必烈脸上总有泪痕,朱元璋就对着塑像说:“痴达子,汝胡人入主中国,可谓幸矣,朕今天命所归,奄(覆盖)有天下,于汝子孙,不加杀戮,但驱还北,汝何恨耶?毋再啼哭”。此后,不再流泪。虽说这是一个笑话,也说明朱元璋作为一个汉人皇帝,列异族皇帝入历代帝王庙,这种跨宗族的祭祀体系的建立,昭示他作为明开国皇帝的军事能力及旷达的性格。而元朝末代皇帝惠宗也对中原新主抱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他让前来劝降的明臣带给朱元璋的诗中说:“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随后北归草原。朱元璋封其“顺帝”。</li><li> 历代帝王庙建成后,朱元璋把武成王庙中的神主姜尚移出,置于帝王庙的臣子系列,武成王庙不再受春秋大节祭祀,遂废。武庙在唐代中期建立,到明初已有六百多年,和孔庙同享国之大典,一些大臣当心国家文化体系失衡动摇国基而提出置疑,但朱元璋态度十分坚决,昭之大明勿需武庙以延国祚。这是明代第一次庙俗变革。</li><li> 明朝的第二次庙俗变革发生在嘉靖帝时期,明世宗朱厚熜九年(1530)下诏,在北京建历代帝王庙,次年建成始祭。这时已经是明王朝土木堡之变(1449)后的81年,大环境对明王朝十分不利,本身已没有初期的锐气,继续采取闭关锁国政策,边患频仍,蒙古族俺答部把分散的各部落又统一起来,势力强大,连年内侵,正如汾阳市文联主席张立新在平遥一次文史会议所说,当明朝南方人在享受中秋花好月圆,美酒肥鱼之时,明朝北方百姓则四处避藏,饱受蒙古军人杀人放火之苦,蒙古军人乘八月马肥天凉南下抢掠。北方汉人的金银、铁器、牛羊、白酒、茶叶、衣服能拿尽拿,男女人口能虏尽虏,反抗者尽成高马长刀下的冤魂。边患成了当时明代朝野的大事,不得不由边关到内地加强城墙堡寨的建设形成军民联防之势,以减少损失。据《明世宗实录卷296》记载,嘉靖二十四年(1545)给事中陈棐上疏痛陈“元世祖以夷乱华,不宜庙祀”,建议将元世祖及五臣像从历代帝王庙中移去,内阁支持紧急上报,嘉靖帝以少有的高效准奏:“元本胡夷,又甚于五季者,帝王庙并墓祭俱黜罢。”这是一次至上而下的庙俗变革,直接影响到基层村一级。中阳县金罗镇殿则村可汗庙遗址出土的一通残碑足可说明问题,《重修应雨龙王庙记》:“州(永宁州)治西南十里许有可汗神庙,相传胡之陋(陋俗)也,世届(届:应为世宗,嘉靖)初塌毁,或者天(上天、玉皇)厌腥膻(指北方民族爱吃牛羊肉,此喻不好的气味)而灭此湮祠(同淫祠,与国家理念不合应清除的庙宇)乎?至嘉靖四十三年(1563),里人冯伯顺起意,改造应雨龙王庙。”这是明崇祯年间(1628—1644)重修此庙的残碑内容,追述了该庙有从元末到嘉靖初塌毁再到嘉靖四十三年重建并改造庙内所尊的过程。该碑文还有一个版本,有嘉靖三十四年(1555)平阳大地震的字眼,说该庙此时才塌毁。“地震说”突出了“天厌”的表达。但和前述相矛盾。在同一遗址还发现了一通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立的燋表炉基座,这表明当时这座庙还非常完好,还在增加祭祀设施。211年后庙的神主换了。</li><li> 变革后新塑的庙内所尊大都和农业丰收有关,祈求风调雨顺,加之时代进入明朝,生产的内容是以农为主,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神祗越加重视,如龙天、龙王、土地等,改变了元代半耕半牧的生产状态。</li><li> 据不完全统计,灵石有十二座龙天庙,一座可汗庙,一座龙天可汗庙,一座鞑王庙,碑碣二十五通,庙中供奉的主神不尽相同。据碑刻最早的是集广村的龙天庙,嘉靖二十四年(1545)二月下诏移除各地庙中元胡位像,三月就维修庙、改庙名,成为全县最早的龙天庙,遍查此前碑文集近千篇碑文,均未见龙天庙名。明万历元年(1573)集广村又在龙天庙建道场,据立石龙天庙名称为“龙天土地庙”,对嘉靖碑文作了补充。集广村文化学者杨迎光先生考证,庙内曾供奉的龙天大帝即“汉文帝刘恒。”或者在庙俗改革前曰“可汗文帝刘恒。”两渡集屯村龙天庙,光绪二十七年(1901)碑文云:“凡村人春祈秋报之时,每有祷辄应焉。”经查能享“春祈秋报”之祭的有社稷,掌管主宰土地、农业命脉的神祗,与人的生存、生命特别密切,民国三年该庙维修石碣云:“仰神功之造化,育人文之钟秀,必恃龙天东岳之神,”除土地神外又加了一个东岳泰山神。翠峰镇平家圪垛龙天庙光绪三十一年(1905)碑文云:“村前旧有龙天、法师、子孙庙一座,不知建于何时。”法师指护法神四大天王,但未指明有玉皇。平泉村庙名为龙天可汗庙,据清道光十五年(1835)碑文载有“龙天、元天、可汗”字眼,表明为庙内所尊实际上是龙天龙王,可汗到了明中后期仅为一个名称。据村内一位九十多岁刘姓老人讲,正殿内为四海龙王。2021年塑像师也认可正殿后墙确有四块彩绘遗痕。据这位老人讲,该庙北楼塑有“真武帝”老人口齿不清说成周武帝,这和历史不符,周武是“王”而非周武“帝”。他在“三王”序列中,故称他帝不妥。而历史上永乐皇帝朱棣通过靖难之战登上皇位,在靖难过程中,为了使他的行为具有合法性和神圣性,常在将土中宣传真武助其战胜对方。故平泉龙天可汗庙北楼的真武像别有特色,窑洞内还另建了一个神龛。永乐称帝后在各地修建真武庙,这和有关历史相吻合。相传抗战时,日本人曾来平泉扫荡,还拜祭过该尊泥像,这是闲话。乔家山的可汗庙中元朝至正六年(1346)碑文云:“有庙曰可汗,岁时相帅恳祷,神既下惠。”表明所尊之神为可汗。到清嘉庆十三年(1807)碑文记载:“考历来碑记,自金而元而明屡经改造,按厥庙正殿中塑可汗龙王与可汗娘娘,东配殿塑有子孙、痘疹、康疮三圣母”,皆涉及百姓生命生存健康,庙内所尊明显改变。我们没有见过该庙中的明代碑刻,不能直接采集明代信息,从可汗土地、龙天可汗、可汗龙王来看,龙天庙所供奉的神祗牌位,都是可汗神系统的人物,也证明龙天系统和可汗系统的渊源关系,所以明代嘉靖二十四年二月开始的庙俗变革仅变了尊有蒙古族人牌位、塑像的庙宇,其他仅是变了庙的名称,有的庙名也未变,仅增加了一些汉民族文化元素的成份,如将“可汗庙”名变为“龙天可汗庙”或“可汗龙王”、“可汗土地”或直名“龙天庙”。如灵石延安的“鞑王庙”庙名一直延续至今,故明代的庙俗变革也是因塑像之实而异,没有搞一刀切。</li><li> “天”在封建社会是一个很神圣的字眼,不论是北方少数民族还是汉民族都将“天”认为其有自然的,不可逆转的无穷意志力,而给予崇拜;北方少数民族就把李世民奉为“天可汗”,明初朱元璋北伐时发布的《奉天讨元檄文》,将自己的行为代表“天”,以“天”的旨意行事来讨伐“元”朝势力。这个“天”不仅被北方少数民族所景仰,也被汉民族所敬仰,而“龙”则是汉民族的信仰图腾,所以“龙”和“天”结合成的“龙天”就成为明中期后山西中部特有的民间文化信仰,即“玉皇”,以代替庙俗变革前的“可汗”文化信仰,成为明代第二次庙俗变革的结果。</li></ul>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三、各地可汗庙所尊人物介绍</b></p><ul><li>  一为后稷。汾阳市粟家庄乡石塔村龙天庙,庙中碑文(道光年间)“世敬龙天乃后稷之神,教民稼穑之祖也。”主管种植庄稼之神,汉人神。</li><li> 二为勾龙(土地神)。汾阳市田屯镇龙天庙碑文:“有龙为勾龙者。”《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勾龙,为后土,后土为社。”负责土地丈量。</li><li> 三为贺鲁。汾阳一带传说北魏战神贺鲁将军,但在传世资料中未见其有真实作战记载。实为后人追封的水神,负责水利。以上三位:后稷(专管种庄稼),勾龙(土地),贺鲁(水利)都与农业有关,为农耕文明之精神产物,实为可汗寺所尊汉化之产物。</li><li> 四为刘恒(前203——前157)汉族人,即汉文帝,在位二十二年。他未当汉代皇帝前为山西代王,在代地时对百姓做了大量好事,任汉朝皇帝后,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厉行节约,使汉初经济得到较快恢复。但无早期证据他是龙天神,灵石集广村龙天庙曾塑其“龙天大帝”像。</li><li> 五为刘渊?——301)新兴匈奴人,带头起兵造反的匈奴贵族领袖。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在汾河流域起兵称汉王,晋怀帝永嘉二年(308)称帝,建都平阳(今临汾),他任贤纳谏,但他儿子刘聪称帝后,杀人无数,焚烧洛阳。汾阳市《汾州沧桑·下堡村》有载:刘王庙,位于村东,祀十六国汉主刘渊(里人称为“红袍将军”)。</li><li> 六为斛律金(485——567)敕勒部高车族,南北朝时北魏东魏北齐将领,最高军事集团成员,兼部落首领。名相,曾唱《敕勒歌》鼓舞将士,汾阳峪道河有斛律金扬鞭马刨神泉的传说,有可汗庙塑斛律金像,习惯上称为贺鲁将军,但贺鲁和斛律金是两个人,不能相混。据《北齐书·斛律金传》记载:“高仲密据城西叛,周文帝入寇洛阳,高祖使金统刘丰、步大汗萨等步骑数万守河阳以拒之。高祖到,仍从破密。军还,除(任命为)大司马,改封石城郡公,邑一千户,转第一领民酋长。”</li><li> 七为斛律光。字明月,北齐朔州(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敕勒部高车族。北齐太傅,左、右丞相,大将军,袭咸阳王,并袭第一领民酋长(可汗)。</li><li> 2021年4月,平泉村民自愿捐款开始龙天可汗庙的后期修复工程,村文化溯源小组会同灵石县文史研究会、文物局领导开展讨论可汗问题,根据中国历史上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长期冲突交流、融合的历史,收集各地可汗庙或龙天庙所尊人物进行比较,结合各地专家的研究成果,结合平泉村发展史和地略地位,确定平泉龙天可汗庙所尊之可汗为斛律光。溯源小组成员阎润田还写了很好的建议和文章,在百度上可查。之后于5月份邀请介休文化学者冀光大和原张壁古堡可汗研究者武增祥、灵石县文史研究会梁志友、灵石文物局阎春成及平泉村有关人员在平泉村专题座谈,确定了以上观点。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汉唐考古和历史专家,兼北大历史学院教授张庆捷经多年实地考察研究也认为是斛律光。</li><li> 平泉村龙天可汗庙所尊为斛律光的理由有如下几种:其一,斛律这一个远古的赤犾之种,是一个较早依符于拓跋鲜卑的重要部落,北魏文成帝《南巡碑》所记的随从官员中,有斛律氏7人,在《孝文帝弗比干碑》的从官中有斛律氏1人,在其他书籍中也有多见斛律氏记载,表明斛律氏很早就渗入了统治集团核心。其二,斛律光在东魏北齐朝时,地位更加显赫。据《北齐书·斛律光传》载:“世祖命纳光第二女为太子妃,天统元年(565)拜为皇后,其后另外两个女儿也成了太子妃。斛律光少时既精骑射,以武功知名,时在北魏,斛律光与父亲斛律金及重臣高欢带兵西征,一箭射伤敌将莫孝晖,飞马驰阵,将其活捉。高欢大为赞赏,提为都督。东魏和北齐时代更受重用,他四方征战,屡建奇功,有战略远见,开疆拓土,保证国家安全及政治稳定。北齐末,后主高纬昏庸,大臣祖珽妒能,造谣:“高(高氏皇帝)山崩,槲树举”,被斛律光多次打惨的北周将领韦孝宽,编儿歌在北齐国都邺城传播:“百升(升、斗、斛,皆量器,百升为一斛,比斛律光)飞上天,明月照长安”,诬其欲造反,高纬中计,在邺城凉风堂害死斛律光,自毁长城。北周朝廷弹冠相庆,皇帝大赦天下。577年北齐灭亡,北周武帝封斛律光为“上柱国”、“崇国公”,并指着诏书说:“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敌方对其评价至高也是应有的荣光。</li><li> 北魏、东魏、北齐时,晋阳是战略要地,也是北魏迁都洛阳及东魏、北齐定都邺城后的陪都。而晋州(今临汾)在北魏后成为前线堡垒,因今新绛、稷山、河津的沿汾河两岸是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的分界线,双方长期在此争城略地,之后李世民言“斫汾河冰,虑齐兵西渡”即此。据《北齐书·封子绘传》云:东魏天平二年(535)平阳(今临汾)太守封子绘奉高祖(高欢)令,率汾州、晋州夫役新开“以晋州北界霍太山之千里径”,此为通灵石乔家可汗庙之独径。庙中元代至正六年(1346)碑载:“越灵石东直有径名千里,而乔山直其冲,有庙曰可汗。”而此径直北至介休之张壁古堡,也有可汗庙,而张壁在东魏、北齐时属南塑州乔置,驻北方少数民族军人。所提之汾州,位在晋阳南偏西,时并州、晋州之间,越薛公岭、黄垆岭既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之界黄河。史载斛律光之父金66岁时还在汾州修北齐长城,起点即黄垆岭。还原历史,追忆当年汾河两岸,斛律光父子或巡察民情军寨,或飞马疾驰汾河东西古道,就可理解晋中、吕梁可汗庙密集,新绛有斛律光墓之原因。</li><li> 其去世后千余年仍赞评纷纷。唐太宗李世民云:“斛律明月,齐朝良将,威震敌国,周家每岁斫汾河冰,虑齐兵西渡。及明月被祖孝征(祖珽字)谗构伏诛,周人始有吞齐之意。《贞观政要》;”隋唐政治家虞世南称:“斛律骁勇,将帅之雄杰,兰陵忠肃,宗王之英武”。</li><li> 斛律光治家极严,杜绝私利,戎马一生,战功无数,未尝败绩,令敌慑惮,“视卒如爱子”,“光军营未定,终不入幕”。为国敢谏,不惧身险,满门忠义,尽被抄斩,令古今良知者同情,隋朝大臣卢思道说:“斛律明月属镂锡,(“属镂”宝剑名,“锡”同“赐”意诬陷受死),冤天动地”。北宋学者张预根据《孙子兵法》思想所著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有斛律光,至今已传九百多年,深为后世兵家所重视。</li><li> 古有县建文庙,村修武庙之说,村的前身是军队屯田之地,自要设堂祭尊,安抚军心。北魏前后道、佛教盛行,大肆建庙,祭祀对象因时多变。唐肃宗上元元年(760),追封西周开国名臣姜尚为武成王,与孔子同典,诏各地姜尚庙更名武成王庙,列十哲为副祀。唐德宗建中三年(782),颜真卿奏:“治武成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其中有斛律光,成为帝王所封之神,享人间牲乐香火,从唐宋至金、元近六百年。故平泉村的龙天可汗庙及明,庙俗变名未改,至清,碑仍记可汗,民国延续,今复尊位,以应民意。</li><li> 经网上查找,他的墓地在现新绛县绛守居园池的隋代花园,北齐时这里是东雍州,临近汾河,叫临汾,据说此处是他生前就选好的,而现在残坟孤碑,荒草填径,一派凄然。他被杀于邺城,为什么会葬在这里,因为他死后一段时间他的家人才被抄斩,或许他是后帝高纬的岳丈。《襄陵县志》记载,襄汾县也有他的墓地,表明其在百姓中的地位和影响。</li><li> 八为高欢(496——547)。这是介休文史研究者候先生的观点,他认为张壁古堡内可汗庙中所尊之神就是高欢。高欢没有当过皇帝,只做大丞相,但他善于操控皇帝,他掌控过西魏和东魏政权,在掌控东魏政权时,从老家鲜卑调来一批军人来介休张壁镇守,并建立南朔州,张壁也成了州署所在地,只领军人不领郡县,这批朔州军军人在此十多年,自然要对高欢怀念不已,高欢的次子高洋于550年建立了北齐,六代皇帝共享国二十八年,唐代史家将高欢定为“齐高祖神武皇帝。”根据高欢经营张壁古堡的这段历史,可确认庙中所尊为高欢。</li><li> 九为十六国时期汉国开国皇帝刘渊(?-310),匈奴族人。匈奴在汉武帝之前十分强大,后被卫青、霍去病打垮。东汉后一分为二,北匈奴远走漠北,南匈奴和汉朝议和南下,大量匈奴人内迁到山西这一带,胡汉杂处,多年来有纷争也有妥协,经过东汉、三国、西晋数百年,这些匈奴人已严重汉化。但在西晋末年,南匈奴后裔刘渊起义反对西晋,各地少数民族都响应。中国历史走进了五胡十六国时代。刘渊就是这一时代的创造者,是这一动荡时代的第一位领袖。对匈奴后裔而言就是他们的“神”。之后南匈奴与汉民族不断融合,直到南匈奴国消亡,其后人定居于吕梁山、汾河盆地一带。从北朝后期到隋唐时期,这一带的杂胡就称为“稽胡”。也是现在吕梁、晋中、临汾大部分土著人的祖先,他们不会忘记曾经的英雄,于是在各地建庙怀念刘渊。</li><li> 十为介休县令贾浑。刘渊起兵派别将乔晞攻打介休,县令贾浑防守,城破后被杀,并要强霸贾浑妇宗氏,刘渊得报怒杀乔晞,厚葬贾浑夫妇。而介休县令贾浑其祭祀场所也称为龙天庙或龙天可汗庙,这是汉人对英雄县令的怀念、尊敬的表达,故而形成汉人系统的可汗庙。介休是贾浑牺牲地,自然塑其像的庙多,相传贾浑之妻宗氏为张嵩人,其时还无灵石县。</li><li> 汾阳市张益平老师和小杨老师给我们发来一则《重修龙天庙创置会银碑记》的碑文,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刊”,无撰稿人,碑存于汾阳市三泉镇任家堡村龙天庙。碑文云:“龙天土地者,西晋惠帝时介休令贾侯,讳浑者也。然有所祷响,岁赖以丰,民赖以宁,于是神而灵之,隆其……龙天。”举荐贾浑成为龙天土地神,贾浑由可汗而变为龙天土地神,这是其职司的重大变化,也是明朝庙俗变革的结果。</li><li> 十一为刘武周(?——620.8)河间景城人(今河北省交河县),隋朝末年地方割据群雄之一。初为隋朝大将,随隋炀帝进攻高丽,建立军功,面对隋末群雄竞起局面起兵反隋,后又依附突厥部落,受封“定杨可汗”,“率军向南,以争天下”,并称帝,与已占关中的李唐王朝争天下,被李世民打败,弃城北逃,终被突厥所杀。总观其一生,乱世叛臣,投敌为友,窃国奸雄,给河东地区和人民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刘武周能取得可汗庙神主位,完全是其爱将尉迟恭的愚忠所致,李世民为了大唐江山,广揽人才,为使尉迟恭顺利归降,答应给自己的敌对分子刘武周穿孝服,哭灵堂,受尉迟恭胯下之辱,尊刘武周为可汗庙主神为条件,这也表明了大唐统帅的气度和胸襟,不过尉迟恭确为大唐的建立和李世民的称帝出了力。或许这是《隋唐演义》为情节的起伏曲折而杜撰。</li><li> 十二为李世民,汉族。其为唐第二代皇帝,为大唐建立立下不朽功勋,与北方各民族融洽相处,得尊号“天可汗”,开创“贞观之治”。但未见其像尊于可汗庙内。网上有太原某可汗庙塑像着龙袍,不具体知为谁,但晋阳是唐帝国陪都。</li><li> 十三为刘知远(895——948),沙陀族。太原晋源区(明清太原县城南龙天庙&lt;刘王庙&gt;)中塑有像,据此庙名称应为明朝第二次庙俗变革所致,当地百姓认为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刘王庙说很复杂,江南也多建。</li><li> 十四为“十家一个君爷爷”之掌控切菜刀铁农具的元代小人物。在灵石县延安村和平泉村的可汗庙里,所供之神也传说是尊为大神的小人物,相传元代蒙古人对汉人压迫太甚,激起汉人的武装反抗,在八月十五这天晚上集中行动,但这两村的“军爷爷”由于平时不欺压汉人,就向他们告了密,这两个人也不逃跑,他们也知道跑不掉,以死谢其同族对汉人的压迫,这两个村的人就给他修庙祭祀,成了享受血性之尊的可汗,庙名为鞑王庙。</li><li> 十五为龙天龙王。因文章第二部分已专述不赘。</li></ul>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四、平泉龙天可汗庙修建的必然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平泉村占有发达的交通区位。</b></p><ul><li>汾河进入介休义棠到南面霍州近百里称之雀鼠谷。河岸高山险峻,沟壑纵横,自古就有人类活动,或狩猎、或军事、或农垦、或商旅往来,这就要修出一条道路来供人们行走。但这条沿汾河西岸山梁从南到北至古就有的西山古道,一直以来很少有人提起。因汾河在夏门村这里向西拐了个弯,方向变了,夏门一带就叫为“北山古道”,“吾乡之北山有小路一条,为北原一带通衢,水从山巅而下流入官道”。《灵石碑刻全集·夏门村北山修路碑记:清道光二十九年(1819)》,表明山顶为民间修建的耕田行商之需的道路,山下才有国家投资修建的“官道”。但如果进入战时状态,则要求避开山下官道,而走山上的“通衢”。这条古道从南关汾河西岸山顶直到介休义棠郭壁村,长近百里。尽管沟壑纵横,道路曲折,但在历史的记忆中无法抹去。红军东征时红十五军团徐海东部曾走过这条路。他们从西河底村到了文殊原向北经过堡上村、托子窊、陈家岭、候木村外、五道庙墕、郭家庄、辛庄瓮门、范家庄原上姑姑神庙、平泉瓮门进村,在平泉村经宣传活动,征款后从下耳村及山神庙坡、任家坡、杨家垣村外,前、后庄原上、孝义市东铺头村、介休圪塔头村、杏坡村、郭壁村,十五军团战士在师屯南村打败敌军有生力量,过汾河占领义棠,然后进入晋中平原,至此西山古道北段结束。而西山古道南段则要经过纵横高原,沟壑深涧,随村伸屈,经数个乡镇可达道美村,西山古道至此出灵石境。而从东西方向的入口考察则更有丰富的资料证明古道的历史存在。南关西岸董家岭村直接对接灵沁古道,富家滩、沟峪滩对接的是王禹和坛镇,相传旧时进坛镇有一线天,后被填埋,三湾口对接段纯、双池、回龙,据王贵堂先生《三湾口放牛八十天》一文记载,窑洞石墙上有“康熙十囗年山西盐务囗囗囗囗察队”字样(《灵石文史》257页),表明古代这里就是一个卡口。在秦王岭坡上有诗碑和茶房碑记,也是东西方向进出西山古道的重要通道。</li><li> 平泉东出口为景家沟河,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灵石县志上就有“平泉在县西北三十里,水入景家沟”的记载,而景家沟村有茶房碑记云“兹因本村名景家沟者,系三岔大路,往来多人,聊志功德之余,惟异式饮,”(乾隆五十三年(1714)立石)。碑文所说的“三岔大路”往西上五里坡就是平泉村,也是一条从东至西的晋秦古道,两渡镇的秋晴桥在清朝初期建成后,这条路更显繁忙。而平泉龙天可汗庙前的那条路是唯一的东西通道,在民国前“太三干线”和“同蒲铁路”未开通时,这些路线意义重大。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灵石县志·桥梁》记有“索洲渡桥在索洲镇西”的记载。清道光五年(1825)《雷家庄村涵泗雷公墓表碑记》中有“汉章公兄弟仍出粟赈乡里,至再至三,又捐银索洲湾造舟以渡行人”。(见《灵石碑刻全集》)。而入汾河以东地面进入索洲村也不缺乏古道痕迹。据明万历初年《索洲镇重修乐楼并筑茶房碑记》表明,索洲镇为秦晋古道必经之地,也是古时灵石县北部东西走向经红崖沟到沁源县的一个重要节点。灵石青年作者宋晓明在考察荒漠的古村落时发现了《马家山补修庙宇茶亭碑记》的石碑,刻石时间为清嘉庆十八年(1813),记载了当时这条东西古道的繁忙盛况。这通石碑的内容其他文集中没有,为新发现。这块碑的发现将红崖沟、灵沁古道、静升苏溪、徐家山、马家山、房家庄、索洲、景家沟、益庄、平泉村连接成一条商贸军旅之线,成为汾河之西古道的出入口。1939年晋西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山西联合抗日大局,主动撤离汾河以西地区44县党的组织和武装力量。1940年4月12日,一支近千人的八路军将士及行政人员在平泉村西北的平泉窊待命,等天近黄昏出发,就是从军营坊和景家沟之间过汾河到索洲,上了渡索原经静升原进入绵山到达沁源。这样的古道口还有好几处,因此平泉村是南北方向的“西山古道”和东西向晋秦古道必经点。</li></ul><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平泉是不可替代的战略要地</b></p><ul><li>  雀鼠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在灵石境内太行山余脉太岳山向西延伸出四条主要山岭。其一绵山、龙凤山到冷泉东山;其二绵山、秦树原、静升北山、渡索原;其三石膏山、摩天岭、韩信岭;其四尖阳山、逍遥岭。吕梁山在灵石境内向东南也延伸出四条主要山岭。其一为孤岐山、薛颉山、望川原、杨家垣山;其二为宣化原、孟南庄原、原头原、平泉原;其三为兴旺原、秦王岭;其四为老虎山、坛镇原、罗汉原。由于两山各自向西向东延伸,几近相靠相挨,将汾水挤成浊浪滔天的一束孤流。而平泉村正处在东渡索原、西平泉原之节点。据介休文史爱好者武增祥老师在其著作《张壁史话》称,雀鼠谷之记载出自商朝,自古就是历代军事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被称为“燕冀之冲,秦蜀之经。”另有军事家论证,以雀鼠谷为中心,东至千里径,越过太岳山的灵沁古道到沁源的义宁为起点,通过古县南到洪洞的统军川,是一个大的军事防守单元,这是山西大学靳生禾教授、太原师院谢鸿喜教授考证的。我们认为还应加上靠近汾河以西的诸山原系,才算完整的防御体系。单就雀鼠谷北的冷泉关、县南的南关及东部千里径以东山系、西部诸山原系,以灵石县城为中心可以算为一个中型防守单元,这个单元南北长约50公里,以汾河为界宽约30至40公里。每次以韩信岭为中心的南北阻击战,都要在汾河以西的文殊原、秦王陵一带往西延伸排兵布阵,形成一个防御整体,在这个防守单元内,有涉及军事的关、壁、隘、寨、地道、屯、铺、墩、烽火台、地道等名称不下近百,说明此地战略地位的重要,千百年来驻军云集,军事活动频繁。相传春秋晋国时献公和戎犾在此对峙。而史书记载了汉刘邦、韩信、斛律金、斛律光,唐朝李渊、李世民,刘武周、宋金刚与其对手在此处的金刀耀日,战马嘶鸣,以及近代抗战的隆隆炮声。</li><li> 典型的是隋末唐初李渊父子为了“兴大义以救苍生”,数次进入雀鼠谷。隋大业十二年(616)三月,李渊和魏刀儿部将甄翟儿在此激战,隋大业十三年(617)二月,鹰扬尉刘武周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杀死太守王仁恭举兵造反,依附突厥,李渊为讨伐刘武周经崔鼠谷南下驻扎贾胡堡,绕千里径大败宋老生于高壁店、韩信岭、仁义镇一带,追至霍邑南门杀死宋老生。唐武德二年(619)割据马邑的刘武周与已取得政权的李唐王朝争天下,在雀鼠谷被李世民打败,收复晋阳,刘武周和宋金刚投入突厥被杀。贞观十三年(639)李世民又一次经过雀鼠谷并下诏建虹霁寺塔,以祭为建大唐而牺牲的亡灵。而以平泉为中心,在数公里范围内,不论古代还是近代的军事设施和战例可证明,这是一个小的防守单元。离平泉六、七公里的侯木村有回龙湾,雷家庄有龙湾崖,介神原有龙卷山,相传与李世民在此活动有关,这两村还有烽火台。离平泉四公里的段家庄村底有堡子圪塔,平泉和原头之间的二里半处有一个地势特高的地方叫鏊子圪塔,现虽为耕地但中间高突,传为古代烽火台拆平所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多次以此为制高点交战。就平泉本村而言,防守系统十分严密,平泉西原位置极高,眼观四野,相传这里才是平泉古村址。南北纵向的西山古道从古瓮门顶上通过,往西北经原头村入孝义市界,向东经瓮门洞才可进入平泉村内,如将瓮门堵上,村南村西安全可保。在瓮门以上的一块地头有一个直径两米、深半米多的坑,人们称为瞭望坑,据老年人说建国前打仗时常使用,不知何时挖成,或早于平泉堡的建筑时期,当时肯定不是一个直接的坑,还盖有顶蓬遮风避雨。当时刘来旺大院二层窑顶上也有一个暸望亭,后拆除。平泉还有一个更大的堡子,在村东北后原里,这是一个天然的地势较高的土丘,堡子顶平面占有两亩地,南面为院落窑的崖面,院名为堡子院,东、西、南三面由夯土一层层夯起,夯层中有明代的布纹瓦,灰陶;北面斩削陡直,崖深壁立,高峻险阻,堡上旧时建有房屋,备有粮食、饮水、武器,可长期据守,四周还夯有围墙。据记载,华北地区大量修建堡寨在明正德年间(1506——1521)前后百年,为防蒙古铁骑南下侵扰抢掠。1945年山西旧政权当局为加强这一带的防守,曾在堡子上修建了碉堡,规模巨大,内径约三米,六边型外墙厚一点五米,高有十二米,五层枪眼,每层用很粗的木头做梁,上铺厚木板。碉堡的入口在一孔崖窑中,通道有斜坡,高不足两米,划五、六根火柴才能进入碉堡内。当年英武乡这一带叫延龄乡,集全乡之力在平泉村修碉堡,其战略要地不言而喻。在古代地道也是重要的战争设施,可藏可躲。平泉传闻有多条地道可通村外,不过这些设施在古时密不示人,而现代人知之甚少。有传说当中院当中窑木地板下有地道直通堡子上,也有说村中间八幢院子都有地道相通,也有人不认可此说。在靠近寨沟里的一座土院里就有地道通往石水口下的土崖,或许多年前那里不是这样直壁高崖,而是一个漫土坡。平泉村所属的平泉窊全为土院,还有两处院子有地道通往村外,何况深宅大院呢?地窖地窨。过去大户人家的地窖地窨一般为藏银库,都建在室内,战乱时也作避乱藏身处,故这类院子叫窨子院。平泉还有前寨沟、后寨沟和堡后沟三处和军事相关的地名。古代的战略要地常有军队屯军开垦,否则平泉在生产工具非常落后的古代靠一家一户不可能拦河造地建成社八坪这样的好地,并削山就势、切里垫外,造成许多平整的地块,这就是古代军户匠户制度存在的结果。而有驻军必然要建一座尊军人将领身份的寺庙,或相应民族的政治、军事领袖,给士兵们以精神的鼓舞和心理上的慰籍。前人尊斛律光这位能保一方平安的战神顺理成章。曾去平泉村讲课的武增祥先生到平泉龙天可汗庙周边观察后说这里的地理条件和张壁同样,都是三面临沟,一面靠山的易守难攻之地。我们也曾到过南关镇的乔家山村和汾阳市的下张家庄考察,乔家山有可汗庙,下张家庄村似曾有龙天庙,后称大庙,地理形势和平泉、张壁古堡相同,三边临绝壁,一面通山坡,易守难攻,都有古堡古道。</li></ul><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平泉村历史悠久,人文厚重</b></p><ul><li>  平泉建村于何时,已无确切的文字记载。平泉有大禹治水时从王禹原乘船到铺头望川原观察水势路经的传说。平泉村西瓮门上两株柏树周长有两米多,有专家认为树龄有一千多年。村里曾长有周长三米多的老槐,人们估算在一千五百到两千年。平泉所属的范家庄村有一株古槐,周长3.34米,直径1.1米,已历几代,长期研究文史的张国华老师和研究文物的阎春成先生认为,如果此树一年成长0.5厘米,则有两千多年。有传说介之推的母亲抱着介之推从曹村到英武介神原在此树村下乘凉,也印证了介之推父母及介之推当年落难时避之今介神原十多年的传说。据传介之推母为曹村人,这样经范家庄往返曹村和介神原也是顺理成章的。据史载晋文公重耳受封于蒲,《左传》载:重耳在上、下蒿城筑土城。这样介之推和屯边于隰县(今交口县上、下蒿城)的重耳有条件接触,成为相识相知,结成患难之交。和英武介神原隔河相望的庆余村有介神庙,建造时代久远,交口村的介神庙在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灵石县志有记载,西庄村的介神庙,元至正二年(1342)重修立碑。而离灵石英武不远的孝义宣化原上有关于晋文公之女的宣化庙(想夫庙),晋文公之女当年曾坐化于此,有这样密集的介庙存在表明这一带是介子推和重耳的势力范围。平泉有"社八坪”,而“社”这个基层社会组织在金朝时就出现了,马和介庙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布施碑上有“平泉”村名,距今746年。明朝《灵石县志》万历二十九年(1601)版中有“平泉在县西北三十里,水入景家沟”之句,此说距今420年。2021年6月,灵石县文化局阎春成和灵石县文史研究会梁志友及平泉村景志勇、阎润钰、任凤英、刘庚成、王月林等,对平泉村一处古人类活动堆集层进行考察,经省、市专家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存。该遗址有六万平方米,发现有灰陶、红陶、黑陶残片,有骨针、单孔石刀。</li></ul> <ul><li>  平泉村曾有佛爷庙,据穿廊石柱上镶嵌的石碣中有“嘉X”的年号,查中国历史年代简表,有“嘉”字的从三国吴大帝孙权“嘉禾”232年到清朝仁宗嘉庆1796年的1564年间,带“嘉”字的年号共有11个,离现在较近的明朝嘉靖522年到今天已500年,清嘉庆到现在225年。根据“明尊释迦,清敬关公”的说法,明朱元璋贫困时常在佛庙中避寒躲雨,发迹后多修佛庙感激。清顺治帝入关后自诩刘备转身受玉帝之命统治中国,借关公忠义抬高自己大修关帝庙。据此平泉佛爷庙的创建应在1522——1566年间的499年后和455年前。或许主体正殿早建,穿廊修得晚也有可能。也有村民回忆他小时曾攀上柱顶看过石碣,有“大元”字样,但在这11个首字带“嘉”的年号中无“元朝”。三国时有2个,十六国时有4个,南宋时有3个,北宋时1个。后大理段智兴1个,明朝1个,清朝1个,其中“嘉平”使用3次。这其中三国、十六国、南宋、后大理都可排除。北宋为仁宗当政西夏侵犯频繁,民不安乐。而“嘉”字为尾字的六个年号都在北朝525年以前,也不可能。平泉村龙天可汗庙还有清乾隆十年、二十九年(残碑)、道光十五年增修、记事、维修碑数通。2008年和2021年平泉龙天可汗庙经过平泉村前、后两任文物保护领导小组的翻修,补建,重塑可汗斛律光诸神像,并增加平泉村红色文化的内容,平泉不仅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传承,更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基因,中华传统文化必将源远流长,永放光华!</li></ul> <ul><li><a href="https://www.meipian6.cn/42vlh0i0?share_from=self&share_to=copy_link&user_id=6175500&uuid=a0e6811c393ce1735af3e09820c97d52&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6175500&utm_medium=meipian_android&share_user_mpuuid=81789715f2f82d858ca3d1687f4df333&um_rtc=c5cac6edce210f57840749dc7c2bf38d" target="_blank">请欣赏:灵石老城记忆糸列之二《北门外追思》</a></li></ul>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汾州文化研究‖编委会</b></p><p class="ql-block"> (排名不分先后)</p><p class="ql-block"> <b>名誉主任:</b>张志芳</p><p class="ql-block"><b> 主任:</b>武登云</p><p class="ql-block"> <b>编委 :</b>郝胜芳 柳静安 任达奇 王继伟 石守勇 王继民 张一涛 李春艳 李 峰 李海洲 宋冬生 王永宝 强玉山 张前耀 高冬生 马鸿宾 韩志刚 路剑锋 韩守林 冯志彤 李世立 尔学礼 药利斌 王希良 孔宪泉 薛文栋 王 君</p><p class="ql-block"> <b>执行委员会 :</b>武登云 张立新 李世林 冯恩启 张月梅 孙雨亭 梁志友 梁继国 冀广大 李景耀 辛 中 朱丽彬 闫春成 韩 雅 高巧玲 郑天明 冯利花 晋晓鹏 段振亮 张春桥 孔令海 张超际 王 涛 田 伟</p><p class="ql-block"><b> 主编:</b>武登云</p><p class="ql-block"> <b>常务主编:</b>张立新</p><p class="ql-block"> <b>常务副主编:</b>李世林</p><p class="ql-block"><b> 杂志编辑:</b> 冯元明 郑长征 孙雨亭 王希敏 胡红珊</p><p class="ql-block"> <b>美篇编辑:</b>韩 雅</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