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萤微光的美篇

流萤微光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的风雨故园_玫瑰营中学</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修改版)</span></p> <p class="ql-block"> 武建国 魏君</p> <p class="ql-block">  四、风雨如晦的迷茫蹒珊</p><p class="ql-block"> (1966-1969)</p><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五一六”通知》下发后,全旗正处在“四清”运动的后期。它以1966年8月29日内蒙古建筑工程学校(校址设在土贵乌拉镇)学生组成的“革命造反大队”冲击旗人委,围攻“四清”工作总团、旗委、旗人委领导干部为导火索,昭示着这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运动的飓风兴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文革”前旗委、人委办公旧址(现已拆除,建成和丽广场,即法治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旗红五星礼堂,是当时全旗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民日报》刊发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决定</span></p> <p class="ql-block">  (一)山雨欲来</p><p class="ql-block"> 随着这场狂热的风暴席卷大地,玫瑰营人民公社顺势改成政治色彩颇浓的“东风人民公社”。玫瑰营中学自然也还原为最初的校名“东风中学”。</p><p class="ql-block"> 受“文革”运动爆发的影响,尽管1966年7月玫瑰营中学第四届(66届)初中毕业生4个班(11、12、13、14班)毕业,但未批准离校,一直到1968年秋天,66届、67届、68届三届初中生才被允准统一离校,自此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贴上“老三届”统一的时代标签。</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6年7月玫瑰营中学初11班毕业照。班主任先后有朱标、高德文、张鸿恩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6年7月玫瑰营中学初12班毕业照。班主任先后有张九如、李同兴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6年7月玫瑰营中学初13班毕业照。班主任先后有李福、吴锦仁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6年东风中学初13班团支部成员合影留念。前排左起:高登云、燕乐、卞文华、盛德、高金元;后排左起:杨治安、巩喜亮、李家栋、马世宽、翟万山、闫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6年7月玫瑰营中学初14班毕业照。班主任先后有郭成山、郭登高、王芝毓、张铁铮、张誉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7年玫瑰营中学初17、18班离校纪念照(没有老师参加,只能视为纪念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8年初中16班离校合影留念,张继山(退休前任乌兰察布市公安局刑警支队长)在第二排左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8年初中16班离校纪念照,张守孝(曾任察右前旗副旗长)在第二排左四</span></p> <p class="ql-block">  玫瑰营中学这4届初中毕业生是满受三年合格、正规的初中教育,他们可称得上是玫瑰营中学的天之骄子。 </p><p class="ql-block"> 然而,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风暴席卷而来,将他们心怀憧憬的美丽梦幻化为乌有,卷入了“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战国.楚.屈原《九章,怀沙》)”的政治漩涡,不可逆转地改写了人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暴风骤雨的政治运动中,全旗一夜之间冒出来形形色色的“造反战斗队”、“造反大队”、“造反纵队”等“文革”组织竟然达200余个。东风中学顺应时代潮流,两个红卫兵组织应运而生,一是“东方红”红卫兵组织,另一个是“东三司”红卫兵组织(全称:东风中学红卫兵革命造反司令部),这两个不同政治派別的红卫兵组织,摇唇鼓舌,拉帮结派,都在自我标榜是“最正确的路线代表”,全身心地投身于玫瑰营乃至全旗范围内揪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黑帮”运动,盲目狂热地向所谓的旧世界捭阖冲撞,这是时代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风中学1967年18班部分老三届同学在“忠于伟大领袖”塑像前合影,前左杨秀林,右宋守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东风中学部分住校女生在“忠于伟大领袖”塑像前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部分老三届学生在“忠于伟大领袖”塑像前合影。前排左起:刘福、张福;中排左起:周俊、袁文荣、刘有恒、王志刚、李加林、章国兴;后排左起:杨廷凯、赵悅、赵兴权、史忠杰、马建英</span></p> <p class="ql-block">  东风中学的学生们沉湎于在这场狂热的政治运动中,大唱语录歌,大跳“忠”字舞,用伟人的语录开展革命的大辩论,风靡一时。学生们与校外机关单位热衷于到处用水泥和砖砌起了语录牌,一个弹丸之地的玫瑰营小集镇,语录牌林立,构成了一个特殊年代所具有的一道特殊景观。最堪称地标性景观的,便是在西门外砌起的一座高6米、宽3米、厚1米的语录牌,背西面东,格外引人瞩目。东风中学派出美术教师刘宗芳、张文仲,在“文革”初期,冒着萧瑟的秋风,登上高高的脚手架,手托调色板,精心手绘毛主帝站立的油画,用几天工夫将油画画好,在伟人像左侧写下了“金猴奋起千钧棒”,右侧是“玉宇澄清万里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西门外的毛泽东主席大型语录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至今保留的原玫瑰营小学门口的语录牌</span></p> <p class="ql-block">  东风中学校园显眼处建有一座高大气派的语录牌,用油画绘制了“毛主席去安源”巨幅画像,一进西大门,就能一睹伟大领袖的风采。这些语录牌的功用是供人瞻仰致敬,铭记人民领袖的丰功伟绩,容不得有半点亵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东风中学随处可见的语录牌。花栏墙东面就是东校园,十个教学班平房教室就位于东校园。初13班李家栋(左一为李家栋,退休前为旗宣工委副主任、旗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与高金元、杨志安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但荒唐年代出荒唐事,滑天下之大稽。教堂西门建有一座语录牌,有一天玫瑰营八队的一头牛不知啥回事撞塌了语录牌,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有关人员经内查外调排除了人为恶意破坏的因素,因为八队牛倌是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后代,祖辈以务农为生,旧社会苦大仇深,于是将这头闯祸的生灵牵着游了三天街,最后定性为“反革命罪”,将这头“罪大恶极”的“反革命”老牛判处极刑,愤而宰杀,将牛肉分而烹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6年8-11月,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9次1200万人次</span></p> <p class="ql-block">  他们当时是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可谓“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每个人激情如火,意志如钢,怀揣着壮士凌云的革命理想,怀揣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斗争中经受大风大浪锻炼的执念,从1966年就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大串联活动,徒步奔赴首都北京,与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的数十万红卫兵会聚天安门广场,手捧红宝书,接受伟大领袖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是“老三届”在政治上最高光、最值得炫耀的心动时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6年初14班部分串联同学赴京合影,前排左一王瑞、右一何玲富;中排祁森、何志功、王振玉;后排左一李福秀、右一李巨才</span></p> <p class="ql-block">  东风中学的部分师生结伴成群到了上海、太原,有的到了大同云冈,北京八达岭……那个特殊年月,想到哪里串联就可以到哪里串联,风风火火闯九州,地方政府都在吃住方面给予热情招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1967年1月大串联中李福(二排右一)、石玉林(二排左一)老师与卢子义(二排左五,退休前卫生局支部书记)、刘有恒(退休前为旗三中教师)等部分学生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67年1月66届初十四班同学(薛文谦除外)步行串联在八达岭留影,后排左三为张文仲老师,右一为刘宗芳老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