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出生地——赫图阿拉城

天天锻炼

赫图阿拉城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是一座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古城。 2015年10月22日我和太太参观清永陵后到此一游。 赫图阿拉满语意为“横岗”。 赫图阿拉城有“清代第一城”之誉。明万历31年(1603年),努尔哈赤从旧老城费阿拉迁居于此,后金天聪8年(1634年)改称兴京,作为后金的第一个都城,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明正统五年(1440),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董山与叔父凡察迁此居住,至明万历十年(1582),是建州卫所在地。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袭建州卫都指挥使以来,成为建州卫政治中心。 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故居 ,是努尔哈赤的出生地。 1559年努尔哈赤就出生在草房的正房里面。 (赫图阿拉城内努尔哈赤出生地院子。) 整个建筑体现满族民居的特点,“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出在地面上”。口袋房是东面开门,进屋之后往西走整个房屋就像口袋一样,这主要是为了让室内保持恒温状态,万字炕这样南西北三面相连的炕,这种炕不仅可以解决居民坐卧起居问题,而且可以通过很多的炕面,使室内温度提高。“故居”展示了昔日的满族人日常生活用品,其中以“三大怪”最具特色,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第二怪:养活孩子吊起来;第三怪:大姑娘叼烟袋。 烟筒在地面。 院内祭神的索罗杆。杆长一丈三,过年时候把猪内脏挂上以便乌鸦喜鹊食用。素称“享鸦鹊”。(传说乌鸦救过努尔哈赤。) 当年镶蓝旗衙门遗址。 修复的国舅府。(努尔哈赤大舅家。)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建州左卫一个小部落酋长的家里。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尔,原是元朝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明永乐三年(1405年)应明成祖朱棣的招抚,入京朝贡,封授建州卫指挥使。<br>   从努尔哈赤六世祖到努尔哈赤父亲为止,世代一直受明朝封为辽东一带高级官员。(现在叫阶级固化。) 在一次明军讨伐地方政权的战斗中,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为明军向导,战乱中被明兵误杀。 努尔哈赤 派人质问明朝为什么杀害其祖父、父亲。明朝归还努尔哈赤祖、父遗体,并给他“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封龙虎将军,复给都督敕书”。 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用祖、父所遗的十三副甲胄起兵,开始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战争。 在势力弱小的时候,努尔哈赤懂得低头。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曾去北京向明朝朝贡。而明朝对努尔哈赤的野心浑然不查,甚至在1615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国的前一年,蓟辽总督还向朝廷奏称其“唯命是从”。 清代以后,在赫图阿拉还建有协领衙门、理事通判衙门、堵阁词等。该城曾居住人口十万余众,辟有十里商贾闹市,车水马龙,呈现一派繁华景象。清军入关之后,赫图阿拉被称作兴京,设专职人员守护。但却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沙俄军队将古城破坏殆尽,原有风貌荡然无存。 城内有段墙的一部分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原始文物。院内其他建筑都是1999年县政府对其恢复的历史原貌后修的。(政府花费660万元钱把城内居民移迁出去。) 这段原始城墙现在被玻璃保护起来。 城内有许多复制遗迹。看看就可以了。都不是真迹。(包括努尔哈赤出生地院子。都是在遗址上后修的。可以理解,历经四百年风雨的草房岂能安在?) 注:赫图阿拉城附近清永陵中葬有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追封肇祖原皇帝)、曾祖福满(追封兴祖直皇帝)、祖父觉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父亲塔克世(追封显祖宣皇帝)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们的福晋。 清永陵前院正中东西并列四座单檐歇山式四祖碑亭。按中长次右、左老右少的位序依次为肇、兴、景、显四祖碑亭。亭座为方形高台,条石砌筑。亭身方体,前、后壁各辟券门一座,对开木门二扇。琉璃瓦顶下之沿椽与额枋之间铺作三翘七栖斗拱。木件通体油饰彩画。碑楼内各立贔屭座神功圣德碑。碑阳镌刻竖书满、蒙、汉三体颂词,弘扬四祖的文治武功。 这些陵和碑都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古迹。2004年7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