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人抓住本人的手就哽咽了</p> <p class="ql-block"> 上周五(2月11日)中午,报社门卫保安拨通了我的电话,稍后,电话里传来一位老人哽咽的声音:“你是王立成啊,你还记得我不?我是吴桂株,2005年的时候,我给你投过稿儿,你给我发了,你还送给我一个笔记本,我一直用到现在,记下报纸上发表的每一篇稿件的日期……今天是来投稿的。”老人越说越激动。我赶紧稳定住老人的情绪,并告诉她,我马上到门卫去见她。</p><p class="ql-block"> 据这位老人自我介绍,她是沈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的退休职工,2005年她来投稿的事我早已经没有一点印象,从她带来的《沈阳晚报》上显示,由她撰写的《为病母找汽水孝子下跪》一文,刊发在2005年2月23日“文化副刊老照片”版。老人家说:这篇文章见报后,她接到了(北京)华夏出版社的约稿电话,在仅有的十天期限内,她把按我的建议修改过的稿子邮寄到北京,后来被收入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厚书里。</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带来的报样除了《沈阳晚报》外还有《辽宁老年报》,刊发的稿件有《老妈的恩情永难忘》《我的婚礼服》《老屋旧事》《我的梦中妈妈——本文献给母亲节》。此次她又带来了一篇稿子《燕子》,是一笔一划工整地写在沈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名头的稿纸上。</p><p class="ql-block"> 因为门卫保安无法确定该篇件应投哪个部门,又因老人家说认识我,所以才拨通了我的电话。老人家握着我的手愉快地回忆2005年那次投稿的相识,回忆着一年前来找过我,别人告诉她我不在……仍然一边说一边哽咽。</p><p class="ql-block"> 我收下了老人家带来的稿件,尽快停止了谈话,把老人家送出大门外,为老人家叫了一辆出租车,可老人家东躲西推,说什么也不上车,直到我告诉她已经预付了车费,她才免费上车。</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离去之后,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也油然生出N多疑问: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现在还有几位读者始终不渝不离不弃地为报纸投稿?在报纸版面不断减少的情况下,还有哪个部门接受读者投稿?还有几个版面可以刊发读者的来稿?</p><p class="ql-block"> 当老人的女儿来电告知老人到家的消息后,又说了些道歉的话,称老人患有轻微的小脑萎缩症……由此,我更加感慨,在伏案笔耕的年代,一张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联系是那么紧密,编辑与作者之间的感情是那样真挚,一次投稿、一次谋面、一个笔记本的记忆可以穿过近30年的岁月,在一位患有小脑萎缩老者的记忆中,是那样深刻,那样不可磨灭。我更有一种担心:这位年近八旬的小脑萎缩患者乘公交车送来的稿件够不够发表的水平?我能否不辜负老人家的这一份沉甸甸的信任?</p> <p class="ql-block">老人在《沈阳晚报》发表的第一篇稿件</p> <p class="ql-block">老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儿孙满堂。</p> <p class="ql-block">《沈阳晚报》刊发老人稿件报样</p> <p class="ql-block">《辽宁老报》刊发老人稿件报样</p> <p class="ql-block">老人发稿目录</p> <p class="ql-block">本人与老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附:来稿</p><p class="ql-block"> 《燕子》</p><p class="ql-block"> 吴桂珠</p><p class="ql-block"> 燕子你快到我的身旁</p><p class="ql-block"> 燕子请你和我们一起欢唱</p><p class="ql-block"> 欢唱辛勤劳动的人民</p><p class="ql-block"> 幸福美丽的城市和村庄</p><p class="ql-block"> 我们和燕子的友谊地久天长</p><p class="ql-block"> 每年三、四月份,是北方谚语所讲的“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搭一九黄牛遍地走”的季节。可是今年由于时令较晚,“八九燕未来,”却让我想起记忆深刻的往事一桩。 那是2006年,因为老伴的腿摔伤后,小腿形成静脉血栓,下楼十分不便,就是这个季节,孩子们在农村给我们老两口买了三间草房,一明两暗,中间开门,进屋是厨房,左右各一间卧室,屋里有上、下水,房前屋后有院子。</p><p class="ql-block"> 过了“五一”,天渐渐暖和了,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因为我家厨房里有燕子窝,所以平日里门都是开着的。有一天,我眼看着两只燕子飞进厨房来,飞一阵子后便落在房梁一侧的窝里。从此,两只燕子就住进了我家,它们白天出去晚上回来,雨天随时回来。因为习惯了,我每天晚上就像等自己的孩子一样等它们回来。</p><p class="ql-block"> 转眼到了秋天,秋收之后又该苫房子了。草房的墙是土坯垒的,经过一年的雨水冲刷,需要抹泥,不然就裂缝,没法过冬。可是我们老两口不会干这活儿,孩子们说:“年年抹泥太麻烦了,不如花点钱把草房翻盖成砖瓦房吧。”</p><p class="ql-block"> 于是,翻盖工程于2007年夏天动工了,拆老房子的时候,帮工的师傅把房梁一侧的燕子窝拿了下来,我一看,里面有两只小燕子,红哧哧的还没长毛呢。于是我把燕子窝放在邻居院墙墙台上最明显的地方,以便燕子父母很快能看到、并找到它们。后来我又把它们燕子窝挪到窗檐底下……过一会燕子父母回来果然顺利地找到了两只小燕子。</p><p class="ql-block"> 第二年夏天,两只燕子又回来了,先是站在门前晾衣杆上和我对面瞅了又瞅看了又看,我忙把房门打开,两只燕子双双飞进西屋,呆了片刻又飞到东屋,最后又飞到后屋厨房,呆了有两个多小时之后才飞走。</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十点多钟,我发现院子里晾衣杆上落了四只燕子,冲着房门不停地看着,好像对我说:"多谢了,如果没有你,它们就都没命了。"这时我突然明白,这是燕子四口之家回来省亲的。这时我想,新房子各个房间用PVC板吊了顶,房梁没露出来怎么给燕子吊窝呢?思来想去,我在房门外雨搭底下两个门灯板上,用铁丝拴上两个稻草编的篓,心想,四只燕子总算又有新家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这时,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心想,下啥也不怕,燕子有窝了。可是当我往窗外望去的时候,却傻了眼,原来四只燕子仍然站在晾衣杆上没有进窝,被雨浇得落汤鸡一般。当时,我很无奈,竟委屈地哭了一场。后来听说“燕子都是自己造窝,别人盖的不住。”</p><p class="ql-block"> 此后的一天上午十点多钟,我惊喜地发现晾衣杆上站满了燕子,我扒窗往外看,三间房的上下屋房檐和仓房檐到处都站满了燕子,密密麻麻一只挨一只。它们站得笔直,好像即将接受检阅的仪仗队一样。眼前这一幕我一下子惊呆了,不知所措。</p><p class="ql-block"> 这时,老伴走过来,我告诉他:快看外看。这一看不要紧,他也惊呆了。我说:你快拿相机拍下来。老伴按我说的边用相机拍照边说:“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史以来,无论是在电视里、电影里还是在生活中,从未见过。”</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好像突然明白过来了,赶忙抓了几把小米,放在两个小饭盒里,又用两个饭碗装了些水,一起放在院子里,招待这些请都请不到的远方朋友。可是,这些燕子却一动不动,它们站了十多分钟后,陆续向后院方向飞去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老伴把我拴的那两个草篓给拆了,他说:篓太小!</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所经历的燕子的故事,燕子们的所为深深打动了我的心,它们如此这般是否在向我们表达着某种情感,让我感受到燕子 知情礼、知恩报恩呢。如今,又到了这个季节,我的心早已飞向远方,真的想去看看燕子的家乡是什么模样,然后再伴着它们回到这块热土——燕子的第二故乡。它们一定能感觉得到这里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里的人更亲,这里的村庄更秀美,这里的家园更可爱。2022.2.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