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南王修治古塔铭

魏彪

<p class="ql-block">《汝南王修治古塔铭》刻于北魏正光五年(公元五二四年),近代出土于河南洛阳邙山,现藏于洛阳古代艺术馆,是北魏石刻代表作之一。青石质,高31厘米,宽47.5厘米,厚5.5厘米,有界格。共26行,满行17字,书22行,末空界格4行。该塔铭篇幅不大,很不起眼,然自1986年被原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及其他京华书家发现后,认为是区别于方魏和圆魏之外的另一魏书,旋引起国内外书界的高度关注,遂掀起一股久经不衰的书写热潮。</p><p class="ql-block">汝南王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第六子,为孝文五王之一,与清河王元怿为同母弟。汝南王元悦,生于北魏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后的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他与其兄元怿都极为信奉佛教。《魏书·汝南王传》:“汝南王悦,好读佛经,览书史。为性不伦,俶傥难测。……有崔延夏者,以左道与悦游,合服仙药松术之属。时轻与出採芝,宿于城外小人之所。遂断酒肉粟稻,唯食麦饭。”及“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七月,乂于刘腾逼肃宗于显阳殿,闭灵太后于后宫,囚怿于门下省,诬怿罪状,遂害之。”而“(元)悦了无仇恨之意,乃以桑落酒侯侍之,尽其私佞,乂大喜,以悦为侍中、太尉。”也正是在元乂擅权期间,元悦大兴佛事,先后于正光三年(公元522年),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修塔。此“古塔铭”即为第二次修塔之题记。</p><p class="ql-block">关于汝南王元悦修治古塔之因,在《洛阳伽兰记》中约略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洛阳建阳里“时有隐士赵逸,云是晋武(晋武帝司马曜)时人,晋朝旧事,多所记录、正光初,来至京师,见(杜)子休宅,叹息曰:‘此宅中朝时太康寺也,时人未信,遂问寺之由绪。’逸云:‘龙骧将军王濬平吴之后,始立此寺。本有三层浮图,用砖为之。’指子休园中曰:‘此是故处。’子休掘而验之,果得砖数十万,兼有石铭曰:‘晋太康六年,岁次乙巳,九月甲戌朔,八月辛巳仪同三司襄阳侯王濬敬造。’”……又“步兵校尉李澄问曰:‘太尉府前砖浮图,形制甚古,犹未崩毁,未知早晚造?’逸云:‘晋义熙十二年,刘裕伐姚泓,军人所作。’汝南王闻而异之,拜为义父。”因问:‘何所服饵,以致长年?’逸云:‘吾不闲养生,自然长寿。郭璞(字景纯,晋时妙于阴阳算历者)尝为吾筮云,寿年五百岁,今始余半。”此汝南王元悦拜义父,求长寿,也许即为汝南王修治古塔之因耳。</p><p class="ql-block">魏碑书法,大体不外乎方魏(早期方笔之魏书)和圆魏(后期圆笔之魏书)之说,要么即二者兼有的方圆兼济之说。而此塔铭书法,一反过去三者之规,而另辟蹊径,独树一帜。通篇文字从结体上看,毫无规则,或极为开张,又或极为严谨,这种开张与谨严之结合,恰恰构成了对立统一的艺术美。从用笔上看,这种用笔随意,点划恣、厚重与清秀共存的用笔,和书写时文字中心的任意偏倚,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毫无定格的揖让、衬托,恰又形成了书无定法而有法的自然之规。这种书写中笔画的或长或短,看似漫不经心、任情所至,顺势而动,又使该铭书法字字珠玑,古雅灵动,既充满着童书稚拙与浑朴,又蕴含着成熟的雅秀与遒劲,由此而产生的视觉冲击力,正是该篇文字字形虽小,而气势宏大耐人寻味的艺术真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