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京石景山人,家乡的石景山太平鼓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了,我把拍照的图片放到美篇保存,请欣赏。 太平鼓表演形式灵活多变,8至20人不等,可以围圈打跳。从队形变化分,有走圆场、老龙摆尾、云转花、搭天桥、二郎穿梭、摇船、抬轿等。从个人动作分二郎担山、反背击鼓、关公磨刀、雪花盖顶、斟茶满酒等。唱词类似戏曲唱词,句式长短富于变化。其演唱效果是句子短促,节奏紧凑,前后贯通,一气呵成。唱词通俗,口语化,易学易唱。太平鼓,又称“扇鼓”、“单鼓”、“羊皮鼓”。石景山的太平鼓以五里坨、模式口、麻峪、北辛安、刘娘府、古城村、衙门口等村最为盛行。 石景山太平鼓于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8年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京西太平鼓”的扩展项目。 击鼓技法有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并上下左右震颤铁环以形成清脆的音响。 舞具为一种有柄的单面鼓,形同蒲扇,用铁为框,蒙以兽皮,柄下缀有数枚小铁环。有的鼓面上画有人物、花草,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生穗。 北京石景山区边府社区广场举行的石景山太平鼓民间协会第一届交流大会。 太平鼓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拿一鼓鞭,边舞边打。 与我的石景山衙门口老乡,太平鼓爱好者,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翟广孝老师合个影。 翟广孝,男,1932年10月6日生,住衙门口上街,从事项目:石景山太平鼓。传承谱系:翟俊(1925年—1975年),翟广孝11岁时跟本村村民翟俊学习打太平鼓。 2007年以来,他带领的太平鼓队多次参加石景山区文化遗产日的活动。2008年,其所在的太平鼓队在社区迎奥运广场舞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2008年6月,石景山太平鼓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京西太平鼓”扩展项目。石景山太平鼓是集音乐、舞蹈和表演艺术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太平鼓的“鼓点”既是套路名称又是音乐曲牌,以四二拍为多。鼓点节奏以四分音符为主,艺人们称之为“单鼓点”;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为主的,艺人们称之为“双鼓点”。 太平鼓是北京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舞蹈,历史上曾遍布京城内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 男人的表演或潇洒、雄健或风趣、诙谐。 石景山太平鼓的风格特点,即妇女的“扭劲”和“颤劲”;男子则为“搧劲”和“艮劲”(男人的表演或潇洒、雄健或风趣、诙谐)。 表演较多的有“扑蝴蝶”、“斗公鸡”、“摇头跪”、“套环”(又名弯弯绕)、“方鼓”、“圆鼓”等。 谢谢欣赏,拜拜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