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梓亭国画集:《红城湖》主要人物像

書園心語

<p class="ql-block">海南省古玩学会秘书长、书画家、古玩鉴定专家宋梓亭教授:“丁总的红城湖,以信史之笔写过往的事件,所涉人物,事件,及结果有的案可查,文字可鉴,是不可多得的社会文献!”(2022年2月11日)。</p> <p class="ql-block">宋梓亭简介</p><p class="ql-block"> 宋梓亭,字素圆,男,1956年生,云南保山人。1977年考入云师大保山文史普通班,修古代(现代)汉语言文学,授学士学位。嗣后任保山学院文科类学报编辑。期间,又考读中国文化书院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班至毕业。师从鲍遵信,得梁漱溟指授。</p><p class="ql-block"> 1989年起,入琼从事文物古玩品鉴收藏,有大量从业经验及古玩艺术品流通实践。2005年,创办“海南省古玩学会”,连任两届会长,提倡科学鉴古、学术研古,秉承“以绝对的良知与尊严鉴定古物”的信念。研判古物,认定真假,评估鉴赏。</p><p class="ql-block"> 在海南省职技院珠宝系担任“珠宝文化”课程教授有年,曾在央视4台古物阴沉木鉴赏中任责任编辑,并出镜讲解。从业中有多种相关发现及古玩文物专著行世。</p> <p class="ql-block">作者像。</p> <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2日,宋梓亭先生为丁氏家族题匾:“海南望族”。图为宋老师与作者在亿圣和商城海南省古玩学会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族望轩”文化室地址:海口市海秀东路20号亿圣和花梨城第1楼B区16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丁篤厚,字書園,号金刚岭居士,现任海南省古玩学会副会长,“族望轩”文化室创始人。1962年2月生,海口人氏,世居府城宗伯里。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修业。任职海口税务部门,历任海口市税务学会会长,国家公务员,三级高级主办。</p><p class="ql-block"> 祖上自闽越移来琼岛,自小受家族“守砚堂”家训的熏陶,酷爱读书,喜从故纸堆中勾陈华夏文明精神,又从所喜古玩文物中习得美意熏染,深切领悟古物蕴含的文明与智慧。收藏以古陶瓷、古玉玩为主,兼具文房精品收纳。有文学专著《红城湖》行世。联系手机号:13519893333。</p> <p class="ql-block">《红城湖》三十五万字二百伍拾张像片四十九回,是一部歌颂共产党,反映琼崖及赞美祖国的纪实文学。第一回 邱惠英携孙祭父冢, 丁笃厚初识红城湖。刊登于《海口日报》2020年4月13日星期一副刊-阳光岛第11版头条。</p> <p class="ql-block">  丘浚 在今海南省海口市郊水头村有一座高六米的石墓,墓前有一块四米四高的碑,碑上刻有:“皇明敕葬”四字。墓里面是躺的便是与海瑞合称“海南双壁”的丘(邱)浚和他夫人吴氏。</p><p class="ql-block"> 丘浚历事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四朝,先后出任翰林院编修、侍讲学士、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弘治七年升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p><p class="ql-block"> 如果康乾也能算盛世,那么明朝的“弘治中兴”有过之而不及。而弘治的中兴多多少少也是不能离开丘浚的一些功劳。</p><p class="ql-block"> 丘浚,字仲深,号琛庵,又号玉峰、琼台,别号海山道人,世以“琼山”尊之,也称琼台先生。琼山人,永乐十九年(西元1421)生于广东省琼州府(今海南省海口市),弘治八年(西元1495)病去世。活了七十五岁的他,从英宗到孝宗四朝为官,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死后“赠太傅,谥文庄”。</p> <p class="ql-block">  “奶奶邱惠英,外祖只有她一个独生女,是丘浚的二十四代嫡独孙女。1929年,19岁的奶奶嫁给16岁的爷爷丁延曦。当时因为奶奶的特殊身份,“相府嫁女”曾是轰动府城的一件大事。”感谢宋素圆先生为奶奶造像。(引文来源:《红城湖》一文刊登于《海口日报》2020年4月13日星期一副刊.阳光岛第11版。)</p>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16日,画芯,70Ⅹ53cm,画意家山故里之光,地灵人杰之辈,为丁延曦先生造像。 </p> <p class="ql-block">2021年2月17日正月初六,我们今年第一次到外吃早餐,带着89岁老妈唐桂兰(唐胄后裔)到椰海大酒店。她吃半碗干菜粥,一个肉包,一个鸡爪,两根菜,喝菊花茶。我给妈拍了像放在网上。宋素圆先生见像即给妈画了这张画。</p><p class="ql-block">唐胄(1471~1539),字平侯,号西洲,广东承宣布政使司琼州府琼山县(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户部侍郎。世宗欲攻安南,胄极言不可。嘉靖十七年(1538),世宗欲祀生父献皇帝明堂,配上帝,胄抗疏,力言其非,下诏狱,削籍归。</p><p class="ql-block">互动:</p><p class="ql-block">乐冰:画得传神!</p><p class="ql-block">陈荣森:画得非常神似,祝你老妈健康长寿![强][玫瑰]。</p> <p class="ql-block">  丁氏来琼始祖第一代丁翰章在琼台书院任教,家训:守砚堂。</p><p class="ql-block"> 太祖公(丁翰章) 清代优廉贡生,奉上谕于同治七年自广东省灵山县(今辖广西)来琼,历任崖州、临高、文昌、昌化等州县教,是海南当时最高学府琼台书院的主考。(资源:《红城湖》刊登于《海口日报》2020年4月13日星期一副刊-阳光岛第11版头条。)</p><p class="ql-block"> “琼台学子徐成章、徐天炳等积极投身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加入海南同盟会,成为第一批会员。影响卓著的五四运动在北京吹响号角,府海地区的琼崖学子聚集琼台,从这里走上街头,声援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运动,开启了海南学运的先河。马克思主义在海南也是最早从琼台传播开去,杨善集、冯平等创办的报纸杂志,为琼崖革命播下了燎原的星星之火。海南最早的中国共产党党团组织在这里诞生,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13位代表中有7位是琼台校友。琼台为海南的革命事业传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中坚,可以说是琼崖红色乐章的序曲。”《海南日报》2021年3月24日A07,郭志东,陈勇《自贸港背景下琼台书院的文化解读》。</p><p class="ql-block"> 琼台书院是海南著名的名胜古迹,是海南省旅游涉外定点单位,也是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琼台书院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镇文庄路,相传是后人为纪念海南第一才子、明朝大学士丘浚而建。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年(1705年,)据传由于丘浚号琼台,人称琼台先生,故书院由此得名。是琼台师范学校的校址。其主楼奎星楼高二层,绿瓦、红廊、白墙,是一座具有民族特色的砖木结构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奎星楼二楼中梁正中悬挂一匾,上书"进士"二字,字大如斗。 这里曾是琼州的最高学府,是古代海南人士登科入仕的必经阶梯。著名的粤剧、琼剧《搜书院》的故事就发生在此。</p><p class="ql-block">互动:</p><p class="ql-block">竹君:琼台书院是琼崖革命的摇篮。(2021年11月16日)。</p> <p class="ql-block"> 涓涓收藏 奉献祖国</p><p class="ql-block"> ——记西关文物鉴藏家丁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维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荔湾区是广州市的旧城区,是个富豪商贾、达官贵人的藏龙卧虎之地。这里不仅名人辈出,而且博雅好古,文物鉴藏活动蔚然成风,涌现出不少执迷于此业的鉴藏家。家住在西关和平西路的丁铿先生,就是其中这样一位知名人士。</p><p class="ql-block"> 丁铿,别名延咏。1923年出生于海南省琼山县府城镇一个椰雕工艺和书香世家:曾祖父丁继芳祖籍福建漳州,祖父丁翰章,清代优廉贡生,奉上谕于同治七年自广东省灵山县(今辖广西)来琼,历任崖州、文昌、临高、昌化(昌江)等州县训导、教谕。伯父丁苑琼是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优贡生,晋京朝考,荣获第10名。在从京返琼时,适逢民主革命兴起,席卷神州大地,清王朝岌岌可危。当时,清解元曾对颜先生创办的琼台最高学府——雁峰书院挽留其伯父,请他不赴福建府上任,而与其弟、著名金石书画家丁宛瑛在书院共同执教,为海南培养人才。其先父丁苑瑜是著名海南椰雕艺人,技艺高超,名闻遐迩。他曾在民国十年间(1921年)海口市中山路开设宝生祥号工艺店,销售海南地区的独特椰雕工艺品和他自己创作的作品,兼修理钟表。当时海口市开辟马路,长堤路建筑大钟楼,其四面的大时辰钟,就是海口市商会长聘请其父设计安装的。其父所雕刻的海南沈香香山、寿字、喜字和山水人物作品,技艺精湛,被选送保存和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在民国17年和22年(即1928年和1933年)两次被海口市商会驻法领事钟锦泉先生邀请赴法属安南(越南)参加国际博览会展销。民国18年又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中华国货展览会,还参加了琼山县、海口市和国内许多展览会,颇受好评,荣获法国国际博览会和当时中国工商部部长孔祥熙颁发的许多优等银质奖章和奖状。其作品曾被有关部门选作礼品献给孙中山以及李宗仁等军政要人。从此,海南椰雕不仅国内名闻遐迩,而且亦饮誉国际。</p><p class="ql-block"> 丁铿自幼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深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熏陶和影响。在青少年时期,他对祖国文化和民间工艺就极感兴趣,在跟随其父学艺之时,便开始随时留意对各地文物和民间艺术品之收集,广为收藏,在实践中,通过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对文物之认识和鉴赏水平。他18岁那年,亦即海口被日寇侵占之时,有一次他偶然在街头地摊发现一老妪在摆卖几件较珍贵的文物,突见一日本人前来,丁铿怕这几件文物被日本人抢购了去,流失国外,于是便赶紧把它抢买了回家,收藏起来。从此,他对民族珍贵文物,更为爱护,广为收藏。</p><p class="ql-block"> 1951年他以海南知名椰雕艺人的身份,携带作品参加在现今广州文化公园处举办的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会、广东省民间美术品展览及广州市第一届美术工艺品展览和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其椰雕作品深受好评,获得奖状。他当时亦多次制作椰雕工艺品,选献给国内外革命领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斯大林、金日成、胡志明等,不少作品被选送许多国家博览会展出,多次荣获海口市、海南行政区、广东省、广州市和中南军政委员会等政府部门颁发的奖状和奖章。随后,他便定居在广州荔湾区。1951年丁铿毕业于广州市南方大学财经学院。在漫长的岁月里,他在工作之余,仍继续醉心于鉴赏收藏文物的活动。西关玉器圩、天光圩、古董店、源胜街及广州市其他摆卖古旧文物、杂货摊档的地方,是他必到之处,也是他选购收藏品的地方。通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他的收藏日富,品类有陶瓷、雕刻、铜镜等,数量也有相当累积,在收藏界颇有名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开放改革后,他走遍祖国锦绣山河,寻访东南西北名胜古迹,也到过香港、澳门游览和研究考察。他感到许多地方靠名胜古迹,发展旅游事业,吸引外资,繁荣地方经济建设,来改善人民生活这个经验,值得推广。1986年他回家乡海南海口、琼山、儋县等,看到海南文物旅游事业正在发展,百废待兴,急需收藏文物,发展旅游事业。他发现儋县东坡书院没有一件宋代文物(只陈列井内挖出一埕),丘浚、海瑞墓陈列馆无一件明代文物,琼台书院更无一件清代文物。旅游者万里迢迢来海南游览,买了门票进去,若只见一个空壳,仅有些现代国画,并无文物实物,那是十分扫兴的。他在回家乡途中,还了解到海南当时还没有建立省博物馆。为此,他感到自己数十年的收藏,终有一日会星散。现在自己年事渐高,体力、精力都感不支,家藏不如国藏,不如把自己数十年省食俭用积累的心血,奉献出来,支援家乡建设,诚然是件好事。于是他在1986年4月与8月先后四次将600余件历代文物捐献给琼山县博物馆和五公祠。为了表彰他的爱国爱乡之义举,琼山县人民政府和琼山县博物馆分别向他颁发刻有“捐献文物”、“爱国爱乡”和“爱国献宝”的木质匾额。海口市人民政府也给他颁发了奖状和奖金。这批文物经省文物鉴定专家鉴定,有汉代铜镜、明代魂瓶,有造型优美、体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明代陶俑,以及汉、晋、唐、五代、北宋、南宋和元、明、清各朝代的各式瓷瓶、灯盏、杯、匙、碟、碗盘、屏、寿星公、壶等。他捐献给他的母校琼山中学、海口市五公祠、儋县东坡书院和海南琼台师范学校、海南师范学院共300多件珍藏文物,除部分作为辅助教学的实物资料外,多数展品是从不同角度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侧面,历史价值较高。如战国、秦、汉刀币、蚁鼻钱、五铢钱、矛、戈、鼎,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铜镜,宋代、元代的影青碗、青花杯、高盏油灯、谷仓、陶屋、鸡犬等。还有更为宝贵的是古代琼州最高学府——琼台书院山长谢宝的清代瓷器塑像。继之又向丘浚墓、海瑞墓陈列馆捐献各式明代陶瓷和文物,《海南日报》、《人民日报》等宣传媒介均作了报道。</p><p class="ql-block">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发扬海南奋发向上的精神,他向海南省有关领导和部门,建议在琼山府城红城湖(应改为海瑞湖或深城湖)建明代一条街,重建海瑞故居和修葺丘浚故居,续建“一里出三贤”旅游区,与五公祠连成一片。并建议海南省博物馆在此址筹建。他每次回海南,得到家乡政府领导、社会名贤和乡亲们的大力支持,终于在1991年10月5日奠基重点建海瑞故居。接着成立丘海纪念馆筹建委员会,他任常务委员。在1992年4月15日海瑞故居落成典礼上,丁铿又捐献了1000件文物给海南省人民政府。为表彰他的义举,海南省琼山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海瑞故居旁修建一所“丁铿先生捐献国家文物纪念馆”,作为永久性纪念。这批文物有自新石器时代至民国各朝代的文物藏品,填补了海南省文物收藏的空白。琼山市政府给他赠一“爱国献宝”木匾,以资嘉奖。此外,他还向广州市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捐赠清代椰雕及其父和自己雕刻的椰雕作品,又向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捐赠大型如来佛、达摩塑像和一些罗汉石湾公仔、铜香炉和佛珠、大幅佛画像。在1988年、1990年参加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藏品展览,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作出了贡献。其事迹被编入《海南名人辞典》和《海南名人传略》中。</p><p class="ql-block"> (来源:荔湾区政协)</p><p class="ql-block">(以上资料由丁铿外孙张峻铭提供。2020年9月12日星期六)。</p> <p class="ql-block">丁祺亨。</p> <p class="ql-block">画芯,68Ⅹ68cm,诗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遥想中原,满天流霞 观复山房主人 宋素圆画。丁祺亨先生昔在武昌中原大学就读常于蛇山之上徜徉有胸怀天下之志。</p> <p class="ql-block">陈修发 校长(1920年10月1日一2019年10月31日,一百岁)。感谢宋梓亭先生为陈修发校长造像。印文:长寿,水似志虽万折必东,如玉,古滇永昌郡人。2022年2月12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侨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日照,</p><p class="ql-block">榕树荫中蝉悠鸣。</p><p class="ql-block">蝉悠鸣,</p><p class="ql-block">书声清朗,</p><p class="ql-block">知儿声咽。</p><p class="ql-block">祥云喜望,</p><p class="ql-block">草坪生,</p><p class="ql-block">儿女健身涵春晖。</p><p class="ql-block">涵春晖。</p><p class="ql-block">岁月苍桑,</p><p class="ql-block">正气依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2月18日大年初三上午,海口阳光明媚,暖风习习。海南华侨中学三位学生丁祺高,丁笃厚,丁家宝,也是来琼丁氏第四、五、六共三代人持康乃馨花和我写的一本书《榕树下的童声》。我们到陈照亮家中看望老校长陈修发,将花和书敬送给校长,这是一本以3万8千字,百张像片记录侨中初中同学毕业四十周年,歌颂品学兼优的教育理念的记念册。校长1920年10月1日出生至今98岁。</p><p class="ql-block"> 高中七二届丁祺高,陈照亮(校长女儿,俩都是同班同学,班主任曾庆松数学老师的学生,海口市国家税务局曾丽霞的父亲,丁祺高当时在校外号“华罗庚”,原海口市秀英区财政局长),高中七九届丁笃厚(原海口市龙华区国家税务局副局长),高中一五届丁家宝(现在北京中瑞酒店管理学院读书)与校长合影留念,并祝福老校长安康幸福!帮我们照像的是校长女婿魏晓南,三人都是同学。</p><p class="ql-block"> 中华丁氏先祖姜太公的《太公家教》是我国最古老的治家格言,共580句计2610字。全书以四言为主,自始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该文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翁)”等,都是崇敬老师、重视教师作用的教诲。</p><p class="ql-block"> 当时,老校长声音清晰地询问我们工作单位,并将其诗集《椰魂草集》第二页用钢笔题写“送學生,丁笃厚,陈修发,二0一八、二、一八日”后送给我。最初,我在纸上以阿拉伯数字横写日期,校长却将日期字体按汉字书写并竖写,把“学”改“學”。可见,从己98岁的老校长以4分2秒写了17个字认真地、耐心地、细心地一丝不苟地更正我写日期的字体,以繁体字书和行书规范来看,与其说见证老校长神志清楚,遵循“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之严谨,倒不如说老校长又给我上了一堂意义深远的“国事家事心相连”,遵循克己奉公之准则的国文课:传承中华文化精粹!这是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之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p><p class="ql-block"> 《椰魂草集》第一首《海椰吟》第一句“余乃海之子,椰林是吾乡。”第廿九、三十句“纵倒根附地,强崛起复生。”诗为心声,其爱乡,不屈性格,让我想起老校长原在琼台书院任职,奎星楼前有一株梅花,冬季时梅花盛开时雪白晶莹,芬香四溢,诚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乐观精神。老校长另一首诗:“莫叹黄昏悲落日,欣逢盛世去烦愁。寄情明月经天久,不负一生脚印留。”把国家与个人命运息息相连,令人感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愛您:老校长!</p><p class="ql-block">诗云:看望陈修发校长感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南侨中陈校长,</p><p class="ql-block">丁氏三代拜访翁。</p><p class="ql-block">國事家事心相连,</p><p class="ql-block">九八高寿一心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丁篤厚</p><p class="ql-block">戊戌大年初三</p> <p class="ql-block"> 陈廷煊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11日上午,我从万绿园北边穿过小道,往有一排健身器材的那一块地方走去,准备结束在万绿园散步。</p><p class="ql-block"> 在交叉路段,我见一个清瘦、健步如飞的老人在椰林树下健身路段走过。我感觉是高二(二)班毕业时班主任陈廷煊语文老师。我站着迟疑一会儿,他不象前几年时遇见时身材结实,当时他到金龙路菜市场买菜与我坐公交车相见,他对我说:“你与林岛是同班同学。”我稍回忆往事,那匆匆而走的背影已超出五十米外。</p><p class="ql-block"> 为了证实判断,本来已准备结束散步的,又赶紧跟上背影,我将超越时,我大胆说一句:“陈老师您好。”</p><p class="ql-block"> 那老人往左边我喊的方向转过脸来。证实了我的心灵感应。陈老师说:“每天上午,我都来散步。”</p><p class="ql-block"> 一路上,我陪陈老师走,听他讲话。</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已有八十岁。他对我说,“师母(七九岁)今年去世。他只有一个儿子,现在上海工作。当年师母在那大教英语,儿跟她长大,夫妇分居近廿年,所以只能生一个。”</p><p class="ql-block"> 师母走了后,他儿子担心老师孤单寂寞,于是让女儿在这段时间陪老师。孙女给他煮饭烧菜。他告诉我他的住址。</p><p class="ql-block"> 我说:“庄燕每年从加拿大回来看望他父亲。都与同学聚会。”</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说:“我们都住同一幢楼,庄老师住二层,我住五层,都是四房。”陈老师后来是海南华侨中学工会主席。</p><p class="ql-block"> 我说:“今年大年初三,我去看望九八岁的陈修发校长。”</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说:“陈校长对我好。当年政府指定调我过去工作。”“陈校长说,陈老师不能调。”我至今仍记得陈老师粉笔字体端庄秀丽的印象。有一天,海口税务局的林天明从微信朋友圈看到我写怀念陈老师的文章,对我说:“陈老师也是我的老师,最初他是从海口市第二中学调到侨中的,大家都称陈老师是活字典。”</p><p class="ql-block"> “丁波回校看过我。”“我到301医院作喉部手术前,王其甫说,老师你去住院吧,如果需要(很多费用)我会动员同学们捐款。”</p><p class="ql-block"> 近十点,我们到金龙路友谊阳光城。大门仍未开,我们只好从外面的楼梯走下地下超市。陈老师悄声告诉我:“孙女喜欢跳舞,怕胖,爱吃桥头烤地瓜。”</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走到卖桥头地瓜的地方,女服务员刚好烤熟一炉地瓜,她们似乎已认识。女服务员问都不问,直接用袋子装好选好小的八个地瓜送到陈老师手中,我看炉里已没几个于是只好在旁边选一袋生的。我对陈老师说:“这次由我付。”路上,我已经告诉陈老师说:“上次我在菜市场遇见张志权和潘泳仪老师,我把一小袋鸡蛋给两夫妇。老师婉拒了。”“所以这次老师不要拒绝学生一点心意。”</p><p class="ql-block"> 当女服务员把两袋地瓜价钱输入电脑合计数出来时,我交给她五十元找,她对我问:“有贰角吗?”我心想这年头有谁还会把这小钱带在身上。当时,陈老师听着于是把手插入裤袋里再把手缩出来伸到服务员面前把拳头张开。“啊”,里面有大小、白黄几枚硬币。他找到贰角的那枚,……。</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离学校北门旁边报亭停下,老师买了一张报纸。到了校门口,我将一小袋熟地瓜交给老师,我拎着另一小袋生地瓜与老师告辞。</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九年七月高中毕业,我们班在海口公园烈士纪念碑前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秋风词》云:</p><p class="ql-block"> 秋风静,秋月圆,</p><p class="ql-block"> 荷叶绿又枯,蚕丝抚桐板。</p><p class="ql-block"> 崖香雾袅娜远溢,此时牵谁不了情?</p><p class="ql-block"> 少年多少事,恍惚若眼前,</p><p class="ql-block"> 榕树间麻雀吱闹,东湖畔椰树飘逸,</p><p class="ql-block"> 恰似南渡江水流,一年一日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杨灿明校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19日下午1:13,宋老师:“终于画完。”1:26回复“宋老师辛苦了[抱拳]”前几天,我请宋梓亭教授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老师造像。</p><p class="ql-block"> 下文为《红城湖》节选:</p><p class="ql-block">杨灿明老师,诗云:</p><p class="ql-block"> 灿明老师谈绝招,</p><p class="ql-block"> 财经文章无错字。</p><p class="ql-block"> 食指老茧一小块,</p><p class="ql-block"> 练此功夫靠纤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读书时,有一天,我到教财政学的杨灿明老师家里拜访。他给我削苹果时,我发现他左手拿着苹果,右手拿着水果刀。那刀顺着苹果一圈圈地削着,削完才把苹果递给我。我才从苹果上拿掉萍果皮。杨老师削苹果的熟练技术让人惊讶。</p><p class="ql-block"> 他说:“平时一口气写完的财经文章中间不会写错一个字。这是我的绝招。”“与人交谈时,要善于捕捉闪光的语言。”</p><p class="ql-block"> 他将自己右手的食指长着一小块老茧给我看,这是他长期写文章留下来的纪念。“惟楚有才”确实如此,这是老师勤劳和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25日,宋素圆先生为陈世兴老师造像。</p><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5日壬寅年大年初五,椰树集团功臣、常务理事、办公室主任、海南华侨中学陈世兴老师的学生丁淑芬和同学一起给陈老师和师母拜年,她(前排左起第二人)说:“海南华侨中学数学老师陈世兴,今年八十有二,1969年到华侨中学任教,一辈子兢兢业业,培养了无数数学精英!海南华侨中学81界文艺班的同学们感激恩师,不远千里于2022年2月5日(大年初五)到海南云龙镇老师家里拜见老师;老师有恩、学生有情!老师现在退休在家,养🐔 、种槟榔样样行!他用了自己养的原生态鸡招待同学们,大家有聊不完的话题,依依不舍,期待老师身体健康!添福添寿!期待再次过来看望老师![抱拳][抱拳][抱拳][爆竹][爆竹][爆竹][跳跳][跳跳][跳跳]。”</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将他收藏的学生花名册给学生看时,我望着陈老师抄写学生的名字时端正的笔划,我才发现陈老师培养出不少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的教学秘密是:凡事都要一丝不苟。</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上数学课时,陈世兴老师兼年级组长站在黑板前说,“我讲到重点时会用手指敲打黑板三下。”这次40年团聚,我与尤国海等五个同学去接陈老师,我吃惊已是78岁的老师依然精神矍铄,声音朗朗,谈笑风生。几天前尤国海与他联系时,陈老师仍记住我的名字。这次我陪在陈老师身边吃饭,于是我有机会再次聆听老师的不平凡人生故事:“父亲的村与冯白驹将军故居相邻,是村长,用粮食支援革命,是省劳动模范,地下党常在家里开会。父亲53岁生我,母亲比父亲小10岁,也就是高龄时生我,有1个姐。1952年我13岁时,父亲带我到海口得胜沙路开会时见过冯白驹将军。退休后,海南华侨中学聘请我为校长助理,但我已答应另一中学工作。”陈老师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培养不少人才,桃李满天下。”(资料来源:丁笃厚著作《红城湖》)。</p><p class="ql-block">互动:</p><p class="ql-block">聂志成:@丁笃厚 陈世兴老师的生活很惬意,有条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种点小菜,养鸡鸭………无忧无虑,放🉐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