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元宵节的“牛犊馍”

小媤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长武“牛犊馍”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color:rgb(1, 1, 1);">李胜灵</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长武自古就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又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讲究,既然是“闹”,自然就有很多习俗。正月十五蒸“牛犊馍”就是其中之一。</b></p><p class="ql-block"><b> 作为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长武,自古就是传统农业县,人们对耕牛有着解不开的情结。蒸“牛犊馍”与立春打春牛的习俗一样,都是农耕文明的一种反映和传承。以牛犊造型为主的花馍,寄托着斯地子民对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b></p> <p class="ql-block"><b>  长武“牛犊馍”也叫“耍活”馍,是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各家必做的面食。 </b></p><p class="ql-block"><b> 有一个例外,就是家里有丧事未满三年的人家不蒸“牛犊馍”,由亲戚或邻居朋友赠送“牛犊馍”。一位民俗学家曾从民俗学的角度解读“未过三年家庭不蒸牛犊馍的习俗”,古礼对三年居丧的孝家有许多禁忌,特别是祭祀礼拜之类的活动有丧服在身的人是不能参加的。而长武人对牛犊馍的喜爱使他们不忍心让那些居丧未过三年的家庭享用不了元宵节牛犊馍礼遇而感到遗憾,亲戚邻里送给有丧在身家庭牛犊馍,从而囊解这项禁忌,不但弥补了孝家的遗憾还增加了亲朋邻里的情感。这不得不说是长武先民们的一种智慧!</b></p> <p class="ql-block"><b>  长武“牛犊馍”与关中地区各县的花馍相似,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其他县区花馍以色彩鲜艳的颜料勾画染色,追求造型华美,即便选用可食颜料,对人体也是有一定伤害的,因而多以观赏为主。</b></p><p class="ql-block"><b> 长武“牛犊馍”在制作时不用任何颜料,所有用料绝对天然绿色无公害,既赏心悦目又可以食用。</b></p><p class="ql-block"><b> 做“牛犊馍”的动物眼睛选用颗粒饱满的黑豆、绿豆或花椒粒;嘴巴和口舌用红豆、胡萝卜丝或红辣椒丝完成;须眉用剪刀剪出;肢脚、翅膀、尾巴用干净、细密的梳子压成。</b></p> <p class="ql-block"><b>  心灵手巧的主妇们在做“牛犊馍”的时候,“牛犊”造型的最多,拓展至飞鸟、鱼兽及十二生肖,因而又叫“耍活”。其中鼠、牛、虎、兔、龙、猪等造型不很复杂的动物造型居多,其他属相因造型复杂,数量不多,不过也得保证每个生肖起码得有一个,特别是家里所有人的属相,再难也得做,这样才算齐全。十二生肖之外最多的就是象征春天的燕子、象征连年有余的鲤鱼以及圆滚滚的刺猬。再要延展,就得看做耍活人的手艺了,因人而异、不一而同。</b></p> <p class="ql-block"><b>  每年正月十二、三,长武城乡各家就开始蒸牛犊馍了。家中女性不分老幼围坐在案板边,年长熟稔的主妇们,手里自然是出活的,做出的牛犊馍细致精巧,飞鸟走兽也都是像模像样的。</b></p><p class="ql-block"><b> 最喜欢凑热闹的自然是孩子们了,那时孩子可没有现在那些琳琅满目、挑着玩的玩具,因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耍活馍便成了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力的玩具,其作用类似现在孩子们玩的橡皮泥,不同的是,那时的孩子们在把耍活馍当玩具的同时也学会了一门承载乡土风俗的手艺。反观现在很多家庭是决计不会让孩子们拿面团来当玩具的。相比之下,倒觉得成长于那个物质生活并不丰富和充裕年代的我们比现在的孩子更自由、快乐一些。</b></p><p class="ql-block"><b> 谈笑间各种各样的“牛犊馍”已经摆了满满一案板,一个个耍活精巧玲珑、生动逼真,活灵活现。</b></p><p class="ql-block"><b> 我最喜欢做的是燕子和刺猬,因为燕子是春天的使者,让人心里充满了希望和憧憬。而喜欢做小刺猬,则是因为很喜欢用小剪刀给圆圆滚滚的它剪出一身的利刺,那是自己颇感有意思的事情。每次做完“牛犊馍”,大家都会作一番评论,比一比谁做的最巧最像。人们大都会顾及年龄最小者的情绪,对其夸赞给予鼓励。</b></p> <p class="ql-block"><b>  造型各异的 “牛犊馍”出锅后,孩子们总舍不得吃掉这些精心制作出的馍馍,看看这个,摸摸那个,爱不释手。</b></p><p class="ql-block"><b> 我最爱吃“牛犊馍”的眼睛,因为用来做眼睛的黑豆蒸熟之后,特别有嚼头。</b></p><p class="ql-block"><b> 小时候,经常偷偷把“牛犊馍”的眼睛吃掉,但也不敢全部吃完,还得留一些眉眼浑全的给亲戚邻居互赠和十五晚上献灯用的。每次老妈或者姐姐在馍蓝里翻找眼睛尚存的“牛犊馍”时,总会带着几分怨怒之气喊一声“老四.......”,我闻声早就躲开了,只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惩罚的方式就是,那些被我提前偷吃了眼睛的“牛犊馍”全部由我解决,否则便会给我扣上糟蹋浪费粮食的帽子,要知道“浪费可是极大的犯罪”呢。😊😜</b></p><p class="ql-block"><b> “牛犊馍”蒸好当天是不能吃的,因为要留到十五晚上献“月爷”呢,也就是人们说的祭神"看灯"。“看灯”是指凡是家里挂灯、点灯的地方都要供“耍活”,让“耍活”代表的动物们观灯赏灯,这应该也是斯地自古而今农耕文明对火神、月神崇拜祭祀的传承和延续吧。</b></p><p class="ql-block"><b> “看灯”之前亲戚友邻之间会相互赠送“牛犊馍”,这其中有联络情谊的作用,亦有暗中攀比之意,看谁家的女子、媳妇手巧。</b></p><p class="ql-block"><b> 按讲究,供了神、看了灯的牛犊馍不能送人,只有自家人才能吃。据说正月十五吃了看过灯的牛犊馍财运好、有福气,娃娃吃了健康结实,长大有力气。</b></p> <p class="ql-block"><b>  十五晚上还有偷牛犊馍的习俗,有谁要是能偷到别人家的牛犊馍,当年就会走好运的说法;还有新婚女子娘家、已订婚但还没过门女子的婆家、婴儿的舅家都要在十五之前提前送灯笼和“牛犊馍”的讲究;还有上一年结婚的新媳妇回娘家"躲灯"的习俗;还有年轻媳妇为早生孩子而“偷”牛犊馍的风俗……</b></p> <p class="ql-block"><b>  而今,这些传统的习俗与身在外乡的游子渐行渐远了。给异乡的同事、朋友说起这些,都成了新鲜事。</b></p><p class="ql-block"><b> 令人欣喜的是,长武“牛犊馍”在2009年全国第一届花馍艺术节上,折桂夺金!真是给所有的长武乡党长脸,也真真应了“最好的艺术在民间”那句话。</b></p><p class="ql-block"><b> 长武“牛犊馍”,是身在异乡长武人的念想!也是他们魂牵梦萦的那方故土上,厚重人文历史、渊源农耕文明的又一物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