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人: 张敏 <br>联系电话:13508466198 <br>工作单位:常德市武陵区工商业联合会 <br><br>一、案由:<br><br> 为科学规划武陵区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一极两园三街四圈”产业新格局。两园其中的智慧产业园总用地 2.2 平方公里,项目(起步区)北至柳叶大道,东至金丹路,南至滨湖路,西至黄港路,总占地规模约547 亩。该片区需要重新定义:<font color="#ED2308"><i><b>产城融合。园区也是城,园区就是宜居之地,园区更是信仰之地。高举打造“武陵未来之城”的大旗,用“国产芯”锻造数字经济的新一代发动机。</b></i></font>同时,上位规划以住宅用地为主,不具备产业落位载体条件,若以产业定义片区, 未来需要调整规划。<br><br>二、现状与问题<br><br> 武陵区在大的城市格局上基本形成 “东城+西产”之势,东城围绕柳叶湖,形成的生态宜居、文化旅游、商贸展示等业态,西产以中联重科为主要动力的高新区制造业发展迅速。而项目所处既没有柳叶湖的生态 IP,也缺乏中联重科这样的龙头企业,因此不宜直接做相对高端的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产业。<br><br>三、建议<br><br> 除上位规划调整建议之外,有以下三点建议:<br><br> <i><b> <font color="#ED2308">1、清晰定位,倾斜资源,产教融合,数字经济创新孵化。</font></b></i> 该项目毗邻文教中心,周边高等教育项目已经布局。依托高等教育资源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将创意研发与制造生产深度融合,围绕自主芯片,自主操作系统发力未来万亿级的,自主可控的网络安全市场,规划设计智慧园区,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为落地场景,招引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等新经济业态入住,激发园区企业数字经济创新活力。矗立科研大楼,矗立“双创”大楼为武陵区未来之城的核心标志。<br><br> <font color="#ED2308"> <i><b>2、以工业落位汇聚生产要素,以内生需求落子核心服务。</b></i></font>工业带动人口流入。西侧人口密度不高,较之高新区、柳叶湖片区缺乏人才流入吸引力。没有人口流量,则难以支撑商业配套、公共服务配套等设施,就难以吸引高端企业和高端人才。所以,需要将武陵区政务服务中心,常德市农商行总部,爱尔眼科医院区域总部,益丰大药房区域物流总部,武陵区总商会大楼(非公经济服务中心),武陵区委党校等城市服务资源布局该园区。为武陵区未来之城的核心服务。<br><br> <i><b> <font color="#ED2308">3、聚力造核,由量变推动质变。</font></b></i> 项目片区开发应从数字工厂着手,立足装备制造、 医疗器械、消费品工业等产业方向,快速招引北京需要搬迁总部的企业落位,同步推动工业升级,向智能终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方向延展,为真正实现智慧产业园区愿景打下坚实基础。为武陵未来之城的新动能新内核。<br><br> 合作模式建议。首先聘请世界500强的中国电子信息集团,具有丰富产业资源和运营经验的企业,对整个片区进行系统性研究,从战略定位、产业规划、空间规划和招商运营规划等方面,强化对片区整体的谋划,统一思想,逐步开发。在原起步区中,选取 200 亩左右, 与中国电子信息集团深度合作,采取“P+EPC+O”的模式(与湖南省推广的“PBOS”模式类似),依托其先进“武汉光谷”产业园开发理念,同时承接长沙中电软件园需要二次、三次孵化的企业,使之成为“湖南麓谷”的延伸实用落地场景平台。<br><br> <font color="#ED2308"><i><b>园区建在地上,也在“云”上。</b></i></font>在首开区构建多元公共服务载体,导入产业服务资源和优质企业,搭建产业招商平台,丰富园区运营内容。依托中国电子信息集团对项目起步区的标杆打造,逐渐以地块招商、园区招商的方式,做“园中园”、园中特色小镇等快速扩大规模,吸引各类新经济运营企业入住,吸引北斗、密码、军民融合和“pks”体系产业链公司到此投资。<font color="#ED2308"><i><b>把武陵区打造成国内“自主可控”产业的聚集地和坚持走“安可替代”的信仰高地。</b></i></font><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