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静”润泽身心【散文】

景由心饰

<p class="ql-block"> 文/苏 红</p> <p class="ql-block">  曾多次以“静”为主题拟写文章,譬如《爱上宁静》、《回归内心的清静》、《静,是心灵的皈依》、《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实乃喜欢静特有的气息与不凡的品质,青睐有加,不禁为此再次行笔。</p><p class="ql-block"> 的确,我们需要静来滋养生命。因为静,思考才会深邃广阔、畅顺通达;因为静,阅读才会领悟内涵、攀登高峰;因为静,做事才能专心致志、效率丛生......而诸多事物之中,与静形影相随的,文学创作当属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纵观圣贤著书立说,总会有林林总总的感叹。若非静,中国文化鼻祖的老子,怎会在2500年前的终南山上写下“仰可观宇宙之变化,俯可看世事之浮沉”的《道德经》;若非静,追求逍遥洒脱的庄子,怎会在战火纷争的战国时期,写下空灵通透、追求旷达人生的《南华真经》;若非静,致力于传道授业的孔子,怎会在周游列国时言说出流芳百世的语录集《论语》。</p><p class="ql-block"> 文人志士又何尝不是如此。静,让他们的情怀得以熏陶,心灵受到洗涤,境界由此升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陈继儒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刘禹锡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常建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等等,无不是静所散发的光芒,于润物细无声中透着一种别样的暖,诗情而温润。</p> <p class="ql-block">  古今中外文人们在静中创作的情景更是屡见不鲜。</p><p class="ql-block"> 提起作家村上春树,很自然就想起了改变他命运的一本书《挪威的森林》,而这本书其实与一座名叫米克诺斯岛的小岛有关。这座小岛位于希腊,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小镇,不仅有着白色的房屋,还有迷宫似的道路。小镇很冷,但当大海掀起细细白浪时,又让村上春树感到无尽的安静与淡泊。村上春树正是在这样远离喧嚣的环境中开启他的写作。这里有着被夹竹桃包围的墙壁,也有橄榄树的英姿,更有着原野的空旷。无疑,优雅的环境,给他带来了无数灵感。</p><p class="ql-block"> 雨果在创作《巴黎圣母院》之前,买了一大瓶墨水备用。为了排除外界干扰,把自己软禁在家里,并将衣服都锁起来,只留下灰色的大披肩,从而几个月不外出,进入全神贯注的最佳状态。</p><p class="ql-block"> 马克.吐温也喜欢在安静中写作。为了寻找这样的环境,他经常带足食物和水,驾一叶扁舟,泛行海上,置身在远离喧嚣不被打扰的地方。每每如此,他的写作才能得心应手,文思泉涌。</p><p class="ql-block"> 作家路遥将自己关在煤洞数年,在寂静中耕耘着精神家园,创作出《平凡的世界》。杨绛在淡泊名利与安安静静地写作中,出版散文《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杨绛文集》。</p><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写作讲究天人合一,需要一定精神层面的追求。由此更有很多作家都喜欢找一处山清水秀,接近大自然的地方,去寻找源源不断的灵感。</p> <p class="ql-block">  诚然,静的内涵不仅是外部环境的安静,它也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内心世界的宁静;它还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灵魂的幽静;它更是“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性情的恬静。从某种角度而言,它蕴含着选择中的人生大智慧。</p><p class="ql-block"> 当“静”润泽身心,你便会备感神清气爽,如沐春风,进而走进愈加广阔的天地,邂逅更美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2年2月10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苏红,笔名:景由心饰,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萧红文学院第十九届作家研修班学员,七台河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七台河分会常务副主席,七台河市诗词协会会员,七台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七台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勃利县文联副秘书长。多年来坚持文学创作,几百余篇作品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及文学网络发表,2017年7月出版散文集《花开见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