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九颐和园踏春

胡麻花开

<p class="ql-block">《礼记·玉藻》中说:“延之日升”</p><p class="ql-block">“旭”为初阳,“延”为引入</p><p class="ql-block">“延旭”意为迎接太阳冉冉升起</p><p class="ql-block">延旭门位于颐和园东门</p><p class="ql-block">三门四柱三楼</p><p class="ql-block">灰瓦红柱、梁枋彩画</p><p class="ql-block">在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p> <p class="ql-block">廓如亭位于颐和园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俗名八方亭,始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绪时重修。与十七孔桥、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上的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p> <p class="ql-block">涵虚堂北面匾额题“词林春丽”,意为所有词藻都在赞美着绚丽的春日。“词林”,汇集在一处的文词。“春丽”,春日光景绚丽;常用语帝后寿庆吉日,这里指慈禧的寿日。</p> <p class="ql-block">每年冬至前后,落日光辉穿过颐和园十七孔桥,照亮全部十七个桥洞,呈现出壮丽景观,俗称“金光穿洞”。</p><p class="ql-block">尽管现在不是穿洞的正日子,但同样也能体现这一现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江水暖鸭先知</p> <p class="ql-block">2022年2月9日农历虎年正月初九颐和园东岸。</p><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取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