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全国第二大孔庙,与曲阜孔庙、南京夫子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p><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1988年1月13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_中国著名的四大文庙之一,又名“先师庙”,位于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13号,为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坐北朝南,古建筑面积约有74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京孔庙大规模修缮,民国五年(1916年)竣工。至此孔庙形成现有的规模和布局。</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p><p class="ql-block"> 孔庙历经7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遗留下来的文物,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孔子儒学、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的重要史料和实物。</p><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整个孔庙的中心建筑,它是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建筑,这种建筑规格很高,与故宫三大殿同等级别,表达着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p><p class="ql-block"> 孔子,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象征,从汉朝开始,历代帝王就特别喜欢给孔子加封号,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给孔子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街</p><p class="ql-block"> 元大德十年(1306年),北京孔庙建成。根据“左庙右学”的礼制,同年在孔庙西侧,建国子监,又称太学。</p> <p class="ql-block">集贤门是国子监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太学门</p><p class="ql-block">太学门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大门,位于集贤门以北。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还有一座御碑亭,内立“恭勒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碑[</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太学)与孔庙是并列布局,中间以持敬门连通。过持敬门是孔庙的外院</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坊</p><p class="ql-block">琉璃牌坊,三门四柱七座。位于二门内辟雍殿前,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牌坊正中,正背两面有醒目“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p> <p class="ql-block">辟雍殿</p><p class="ql-block">辟雍殿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下诏修建,乾隆五十年(1785年)辟雍及配套工程历时二年竣工建成,由当时的大学士兼国子监事务刘墉主持修建 ,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是古代皇帝临雍讲学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辟雍大殿</p><p class="ql-block">“六堂”</p><p class="ql-block">辟雍两侧各有厢房33间,为授课处。东为率性堂、诚心堂、崇至堂;西为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统称六堂</p> <p class="ql-block">彝伦堂</p><p class="ql-block">彝伦堂位于国子监二进院辟雍殿北侧,原名崇文阁,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敬一亭</p><p class="ql-block">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内有御制圣谕碑等7座。亭东为祭酒厢房,西为司业厢房,是国子监最高长官祭酒谕其副职司业的办公地[</p> <p class="ql-block">外院中有三座碑亭和198座高大的 进士题名碑,其中元代3座、明代77座、清代118座</p> <p class="ql-block"> 题名碑中包括明代的张居正、于谦、袁崇焕等,清代的名人就更多了,纪晓岚、龚自珍、翁同龢、林则徐、李鸿章等人均榜上有名。但由于现在有围栏挡着,因此能看到的熟悉名字就有限了,其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科举制度以来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的名字了。</p> <p class="ql-block">题名碑198块,记载着五万一千六百二十四名进士的姓名、籍贯以及他们的名次。</p> <p class="ql-block">碑上题名之人,新中国成立后还健在的,只沈钧儒一人而已。其名在西侧前一排东数第一碑。</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位于北京安定门内大街国子监街15号,与孔庙毗邻,左庙右学传统而建,供皇帝讲学的场所。辟雍四面圜水,外圆内方,如同一块玉壁,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辟雍”是国子监的精魂,如今这里恢复的景观是按照历史记载,原样恢复的乾隆讲学时情景,而这把龙椅曾因历史原因被搬离国子监半个多世纪,如今经过多方努力,终于重归故里,与观众见面。</p> <p class="ql-block">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而孔庙则是皇家祭孔之地,两者相伴,形成“左庙右学”。新中国成立后,国子监里开设为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则在孔庙内建立。随着首都图书馆与首都博物馆社会影响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场馆来满足服务功能,北京市政府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将二馆陆续迁出,于是“空”出了国子监与孔庙。孔庙与国子监修葺一新,合并成一个博物馆,重新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太学门</p><p class="ql-block">太学门是进入北京国子监的最后一道大门,古时候将国子监称为太学、国学,因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进入国子监的大门后,再进入太学门,就是真正进入教学区了。</p> <p class="ql-block">十三经碑林</p><p class="ql-block"> 孔庙里的碑刻不但数量多,而且很有文化价值。十三御碑亭内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石碑共五十三座。其中一座高6米余。亭中御碑下均以大龟作基座,其实这不是龟,叫“A屭”,是神话中之龙子。龙生九子,这是其中之一,喜负重,故置于碑下。</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内东西两庑今陈列着许多有名的碑刻。东庑内有汉碑十七块及魏晋南北朝的著名石碑,如《张猛龙碑》、《夫子庙碑》等。西庑内有百余块碑,以画为主,如《博弈图》、《观鱼图》、《杂技图》等。在东西庑之北,置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五百八十四块,其中包括晋、唐以来一些书法名家的手笔。在文字上除汉文外,还有八思巴文、满文等。在圣迹殿内,嵌有一百二十幅《圣迹图》石刻,以宋代画本为蓝本,增补后由杨维扬作画、刻工章草刻石,是我国较早的一套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生动地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p> <p class="ql-block">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吉祥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此槐种植于元代,据说是元代国吉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许衡所植。</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古柏在孔庙里称古柏森森。在大成殿前西侧屹立着一棵巨柏,它就是驰名京城的“除奸柏”。据说它也是元代国子监第一任祭酒许衡(相当于大学校长)所植,距今已七百多年。其高达20多米,干周长达5.3米。相传在明嘉靖年间,有一年奸相严嵩来孔庙祭孔,路过此柏时被其枝干掀掉了乌纱帽。人们认为古柏有知,也痛恨奸臣,说它“严惩奸佞,欲意除之”,所以叫它“除奸柏”。</p> <p class="ql-block"> 孔庙中的一眼古井,清乾隆帝特赐名“砚水湖”,传闻以此井井水磨墨,便会落笔如神,科考举子在孔庙拜谒孔子后,饮井中“圣水”便能思如泉涌,妙笔生花。</p> <p class="ql-block">《大成礼乐》是以传统礼乐为素材,经过提炼、改编成为具有观赏性的集乐曲、乐舞、吟诵三位于一体的演出,以“乐”求“礼”,以“乐”载“道”,以“道”育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到孔子思想的时代精神,并起到教化人们思想,传递“以礼修身,以乐感人”的艺术宗旨。</p> <p class="ql-block">1967年首先参观北京孔庙,2017年再次重访孔庙国子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太极2022年春节撰</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