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于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 的最高指示,我们师勘测设计队的五十多名技术人员,于1968年11月18日到达陕西农建师南泥湾四十团的连队下放劳动。我和我的同事翁建东有幸分配到九连菜地班劳动锻炼。</p><p class="ql-block"> 九连位于距团部所在地阳湾以东约七八里地的金砭沟里。这个沟从沟口看不大,走进去山道弯弯,据说有七八十里路长。进沟口不远处是九连,沟的中段处有八连。沟里弯来绕去流淌的溪水,清彻见底,流到九连这地方向南山坡弯过去,在北面造就出了一片平整的河流阶地,其上筑围墙建大院,山坡上挖窑洞,沟谷的平坝子上有稻田,两面山坡全被森林覆盖,这里可说是绿水青山风景好,这里就是九连。如下两张图片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 这个冬天,连队的工作抓得很紧。按当时“抓革命,促生产”的总要求,首先要抓好斗批改,清理阶级队伍,以此带动修复水利设施,平整土地及各项备耕工作,等等。我和翁建东同志被指派编帶系袢的柳条筐子,供年后春耕时给山坡地上担肥料时用,任务三百个,春节前要完成。编织用的柳树枝条和栒子木筐系要自已采集,绑筐系的麻绳要自己搓制。到了南泥湾,真是处处要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p><p class="ql-block"> 栒子树我从未见过没认识;柳树枝到哪里割,怎么割,也不会,没人指点和帮助这个工作很难开展。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有谁肯帮助?经求教,谁知菜地班的人很友好。副班长罗新华耐心地教编筐的技术,当年才十七八岁的小王成谋热情地领我俩去河沿柳树林里割柳条,到山坡树林子里找栒子树砍筐系。<span style="font-size: 18px;">栒子树是落叶灌木,枝条很柔韧,砍起来十分费劲。砍回来要弯曲成圆弧状的筐系,一个个还得在慢火上烤弯。显然工作量很大,靠我和老翁两人干是完成不了的。罗新华和班长邵天宝看在眼里,经商量发动全班人力用几天时间,到河沿,到山上树林里去割柳条,砍栒子木棍,给我俩备足了原材料,这才使我和翁建东同志无后顾之忧的干起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初来乍到,受到菜地班如此友好的对待,使我很感动。要知道这是斗争激烈的文革中,我们的被下放,人们还不知是如何審视看待我们的。遇上了这群热情友好的年青人,这是人生之幸。王成谋更为热忱,在交谈中介绍了班上的情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副</span>班长罗新华他来自陕南西乡。圆方脸,中等个,说起话来嘴角常带一丝笑容,他回答别人的问题时常细眯起双眼,显出一付独立思考的神情。然而他是坦率的,好接近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是1964年的高中毕业生,当年高考,他报考西安医学院却被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兽医专业录取了。他没有去报到,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1965年兵团在汉中招工,他和他的妹妹罗锦华一同报名来到了南泥湾。班长</span>邵天宝是西安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中毕业生,为人沉稳,来到南泥湾连领导看上他的踏实,把菜地班交给他负责。他能吃苦,肯干,会团结人,会筹划安排,去年闹回流城市,连队走得空荡荡的,邵天宝、罗新华、冯光正、王成谋等没有走,坚守岗位,还种了十几亩包心菜,秋后取得了大丰收。现在大家都从城里回来了,九连有菜吃。而其它连队,大伙像一窝蜂飞进城市,地撂荒了,没收成,现今归来后就是缺菜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九连蔬菜班栽培的莲花白菜丰收了。架子车前蹲的两位:左史昶龄 右王成谋</p> <p class="ql-block"> 这个冬天,我和老翁俩就坐在窑洞外面的院里编筐篮,风雪无阻,一天也不敢耽搁。</p><p class="ql-block"> 我<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从未干过这种活,开始编,手笨,编的慢,好在老翁心灵手巧,一看就会,而且编的好。我跟在老翁后面亦步亦趋地学,也学会了。编了不到一月时间,</span>我的一双手确乎变成了松树皮。指头肚开裂,渗血,结血痂;又崩裂,又渗血,又结痂。白天,黑夜;黑夜,白天,日复一日的交替着。夜晚睡在床上,十个指头肚一起抽搐跳动,疼痛难忍。那时伙食差,水煮莲花菜,饭量越吃越大,但是定量高,每月43斤粮,能吃饱。生活是艰苦的,但是,能生活在单纯而又热情的军垦知青群体中,心里是快乐的。</p><p class="ql-block"> 九连菜地班编制八人,五男三女,其中三位高中毕业,五位初中毕业。其个性各异,但在班长邵天宝的帶领下,是一个团结勤奋的班集体。</p><p class="ql-block"> 三位女知青,都是初中毕业生,当时她们的年龄约在二十岁左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开会时来得很早,坐在一旁静静听别人讲话,而她们自己却很少启齿。榆林姑娘宣秀芳,陕南西乡姑娘罗锦花腼腆乖觉,衣着干干净净,一看就是生活型的好姑娘。她</span>们虽然不爱说话,但干起活来脚不停步,手不闲,从不落后。陕南城固姑娘胡佩云,胖胖的身材,温和宽厚的性格,红扑扑的大脸庞,很朴实。可谁能看出,她竟是城固县大财东家的闺女。她出生晚,没能看到家里的富有,而是在艰苦生活中长大的。后来她和罗新华结成了一对好夫妻。</p> <p class="ql-block"> 前右一 罗锦华,后左一 胡佩云</p> <p class="ql-block"> 前右一 宣秀芳</p> <p class="ql-block"> 元旦过后离春节就不远了,老翁和我加快了编筐的速度,终于在春节前完成了编制300个筐的任务,上交连部,堆放了一屋子。</p><p class="ql-block"> 因为下放劳动不久,不可能请假回家过年,所以这年的春节是在南泥湾过的。记得当时连队食堂给每个人发了一斤面粉,一斤猪肉大葱饺馅,领回去以班为单位包饺子过年。连队的每个房间或窑洞都有自己动手砌起的帶炉灶的火墙,以之烧水取暖,也能烧饭煮饺子。副班长罗新华慷慨地拿出了他从陕南带来的几斤糯米,叫上王成谋和我在碾子上碾成米粉要做元宵。做元宵芯子的红糖和橘子皮罗班长早有准备。罗班长示范,把红糖、一块做饺子的面团和剁碎的少许桔子皮揉成一团,再揪成小小的剂子,即可圆成一粒粒元宵芯子,放在糯米粉里滚。这样,除夕夜我们菜地班不仅有饺子,还有元宵,豈不更加圆满。</p><p class="ql-block"> 军代表和连领导决定让受群众专政的几个人也过个年,把他们一一分发到各班。“可爱的阶级敌人”周小丹有幸分到菜地班来过年。提起周小丹我就想起苏联电影《捷尔任斯基》中的那群流浪儿,衣衫褴褛,脸黑、手黑、头发髒乱,到处流浪,小丹就是这样。但是小丹还有不同,他<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身于革命干部家庭,其父是西安某国营大厂的党委书记,就是本人不爱读书上进,贪玩。但凭他的红色家庭出身背景,</span>在1967年的所谓“二月风暴”后,即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夺权风暴中,他,也曾上台振臂一呼,台下皆诺,在9连夺取和掌握了政权,当众宣布杨指导员到马号去喂马,孟连长到食堂去做饭,他当革委会主任。接着全国农场知青掀起回流城市风潮,小丹坐不住了,又对指导员、连长说:“管理连队太费脑筋,我管不了了,还是你们两人来管吧!老子要杀回城里闹革命去了。”这一去就是一年多,回来迎接他的就是群众专政。群专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夺了权,因为当年“造反有理”嘛!主要是他犯了造假欺诈罪。团里主管后勤的付团长是工农干部,没读过书,字写得歪歪扭扭,很幼稚。小丹写的字也歪歪扭扭,两人字体神似。小丹趁乱,斗胆假冒荣副团长的名义签字,给人批条子虚报冒领团里的钱财供他的一伙人挥霍,犯了欺骗舞弊罪。后来在外浪了一年多回来,在批斗会上群众让他交待犯罪亊实,他说:“没有干什么坏事,在全国转了一圈,到不少大农场看了看,天下乌鸦一般黒,全国农场一求色,还不如我们南泥湾好,我就回来了。”群专后关在洋芋窖里,这几个群专人员,豈能忍受这种待遇,半夜乘看管人员松懈时,一起撬开洋芋窖门又逃跑了。在外流浪了两个多月,打不上秋分一道又自动回来了。军代表和连领导觉得连里像小丹这样几个特殊青年又有什么办法呢?诚如他们自己说的,“提起一吊子,放下一摊子,你们看着办吧!”他们能自动回来就好,先开恩让过个年再说。</p><p class="ql-block"> 山谷里夜气非常寒冷。窑洞里却春意盎然。十多个人围坐在煤油灯下,包饺子的包饺子,滚元宵的滚元宵,李一伟大声喊叫:“小丹你千万别到案板前来,你的手太黑,乖乖坐在灶火门前烧火,做熟了你只管吃就是了。”小丹笑嘻嘻的答应着,高兴地像雪天的小狗一样,跑出跑进抱柴伙,把炉火烧得很旺,火墙很热。在欢声笑语中,在浓浓的战友情中,土窑洞内奏响的是一曲“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奏鸣曲,在阶级斗争高涨的年代,能出现这种愉快的场面是难得的。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难忘的除夕夜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左起男同志依次为张耕野 罗新华 史昶龄 郑传兴 潘充基 邵天宝 王成谋 前排女同志左起陈爱英 黎凤英 胡佩云 吳淑霞 张靖越 高淑兰 (潘充基之妻)</p> <p class="ql-block"> 在连队劳动只两年时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寒冬会战,与军垦知青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建立了终生挥之不去的深厚感情。2012年十月我与菜地班的十多位同仁们在西安大雁塔的一酒店里喜相聚,有合照。2019年十月王成谋夫妇与女儿一家来甘肃旅游,顺路一道来兰州相聚,这是我和我老伴在饭店给王成谋一家接风洗尘时的合照。浓浓战友情,这是经历五十多年时代发展的情感积淀。</p> <p class="ql-block"> 军垦九连在南泥湾的桃树湾这片土地上开垦荒地,建设农场十二年,据统计先后有374位干部战士在这里劳动生活过。他们不仅对南泥湾这片土地保有深厚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人和人之间在共同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剪不断,情缘长,五十年后他们在西安相聚,珍重光荣历史,回首人生,畅叙友情。</p><p class="ql-block"> 本篇图片采自马俊芳主编的</p><p class="ql-block"> —《难忘我心中的南泥湾》相册</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