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98年农历腊月初七,县委决定任命我担任教委主任,由于德海县长和我谈话。我进他的办公室坐下,于县长直接就说,“你是书记身边的人,不需要和你谈认识,你到教委以后要迅速完成两件事情,普九必须过关,一中必须办好。”于县长几分钟就结束了谈话。我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组织信任我,担心的是两件大事都不是简单的事。</p><p class="ql-block"> 教委是我原来工作五六年的地方,现任徐主任是我的老领导,一直很关怀我,接替他我会得到他全力支持。关键是教育摊子大,经费困难,教师工资属乡镇发放,拖欠比较严重,因而矛盾突出。不然老主任也不会请辞。</p><p class="ql-block"> 到教委报到以后,我第一个拜访的就是巴一中校长谭明书老师。他爱人与我在教委共事多年,我和谭校长感情非常好,我的弟妹都是他的学生。我到组织部后,谭明书老师进修回来出任了一中校长,在县直部门有很高威望,我也经常去看他。稳定教育先要稳定一中,有了一中的支持我心里才有底气!于是我确立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力普九,办好一中”总体目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99年4月中旬,县委书记程远斌和县长于德海率领县直部门到一中专题调研,程书记和于县长明确提出,“普九要顺利过关,一中要争全州第一。”</p><p class="ql-block"> 按照常规县领导调研会后,我们要组织一中中层以上干部讨论,研究落实措施。没有想到在讨论中大家都说,“高考不是吹出来的,分数是硬指标。我们花了好大精力才拼到全州第五,最好效果是争取到全州第四。第一名想都不敢想。”我从县委过来,必须按县委要求的目标工作,在会上表态,将认真考虑大家的意见,努力去争取好成绩。</p><p class="ql-block"> 座谈会后,我和谭校长坐在他的办公室,他看着我,我看着他。过了好一会,他才说“我们一起努力,尽全力去做。”</p><p class="ql-block"> 我说“一中现在最大困难是什么?为什么干部信心不足?”</p><p class="ql-block"> 谭校长说,“很多情况你不知道。最大问题有四个。第一,生源问题。前三四十名的优生都到州一中去了,最有潜力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我们几乎招不到,教委机关自己的子女成绩突出的都到了州一中,怎样动员别人的子女读巴一中?第二,优秀教师调不进来,不胜任不敬业的老师调不出去,因而教师没有紧迫感荣誉感。第三,经费困难,学校招收的自费生费用由财政统管,还要调控一部分,剩余部分也拨不出来,教师意见很大,心有怨气。第四,教师待遇差,养家糊口紧巴巴的,不可能全心全意教学。”</p><p class="ql-block"> 听了谭校长的分析后,心里有些沉重。我和他商量,“这四个问题由我解决,你负责学校教育教学。”他笑了笑,还是不敢全信,由于我们一直和弟兄一样,他也不想动摇我的信心。和谭校长谈过后,我马上找到常务副县长马燕峰,汇报了一中有关困难,请求县政府责成财政局拨付1998年以前的拖欠经费,并从1999年起不再调控。马县长一口答应并通知了财政局。</p><p class="ql-block"> 从马县长那里出来我马上到一中找谭校长,告诉他马县长的意见。随即我要他开出需要调进的教师名单,就在他办公室电话通知那批老师第二天到一中报道。对于一中要求调出的几名教师,我就在谭校长办公室谈话,通知他们要从巴一中调出去,一星期内可以自己联系单位,自己联系不到单位的由教育局在县内学校安排。一下解决了教师难进难出问题。</p><p class="ql-block"> 过了几天,我到省教委开会,找到基教处彭处长,请求他同意在一中原计划基础上扩招100名学生,作为自费计划。按当时2.4万一人,学校可增加收入240万元,当时只有80多个教师,保证有经费提高教师待遇。</p><p class="ql-block"> 在传达省教委教育会议精神会上,我对全县做了一条硬性规定,就是“今年起各初中上一中分数线的学生由各初中校长带到巴一中交给谭校长,完不成任务的校长一律免职。”这一条规定一出来立即议论纷纷,教委某领导和我交换意见说,“恩一中多招巴东学生,就可以让巴东学生有更多人读高中,要算大账。”我很严肃地说,“一中线下的他们愿意招,随便多少都支持,但优生不行。巴一中办不好全县人民都有意见,县委政府也没面子。这样教育环境就不可能改善,对巴东教育百害无利。”不过那些议论和部分领导的观点更引起我的警觉。谭校长转给我另外一个信息,县教委一个同志当着谭校长的面说,“莫听郑主任他的,说说而已,搞不拢的。”这恰好提醒我此事我必须亲自抓在手里,不然会出问题。一中提出的四大问题,这一个是最关键的一个。</p><p class="ql-block"> 一晃就到了中考,当时在县内阅卷,分数一汇总,我马上通知各初中校长带着教育局录取的学生到一中交账,下狠心阻断优生外流。那天我和谭校长坐在学校办公室接待前来送学生的初中校长和同学们,学校安排的也非常周到,老师们都表现得极为热情,那些新来的学生没有一个动摇。接着扩招了100名自费生,解决了一中经费问题。</p><p class="ql-block"> 当时普九工作要迎接省级验收,我们在那样忙的情况下,完全兑现了对一中的承诺,一中领导班子和教职员工一时士气大振,都竭尽全力地工作。当年七月高考,取得了全州第四名的成绩,又前进了一步。这一步是步入前列的关键一步。</p><p class="ql-block"> 天佑巴东,第二年高考就取得全州第一的好成绩,这是巴东历史上的第一次。没想到竟成了十年冠和十几年冠的起点。我深深感到人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有时甚至大得不可理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进入新世纪教育各项改革也应运而来,当时推得最热的是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实现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县人事局在一中等几个单位进行试点,“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主要是建立一种新的机制,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影响不大,聘任只是理论形式上的改变。但是教师心理还是有些不平衡,人们对铁饭碗理解比较窄,生怕失去了保障。我和谭校长反复研究文件,觉得人事聘用或许是一中发展的新机遇,人事局办试点,尤其是和教育感情深厚的高龙耀局长牵头,必然有些政策上的倾斜,比如中高级职称指标,比如教师紧缺问题的解决。</p><p class="ql-block"> 我们积极给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在高中实行工资包干制,即按照学生数乘以国家编制比例,计算出学校应该有多少教师,县政府按应有教师数拨付经费,学校自主聘用教师。用此政策,巴一中先后自主聘请了40多名教师,这批人大多成了一中后来的中坚力量。当时二中三中每年等于得到很大一笔经费保障。在当时六七年不分配学生的条件下就这样变通解决了学校用人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中又借此机会进行中层管理干部任用制度改革,启用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进入中层管理岗位,老教师高风亮节地腾出管理岗位,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p><p class="ql-block"> 我也和谭校长进行了宏观的分工,“一中围墙内的事归谭校长管,一中围墙外的归教委负责协调”,这样就保证了谭校长集中精力办学,把一些婆婆妈妈的事揽到教委这边。因为我深知谭校长不愿给别人说好话办事,同时也怕别人找一中而破坏规矩!这个“恶人”我愿意当,毕竟教委不直接处理学校事务,有一定的时空回旋余地!</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顺风不要几桡爿”,巴东一中质量快速上升,上重点线人数、名校人数远远超过州内其他重点高中,教委和巴东一中开会时可以理直气壮的坐到前排中间,恩利建巴成了巴利建恩了。就是州一中质量也只能屈居第二。</p><p class="ql-block">质量的上升,管理的规范,士气的高涨,巴一中进入黄金时期。争创省级示范高中成为迫切的工作,因为省级示范高中在招生中有很大优势,收费标准高于非示范高中,自费生比例也达到百分之三十。巴一中争取示范高中的工作成败与否直接影响长远发展,我极为上心。学校集中人力物力进行了相关档案建设,科技节、文化体育艺术节为核心的“三节两活动”不断创新,学校文化氛围非常浓厚。于是与陈发剑局长一起前去省教委汇报,找徐厅长、尚书记直接要求。第二年省督导室组织专家考评秭归一中时,陈发剑局长赶到秭归一中好说歹说把省教育督导室的领导接到巴东进行前期指导,一中张挂着“热烈欢迎省教育督导室领导考察一中”横幅,学校打扫得窗明几净,老师们也洋溢着自信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省教育督导室的领导看到横幅就批评我,“只是来看一下,不是考察,也不等于同意明年来验收。”陈发剑局长非常聪明,马上说,“您先看看,领导指导一下,我们就有方向。”谭校长边走边看边介绍,一圈走下来,又观看了陈列室,看到那些成就,看到全校师生那样渴望的眼神,省督导室领导也感动了。“不错,超出我的预想,你们还要加力,县教育局要积极给厅领导汇报,因为路厅长有停止评示范学校的意向。”</p><p class="ql-block"> 恰好年底几个省级督学到来凤县一中复查示范学校,从巴东经过。我们马上非常热情地接待他们,并请他们到一中指导一下,用省专家的眼光看看我们缺什么。他们到一中一看,感觉不错,就是校园面积有些差距,学校办学理念先进,但老师们还不能很透彻的诠释,不能诠释就不可能很好内化。同时建议把高考成绩放在醒目位置让专家看到,在汇报材料中要弱化一些,这样就不会让专家产生纯应试教育的印象。专家就是专家,看问题就是独到。</p><p class="ql-block"> 做好了这些工作,我们心中就有底了。于是我和陈发剑局长又到省里协调,终于敲定了验收时间。验收时候,州教委领导和县委县政府领导全程参加,接待办王星主任调来考斯特专车,一些学生家长还把高级私家车开来帮忙接送人员。专家活动两天,逐一进行评估验收,给予了很高评价。</p><p class="ql-block"> 省级示范高中创建成功,激励了二三中和神农溪民办高中以及一批中小学创建州级示范学校的积极性,推动巴东教育再上新台阶!</p> <p class="ql-block"> 巴一中位于黄土坡上,那地方是深层滑坡体,已经引起省和国家高度关注,县委县政府也忧心忡忡。每到雨季我心中非常恐惧。我和谭校长商量后,给县委书记于德海、县长卢修华和副书记马燕峰汇报,提出一中要避险搬迁。并在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高中教育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县政府负责一中避险搬迁,巴一中负责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几位县领导非常支持,马书记还专门召开了协调会。</p><p class="ql-block"> 首要的问题是选址和征用土地。明书校长、世成书记和我一起在白土坡和云坨等地实地踏勘,又到对面东瀼口观看江南位置,最后一致认为白土坡好,学校修起后,前面有奔腾不息的长江,后面有巍峨葱茏的青山,能长大树的地方学生就一定能成才。我们又到白土坡上再次过细查看,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说,“这地方办学好,历史以来就叫学堂坪。”真是巧合,谭校长和我们都开心一笑。</p><p class="ql-block"> 位置定了,征地拆迁成为最大难题。巴一中成立了副校长谭明忠、办公室主任谭宏、总务主任邓仕佳三人组成的修建协调专班,县委县政府决定由政府办副主任陈世友牵头,从国土局等相关部门抽调得力人员组成工作专班,教育局陈发剑局长自告奋勇参加。白天在土地上搞实物调查,晚上到农户做工作,陈世友带着一班人可谓费尽了心血。两个多月不舍昼夜,总算把土地征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用地红线划定以后,学校委托武汉一所设计院对一中进行总体设计,计划最大规模为3500多人,依山就势,充分体现山区学校特色,设想从长江一入巴东就可以看到巴东一中,在操场上面对江北一览无余。</p><p class="ql-block"> 设计比较科学,富有特色,经过几轮评审后,县政府提交县人大依法审议备案,当时我们就是想如果短期建不起,后来人也必须按照规划建设,这样就可以确保总体设计的实现。</p><p class="ql-block"> 征地合同签订,就要给农户支付征地款。资金成了第一难题。那天我在武汉开会回来的路上,一中迁建专班的谭明忠副校长给我打电话,情绪低落,“郑局长,我搞不下去了。去财政要经费,他们根本不惹,太怄气了!”我连忙说,“莫急!我明天回来找他们!”我非常理解明忠校长,要钱本来就是比人矮一截,一个骨干教师几时受过这样的气。不过对于我们长期在行政上的,怄一下气只是毛毛雨,算不得什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回巴东后,我找到财政局长和分管县长争取经费,由于县级预算紧张,就从全县教育经费中借了400多万来支付给征地拆迁户。</p><p class="ql-block"> 地交付了,设计方案和图纸备案了,万事俱备只欠资金。县人大领导也视察了选址。在座谈会上,与会的几个副校长信心不足,认为没有钱修不起来!这样就让人大调研领导信心也有点动摇。</p><p class="ql-block"> 而此时巴一中一些老师也觉得自己是空欢喜一场!</p><p class="ql-block"> 一中召开职工大会,其中就有迁建这个议题。谭明书校长要我到会讲一下。在会上我作了一个比较长的讲话,从迁建的必要性,迁建的前景,迁建资金的筹措办法做了详细说明。我强调一中的中心任务就是抓好教育教学,确保教育质量不下降。一中迁建除了教师宿舍外其他绝对不用一中的钱。而且我断言,大家看到的是现在没有钱,而我看到的是五年后我们搬不了受到责难!信心比什么都重要,我们没得信心,县委政府就没有信心,县委政府没有信心,县直部门就不会全力支持。所以再难我们也要坚持搬迁巴东一中!</p><p class="ql-block"> 我思考再三,下决心再找于书记,我很忐忑的走进于书记办公室,恰好马书记也在,我直接就说,找于书记要启动资金来了!于书记笑了笑,“我给一中准备了3000万市政建设资金,一中校内道路作市政建设。高培坎可以纳入高截坡治理资金。教学楼可以用被对口支援的2000万资金先修。怎么样?满不满意?”我激动得不知说什么!</p><p class="ql-block">用北京对口支援资金要北京市政府同意。我们请求县三峡办陪我们到北京计委汇报,他们比较支持,这事也就搞定了。</p><p class="ql-block"> 迁建一中就要破土动工了,计划投资要两个多亿。虽然已经启动,但一路都是难题。已经不是教育局和学校可以解决得了的。县委分管领导也变为常委宣传部长王坤德,他是我的同学,说话比较随便。我与他商量要争取成立“县政府巴一中迁建指挥部”来统筹一中迁建。我和他分别找于德海书记和新任县长龙世洪汇报。</p><p class="ql-block"> 我多次找到于书记请求成立指挥部,有时还有点耍赖皮的样子。记不清多少次后,于书记对我说,“你就是要把债务让政府背起来吧!”我连忙说,“我实在没办法,您马上要提拔了,你走了我也就下了。想在这之前,把一中的修建继续下去,中途而废,这个责任我负不起。”</p><p class="ql-block">于书记说,“我同意,你先推荐一个指挥长吧!”</p><p class="ql-block">我赶忙给王坤德常委汇报,商量找一个有威信有能力公道正派的县级领导担任指挥长。“找县人大副主任陈祥凯吧!”我建议。“行。你先去试一下,看看他的态度!”</p><p class="ql-block"> 我找到陈主任,说明了想法。他却不同意,感觉年纪大了不愿操这样大的心,何况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我只得求他,因我们老家是一块的,他又是表叔。“您反正必须任指挥长,帮我把指挥部成立起来。哪怕只搞两三个月就行,只要县指挥部一成立,学校迟早会修起来的。”他明白我的意图,没有办法只得同意。</p><p class="ql-block"> 他走马上任了,运行机制果然不同。提出一系列意见,县委县政府都采纳了,教育局抽出副局长贾武治、办公室主任宋发剑进入指挥部,县直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了一批得力人员,指挥部可谓兵强马壮。</p><p class="ql-block"> 一中在建设过程中,北京市的领导,省州主要领导对此到工地视察。由于黄土坡滑坡避险搬迁成为总理项目,时间倒逼人走,学校更是关注焦点,那时已经不是经费问题而是时间问题,在层层领导催促之下,一个现代化的学校巍然屹立在白土坡上。</p><p class="ql-block"> 那时离我提出“搬迁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怕时间来不及”的观点刚好五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中建起了,师生匆忙搬迁到新校,我已离开教育局几年了,但心情仍然很激动,写下“巴东一中赋”以示纪念。原文是:</p><p class="ql-block"> 长江雄浑,源远流长;巴山宏伟,文脉滥觞。巴东一中,湖北名校;省级示范,誉满楚乡。揽巫峡之巍峨,怀江水之浩荡;沐神农之灵气,据仙阙之徜徉。背倚青山,养育鸿鹄壮志;面临绿水,迎来丹凤朝阳。岁月沧桑,深厚底蕴积淀;风雨洗礼,蓬勃英姿流芳。</p><p class="ql-block"> 建于民国中期,曾染抗战烽火;兴于改革盛世,云聚楚天玄黄。黄土坡上,春意盎然,书苑即是花园;学堂坪前,桃李争艳,楼阁更是仙廊。几经搬迁,应运而成,越迁越顺;数次辗转,精心谋划,愈转愈强。占地三百余亩,校舍十万平方,设计精巧先进,规划豪情荡漾。构思奇妙,祥瑞贯通,功能配套,布局精当。举全县之力,搬迁一中;聚可用之财,新建校园;两年绸缪,五载完成。砌石成梯,顺山就脉以蓄势;削山填壑,因地随形而腾芳。阶道递进,昭示书山有通途,人人锐意进取;楼台层叠,暗喻学海藏幽径,处处柳柔花香。居高望远,泽沾圣贤雨露;临江伫立,浸润道德风尚。被翠岚之瑞彩,绿荫日夜滋润;吸古往之精华,人文朝夕生香。华宇丹阁,接承天上文曲;灵畴沃壤,蕴育世间巨匠。</p><p class="ql-block"> 体制创新,理念先进,高师云集,俊才向往。踪寻学记,凭智慧启迪智慧;传承鸿儒,用思想激荡思想。以人为本,硕师彰孔孟风采;以德为先,弟子展星斗气象。教师高屋建瓴,勾玄摘要,构建思维平台;学生遂密群科,融会贯通,确立发展方向。集先进教学之方略,以攻璞玉;秉校本研究之传统,来育栋梁。因材施教,襄贫奖优,有教无类;教学相长,蕙润兰滋,相得益彰。毓秀奋起,北京楼中风雅颂;知行合一,学术厅内鲲鹏翔。折桂文苑,夺冠考场;叱咤四海,纵横庙堂。声威随生而益远,底蕴因师而愈彰。哈佛剑桥,凡是名校,都有学子身影;巴黎纽约,诸如名城,可见俊才飞扬。</p><p class="ql-block"> 嗟乎!广积薄发,厚德载物;宁静致远,砥砺自强。启智之心,唯继往是冀;求知之欲,以开来为向。心之旷达,包容四海;韵之醇厚,教化八方。名校之佳风,始显以夙兴夜寐;鸿鹄之浩志,功成于月酝日酿。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弦万古琴。汪洋恣肆,踔厉风华。饮水思源,学生以一中为自豪;育生成龙,一中以学生而荣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