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五十年前曾经邂逅颐和园,今天再重游。另有一番味儿。</p> <p class="ql-block">在乾隆皇帝第一次下 江南 的时候,他就对 苏州 的七里山塘街特别钟爱,流连忘返,当时沒有摄影照像技术,于是就命人把七里山塘街的风貌画下来。回到 北京 后就命人在 北京 颐和园万寿山后面的后河两岸开始仿建,作为其母亲70岁大寿礼物。颐和园的水系都是连通的,可以坐船从 昆明 湖直达后河的 苏州 街。</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大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为代表性建筑。古树名木1600余株。</p> <p class="ql-block">苏州街在桥下,两母女来张自拍吧</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园后过了苏州街后就爬上万寿山参观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登佛香阁</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的标志性建筑,建筑在万寿山上,南面正对昆明湖,俯瞰十七孔桥。</p><p class="ql-block">曾供慈禧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也是古典建筑中的精品。位于仁寿门西侧,是皇帝处理政务和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里著名景点很多,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排云殿、长廊、昆明湖、画中游等景点。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排云殿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其母后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的时候更名为排云殿。“排云”二字取自晋代郭璞《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慈禧和光绪园内临理朝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仁寿"二字出自孔子《论语·雍也》中的"知者乐,仁者寿”一句,意思是施仁政者能长寿。</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后山的老树斑驳</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西藏佛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后山的西藏佛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山上空鸣正好来段楊澄甫式太极拳</p> <p class="ql-block">在万寿山上来一段杨澄甫式太极拳</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后山的重翠亭风景宜人,向下可把昆明湖尽览。</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长廊边的莲池</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历史上有过多种称谓。有“七里泺”、“瓮山泊”、“大泊湖”、“西湖”、“西海”、“金海”等。</p> <p class="ql-block">走下万寿山沿昆名湖畔环游,回望万寿山佛香阁、排云殿气势磅礴。近望昆明湖十七孔桥又另有一番气派。</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皇帝所撰写桥的南端横联上有“修蝀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的北端横联则有“灵鼍偃月”几个大字,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横卧水中如半月状。桥北端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两桥头各有两只石雕异兽,这些异兽俗称为望天吼</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东堤的镇水铜牛</p> <p class="ql-block">老北京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长廊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长廊建筑精美、彩画丰富,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长廊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是中国廊建筑中最大、最长、最负盛名的长廊。长廊彩画题材十分广泛,有花鸟、树石、山水、人物等。</p> <p class="ql-block">在长廊旁歇下脚</p> <p class="ql-block">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内有个园中园叫“乐寿堂”,院内有一块横卧在汉白玉石座上的巨石,名叫“青芝岫”。但是,这块石头的名字虽然好听,“俗名”却不怎么样了,因为大家常把它叫做“败家石”!</p> <p class="ql-block">与“败家石”不同,颐和园内还有一块来自“勺园”的奇石,它有一个很好的名字,叫“寿星石”。“寿星石”位于仁寿殿门内正中,连石座高约5米、宽2米,正面欣赏这块奇石,其轮廓酷似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因此将此石称为“寿星石”。</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石舫</p><p class="ql-block"> 坐落在万寿山西麓岸边、昆明湖西北部水中的石舫更是格外引人瞩目。据悉,该石舫乃是乾隆皇帝所建。又名清晏舫 ,堪称中国园林建筑中的“舫之珍品”,其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皇帝都会陪他的生母孝圣宪皇太后来这里放生。</p> <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在昆明湖畔建造这样一艘大“石船”可不仅仅是因为对“舫”情有独钟,而是别有一番用意,这一点从他的《御制石舫记》中就可以看出:“若夫凛载舟之戒,奠磐石之安,虚明洞达,职思其居。</p><p class="ql-block"> ”建造“石舫”的初衷,其实是想借用古训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来警戒后人顺应民意,吏治清明,同时暗喻清王朝坚如磐石。</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文昌院城楼</p> <p class="ql-block">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外一片柏林</p> <p class="ql-block">沿堤可观赏昆明湖</p> <p class="ql-block">万寿山后山一路清幽</p> <p class="ql-block">半个世纪前第一次参观颐和园是从这个门进园的,这次游览是从这个门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1967年首次游览頣和园</p><p class="ql-block">2017年重游并撰文崇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