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萍乡灯彩

菲子

<p class="ql-block">萍乡灯彩是流传于萍乡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运用彩纸糊制而成各式各样的灯由艺人舞弄,它分为茶灯、狮灯、牛灯、龙灯等。</p> <p class="ql-block">灯彩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中山靖王墓出土地长信宫灯,其造型及结构的科学性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充分显示了我国制灯艺人的聪明才智。</p> <p class="ql-block">萍乡灯彩历史悠久,源流甚远。据《萍乡县志》记载“上元张灯自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新年村市各有神会、神出,鼓吹导行”;俗有“年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之说。萍乡灯彩至今长盛不衰,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从城市到农村几乎到处可以看到活跃的灯队,听到悠扬的唢呐和明快的花锣鼓。</p> 牛带茶灯 <p class="ql-block">据1999年出版的《萍乡市文化艺术志》载,牛带茶灯最初为牛灯,由两人表演,一人在前提着用竹篾扎制糊纸而成的牛灯,一人在后扶犁边歌边舞。歌词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到清代乾隆年间,牛灯表演加入了配器、歌舞、唱白、故事等元素,形成牛带茶灯。清末至现代,牛带茶灯吸收湖南花鼓调的元素,表现形式更加活泼轻快。牛带茶灯的艺人们虽然来自于民间,但他们不仅仅停留在歌舞悦人的层面,而是自觉地担负起了乐以教化的功能。他们通过对曲目的编排,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农耕经验、伦理道德、敬天爱地等传统的中国文化进行普及、宣传,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给这片土地以文化滋养。</p> 狮灯 <p class="ql-block">狮灯分两种:一种是红面狮子,是专要耍喜庆节日,俗称文狮;一种是青面狮子,不分季节,四季都耍,经专门用于寻师访友,较量拳法,也称打狮。</p> 耍牛灯 <p class="ql-block">在萍乡,在正月十五的时候,耍牛灯来源于萍乡流传已久的灯彩艺术。牛灯是诸灯之一,耍灯时,配之以乐,串街走巷,各家各户,特别是大户人家都封有红包给予赏赐。</p> 龙灯 <p class="ql-block">舞龙俗称耍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在古代,人们把“龙”作为吉祥的化身,代表着风调雨顺的愿望,因此,用舞龙祈祷神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四季丰收。人们舞起用竹、铁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作的彩龙取乐,表现欢快的心情,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p> 萍乡灯彩艺术特色 <p class="ql-block">灯彩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才智巧思,它融抽象构成、拟形雕塑、平面书画、复合装饰和光动机制于一体,是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综合空间艺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