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国家记忆》

一行千里

<strong>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strong><strong> </strong></h3></br><h3>你一定听过“<strong>吃水不忘挖井人</strong>”这句话吧?<br></br></h3></br><h3>那你知道这句家喻户晓的熟语中,<strong>“</strong><strong>挖井人</strong>”指的是谁吗?</h3></br><h3>你可以从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语文书里找到答案,这册书里收录着一篇课文就叫《吃水不忘挖井人》。</h3></br><h3>你也可以从沙洲坝的“红井”边找到答案,“吃水不忘挖井人”其实还有下半句,这位“挖井人”的名字就藏在这下半句里……</h3></br> <h3>“<strong>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strong>”。</h3></br><h3>这位“挖井人”正是<strong>毛泽东主席</strong>。</h3></br><h3>小学语文书中《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讲述了毛主席在江西带领战士和乡亲们为沙洲坝打井的故事。</h3></br><h3>这篇课文是<strong>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红色课文,也是新中国教育史上,在语文课本中存在时间最长的红色课文,</strong>它从1952年就已经写入小学语文课本了。</h3></br><h3><strong>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strong></h3></br><h3><strong>“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真实历史故事</strong></h3></br><h3>“<strong>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坝。</strong>”一首在沙洲坝流传多年的民谣是这样唱的。</h3></br><h3>沙洲坝,是瑞金有名的干旱沙地,它前连丘陵,后依高山,虽然有条沿着村前蜿蜒而过的沙洲河,但河床是干涸的,遍地砂石,滴水不存。</h3></br><h3><strong>如此干旱缺水的一座村庄,却没有挖一口井。</strong></h3></br><h3>原来,当时的村民非常迷信,认为挖井会破坏村里的风水,从而导致全村无人敢擅自挖井。村民用水都要到几公里外的小河里去挑。饮用水都取自一处,人畜不分,根本谈不上任何卫生条件,甚至成为传播疾病的源头。</h3></br><h3>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后,毛泽东主席也住进了这个小村庄。从1933年4月到1934年7月,毛主席在沙洲坝工作了一年零三个月。在此期间,他深入基层,广泛调研,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的深入进行。</h3></br><h3>初到沙洲坝,毛泽东主席就发现了这里严重缺水。</h3></br><h3>既然这里的水喝不成,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水源地呢?</h3></br><h3>当年9月,在了解到当地军民饮水困难的情况后,毛泽东主席带领几个红军战士在村里进行了水源勘探,决定就在沙洲坝,为群众打一口水井,彻底解决安全饮用水的问题。同时教育群众移风易俗,防止疾病。</h3></br><h3><strong>一听说毛主席要给沙洲坝的群众打井,</strong><strong>乡亲们不但不高兴,反而忧心忡忡</strong><strong>。</strong>几位老人家找到毛主席,说千万不能打井,老辈子就传下来,沙洲坝是条旱龙,打井会遭报应,命里注定喝塘水,多少代都这样。</h3></br><h3>看到村民劝阻,毛主席笑了,说:“<strong>老人家您莫怕,这井我来挖,要是龙王爷真怪罪下来有我在,我个子高我顶着!</strong>” </h3></br> <h3>第二天一大早,毛泽东主席带着警卫员吴吉清、陈昌奉,来到事先看好的地方,开始挖井。在毛主席的带动下,许多村民也自带工具,与红军战士一起动手挖井。</h3></br><h3><strong>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挖出了一口直径0.85米、深6米的水井,就此解决了沙洲坝村民的吃水问题。</strong></h3></br><h3>后来,因为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出瑞金,踏上战略转移的万里征程。随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疯狂反扑,他们不仅捣毁了红军在瑞金等地留下的建筑设施,也把毛泽东主席和红军战士挖的那口井填没了。面对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沙洲坝村民没有屈服,他们想方设法把那口被填的井又挖了出来。此后,村民们和反动势力多次斗智斗勇,<strong>经过几填几挖,终于将这口水井保全了下来。</strong></h3></br><h3>1950年,瑞金人民对沙洲坝这口井重新维修,并取名为“<strong>红井</strong>”,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上写“<strong>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strong>”,以示对毛主席和红军战士的感恩怀念。不久,当地又将木牌改为石碑。</h3></br> <p class="ql-block">图:《饮水思源》丰子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红井”的有关素材,集体创作了一篇100多字的短文,由教育部统一编入小学语文课本。于是,“红井”的故事就成为传世经典,几十年来教育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红井”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井”也成了瑞金红色旅游和红色教育的重要景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审:王海涛 赵 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编:陈 曦</p>

挖井

沙洲

吃水

毛主席

红井

课文

村民

瑞金

语文课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