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码头古镇行之十三:重庆市綦江区东溪镇(上)

漫步云端duoduo

(山脊上的古镇——东溪)<div><br></div> (东溪镇清代以前叫万寿场)<div><br></div> 綦江与贵州省习水县接壤,春秋战国时属于“夜郎国”地界,建场已有2200多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在此设丹溪县,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撤县为镇,因綦江河自东而来和东丁河向东流入綦江河,故名“东溪镇” 至今也有1300多年。明初,置东溪里。清朝“湖广填四川”时,东溪成为县治所在地,有“渝南门户”之称。<div><br></div> (东溪镇依山而建,给人以“小山城”的感觉)<div><br></div> (东溪的运盐古道)<div><br></div> (整石雕刻的洗衣盆)<div><br></div> 2021年4月25日,我早饭后从重庆荣昌区万灵镇出发,不到三个小时便到了綦江区东溪镇。在山顶的镇街上找到下榻酒店后,便沿着东丁河谷旁的石阶小道,朝綦江古码头方向一路下行。沿途,山水相间,林木森森,瀑布时现,古桥横列,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清幽意境。<div><br></div> (东丁河“三瀑布”之一的大金银洞瀑布)<div><br></div> (河滩戏水的鸭群)<div><br></div> <p class="ql-block">  行至半途,见一古桥,当地人告诉我这叫上平桥,建于清代,石拱石栏,桥头有石狮镇守,桥墩有龙头护卫。当年人们用人背马驮方式,从綦江边老码头把“老盐”(一种碗状的结晶盐块),经过平桥运到街上,卖给从贵州习水、遵义下来买盐的商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桥旁有一解说牌,称唐代诗仙李白曾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0年)流放夜郎途中路过此地,恰遇赶集,商贾云集,人流熙攘,兴致所起,作诗曰:“丹溪一拱气霏霏,黄葛森森绿相围。地接川黔通百货,泊船渔火敞千扉。杏花雨润太平桥,杨柳风披客子衣。遥指夕阳人影散,谁家官舫又来归。”并在大金银洞瀑布旁边的石包上题写“金溪玉泉”四个大字,保存至今。我问路旁一居家小伙是否真有此事,他笑言:“编故事罢了”,这倒弄得人有点真假莫辨。<div><br></div> <p class="ql-block">(幽静的河谷)</p><p class="ql-block"><br></p> (东丁河与福林河汇合处)<div><br></div> (当地人称的“夫妻树”)<div><br></div> (古树古道马铃响)<div><br></div> (据说东溪附近生长着数千株古黄桷树)<div><br></div> (传说中护卫金银洞财宝的神龟化作的“乌龟石”)<div><br></div> 来到东丁河与綦江河汇合口处的王爷庙和古码头。王爷庙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分为山门、戏楼、庙坝、正殿,两侧为厢房,原供奉王爷镇压江河孽龙,体现了传统的水运祭祀文化,也反映出昔日綦江水道航行之艰难。现在庙宇修葺一新,被布置成“綦岸盐运文化博物馆”,门口的码头和河滨观光廊还在施工中。我逐一看完各个展厅,并在院子里拍摄了翻修过的庙宇建筑以及反映古代盐运的铜雕群像。<div><br></div> (綦江河码头)<div><br></div> 贵州是西南地区独不产盐的省份,当地百姓缺盐时只得以狗椒、草灰、酸菜汤等代之,食盐全赖外省输入,川盐是其最主要的食盐来源,元代川盐已行销黔境,至清代已确立了“官运商盐,分岸定量,分斤承销”的一整套制度,在四川泸州设立“办理黔边盐务总局”,在自流井、五通桥等产盐区设立官运局,规定了承销盐商、承销数量、运费支付、盐税缴纳等管理办法。至乾隆年间,贵州全省除黎平一府外全赖川盐供给。<div><br></div> 綦岸(今重庆綦江区),是清代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专门转运川盐入黔的四个重要口岸之一,其余三个是“仁岸”(今四川泸州市合江县)、永岸(今四川叙永县)、涪岸(今重庆涪陵区)。“四岸”是川、渝、黔地区食盐贸易廊道的起始点,当时川盐由长江航运至江津江口转至綦岸后,沿綦江河运至贵州桐梓松坎起岸,再通过水陆联运的方式将盐巴运至遵义、湄潭、绥阳、贵定等地。据《贵州明清盐运史考》记载:綦岸运盐船只因河道水情而设置:下游綦江至盖石洞一段有大船五十艘,每艘可装盐六十包(每包180斤);中游盖石洞至羊蹄洞有中船七十艘,每艘装盐四十包;上游羊蹄洞至清水溪有小船七十艘,每艘装盐十包。綦岸盐巴包装为白底红杠花腰色,以区别其他三岸,防止串岸销售。1935年川黔公路通车后,才开始使用用汽车运销官盐入黔,商运及各支线盐运销售,仍依赖人背马驮。<div><br></div> 昔时川黔古道艰险难行,清代桐梓籍诗人赵旭(1812—1866)在《行路难》中曾写道:“行路难,上天无隙可寄愁,下地无孔可埋忧。”他在《松坎棹歌》一诗中描写川黔水道的艰险:“柜岩北去水逾低,舟小能翻万仞梯。可叹波涛如此险,行人犹羡夜郎溪。下水船飞似羽翰,上水船移寸步难。去船笑指来船说,明日回头总一般……”<div><br></div> (綦岸盐运历史博物馆内部)<div><br></div> 綦岸沿线在长期的食盐运销活动促进了商业的兴起和聚落的发展,留存了大量与食盐贸易密切相关的古道、古镇、老街、驿站、会馆、庙宇、码头、堰闸、碑刻、盐运器具等文化遗产。东溪镇原名万寿场, 2007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div><br></div> 第二天上午,先到街上看赶场,然后参观了“麻乡约民信局”、南华宫、万天宫。<div><br></div> 由于地处山区,平地金贵,东溪仍然以街为市,但管理还比较到位,街道整洁,规划有序,底层商铺、售货帐篷、沿街菜摊“三结合”,赶场居民熙熙攘攘,热闹而不混乱。<div><br></div> <div><br></div> 我最感兴趣的是人们背后样式各异的竹背篼,往日山区交通不便,出门用背篼方便上坡下坎,是家家必备的生产生活器具,如今公路四通八达,年轻时尚一点的多背双肩包和手提包,但许多中老年人还是习惯背背篼。<div><br></div> (竹笠加背篼曾经是山区人们出行的标准配置,如今已很少见到)<div><br></div> (带有不同历史标签的各类背具)<div><br></div> <div><br></div> (论质定价的白酒,成都人爱叫它“跟斗酒”,意思是喝了这种酒头重脚轻容易摔跟头)<div><br></div> (守摊的年轻人)<div><br></div> (一个女孩走过街边茶馆) (古屋前)<div><br></div> 在书院街路口,我找到了“麻乡约民信局”,现在外地鲜有人知道它,但在一个世纪前却是一条维系众多移民与故土之间的民间物流快线,相当于现在的快递+邮局+银行+客运+货运,曾在中国西南地区鼎盛百年,几乎无人不晓。这座约200平方米的老建筑已经过修缮恢复,石门框还是当年的老物件,门楣上刻有“当衢向术”4个繁体大字,寓意“通衢大道,乡约天下”,两侧刻有圆形花纹图案,据说是当时的邮戳标志。进门大厅现为“重庆綦江东溪古镇主题邮局”,开业于2019年1月,可以为游客提供东溪特色明信片、信函、纪念邮戳、文创产品以及寄送土特产等方面的服务。大厅后面是两层的骑马转角楼,被布置成“麻乡约民信局陈列馆”。<br><div><br></div> “麻乡约”的创始人叫陈洪义,又名陈鸿仁,是四川省綦江县(现属重庆市)号坊乡陈家坝人。他自小贫穷,十一二岁为人牧牛割草,十六七岁捡炭渣卖,二十岁后先在綦江、重庆抬轿子,后在川黔道上当挑伕。因为肯卖力,很快便作了“二把伕头”(管理挑夫的小职,位居大伕头之下)。“湖广填四川”时,以湖北省麻城为中心的大批农民迁至四川,由于思乡心切,每年都要邀约同乡推选公正守信的人员回乡探望,往返带送信件土产,人称“乡约”。陈洪义身为麻城移民后代,为人豪爽守信,爱为人排解纠纷,乡邻们感其热心为民,加之他面生麻子,人们便戏称其为“麻乡约”。后他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建立了“麻乡约大帮信轿行”,在川、鄂、黔、滇及滇越、滇缅之间开展客运服务。1866年在重庆设立了“麻乡约民信局”,主要业务有客运、货运、递信和汇兑,沿西南驿道重镇设立了若干分局。<br><div><br></div> 麻乡约强调尊客户、重信义,内部层层负责。他们递信分为快站(快信)和正站(平信),快站信资由双方商定,正站信资则有明确规定,如重庆至贵阳递信日程为11天,信资72文,每月投递九次。快站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专人投递的“火烧信”和“幺帮信”,火烧信烧去信封一角,表示加急快递,火速送到;幺帮信用数层油纸封好,并加缚一块木片,避免雨水浸湿或不慎落水下沉。快站日程一般比正站提前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赏银远高于信资。与此同时他们还注重工友福利,为雇员提供必要的劳动保障,在当时对积聚人气和推广业务起到了良好作用。<br><br> 由于资金雄厚、邮路广、信誉好,麻乡约民信局成为清末民初西南规模最大、业务最广的民信局,1874至1876年间,年汇兑业务额最高达300余万两银子。1896年四川设立官办邮局时,都先从麻乡约民信分局抄录地址用以开辟邮路,并向麻乡约要去熟练递信伕头以规划邮路和拓展业务。由于民国后期战事频仍,邮路中断,加之其内部经营管理问题,麻乡约民信局于1949年停业。<div>  虽然“麻乡约”不存在了,但其承载的乡土传统、移民文化和企业精神,对于今人仍然有可鉴之处。</div><div><br></div> 出了麻乡约,我去了南华宫和万天宫。綦江历史上曾有“九宫八庙”,如万寿宫、南华宫、万天宫、禹王庙、王爷庙、牛王庙、龙华寺、观音庙、观音阁等等,目前南华宫、万天宫、王爷庙的建筑经过维修,状况尚好,其余的已不存在。<div><br></div> 南华宫又称广东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为砖木抬梁穿斗结构,上下两殿各有厢房,中有天井,入口为饰有人物图案浮雕的古戏台,为典型的川东风格建筑。这里在民国后期作为来往客商临时住宿旅馆,也兼作盐仓,1949年后扩建为粮食仓库,“文革”后作为啤酒厂,90年代初期工厂迁出后当地百姓集资修复,重塑了30多尊神像,直至近年政府出资重建恢复,现在是民俗陈列馆兼茶馆。<div><br></div> (重修后的南华宫大殿)<div><br></div> (南华宫戏台和厢房)<div><br></div> (岁月痕迹)<div><br></div> (戏台雕塑)<div><br></div> 万天宫系蜀人会馆,始建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供奉川主李冰,结构布局与南天宫类似,民国时期也是当地民间社团议事交流之场合,现在展示的是东溪古镇简介及当地书画爱好者作品。<div><br></div> (万天宫大殿)<div><br></div> (万天宫的风火墙)<div><br></div> (万天宫戏台)<div><br></div> 东溪,巴蜀大地之上的一块凝聚历史基因的人文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