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母亲的年夜饭</p><p class="ql-block">外公,外婆健在时,一年一度的年夜饭都是由母亲操持。除了我们家,还有大舅,小舅两家,每隔一,两年,远在武汉工作生活的舅舅也会携妻带子回宜黄老家过年,每到这个时候,整个大家庭浩浩荡荡二十多口人,家里的欢声笑语常常引来邻里和过路人的羡慕,而这时,母亲是最辛苦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年夜饭,从小年后便开始准备,宜黄地处南方山区,气候温暖湿润,盛产竹笋,所以笋是家乡过年餐桌的重头菜。</p><p class="ql-block"> 母亲极聪明,做菜完全是无师自通。不管什么菜,母亲只要吃一次,看一眼,便立马能做,母亲手脚麻利,做事又有条不变紊,所有的事情从不假借他人之手,唯恐别人做的事不合她的心意,所以,一,两桌年夜饭都是母亲一人忙前忙后独立完成。</p><p class="ql-block"> 母亲常说,菜要做得好吃,食材固然重要,但刀功,火候的把握也很重要,母亲做菜把中国传统的烹饪技法蒸、煮,炖,煎,炒,炸等各种技法运用得游刃有余,发挥到淋漓尽致,仅笋这一种食材,母亲便可做出浇头笋,笋丝,肉炒笋片,腊肉冬笋,冬笋肚片这几道老少咸宜,爽而不腻的地道家乡菜。现在会做地道的家乡浇头筝的人不多了,母亲常说,做菜是慢功出细活,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要认真对待,没有耐心,什么事情都做不好。</p><p class="ql-block"> 母亲做笋得提前七,八天放在淘米水里浸泡,取出来切的时候,要先把刀磨一下,外公健在的时候,切笋这样的活都是外公做,外公切的笋丝才配叫丝,不像饭店里的粗如竹筷。但做浇头笋要切成笋片,所以每次外公都要准备两个盆,一个装笋丝另一个装笋片,盆里加满清水,吃的时候捞出来先放在锅里煮一段时间,之后再下锅中,反复煸炒,直到把水煸干,这样的步骤要重复好几次。最后,用大骨头汤放在炭火上慢慢煨,时间越久,笋越入味,吃的时候,笋和骨头汤的鲜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吃的人直呼过瘾。</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另一道拿手好菜,便是油炸扣肉了,这道菜做起来也很费时,母亲须一大早去菜市场挑一块上好的五花肉,不能太肥,也不能太瘦,得层次分明,太肥则腻,太瘦则柴,买回家洗净后冷水下锅放在锅里煮直到用筷子能戳动即可,捞起,沥干,待冷却后用自己做的米酒酿用手在肉身上和肉皮上都均匀地抹开。锅里放油,待油五分热,便把整条肉放进锅里炸,炸到两面金黄即可,最后,把肉切成块,同样放炭火上熬,满屋飘香。送进嘴巴满嘴的油香,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我尤其喜欢吃肉皮,我大姐夫越夸张,剩下的油也不舍得倒掉,必定要用它拌饭,往往要吃上几大碗。</p><p class="ql-block"> 和所有的中国老人一样,母亲的年夜饭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是四个凉菜,十二或十四道热菜(由过年的人数定),凑起来就是十六或十八,母亲说过年要图个吉利,讨个口彩 中国人喜欢六和八这两个数字寓为来年六六大顺,新年大发,菜也一样,不光要色、香、味俱全,还要有寓意。比方说,年夜饭的客桌上一定要有一道丸子菜,可以是家乡人爱吃的漂丸,也可以是糯米做的肉丸(也叫欢喜丸),寓为一家人团团圆圆,押轴菜一定是红烧全鱼,寓为年年有余。</p><p class="ql-block"> 母亲做了一辈子年夜饭,却从没有和我们一同坐在席上享受过一顿,母亲总是说,上热菜的时候,必须炒一道上一道,才不会失了食物的味道,所以每次我们大快朵颐,对母亲烧的菜赞不绝口之时,也是母亲最开心的时候,母亲总是说,只要一家人和和睦睦,做父母的再辛苦也值得。母亲的年夜饭要从除夕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过完元宵节。因为有母亲无私的奉献,才有了我们这些儿女可以整个正月都团聚在母亲身边。享受着母亲伟大而无私的爱,也享受着兄弟手足之间在一起过的每一个团圆年。整个正月, 母亲终日在厨房忙碌,常常是早上六点左右就起床,准备全家人的早餐,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才做完所有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按宜黄人的叫法,母亲今年已经86岁了,前两年,母亲才放下锅铲,摘下围裙,正式告别了她忙碌了一辈子的厨房家里的年夜饭也由两个姐姐接手上岗,但是,母亲的味道却无法被复制。</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年夜饭已经成为我们永远的记忆。感谢我的母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