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上面这张珍贵的军旅合影,保存良好的难得历史资料,小编前几天写了一篇《<a data-itemshowtype="0" data-linktype="2" hasload="1"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zUzMDQ3OQ==&mid=2247498144&idx=1&sn=124d28d23f53d0f858d04584c4be29ab&chksm=e85d7a20df2af33676ac31cc76d736983dd02009440e3672d74d1462ab6b2159f09bcbbdae2a&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b="innerlink" target="_blank" wah-hotarea="click">军旅轶事:1988年一张生活彩照,其中4人成为共和国将军</a>》。<h3>文章发布后,有近30位首长、战友和读者留言,除极少数涉及隐私未精选,其余均公之于文后留言。</h3></br><h3>特别感谢原师政治部老首长高主任,多次发来信息并专门打电话核实文中信息。</h3></br><h3>特别感谢张凌老政委怀着对老部队的深情厚意,提供当年写下的日记和相关准确信息。</h3></br><h3>同时,感谢“空谷鹤鸣”、“歼---20”、永平、L斌等首长、战友,根据回忆写下或长或短的留言,寥寥数字,足见真情。</h3></br><h3>查证核实和拾遗补漏,补充完善了文中缺失或不够准确的信息,弄清楚了照片拍摄时间、地点和具体原由。</h3></br><h3>这几天,辗转联系多位原师领导、老前辈和老战友,委托老朋友查询《某部师史》上几位领导的确切职务、起止时间,并与图中主角取得联系和核实,得知这张用彩色胶卷拍下的图片准确情况:</h3></br><h3>具体时间:<strong>1988年1月19日晚,星期二(农历丁卯年十二月初一);</strong></h3></br><h3>拍摄地点:<strong>原271团团长许献义家属房;</strong></h3></br><h3>拍摄人:<strong>张凌政委的爱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5医院军医方晓云。</strong></h3></br> <h3>合影中6名军官,有4名在10多年后相继成为共和国将军,另2名转业回地方后担任正厅职领导。</h3></br><h3>左1,后任陆军第二任司令员,韩卫国上将;</h3></br><h3>左2,后任原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张鹤田中将;</h3></br><h3>左3,后任安徽省军区原政治委员,文可芝少将;</h3></br><h3>左4,后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正厅),张凌。怀里抱着做龇牙状的是他的爱子;</h3></br><h3>右2,后任厦门市政府人防办主任(正厅),许献义;</h3></br><h3>右1,后任武警工程学院原政治委员,张剑萍少将。</h3></br> <h3>(<strong>由上至下、从左至右</strong>:韩卫国、张鹤田、张剑萍、文可芝)<br></br></h3></br><h3>根据某部师史记载,1988年1月,图中几位军官分别在正团、副团职岗位。</h3></br><h3>韩卫国,时任271团副团长(1987.9--1989.10),后升任该团团长(1989.10--1993.03)。</h3></br><h3>张鹤田,时任272团团长(1985.12--1989.01),后升任该师参谋长(1989.01--1992.08)。</h3></br><h3>文可芝,时任272团政委(1983.10--1990.6),后升任该师专职纪检委员(因当时取消了副政委编制,纪检委员相当于副政委)。</h3></br><h3>许献义,时任271团团长(1983.12--1989.09),后升任师副师长。</h3></br><h3>张凌,时任93师炮兵团政委(1985.12--1988.1),转业拟离队。</h3></br><h3>张剑萍,时任271团政治处主任(1985.11--1988.7),后升任273团政委(1988年10月--1993.03)。</h3></br><h3><strong>纵观党史军史,挥泪脱征衣,非为劣汰故。</strong>照片中的主角张凌政委,是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曾任271团政治处主任(1981.02--1983.09)、91师炮兵团副政委(1983.09--1983.10)、91师炮兵团政委(1983.10--1985.12)。</h3></br><h3>张凌政委于 1985年2月赴南昌陆军学院师团干部大专班学习,这是原福州军区党委在1984年底为加快干部队伍革命化知识化而决定举办的。全军区抽调了近百名年轻优秀师团领导带职脱产学习两年,毕业后颁发大专毕业文凭。当时,师职干部约40来岁,团职干部约30来岁,普遍年轻优秀有发展潜力。</h3></br><h3>1985年5月23日至6月6日,中央军委召开军委扩大会议,邓小平在会上表示:中国军队裁减员额100万!</h3></br><h3> <h3>精兵之路,原福州军区撤编。29军撤编并入31军。</h3></br><h3>裁撤并过程中,干部一下子多了很多。93师炮兵团与85师炮兵团合并,团长从29军产生,政委从31军产生,31军党委调任张凌为93师炮兵团政委。于是,张凌政委由南昌陆军学院在职干部学员调到了 93师炮兵团(仍保留学籍,毕业考试时回校参加)。原福州军区干部部任免处副处长李金浣接替张凌升任91师炮兵团政委。</h3></br>1987年,张凌政委考虑自身患有比较严重的肠胃病,加上干部队伍积压太多,大批处于待分配状态,遂提出转业。<h3>当然,透过当年留下的一张小小照片,见证人民军队建设发展和历史变迁。</h3></br><h3><strong>看起来,团职领导家属房条件简陋。</strong>那时工资不算高,生活相对清苦,机关干部有一间宿舍已经是很好的待遇。据张凌政委介绍,照片是在时任271团团长许献义家属房拍摄的。团主官宿舍也不过如此,小厅堂内部设施比较简单,老式木制门刷了黄色油漆,安装了房内锁扣;墙上贴着一幅《桂林山水甲天下》印刷版彩图;图的上方有两个衣帽钩,刚好挂了来串门干部的大檐帽。在门口至樯根的有限空间,放置了一个长条木椅,算得上最高档的家具,另有一个单人椅有点陈旧;小型茶几上,摆着一把茶壶、几个茶杯、几个芦柑、一碟瓜子、一碟坚果。不用说,这些家具可能是前人留下来的。铁打的盘营流水的兵,干部调任、转业在离开老部队之前,公用物资不会动,个人的物品总会留下点什物给关系紧密的官兵,既发扬革命传统,又延续战友情谊。</h3></br><h3> <h3><strong>可看到</strong><strong>,</strong><strong>从老部队走出去的干部很讲感情</strong><strong>。</strong>93师炮兵团政委张凌转业临离开部队之前,带着家属、孩子从惠安回漳州老部队271团来道别。张凌政委1968年入伍来到271团,从新兵起步当到本团政治处主任,至1983年9月离开,共15个春夏秋冬,充满了感情。</h3></br><h3>值得一提的是,张凌政委是从闻名全军的“一等功臣连”、“管理教育模范连”---271团1连,从战斗班班长直接提干,历任排长、指导员、团组织股长、师组织科副科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一步一个脚印干出来的。</h3></br><h3>271团团长许献义和93师炮兵团政委张凌,是从271团1连同一个排走出来的老战友;272团团长张鹤田与张凌政委是上海的同年度兵;张凌任师组织科副科长时与师干部科副科长文可芝两人住对门。当天,听说张凌政委过来告别就一起来看望和送别老战友。</h3></br><h3>那会通信基本靠吼!没有联通,没有电信,也没有移动,更没有QQ、微信、抖音这些新玩意,只有内部电话本保持联通联络,仅有银线电话沟通交流信息。一名团以上领导干部,转业临离队前来老部队告别,怀揣着纯真朴素的深厚情谊。</h3></br> <strong>能感知,老</strong><strong>部队作风</strong><strong>很</strong><strong>俭朴</strong><strong>。</strong>31军部队秉承”治军严、落实狠、作风实、风气正“优良传统,待人处事简洁俭朴,送别干部不兴在招待所设宴。为了略表心意,畅叙战友情谊。这天下午,团长许献义、政委张德业商议,在许团长家中以简单家宴形式为老战友饯行。271团副团长韩卫国、参谋长王小荣、政治处主任张剑萍一起参加。272团长、政委也被拖住留了下来。晚餐叙后,张德业政委、王小荣参谋长有事先离开了,余下6-7人在许团长家中喝茶聊天。聊天间隙,文可芝政委提议大家合影留念。张凌政委爱人方晓云就让大家挤坐在木长条椅上,按下快门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strong>一瞥间,照相坐位也有学问。</strong>从照片上看,一个长条椅相互交错、肩插肩式拥挤着坐下5人。这个坐法很自然,但无声中又很讲规矩。张政委是主角,文政委是老政委,座位相对居中。许团长、韩副团长、张主任同在一个班子里,既有军事主事,有副职,有政治部门领导,同框照相,随意坐下又遵循着排序的职级规则。再看坐姿,为了用好最小空间,韩副团长稍向内侧身,张团长前出,文政委靠后,张政委稍前出,许团长再紧靠椅子右扶手。长条木椅实在坐不下,身高1米8多的张主任搬了个板凳坐在一旁。扯远点,从这张照片上,是不是可以看出在场所有领导干部身材保持很好。那时,虽然还没有军人体型标准一说,但在热火朝天、阳刚之气满满的军营,保持过硬素质、保持协调身材,是指挥员必备的第一印象,也是带兵育人第一要求。<h3><strong>从着装</strong><strong>看</strong><strong>,团以上干部“两个以外”自我要求严格。</strong>按理说,营区以外、八小时以外会相对放松一点。拍照时间属于八小时以外,但图中几位团以上领导干部,穿着制式军装,紧扣着风纪扣。</h3></br><h3>从军装看,这是85式军服,仍沿用55式军服样式,仅解放帽改为大檐帽,佩带图形八一红五星帽徽和军种肩领章。老的55式军装样式较为单一,由于还没有实行军衔制,只有两个领章和一个帽徽,两块全红的菱形领章和一枚红五角星帽徽,老前辈们管这叫“三点红”。</h3></br><h3>85年之后,干部、战士增发了制式衬衣。团以上干部夏服为凡尔丁毛料,冬服为马裤呢毛料,大衣为大衣呢毛料;且军以上干部为纯毛料,师团干部为毛涤混纺,营以下干部和战斗服装用料为涤锦棉三元混纺布料。那时只有常服,没有礼服和作训服,直到87式服装换装后才有了作训服、礼服等成体系服装。</h3></br><h3> <h3>这张珍贵的照片,在设施简陋、空间狭小的家属房瞬间定格。新时代,作为这支部队的晚辈回望如此珍贵的史料,明显感受到一种天南海北、济济一堂的满满人气,一股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融融暖气,一份年轻优秀、领导干部脸上散发出的虎虎生气!</h3></br>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张合影中的6名干部,日后竟然走出了4位共和国将军,2位地方正厅职领导。他们中,有的枕戈待旦,为军队建设发展和变革转型做出了应有贡献,有的退役不褪色,转战地方干出了骄人成绩。有意思的是,拍摄者军嫂方晓云也是军人,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5医院检验科主任岗位退休,专业技术5级。 <h3>照片轶事经过多次修改,只为真实、精准、无瑕,几个回合下来深受教育和鞭策。发布之际,想起前几天北京张老师送给我的《清晨寄语》,值得分享和学思悟践: </h3></br><h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圈子决定人生,朋友改变命运。</h3></br><h3>选择朋友,就是选择自己的命运。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h3></br><h3>与勤奋的人在一起,不会懒惰;与智者同行,会慢慢变成不同凡响。</h3></br><h3>正如人们常说“你是谁,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跟谁在一起。</h3></br><h3>”在什么样的圈子,自己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h3></br><h3>今生与您相识相交,是我人生之幸事。</h3></br><h3>我将倍加珍惜时光、珍惜友谊,向前辈和贤达学习,为首长战友和亲朋好友祝福!</h3></br><h3>end<br></br></h3></br><h3><strong>Poem about Summer</strong></h3></br><h3>夏天的诗</h3></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