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在一颗小星星底下》

皓月

春节期间,在整理旧书籍的时候,意外看到了一本诗集,还是很多年前买的,一直束之高阁,闲来无事,就拿出来翻翻,很快这篇《在一颗小星星下》的诗作吸引了我的注意。<br> 这首小诗是波兰作家辛波丝卡的一首代表作,辛波丝卡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翻译家,经历了二战和和平时代的缔造,在199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记得我当时也是趋于名号跟风购买了这部诗集,但可能是没有那种“过尽千帆”的人生阅历,还有就是没有现在这么便捷的网络世界条件,觉得里面的内容晦涩难懂,于是弃之一边,直到这次整理房屋时才被发现。 从刚开始读的时候莫明所以,到再读时的意犹未尽,像是啃甘蔗一样,一点点汲取里面的营养,再把自己置身于作者构造的种种场景当中,你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感受到作品的张力和潜台词,也许一千人来读,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的古典诗词大多营造于意境之美,而以辛波丝卡为代表的西方文学作品,大多是抽象的意象之美,她既关注于卑微的个体,又营造出广阔浩瀚的想像空间,能够激发出读者更多的共鸣感。 谦卑如我,作者从一个个“致歉”开始,将渺小的生命置身于广阔的汪洋大海之中,社会、生态、战争、和平、亲情、爱情......都被一两句诗句轻易触及,她用自己的触觉向世人表明了一个态度:个体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面对这纷繁复杂的世界,我没有改变这个世界的能力,但有依然故我的人生态度。善良、正直、乐观的去面对这个世界,永远都不会过时!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一种东方的智慧哲学,宽厚通融,抱朴守拙,是君子们的为人处世之道。而辛波丝卡,则用另外一种方式看待这个世界,“我对世界之荒谬,以荒谬而待之!”,她以更加洒脱、更加旷达的人生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那些沉重的场景描写,她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来描述,“别怪我借用了沉重的字眼,又劳心费神地使它们看似轻松。”从她的诗作中,你可以轻易的获得一种代入感,譬如“战争、沙漠、猎鹰、车站.....”等场景的描写,你的脑海中可能会掠过《静静的顿河》中的葛里高利的影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那些可爱的女兵们,而这些碎片式的描述,或将读者引领到作者想要描述到的场景,“目不转晴的盯望着,空中同一定点的猎鹰”,这样更能迸发作品强大的震憾力。 正如辛波斯卡在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发表的领奖辞中说,“词汇虽小,却张着强有力的翅膀飞翔。它扩大我们的生活领域,使之涵盖我们内在的心灵空间,也涵盖我们渺小地球悬浮其间的广袤宇宙。”好的作品,总是能够从中猎取安慰和力量,对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也就多了一份宽容和理解。<br>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星,生活在广阔的天穹之下,只要努力着,坚持着,发出一份微弱和温暖的光,才能照亮来时的路,和那些曾经在黑暗中行走的人。 附原文:<br>《在一颗小星星底下》<br><br>我为称之为必然向巧合致歉。<br><br>倘若有任何误谬之处,我向必然致歉。<br><br>但愿快乐不会因我视其为己有而生气。<br><br>但愿死者耐心包容我逐渐衰退的记忆。<br><br>我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万物向时间致歉。<br><br>我为将新欢视为初恋向旧爱致歉。<br><br>远方的战争啊,原谅我带花回家。<br><br>裂开的伤口啊,原谅我扎到手指。<br><br>我为我的小步舞曲唱片向在深渊吶喊的人致歉。<br><br>我为清晨五点仍熟睡向在火车站候车的人致歉。<br><br>被追猎的希望啊,原谅我不时大笑。<br><br>沙漠啊,原谅我未及时送上一匙水。<br><br>而你,这些年来未曾改变,始终在同一笼中,<br><br>目不转睛盯望着空中同一定点的猎鹰啊,<br><br>原谅我,虽然你已成为标本。<br><br>我为桌子的四只脚向被砍下的树木致歉。<br><br>我为简短的回答向庞大的问题致歉。<br><br>真理啊,不要太留意我。<br><br>尊严啊,请对我宽大为怀。<br><br>存在的奥秘啊,请包容我扯落了你衣裾的缝线。<br><br>灵魂啊,别谴责我偶而才保有你。<br><br>我为自己不能无所不在向万物致歉。<br><br>我为自己无法成为每个男人和女人向所有的人致歉。<br><br>我知道在有生之年我无法找到任何理由替自己辩解,<br><br>因为我自己即是我自己的阻碍。<br><br>噢,言语,别怪我借用了沉重的字眼,<br><br>又劳心费神地使它们看似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