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侄情深

雨中漫步

<p class="ql-block">  侄子出生的时候,是冬天,我正上大学,寒假回来还要去集市上摆摊卖核桃。腊月的户外,寒风刺骨,冻得伸不出手,生意也不景气。每天收摊回来,去屋里看刚出生几天的侄儿,屋里暖烘烘的,觉得很幸福。那时候没有随手可拍、使用方便相机,我保存的这张照片大概是一周岁时拍的。</p> <p class="ql-block">  还没有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都是吃、喝、玩、乐、睡,很开心,笑得很灿烂。</p> <p class="ql-block">  感觉从上幼儿园开始,就变得稳重多了。顺便问一句:难道是学习压力太大了吗?</p> <p class="ql-block">  学校开运动会,我是裁判,负责哪个项目已经记不清了,反正不是跳高,就是跳远。</p><p class="ql-block"> 侄儿算是裁判的亲友团,很乖,很听话,也是忠实的观众,不曾离开比赛场地,绝不会跑丢了,让我到处寻找。</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生活在农村,这一张看上去都快成“城市娃”了,超级帅吧!</p> <p class="ql-block"> 农村娶媳妇,迎亲的队伍由各种角色组成,侄子常常被选中,作为儿童组的重磅级人物,隆重出席。</p> <p class="ql-block">  带着侄儿去王城公园看牡丹。(现在看照片,感觉像是月季)</p><p class="ql-block"> 如果身后的花是牡丹,那么仅此一张带有牡丹。如果不是牡丹,我只能说:看牡丹归来,呵呵!😃😃😃</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久远,至少是二十年前,记不清了。又仔细回忆了一下,可能是去得晚了,花期已过。</p><p class="ql-block"> 有个另外收费的场馆,牡丹根部用冰块降温,还有部分牡丹盛开,旁边牌子上写着“禁止拍照”,其中一株标签上写着“黑牡丹”,我感觉是紫色。工作人员一边介绍说这是珍稀品种,一边监督游客不许拍照。</p><p class="ql-block"> 我是良民,遵纪守法,而且胆小,没敢拍照。我想:大概是恐怕我们如若带了照片回去,左邻右舍看过照片后,就不去现场看了吧。</p> <p class="ql-block">  为了对侄子上幼儿园表示支持,回来的路上,买了彩笔,送给他。</p><p class="ql-block"> 侄子很开心,大概是第一次收到这样的礼物,带到学校,去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当然,还得示范一下,嘚瑟嘚瑟。</p><p class="ql-block"> 下午放学,他妈妈去接他回家,老师“告状”了,因为侄子把幼儿园的墙壁上用彩笔画满了各色线条。老师勒令:以后不许把彩笔带到学校。</p> <p class="ql-block">  先给侄子照相,等到我拍照的时候,侄子趴在椅子的扶手上,安静地等待。</p> <p class="ql-block">  看冰雕,不知道是小孩没有买票,不发大衣,还是因为大衣没有儿童款,总之穿上就是一件拖地长袍。</p><p class="ql-block"> 行走时,还得在后面托着,就像皇后出行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后,当年穿着拖地军大衣的这两个孩子都已经是名牌大学研究生,一个在读,一个毕业。</p> <p class="ql-block"> 应该是还骑了马,虽然不记得了,还好有证据。(当然,马是照相的道具,也是极有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  怎么照片上找不到人呢?</p><p class="ql-block"> 温馨提示:人像隐藏在浪花后方。</p><p class="ql-block"> 我带着侄子玩“激流勇进”,同行的闺蜜负责抓拍。</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相机没有预览功能,也没有删除功能,几天以后照片洗出来,就是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  在洛阳专程跑到火车站,乘坐火车到巩义,再从巩义坐汽车折回到回郭镇。这样事倍功半的安排,目的是让<span style="font-size:18px;">侄子体验一下坐火车的感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几年后,侄儿稍大一些,一天我问侄儿“你做过火车吗?”我清楚的记得,是我带着他坐的火车,他竟然忘得一干二净说“没有”。哈哈😃😃😃</span></p> <p class="ql-block"> 上小学的时候,我给他订《娃娃画报》、《大灰狼画报》、《小学生学习报》、《金色少年》等,每一期发回来,他都立即放下手中的事情,去屋子里安静地看书。 </p><p class="ql-block"> 上初中的时候,侄子来县城求学,我俩在同一所学校,我教书,他读书。说实话,我并没有在学习上对他有多少的辅导,我们只是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我上班,他上学。有时可以一块儿去学,一块儿回家。</p> <p class="ql-block">  上高中,住校了,不仅在校忙,节假日也忙。主要就是一件事,学习。</p> <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后,上大学,后来又读研,在京七年。</p><p class="ql-block"> 七年间每年的寒假、暑假回来,也可以来我家玩。</p><p class="ql-block"> 从今年开始,侄儿再也没有寒假暑假,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漫漫求学路,步入成年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为了将自己所学转化成经济效益,也为了生计,他不得不距我千里之外。</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从此以后,我想和他一起吃一块披萨,喝一杯书亦烧仙草,都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由于疫情,使得原本为期一周的年假,竟然缩短为“初三乘高铁回来,初四来我家一天,初五返程”</p><p class="ql-block"> 寒假,语文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傅雷家书》读书分享,为了鼓励学生读书,我作为班主任也分享了一个。</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这里需要改两个字:“亲爱的聪儿”改为“亲爱的侄儿”,“回想你回家的一个星期”改为“回想你回家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泪目。</p><p class="ql-block"> 以这个读书分享做结尾吧!</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片,献给全天下所有的姑母和侄儿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