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战斗序列及路线图

至简

<p class="ql-block">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红一方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第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三个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师: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赖传珠(后为黄苏),参谋长聂鹤亭(后为耿飚),政治部主任谭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五师: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肖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罗荣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三个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师:师长洪超(牺牲后为彭雪枫、张宗逊),政治委员黄克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师:师长李天佑、政治委员钟赤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六师:师长曹里怀,政治委员徐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第五军团: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中央代表陈云,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曾日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两个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二师:师长陈伯钧(兼),政治委员谢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参谋长王光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第八军团:军团长周昆,政治委员黄苏,中央代表刘少奇,参谋长唐浚,政治部主任罗荣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第二十一师、二十三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师:师长孙超群、政治委员李干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九军闭: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何长工,中央代表何克全,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李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辖第三师、第十四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四师:师长因子昆,政治委员王开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军委直属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委第一野战纵队:红军总部直属队、干部团、各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野战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剑英,参谋长钟伟剑,政治部主任王首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委第二野战纵队:党中央、中央政府、供给部、红大、军委二局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维汉,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员邓发,参谋长张宗逊(后为张经武),政治部主任邵式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三四年十月二日决定组建红七军团(抗日先遣队,失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第十九师、第二十师、第三十四师和第十军南下的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七军团与新红十军会师后编为红十军团,军团首长:寻淮洲、方志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作战失利,少数部队由粟裕、刘英等率领,经历了漫长的南方游击战争,抗战时期编入新四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红二方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红二军团开始长征时编制为第七师、第九师和一个教导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七师:师长汤福林(后为叶光吉),政治委员盛联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治委员宋盘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导团(由独立一师一部编成):团长卢冬生、政治委员关向应(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红六军团: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第十七师:师长肖克兼(后为吴正卿),政治委员王震兼(后为苏杰),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十八师:师长龙云(因病,后改邝朱权代理),政治委员甘泗淇,副师长彭辉盟,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方礼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四方面军的编制序列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周纯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四军、九军、三十军、三十一军、三十三军,共五个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第4军:军长王宏坤,政治委员周纯全,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第9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下辖第二十五师、第二十七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第30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下辖第八十八师、第八十九师、第九十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第31军王树声兼军长,下辖:第九十一师、第九十二师、第九十三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第33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下辖第九十七师、第九十八师、第九十九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方面军总计正规部队十一个师、三十三个团,连同妇女独立团,红军学校、机关、兵工厂等,共十万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辖第223、224、225团、手枪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陕北红军:(刘志丹、谢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二十六、二十七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长征后留下的地方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红军长征后留下的中央苏区各省军区独立师、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成立苏区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军区项英任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第24师及地方武装共1.6万余人和部分党政工作人员,在中央苏区及其邻近地区坚持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闽西红军第8、第9团和游击队(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军政委,下辖八十二师和手枪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琼崖红军游击队(冯白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湘赣苏区地方武装5个独立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闽浙赣苏区的红军第30师及地方武装10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红10军团转至浙南的余部组成的挺进师(粟裕、刘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湘鄂赣苏区红军第16师和游击队。</p> <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江西瑞金武阳围渡口</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1934年10月10日(距今84年)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部队将所有的文件、辎重、兵工厂机器、印钞票机器、X光机以及各种文化课本都携带上路,将整个苏维埃共和国搬上旅途。在此之前,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曾先期赴雩都,选择行军路线,组织架桥,为大部队行军做准备。</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1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及其直属队组成第一野战纵队,由叶剑英任司令员;将中共中央机关、政府机关和军委后勤部、卫生部、工青妇机关组成第二野战纵队,李维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发任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13日,中革军委规定军委及各部队对外使用的代号是:军委为“红星”,军委第一纵队为“红安”,第二纵队为“红章”;红一军团为“南昌”,红一、红二、红十五师依次为“广昌、建昌、都昌”;红三军团为“福州”,红四、红五、红六师依次为“赣州、苏州、汀州”;红五军团为“长安”,红十三、红三十四师依次为“永安、吉安”;红八军团为“济南”,红二十一、红二十三师依次为“定南、龙南”;红九军团为“汉口”,红三、红二十二师依次为“洛口、巴口”。</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16日,中央红军南渡贡水,19日全部进入突围集结地域。</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21日,中央红军从王母渡、新田之间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以红一军团为左路前卫,红九军团随一军团左侧跟进;红三军团为右路前卫,红八军团随三军团后跟进;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居中,红五军团殿后,成甬道式序列继续西进。25日,渡过信丰河。</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江西雩都</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红军长征路线</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共11个省。</p><p class="ql-block">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4年10月11日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7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级行政区,行程约二万五千里。</p><p class="ql-block">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级行政区,行程约一万六千里 。</p><p class="ql-block">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自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8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级行政区,行程共八千余里。</p><p class="ql-block">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自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级行政区,行程近万里。</p> <p class="ql-block">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红25军长征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四支红军长征兵力变化,中央红军损失最大,有支红军不减反增。</p><p class="ql-block">1934年开始,先后有四支红军部队长征,中央红军长征最艰苦,有一支红军历经长征,兵力反倒增加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征前各红军兵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红一方面军,五次反围剿前战斗力最强,大约10万人。长征出发时,部队加上两个机关独立纵队人数是86859人,此外还有一些临时挑夫和担架员。留在根据地的部队还有红24师及地方独立团、赤卫队等1.6万人,1万多名伤员,共计3万人。曾经隶属于中央红军的还有红6、红7、红10军团,大约2万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根据地达6、7万人,一年中战斗伤亡3、4万,所以中央红军合起来还有约14万人。不过在长征的队伍中,一半以上是新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红二方面军,红2军团和红1军团、红3军团、红4军(四方面军前身)并称为红军四大主力,兵力最多时有1.5万人。此后兵力损失很大,1934年10月和红六军团会师后,两个军团合计也不到8000人。经过1年发展,到1935年11月长征前,兵力最大,达到了1.7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红四方面军,红4军是主力,在对川军反围剿中发展很快,最高达到了8万多人,所辖5个军中的三个是红四军下辖师扩编。1934年5月长征前,红四方面军部队加上机关、医院、兵工厂,达到了10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红25军,源自红四方面军系统,最初由红4军抽调部队组建。1933年4月兵力最多,加上红28军改编的第73师,全军共1.2万余人。1934年11月长征时,共2900余人,留下的部队与鄂东北独立团合计10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征后各红军兵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红一方面军,仅剩70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红二方面军,1.1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红四方面军,5个军共3.8万人,直属队4600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红25军,3400余人,此外鄂豫陕根据地还有2000多地方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兵力变化分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红一方面军长征损失最大,先是长征初期错误指挥,导致减员到3万多人;在云贵川连续作战,又翻过雪山得不到补充,同四方面军会师时不到2万人。单独北上时,红五军团、红九军团还有中央纵队的一半未能带走,此时只剩下了约8千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红2、6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在贵州西部停留,扩军5000余人。1936年7月,同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兵力变化不大,仍有1.3万人。红32军(原红9军团)编入二方面军时只有1000多人,还从红2军团抽调了一个师充实。1936年10月22日结束长征,最后5个月兵力又有所减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红四方面军加上红一方面军一部分,兵力达到9万人。南下成都平原作战遭受了重大损失,到1936年初只剩下不到5万人。此后,红四方面军经过几个月休整,兵力有所恢复。长征最后阶段兵力损失不大,因而还保留4万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红25军在名将程子华、徐海东带领下作战非常勇猛,政委吴焕先也发挥重要作用,该部队长征中没有出现内部问题。对手东北军武器精良,却军心涣散,因而被缴获了大量武器。该部队武器最精良,还在途中创建了根据地,壮大了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征结束的当月,红四方面军2.2万人渡过黄河西征,最后全部损失。到抗战前,所有陕北红军只剩下了4万多人。</p> <p class="ql-block">红一方面军前期发展,资料补充及图表介绍如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27日,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榜罗镇。在此召开会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19日,北上红军到达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一省的中央红军长征,以胜利结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甘肃隆德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p><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多么雄壮!红一方面军行程两万五千里,红二方面军行程二万里,红四方面军从渡嘉陵江算起,行程一万里,要从鄂豫皖算起,就有两万多里。还有红二十五军,行程也有一万里。长征是战斗队,战胜了敌人;长征是宣传队,宣传了革命;长征是播种机,播下了革命胜利的种子。这样的长征,名副其实是开天辟地第一回。长征精神,已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炎黄子孙共有的宝贵遗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27日,红军到达甘肃通渭榜罗镇。在此召开会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决定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到陕北,巩固和发展陕北革命根据地,把陕北作为领导中国革命的大本营。1935年10月19日,北上红军到达吴起镇,同陕北红军会师。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十一省的中央红军长征,以胜利结束了。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到达甘肃隆德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合。至此,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一方面军发展沿革和战斗序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征野战纵队编队: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根据中央的指示,中央党政军机关分为两个野战纵队:第一野战纵队,又名“红星纵队”,是军委首脑机关,也是总指挥部;第二野战纵队,又名“红章纵队”,由党中央机关、政府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青年团和担架队组成。此外,中央政治局常委还决定留下一个领导机关,叫中央分局,在原地坚持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1方面军是由秋收起义军毛泽东部、南昌起义军朱德一部(包括湘南暴动之农军)、平江起义彭德怀部、湘闽赣浙等地农民起义组成的地方红军、由广西转战进入江西之红7军余部、原国民党第26路军一部起义军等部队组成,经历了三次反“会剿”作战和五次反“围剿”作战。鼎盛时期,共辖7个军团,兵力近12万人。红1方面军创建的中央苏区,从1932年开始成为了中共中央的大本营,故红1方面军一度称为中央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发展初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等领导南昌起义,正式成立中共武装。9月,起义军南下潮汕地区时失败。起义军高层避往香港。参加起义之国民革命军第11军(叶挺部)第24师余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转移至粤北,暂隐于原滇军将领范石生部(国民革命军第16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卢德铭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余部转移到井冈山,并收编了当地绿林袁文才、王佐部,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1师,于1928年初创建了中共第一个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7年底,朱德部隐于范石生军中事泄,在得到休整和补给后,朱德部转移到湘南。1928年1月,朱德部会合湘南农军,发动湘南暴动。同年春,毛泽东派何长工赴湘南联系朱德,接朱部上山(井冈山)。1928年4月朱德率部进入井冈山,与毛泽东部会师。5月4日,组成红军第4军(始称工农革命军第4军,不久改称),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后袁文才),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师6个团,第10师由原南昌起义部队为主组成,朱德兼师长,宛希先任党代表;第11师由原井冈山部队为主组成,张子清任师长(后由毛泽东兼代),何挺颖任党代表;第12师由湘南农军为主组成,陈毅任师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成立红军第5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黄公略任副军长,刘之志任参谋长(后邓萍),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辖5个纵队,孔荷宠任第1纵队长兼党代表,李实行任第2纵队长、张启龙任党代表,吴溉之任第3纵队长、黄克诚任党代表,贺国中任第4纵队长、张纯清任党代表,李灿任第5纵队长、邓乾元任党代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9年1月,彭德怀率红5军主力进至井冈山。红4军主力下山扩军,并开辟赣南、闽西新根据地。同时,红4军整编为3个纵队:第1纵队司令员林彪、政委陈毅(后熊寿祺),第2纵队司令员毕占云(后胡少海、刘安恭)、政委邝珠权(后敬懋修、罗荣桓、彭祜),第3纵队司令员伍中豪、政委蔡协民(后罗荣桓)。1929年7月,闽西地方部队组成红4军第4纵队,司令员傅伯翠(后胡少海)、政委张鼎丞(后傅伯翠),参谋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谭震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1月由赣南地方红军组成红6军(后改称红3军),军长黄公略,政委刘士奇(后陈毅、潘沁源、蔡会文),参谋长陈奇涵,辖3个纵队:第1纵队司令员柯东武、政委李文林(后陈毅、李锡凡),第2纵队司令员罗炳辉、政委曾炳春(后王如痴),第3纵队司令员徐彦刚、政委刘作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5月由闽西地方武装组成红12军,军长邓毅刚,政委邓子恢,辖3个纵队约3000余人。后撤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6月由红4军第4纵队与闽西地方武装组成红21军,军长傅伯翠,政委李任予,辖5个纵队约3000余人。7月,改称新12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6月由红5军第5纵队与鄂东南地方武装、大冶兵变武装组成红8军,军长李灿(后何长工),政委何长工(后邓乾元),参谋长卢毅才,政治部主任柯庆施,辖3个支队。后撤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6月由红5军第1纵队扩编组成红16军,军长胡一鸣(后孔荷宠),政委于兆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7月由赣南地方红军组成红22军,军长陈毅、政委邱达三,辖5个纵队红2000余人;后撤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7月由赣西南地方武装组成红20军,军长曾炳春(后刘铁超)、政委刘士奇(后曾炳春)、参谋长刘泽民、政治部主任谢汉昌,辖4个纵队约2000余人。红20军同年底发动“富田事变”,次年撤消番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7月由赣东北地方红军组成红10军,军长方志敏(后周建屏),政委邵式平(后方志敏代、涂振农),辖3个团约1500余人。1933年1月红10军调入中央苏区改称红11军。6月,改编为第19师,编入红7军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红1方面军成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6月,中央苏区红军进行整编,成立了红1军团(朱德兼任总指挥、毛泽东兼任政委)和红3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委)。8月23日,红1、3军团于湖南省浏阳县永和镇会师,成立红1方面军。毛泽东任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1方面军总前委书记、红1方面军总政委兼红1军团政委,朱德任红1方面军总司令,彭德怀任副总司令、滕代远任副政委,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总政治部主任。此时红1方面军所辖2个军团,成为日后中共武装发展的骨干核心力量,也可称为毛泽东的嫡系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红1军团(以红4军和红3军组成):军团长朱德(兼)、政委毛泽东(兼)、参谋长朱云卿(后陈奇涵)、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兼)。红4军:军长林彪,政委彭清泉(后罗荣桓),参谋长陈奇涵(后周昆),政治部主任蔡协民(后李涛、李任予)。辖第10师师长王良、政委李锡凡(后李遗民),第11师师长尊士娥(后耿凯、王良)、政委罗瑞卿(后张赤男),第12师师长肖克、政委罗荣桓(后刘亚楼)。红3军:军长黄公略,政委蔡会文,参谋长周子昆(后陈奇涵),政治部主任李涛,辖第7师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涛,第8师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第9师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红12军(由红4军第3纵队与军部独立营组成):军长伍中豪(后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参谋长林野,政治部主任谭政,辖第34、35、36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红5军:军长彭德怀(后邓萍)、政委滕代远(后张纯清)、政治部主任吴溉之,辖第1师师长李实行(后李世成)、政委侯中英(后吴溉之),第3师师长彭鳌(后郭炳生)、政委彭雪枫。红8军:军长何长工、政委邓乾元(后袁国平),辖第4师师长黄叶真(后黄云桥)、政委石衝中(后黄克诚),第6师师长郭炳生(后彭鳌)、政委彭雪枫(谢翰文)。红16军:军长孔荷宠,政委于兆龙(后黄志竞),参谋长余发明,政治部主任吴天翼,辖第7、9师和鄂东独立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地方红军:红35军(1930年9月由湘赣地方武装组成)军长蔡申熙(后刘铁超),政委聂道照(后李井泉)。新12军(1930年7月由红21军改称)军长左权,政委黄甦。湘东独立师(1930年9月由湘赣地方武装组成)师长刘沛云(后李天柱),政委谭思聪(后王震),参谋长谭家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鼎盛时期红1方面军序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领导机构和机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1931年1月15日成立,11月改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 记 项 英(代理)、毛泽东(1931.4代理)、项 英(1931.11代理)、周恩来(1932.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1931年11月25日成立,由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直接领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 席 朱 德 副主席 周恩来 彭德怀 王稼祥 项 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秘书长 肖向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总司令 朱 德(1933.5) 总政委 周恩来(1933.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委总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 副主任 贺昌 聂荣臻(1931.12)、杨尚昆(1934.1)袁国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组织部部长 李弼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传部部长 张如心、陆定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动员部部长 罗荣桓、胡嘉滨(1934.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敌工部部长 李翔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年部部长 高传璘、肖华(1933.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秘书长 邓小平、肖向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委总参谋部:总参谋长 叶剑英、刘伯承(1932.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谋处处长 郭化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1局:局长 张云逸、彭雪枫(1934.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2局:局长 曾希圣 副局长 钱壮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3局:局长 王 诤 政委 翁瑛、伍云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4局:局长 宋裕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5局:局长 杨岳彬、滕代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6局:局长 张经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委总动员部:部长 杨岳彬、滕代远(1933.9) 副部长 金维映(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委总供给部:部长 杨至诚、叶季壮(兼) 政委 叶季壮(1932.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委总卫生部:部长 贺 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委总兵站部:部长 杨立三 政委 潘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委保卫分局:局长 李克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 肖劲光(1931.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长兼政委刘伯承(1931.12)、叶剑英(1932.10)、刘伯承(1933.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副政委 何长工(1931.11) 教育长 邓萍(1931.1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周以栗、刘伯坚、欧阳钦、朱瑞(1932.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务部部长 杨至诚、郭天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军大学(1933年10月成立):校长兼政委 何长工 政委(后)徐梦秋、彭雪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彭杨步兵学校:校长 陈赓 政委 刘希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略步兵学校:校长 林野 政委 陈铁生、张际春、李芳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科学校:校长 胡国杰、孙发利 政委 袁血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信学校:校长兼政委 曾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卫生学校:校长 贺诚、彭伯龙、陈义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委后方办事处(1932.4成立):主任 杨立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委抚恤委员会(1932.1成立):主任 贺 诚、叶季壮(1932.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红1方面军总部:(1931年11月撤消总部,1932年6月又恢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司令 朱 德(兼) 总政委 毛泽东(兼)、周恩来(1932.10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参谋长 朱云卿、叶剑英(1931.5)、刘伯承(1932.10)、叶剑英(1933.11)、刘伯承(1934.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副总参谋长 张云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政治部主任 毛泽东(兼1931.3)、周以栗(代理1931.5)、杨尚昆(1932.6)、袁国平(1933.6)、王稼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治保卫局局长 李克农 副官长兼经理处处长 杨立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供给部部长 叶季壮 兵站部部长 赵智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卫生部部长兼政委 王立中 卫生部政委 朱良才(1934.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3)红1军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团长 朱德(兼)、林彪(1931.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 委 毛泽东(兼)、罗荣桓(1931.9)、聂荣臻(1932.3)</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陈奇涵、左权、徐彦刚(1932.6)、左权(1933.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邓小平(1931.6)、罗荣桓(1932.3)、李卓然、朱瑞(1934.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治保卫局局长 罗瑞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供给部部长 赵尔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4军:军长 林彪、周昆(1931.9)、王良(1932) 政委 罗荣桓、罗瑞卿(1931.9)参谋长 周子昆 政治部主任 李任予、谭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10师、11师、12师(肖克/刘亚楼); *1932年12月撤消红4军番号和第11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3军:军长 黄公略、周子昆(1931.9)、徐彦刚(1932.8) 政委 蔡会文、高自力、葛耀山、朱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陈奇涵 政治部主任 李涛、曾日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7师(李聚奎)、8师、9师(周建国); *1932年12月撤消红3军番号和第8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12军:军长 罗炳辉 政委 谭震林、邝朱权(193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林野 政治部主任 谭政、何醒南、李明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34师(陈树湘/王光道)、35师、36师(邓华); *1933年6月撤消军番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3年6月整编,撤消军番号,军团直辖师。第1师:由红3军、红12军组成,师长罗炳辉(后李聚奎),政委蔡树藩(后王开湘、黄甦,参谋长聂鹤亭,政治部主任谭政);第2师:由红4军组成,师长徐彦刚(后陈光),政委胡阿林(后刘亚楼);第3师:由中央模范团和2个独立团组成,师长周昆(后黄德善),政委伍修权(后邝朱权);第15师:原少共国际师,师长陈光(后曹里怀、彭绍辉),政委肖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红3军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团长 彭德怀 政委 滕代远、杨尚昆(1933.9)</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邓 萍 政治部主任 袁国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治保卫局局长 张纯清、许建国 供给部部长 周玉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5军:军长 邓萍 政委 贺昌、张纯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吴溉之、黄克诚第1师、3师(郭炳生); *1932年12年撤消军番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7军:(1929年12月,邓小平领导右江起义成立红7军,1930年初又与李明瑞等一起领导龙州起义成立红8军;不久,红8军失败,余部并入红7军。1931年5月,红7军主力由李明瑞、张云逸率领转战进入湘赣根据地,7月归红3军团建制,留下韦拔群师坚持广西百色地区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长 张云逸、李明瑞(1931)、龚楚(1932.3) 政委 邓小平、张纯清(1931.10)、葛耀山、乐少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张云逸(1931) 政治部主任 叶季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8军:军长 何长工 政委 袁国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第4师、第6师; *1931年12月撤消军番号,部队并入红5军为第2师;1933年6月撤消军番号,军团直辖师。第4师:由红5军组成,师长张锡龙(后洪超、彭雪枫、张宗逊),政委彭雪枫(后黄克诚);第5师:由第7、8军和红21军组成,师长寻淮洲(后李天佑),政委乐少华(后陈阿金、钟赤兵);第6师:由兴国模范师组成,师长洪超(后彭雪枫、曹里怀),政委陈阿金(后江华、徐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红5军团:(1931年12月14日由原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一部“宁都起义”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团长 季振同、董振堂(1932.8) 政委 肖劲光、朱瑞(1932.8)、李卓然1934.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副军团长 董振堂、赵博生(1932.8) 政治主任 刘伯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赵博生、周子昆(1932.8)、徐彦刚(1933)、郑如岳、李屏仁、刘伯承(1934.10)、陈伯钧(1934.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刘伯坚、曾日三 供给部部长 胡南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13军:军长 董振堂(兼)、朱瑞、左权 政委 何长工、王如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第27师、38师、39师; *1933年6月撤消军番号,改称第13师,陈伯钧任师长,谢良任政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14军:军长 赵博生(兼) 政委 黄火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第10师、41师、42师; *1933年6月撤消军番号,改称第14师,师长程子华(后)张宗逊,政委朱良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15军:军长 黄仲岳、李青云(1932.8)、左权(1933) 政委 左权、朱瑞(1933)、朱良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副军长 张少宣 政治部主任 刘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第43师、44师、45师; *1932年底撤消军番号,部队并入红1军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红6军团:(1934年8月由湘赣红8军、湘鄂赣红18军组成,即进行西征,同年10月于湘西与贺龙红2军团会师,后编入红2方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团长 肖克 政委 王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李达 政治部主任 张子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第17师(原红8军部队,军团长兼师部首长)、第18师(湘鄂赣红18军,师长龙云,政委甘泗淇,参谋长谭家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红7军团:(1933年7月成立。1934年7月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辖第19师、第20师,共约6000余人,向浙江方向进军,以掩护红1方面军主力向西撤退;11月与闽浙赣军区王如痴之新10军合编组成红10军团,原红7军团部队编为第19师,新10军部队编为第20师、21师,共10000余人。1935年1月于怀玉山失败。余部由粟裕率领坚持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团长 寻淮洲、刘畴西(1934.11) 政委 肖劲光(兼)、乐少华(1933.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粟 裕 政治部主任 刘 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第19师(寻淮洲/聂洪钧)、20师、21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红8军团:(1934年9月成立,1935年1月撤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团长 周 昆 政委 黄甦 参谋长 唐濬、张云逸 政治部主任 罗荣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第21师、23师(孙超群/李干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红9军团:(1933年12月成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团长 罗炳辉 政委 蔡树藩、何长工(1934.1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郭天民 政治部主任 李涛、黄火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供给部部长 赵 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第3师、第14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直属部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35军:军长 罗贵波、邓毅刚 政委 李井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参谋长 宋时轮 政治部主任 罗贵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21军:(1932年8月则赣南地方武装重新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长 刘畴西 政委 李井泉、黄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22军:(1933年10月由红12军军部与第36、64师合编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长 罗炳辉 政委 旷朱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政治部主任 谭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辖:第64师、65师、66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瑞金卫戍司令部(1932年7月成立):司令员 刘伯承、叶剑英(1932.1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22师:师长 程子华、周子昆 政委 方强、王开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24师:师长 周建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长征和陕北会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红1方面军未能打破敌人第5次“围剿”,被迫放弃中央苏区,中共中央率红1方面军主力8万余人向西转移。留下部分干部和部队坚持南方游击战争。至12月,红1方面军突破了四道封锁线,损失惨重。湘江战役后,红1方面军仅存3万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清算了以秦邦宪、李德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曾于1932年10月撤职的毛泽东重新回到中央领导层,并全权指挥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指挥红1方面军余部突破了敌军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6月到达四川懋功地区,与张国焘、徐向前领导的红4方面军会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月,红1、4方面军进行整编,编成9个军。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朱德任总司令,张国焘任总政委,刘伯承任总参谋长,陈昌浩任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周纯全任副主任。另设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徐向前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陈昌浩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委,叶剑英任前敌参谋长。保留红1方面军和红4方面军番号。周恩来任红1方面军司令员兼政委;徐向前任红4方面军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王树声任副总指挥;红1军团改编为红1军,林彪任军长、聂荣臻任政委,左权任参谋长;红3军团改编为红3军,彭德怀任军长,李富春任政委,肖劲光任参谋长;红5军团改编为红5军,董振堂任军长,曾日三任政委,曹里怀任参谋长;红9军团改编为红32军,罗炳辉任军长,何长工任政委,郭天民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张国焘妄图武力要挟中央,1935年9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和红1军、红3军及原中央纵队一部组成陕甘支队,单独北上。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15军团会师。11月,部队进行整编,恢复红1方面军番号,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兼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杨尚昆任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任政治保卫局局长;辖红1军团、红15军团和新成立的红28军、红29军、红30军以及陕北地方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陕甘支队恢复红1军团番号:林彪任军团长(后左权、陈光先后代理),聂荣臻任政委,陈光任副军团长,左权任参谋长(后孙毅),朱瑞任政治部主任(后邓小平),赵尔陆任供给部部长;辖:第1师,师长陈赓(后杨成武),政委黄甦(后杨成武、邓华),副师长杨得志,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谭政(后罗元发);第2师师长刘亚楼(后黄永胜),政委肖华,政治部主任邓华(后肖华兼、唐亮);第4师师长陈光(后李天佑),政委彭雪枫(后杨勇),政治部主任舒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15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副军团长刘志丹,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后王首道)。辖:第75师师长张绍东(后韦杰),政委赵凌波(后刘安动),参谋长毕士悌(后伍修权),政治部主任周碧泉(后王集成);第78师师长田守尧,政委崔田民,政治部主任钟伟(后谭甫仁);第81师师长贺晋年,政委张明先,政治部主任李隆贵。第73师师长赵凌波,政委陈漫远,政治部主任钟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28军(1935年12月成立),军长刘志丹(后宋时轮),政委宋任穷,参谋长唐延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29军(1935年12月成立),军长肖劲光(后谢嵩、李仲英),政委朱理治(后甘渭汉),参谋长张文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30军(1936年4月成立),军长阎红彦,政委蔡树藩(后杜平);关中独立师,师长白志文,政委李宗贵(后张达志);神府独立师,师长王兆相,政委杨文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红27军(1936年成立),军长贺晋年,政委王平;陕北第74师师长文年生,政委李宗贵,参谋长李寿轩,政治部主任李志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2月红1方面军主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11月,红1方面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所辖部队不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原红1方面军之红1军团、红15军团及陕北第73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参加抗日战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根据中央的指示,中央党政军机关分为两个野战纵队:第一野战纵队,又名“红星纵队”,是军委首脑机关,也是总指挥部;第二野战纵队,又名“红章纵队”,由党中央机关、政府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青年团和担架队组成。此外,中央政治局常委还决定留下一个领导机关,叫中央分局,在原地坚持斗争。在“红章纵队”中有一批女红军战士,她们是按照中央的命令,被批准随队出征的中央领导同志的妻子和因工作需要的女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们的名字是:李坚真、邓六金、王泉媛、谢飞、危秀英、刘彩香、李建华、谢小梅、钟月林、廖似光、彭儒、黄长姣、李伯钊、刘英、甘棠、周越华、吴仲廉、萧月华、吴富莲、李桂英、杨厚珍、危拱之等22位女红军。再加上蔡畅、邓颖超、康克清、贺子珍、金维映、刘群先、曾玉、丘一涵、陈慧清、钱希均10位中央领导的夫人或担任重要职务的女红军,共32人。随军出征的女同志大多数编入中央工作团,与卫生部一起行动。董必武任团长,徐特立任副团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16日傍晚,这32位女红军从瑞金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其中,彭儒、黄长姣在出发后不久,因病退出长征,转回苏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因惨烈的湘江战役,部队减员较大,红军首次进行整编,合并了第5、第8两个军团和军委第1、第2纵队,撤销部分师级建制。同时,还根据部队行军有些年老体弱的高级干部、女红军和重伤病员需要特殊照顾,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亲自筹划,决定成立一支特殊的队伍——干部休养连,由刚撤销的第8军团卫生部长侯政任连长,红军军医学校政委黄应龙任连指导员,总卫生部医院政委董必武任连党总支书记,红军学校女教官吴仲廉任秘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干部休养连成立一个多月后,即转战赤水河两岸,到达云南扎西时又进行了整编。军委纵队司令部民运科科长李坚真调任连指导员,接替黄应龙的工作。她与连长侯政带着这支队伍到达陕北,完成了长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干部休养连隶属红军总卫生部,大部分“兵”的职务都比连里的官大。全连约有300余人,分成5个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班为老同志班,人员有48岁的董必武,54岁的中央政府秘书长谢觉哉,48岁的中央政府总供给部长林伯渠,57岁的中央党校教员徐特立、37岁的成仿吾等老红军干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班为伤员班,人员是在战斗中负伤的团级以上干部,时有红3军团第4师师长张宗逊、红5师政委钟赤兵、红14团团长文年生、军委纵队保卫团团长姚喆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班为女红军班,人员是生病和怀孕的女红军领导干部和中央首长的夫人,有苏维埃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夫人邓颖超、军事顾问李德的夫人萧月华、红9军团党代表凯丰的夫人廖似光、军委第2纵队副司令员邓发的夫人陈慧清、总卫生部长贺诚的夫人周月华、红9军团长罗炳辉的夫人杨厚珍、红9军团第22师师长周子昆的夫人曾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班为机要班,人员是一些负伤和生病的机要人员,以及在白区做秘密地下党活动工作的同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五个为流动班,人员不固定,队伍中生了病的红军干部就送到这个班,养好了病再回到原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作人员分编在医务室和警卫、饲养、担架、运输4个排。担架和运输排的人员都是沿途请的民夫。谢飞、钟月林、钱希钧、王泉媛、邓金六、吴富莲、刘彩香、邱一涵、危秀英、谢小梅等11位女红军干部为连队的“政治战士”,既做政治思想和宣传鼓动工作,又做抬担架、挑药箱、护理伤员等工作。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32位女红军中,有24位在这个连队战斗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干部休养连这支特殊的红军队伍,在中国革命军队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红军长征中军队建设创新和实践的产物。中央、军委和中华苏维埃政府的许多领导干部曾在这个连当过“兵”,在长征行军途中,就连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遇上这个连的“兵”,都会主动停下来和他们打招呼与问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特殊连队”中的这些女兵,有多人因各种情况未能跟随中央红军主力走完长征全程。其中,甘棠、李桂英和谢小梅3人,1935年3月随红军到达云贵川边时,因奉命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或另有任务而脱离长征队伍,各奔征程;王泉媛、李伯钊、李建华、周越华、吴仲廉、吴富莲、康克清7人,于1935年6月红军第1、第4方面军会师后,被调动或被留在红4方面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出发时的近九万人,到这时,只剩下“皮包骨”的七千人。但正是这“皮包骨”的七千人,刚到达陕北,还没站稳脚跟,便打败了装备精良、以逸待劳的东北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长征胜利会师后,李伯钊、李建华、周越华、康克清4人到达陕北;王泉媛、吴仲廉、吴富莲3人西渡黄河,参加西路军艰苦作战。王泉媛曾任西路军妇女独立团团长,在河西作战被俘后死里逃生,后来辗转流离而沦落为民;吴富莲曾任西路军妇女独立团政治委员,在河西作战被俘后坚贞不屈,吞针而死;吴仲廉曾在西路军第9军政治部敌工部当干部,在河西作战被俘后押至青海西宁,后与张琴秋、陶万荣等一起被押到南京,入“反省院”,1937年8月由周恩来营救出狱,于10月初回到延安。因此,参加中央红军长征的32名女红军,于1935年10月、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北者为24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