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年岁心坚韧拼死拼活难基准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微普天天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h3>作者:益美君</h3></br><h3>来源:益美传媒(ID:YeeMedia)</h3></br>居民楼里,一个小男孩正在给妈妈打针。他先用皮筋捆在妈妈的手腕上方,再用小手轻轻拍打,直到血管显露出来,然后是棉签消毒、针管穿刺、粘胶带......小男孩那双瘦弱的手,连勒皮筋都很费力,但打针的整个过程却熟练地让人心疼。 <br></br><strong>他叫周宗松,正是这小小的身躯,支撑起一个飘摇的家。</strong>3岁那年,爸爸病逝,妈妈患有心脏病、痛风,四肢严重变形,几乎失去劳动力。4岁那年,他有了继父,但也是个残疾人,一只眼睛看不见。6岁那年,年仅15岁的哥哥辍学去打工了,周宗松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 <br></br>当同龄人在游乐园玩耍时,他在买菜、做饭、洗衣,给妈妈打针,照顾妈妈大小便......<strong>01</strong>▼<strong><strong>重病的妈妈,离世的生父<br></br></strong></strong>最初,周宗松一家生活在云南会泽老家,大山里穷苦的农村。<strong>从周宗松记事起,妈妈就一直在生病,每天用很多药,还是治不好。</strong>他当然不懂,妈妈张发翠身患痛风、心脏病、支气管炎,已经被病痛折磨了快20年。张发翠年轻时,曾是村里的兽医,平时会帮动物配药、扎针。病倒之后,这些技能,都用在了自己身上。 <br></br>山里的医院很远,张发翠行动不便,只能在家自行治疗。“何况我是超剂量用药,医院和社区不可能违规给我用药”。<strong>“更重要的是,这样能省钱。”</strong>家里有一个药柜,密密麻麻地摆满了百余种药物,全是张翠发购置的各种针剂。她的病每两天要打一次点滴,每次三四瓶。刚开始她自己给自己打针,后来双手变形,叫大儿子周宗磊帮忙打针。 妈妈的病,使周宗磊过早地长大,也使小小的周宗松失去了撒娇的权利。可厄运专找苦命人,命运的一个巨浪几乎掀翻了这个家。<strong>爸爸突发心脏病,撒手离去,甚至没来得及交代一句话。</strong>那一年,周宗松3岁,周宗磊12岁。 重病在身的妈妈张发翠,不得不艰难地下床,去地里干农活,去找亲戚借钱。尽量不让孩子饿着、冷着。风雨飘摇的家,母子三人相依为命,苦苦撑了一年多。<strong>02</strong>▼<strong>为风雨飘摇的家,</strong><strong>每个人都在苦苦支撑</strong><br></br>周宗松一家,一直在等一个希望。爸爸离世的第二年,继父张明才出现了。这个勤快踏实的男人,很快就接过家里的重担,一天干两份活,夜以继日地努力。<strong>可张明才也是个残疾人,右眼失明的他,最终还是没能撑起这个破碎的家庭。</strong> <br></br>2018年,张明才因为视网膜脱落进了医院,而张发翠病情加重,几近瘫痪。为了治病,夫妻俩欠下8万债务,一家人的生存举步维艰。15岁的周宗磊辍了学,只身去到昆明一家餐厅打工。每月工资2500元,其中2000拿回家。哥哥走后,家里剩下残疾的父母,和6岁的周宗松。周宗松接过哥哥的班,成了药柜的管理员。 4层的药柜,比他个子还高。他踩着板凳,为妈妈取药、兑药,用颤抖的小手将针管刺进妈妈的手腕。<strong>瘦弱的他,看上去比大人都还坚强独立;可帮妈妈打完针后,他只是个需要依靠的孩子。</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记者问他:帮妈妈打针害怕吗?</strong><strong>周宗松:害怕。</strong><strong>记者:为什么害怕?</strong><strong>周宗松:怕她疼。</strong>一句轻轻的“怕她疼”后,小小的周宗松再也忍不住,泪水顺着脸颊滑落。 <br></br>在他身后,药柜上挂着数百根输液管,那都是他为妈妈“战斗”的过去。在爱妈妈这件事上,他比谁都懂。<strong>03</strong>▼<strong><strong>6岁的他,</strong></strong><strong><strong>成为这个家的“男人”<br></br></strong></strong>难以置信,6岁的周宗松,最终成了这个家的“希望”。<strong>他做了继父的“眼睛”,也做了妈妈的“手脚”。</strong>小学第一年,周宗松每天在家和学校之间奔波,山路上留下他数不尽的脚步。 <br></br>早晨5点,他起床为妈妈烧开水、准备药品,把一切所需都放在妈妈的床头后,才放心地去上学。从家到学校,他要步行1个多小时。山路漫长,只有星辰作伴。放学铃声一响,他又要急匆匆赶回家,为妈妈和继父做饭。饭菜只有那老三样:青菜、豆腐、白米饭。 <br></br>饭后,洗碗收拾、照顾卧床的妈妈大小便,忙完全部后,他才得空去完成当天的作业。<strong>尽管日子艰难,周宗松依然很努力地照顾家庭、用心学习。</strong>他的成绩,始终在班上名列前茅。 <br></br>只有妈妈做手术那一次,他在担惊受怕中考完试,最后得到60多分。<strong>妈妈张发翠说:“他过得苦,心理压力也大,他害怕,怕我不在了”。</strong>曾经,张发翠甚至想过一了百了——假如自己早点死去,这个家或许会解脱吧。可是看到懂事的儿子,小小的身影独自忙前忙后,张发翠又不忍心了。 <br></br>在逼仄狭小的屋子里,周宗松好像是雨后天晴的一束光,照亮着整个家。他弱小的脊背上,正在生出盔甲;他纯真的脸庞,已是男子汉的模样。<strong>张发翠流着泪,笑了:“我要努力地活着。”</strong>“多活几年,至少等到儿子成才的那一天。”<strong>04</strong>▼<strong><strong>美好新生活,会来的</strong></strong>2019年,周宗松一家离开山区,被安排搬到县城修建的安置区。生活,才终于变成全新的模样。<strong>周宗松很喜欢“新城”的生活,有干净的街道、漂亮的学校,还有很多友好的人。</strong> <br></br>在这里,周宗松上学很近,可以更方便地照顾妈妈和继父。他不在的时候,小区里的叔叔阿姨也会去家里帮忙。周末,他会推着轮椅带妈妈出门。穿出小区,走过街道,推着轮椅走的每一步,周宗松都很费力,却也很坚持。他说:“以前在农村,妈妈每天只能躺在床上。”<strong>“现在,我想让妈妈快乐一些。”</strong> <br></br>一路上,周宗松和妈妈说说笑笑,城里的不同的生活和见闻,让他们感到新鲜。走到菜市场,他们是摊主眼中的老熟人。<strong>摊主们曾私下聊过,“这个小男孩,很了不起。”</strong>在这个菜市场,都有一个默认的“规矩”:只要是他们母子俩来买菜,价钱一定最低,量一定最多。妈妈坐在轮椅上挑好一棵青菜,周宗松就从妈妈手里接过钱,递给摊主,再把找零收好,提上菜道声谢离开。 <br></br>周宗松已经很熟练了,因为大多数时候,都是他独自买菜。回家路上,周宗松碰到很多阿姨推着婴儿车散步。而他,推着轮椅上的妈妈,与之擦肩而过。<strong>他们境遇不同,方向不同,但心中的爱却是一样炙热,一样厚浓。</strong>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父母曾用一切爱孩子,孩子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你。在这个脆弱的家庭里,有双双残疾的父母,哥哥周宗磊因此牺牲了学业,弟弟周宗松牺牲了童年。但孩子们心里,没有怨恨,只有期待。而今,周宗松已过10岁,被问到将来想做什么时,他说:<strong>“想做医生,为病人减轻痛苦。”</strong> 这个因妈妈而诞生的梦想,有着世上最坚定最真挚的力量。小周宗松啊,继续相信未来吧,美好的新生活一定会来的。<h3><strong>别忘点个“在看”</strong></h3></br><h3>注:文中图片来源于B站视频账号“中国人的一天”</h3></br><h3><strong><strong> <h3><strong>商务合作:lting2015(微信)</strong></h3></br><h3> <h3><strong>让我“</strong><strong>好看</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p_7ZicMz3WnUGGDJptgoZ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