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月本无虞,来日犹可期。</p><p class="ql-block"> 黄老之学中的“清静无为”,历来为道家学派所推崇,以至于发展绵延千百年,薪火相传,自成一派,演化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推崇的道教禅宗。</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年少不读《道德经》,读懂已是中年人!”记得第一次在图书馆里捧起《道德经》,还是在高考结束那年的暑假。当时因为喜欢文言文,又值记忆力爆发的高峰期,可以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几天看下来,便不禁自觉说不出的畅快,内心满满的成就感。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成就感,多半是所谓“熟读成诵”的些许欢欣鼓舞,绝非经历人生悲喜之后的大彻大悟方能达到的参透境界。</p><p class="ql-block"> 道家经典之集大成者首推《道德经》,其中,第二十三章,题为“虚无”。原文我至今可以倒背如流。特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老子曰: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span></p><p class="ql-block"> 此段文字不难理解,难以参透的,是在生活中将其内化成自觉的感悟。</p> <p class="ql-block"> 圣人不接受大自然无言的教化。你看:刮了一夜的狂风,不等朝阳出,风就停了;下了一天的暴雨,不待夕阳下,雨就住了。这是谁在主宰和安排?天地自然。伟大的天地自然都不能长而久,那么渺小的人类,就更加不可长而久了。因此,古时候的圣人和从事于修道的修行者们,秉承“道法自然”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行道之间同化于大道,养德之时同化于玄德,施舍之时同化于被施舍。同化于大道,大道亦有情而快乐的领受,从而更有利于行道;同化于玄德,玄德亦有灵而快乐的感受,从而更有利于养德;同化于被施舍,被施舍者亦有感而快乐的接受,从而更利于利济众生。</p><p class="ql-block"> 真正的修行者,是个个都相信“道法本虚无,修道本自然”的。天教化圣人,天觉悟圣人,宇宙万物大自然,是圣人的师父。无言之教有真师,无为自化有圣人。圣者教化众生,圣者觉悟众生,圣者是众生的师父。言传身教有明师,有守有为为众生。</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天示世人,宇宙万物都是不会长久的,而人世间的一切,又怎么可能长久呢?</p><p class="ql-block"> 因此,修道者,一定要顺其自然。道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道法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宇宙万物皆为道,修道不能离开宇宙万物。</p> <p class="ql-block"> 而今回看这段文字,正值而立之年的我,也便有了新的感悟。然而,此刻的我,不再愿意轻言“虚无”二字。因为这两个字的境界实在太高了,无便是有,有便是无,只有内心真正拥有气吞山河、包罗万象的能力,才能真正看得清何谓“虚无”。</p><p class="ql-block"> 青春有限,人生苦短,没有那么多机会看清无,只要能遍览所行之路上的“尚有”之景,就已然非常完美。</p> <p class="ql-block"> 看淡有无,你才可以真的享受有的风景,憧憬无的境界。将有限的生命,延展至无限的知足与展望的循环之中,这是生命最可感、最伟大的真谛所在。</p> <p class="ql-block"> 我将人生的大幸,视为“无虞”。人的一生,未必望尽“虚无”,也未必“应有尽有”,能够岁月静好,一览无虞之风景;怀璧从容,三叹有为之常青。如此,何负一生!</p> <p class="ql-block"> 此生,唯愿,执子之手,相伴无虞,遍览人间风景,笑尝人间百味。</p><p class="ql-block"> ——洋洋兮若江河 自书</p><p class="ql-block"> 2022年2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