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后期,国家终止了十年文革动乱后,为了培养人才,教育制度慢慢的走入了正轨,先是在全国恢复了正常的高考,之后又陆续推出了电大,委培,自考等多种成人高等教育形式,这就为一些无缘走进大学校门的人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我也有幸成为这众多的受益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我所在的企业为了培养人才,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学习,专门设置了一个“教育科”,专管全厂的教育培训工作,组织职工参加自考就是他们的业务之一。所谓的自考就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简称,即职工自愿报名后,按照主考院校编的教材和要求,利用工余时间学习,然后参加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考合格一科就发一张结业证书,等到考完主考院校规定的全部科目后就发一张主考院校毕业证书,这个证书可以是专科的,也可以是本科的,当然学习的内容和科目也就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已成家生子,在车间当工人,看到身边有很多人都在陆续报名参加自考,我也心痒痒想参加学习,可是学什么?我又拿不定主意,因为我的文化基础实在是太差。我的小学应该是1967年的夏天毕业,可是1966年上半年就开始了全国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我所在的小学自然也卷入了这场莫名堂的政治运动,学校停课闹革命,我们那一代人哪里还有机会读书学习呢?所以我参工之前实际上小学都没有毕业。这样的文化基础现在要想来学习大学课程,其困难可想而知。经过认真思考后我决定避开数理化这些弱项,选择文科类,文科类中有法律专业,它的主考院校是西南政法学院(也就是后来的西南政法大学),我决定报考法律专业,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我当时的这一决定非常正确。在这一过程中,在教育科工作的好友黄幼云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支持,因为他当时本身也在参加自学考试。1987年初,看到教育科发出了报名通知后我就报了两科(具体是哪两科已经记不得了),随后就是买书学习。由于是自学性质,当然不能影响上班工作,也不能影响到带小孩和做家务,只能是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看书,也许是我努力的原因,第一次报的两科在达川地区(后来的达州市)自考办考试时居然都考过了,拿到结业证书时得到了教育科长李泽饶的表杨,同时还得到了60元奖金(每及格一科就发给30元钱,以示鼓励)。</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个好的开头,我当然要坚持下去了,每年两次的报名都会积极参与,根据自己情况有时报一科两科,有时报三科,最多时我报过五科,当然也不是每次都能全部考过,没考过时下次又重考。在那三年的学习中我铭记了“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非常刻苦认真,三年里几乎从不看电影电视,很少在十二点之前睡觉,就连带小孩,做饭,吃饭时也在背题背概念,在墙上贴些字条,利用抄菜洗脸刷牙时反复看默记。这期间我还悟到了一个办法,买个低档录音机,将要背的东西先朗读用录音机录下来,再在做家务和吃饭时反复播放,反复听,加深记忆,我感觉这一方法效果很好。后来这事被好友黄幼云知道了,他肯定了我的做法并且讲出了他的理论依据,他说:人接受知识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视觉,比如说看书看电影。二是触觉,比如说摸东西是硬是软,是凉是热。三就是听觉,比如说听人说话,听人唱歌。我听录音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了听觉,也节约了时间。这也是我第一次从他那里得到的有关学习的理论知识。</p><p class="ql-block"> 我感觉最难学的还是大学语文这门课,里面有很多古汉语很深奥,难以理解,我用了半年时间专攻这一科,很花了些精力,还好考试时一次通过了。</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我所在的企业学习气氛浓厚,上至厂长刘成荣(刘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下至我这样的普通工人在企业的鼓励下,成群结队的参加自考学习,有人学法律,有人学财会,有人学汉语言文学,也有人学习工程技术,每当去地区自考办参加考试时,队伍很是壮观,当时的黄幼云是教育科的干事,既是自考的组织者,也是考试的参与者,他学的是汉语言文学。那些年的自考活动客观上为企业积蓄了大量的人才。</p><p class="ql-block"> 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考试,我拿到了西南政法学院的毕业证书。后来经过再次努力,又考取了国家人事部和国家司法部的《企业法律顾问资格证书》,这是一个中级职称,这个职称当时在我的生活中没起什么作用,只是多年后我凭这个中级职称很轻易地将全家户口迁移到了省城,算是起了点作用。</p><p class="ql-block"> 经过系统的法学理论学习,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为企业做了很多实事,追回了很多呆帐坏帐,挽回了企业很多经济损失。参与全民普法教育,为职工免费解答法律咨询,代理诉讼等等,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p><p class="ql-block"> 学习让我增长了知识,也改变了我人生的方向,知识丰富了我的视野,法律使我能用有效的手段坚定地维护企业利益,享受每次出庭胜诉后给我带来的无限愉悦。这些愉悦不是花钱能买得到的。</p> <p class="ql-block"> 2022年1月5日夜写于蓉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