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杆秤<div>解杆秤的发展史:<br></div> 1、最早的杠杆秤是天平。<br> 据记载,最早的秤是埃及人发明的。在7000多年前,埃及人就用一种悬挂式双盘秤来称麦子,这种秤就是用两个秤盘,挂在秤梁的两端,是一种等臂秤,即是原始的天平。<br> 中国大约在四五千年前,黄帝时代发明了这种原始的天平。目前国内保存有战国时代的楚国的天平——木衡,木衡杆长27、铜盘直径4厘米。这是完整的一套权衡器。木衡杆作扁条形,杆正中钻一孔,孔内穿丝线作为提纽。杆两端内侧0.7厘米处,各有一穿孔,内穿丝线以系铜盘。系盘丝线长9厘米。铜盘两个,底略圆,边缘有四个对称的小孔,用以系线。环权重量大体以倍数递增,分别为一铢、二铢、三铢、六铢、十二铢、一两、二两、四两、半斤。以半斤权推算,一斤合250克。<br> 天平作为一种等臂秤,要称量多重的物品,就必须有多重的砝码,所以只能用来称量一些较轻的物品,像黄金之贵金属之类的。<br>(楚 木衡)<br>2、不等臂秤<br> 因为天平在称量上的局限,人们也在摸索着衡器的发展。在中国,天平出现大约两千年后,即在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不等臂秤。<br>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两件不等臂秤——“王”铜衡,以其上刻有“王”字而得名。(这个找不到图片)<br> 这两件“王”铜衡传为安徽省寿县出土。衡体扁平,横截面作长方形。正中有鼻纽,纽下形成拱肩,臂平直。甲衡重93.2克,长23厘米,臂高1.22厘米,厚0.35厘米,鼻纽外缘高2.15厘米,纽孔径0.38厘米。正面有纵贯衡面的十等分刻度线。衡长相当战国1尺,每等分相当1寸。纽下居中有尖端向下的60度夹角刻线,第 5寸刻度恰将夹角平分。背面纽下斜刻一“王”字。乙衡重97.6克,长23.15厘米,臂高1.3厘米,厚0.35厘米,鼻纽外缘高及孔径与甲衡同。衡正面也有每寸刻度及居中夹角刻线,除中间二寸外,每半寸处还有刻线。背面中部和一端各横刻一“王”字。两衡表面另有浅刻文字, 尚未能通读。两衡纽孔内有磨损,乙衡纽孔内残留丝线痕迹,表明是悬吊使用的。但其两臂平直,没有固定的天平吊耳痕迹。<br> 衡面刻线是贯通上下,便于准确观察权和物的悬挂位置。“王”铜衡有鼻纽和拱肩,从中间向两端逐渐缩小断面,使衡杆各处有大体相等的抗弯强度,同时也提高了重心,缩短了支点与重心的距离,符合提高灵敏度的要求。实测表明,感量小于 0.1克。“王”铜衡铸造上的这些特点,符合作衡杆用的要求。这类不等臂衡秤不能直接读出所称物的重量,而是通过砝码重量和悬挂位计来进行计算而得出所称重量的,这是从天平向提系杆秤发展的过渡型衡器。<br> 这种不等臂杆秤在耶稣诞生前由游牧部传入了西方,被命名为罗马秤。在许多拉丁语作家的著作中都有关于这种秤的记载。<br>3、提系杆枰<br> 在不等臂秤发明一千多年后,在南北朝时代(公元420—589年),中国开始出现了提系杆秤,即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手杆秤。<br>四、案秤<br> 在西方,1670年,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机械设计师吉尔.佩尔索纳.德.洛百瓦尔(Gilles Personne de Roberval,1602—1675)于1670年将他发明的案秤报送巴黎科学院。这是一种等臂双盘案秤(又名磅秤)。秤盘装在秤梁两端,下面装有刚性导杆,可在称座上相应的导孔内上下上下移动。这样,当秤梁绕轴摆动时,在导杆作用下,秤盘可做上下移动,但其水平状态保持不变。直到现在,洛百瓦尔案秤仍然是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遍的商业秤。 了解了杆秤的发展史后,我又去了菜市场拍下了杆秤的图片。 观察了杆秤的结构后,我决定自己做一个小杆秤。<div>二、自制小杆秤<br><div>1.我根据身边可采用的材料,绘制了设计图。<br></div></div> 绘制完成,我便开始制作了。<div>第一步:准备材料。(材料如下)</div><div><br></div> 第二步:拿出竹筷子,在1cm和2cm处标记,刻出凹槽。 第三步:剪下可乐瓶低,在边上剪出四个洞,绕上线,缠在小棒上。<div>第四步:剪下一段线,绕在小木棒上,在末端打结。</div> <div>第五步:确定刻度。<br></div><div><br></div> <div>完成后我称了一个五号电池,为25g,又用电子称称了,发现电子称显示24g,相差了1g。</div><div><br></div><div>三、杆秤文化<br></div><div>杆秤的古诗:</div><div>七绝 杆秤<br>杆木一枝担道义,<br>实心砣铁讲平衡。<br>重轻万物经君吊,<br>买卖公明世事清。<br></div><div><br></div><div>杆秤的含义:</div><div>古人创造的杆秤,几乎每一个小细节都有深刻含义。古人视杆秤为公平、公正的象征,在制作工艺上就用了多种有形的暗示来表达这一观念,不得不说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而且这样的文化,有一点“迷信”的色彩,更多的是考验“人心和人性”。古代的秤是一斤十六两,秤杆上有十六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一两,每一两都用一颗星来表示,叫作“秤星”。秤星的颜色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可用黑色,表示用秤做生意的人,心地要纯洁,不能昧着良心(黑心)。相传,秤杆上刻的秤星是根据天上的星宿演化而来的,前六颗代表南斗六星,象征四方和上下;再往后数七颗则代表北斗七星,象征用秤者立于天地间,心要中立,要像北斗七星指示方向一样公正不偏颇。秤杆的尾端是福、禄、寿三星,用来告诫生意人要诚实信用、不欺骗,否则,少一两无福,短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另外,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做杆秤的关键是能选准定盘星,只要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们往往把定盘星用来比喻事物的准绳。秤杆上的十六颗星,其作用不只是衡量物重,更是用来度量人心。无论是做秤、用秤的人,都要公正、公平、公道。因此,杆秤秤的不仅是良心,还秤出人的诚信、正义。<br></div><div><br></div><div>杆秤的有名事迹:</div><div>传说木杆秤是鲁班运用杠杆原理发明的,再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为13两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改成16两一斤。秤星必须是白色或黄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公平、正直,不能黑心。秤杆上的第一颗星又叫做“定盘星”,其位置是秤锤与秤钩成平衡时秤锤的悬点。做杆秤的关键是能选准定盘星,只要确定好定盘星,就是一把好秤。因此,人们往往把定盘星用来比喻事物的准绳。在做买卖时商人手提着那个绳纽,叫做秤毫。它的意思是叫你在约秤时要明察秋毫,决不可粗心大意。秤一提起来首先看到的是定盘星,提醒商人要权衡一下良心,无论做什么生意都不得缺斤短两。如果给人短斤少两则损阴德,其中少一两叫“损福”,少二两叫“伤禄”,少三两叫“折寿”。以此暗示人们做生意要诚实,不能昧着良心干那损人利己的事。<br><br>视频中说到北斗七星之后的6个星花代表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告诫人们在用称时心居中正,不可偏斜,听起来,在教导大众不无道理,我更认同南斗六星的说法;大家都熟悉北斗七星,那南斗六星都是哪些呢?<br><br>有北斗自然就有南斗。南斗六星位于人马座,与西北方向的北斗七星遥相呼应。<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