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1年底,cctv9推出一档“特别呈现”节目——“曹雪芹与红楼梦”,一共六集,非常好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曹雪芹与红楼梦”节目阐述了以白先勇先生(台湾)和王蒙先生为代表的一派“红学”研究者的新观点,他们认为,《红楼梦》不可能是两个人的合著,整个120回都是曹雪芹一人所著,并提出了两大论据。王蒙对后四十回评价很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完节目后,我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重读细读《红楼梦》的欲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 清点我书柜里的《红楼梦》版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自己的书柜里找到五种版本的《红楼梦》,果然发现2004年出版的王蒙评点的程甲本《红楼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红楼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蒙先生写的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北京第三版程乙本《红楼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目前,文化界最具权威的、也是最流行的版本是程乙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分别于1957年、1959年、1964年发行了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程乙本《红楼梦》,由启功先生注释。我在文革期间购买的《红楼梦》,其前言是“小人物”李希凡写的,他以阶级斗争为纲看待一切,先把胡适与俞平伯批的体无完肤,后又无情地揭发了刘少奇、周扬的“反革命嘴脸”,如今看来,虽然很荒唐,却也有趣。</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红楼梦》有个别章节属于“少儿不宜”,陈独秀先生曾说过:“我尝以为如有名手将《石头记》琐屑的故事尽量删削,留下善写人情的部分,可以算中国近代语的文学作品中代表著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早在1934年,茅盾先生根据陈独秀先生的提议,以程乙本《红楼梦》为基础,节编了一版“洁本”,于1982年宝文堂书店再版,叶圣陶先生写了“重印前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茅盾先生节编的1982年版《红楼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叶圣陶先生的“重印前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还有一本清代孙温绘的《全本红楼梦》,画工、印刷都很精致,闲暇时随手翻翻,也很有趣。据说,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服饰就参照了孙温的绘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听说白先勇先生的《细说红楼梦》特别好,我也买了一套。细细品读几回后,觉得确实好!对于出身理科的我启发很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白先勇先生把庚辰本与程乙本的每一回的回目与内容都做了对比,主要从艺术水平上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说明,每回都写了他自己的体会。他的结论是:程乙本比庚辰本更好,更接近曹雪芹的本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白先勇先生的看法与王蒙先生的看法不谋而合:红楼梦的120回都是曹雪芹一个人的作品,后40回不是高鹗续写的,而是程伟元、高鹗改编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更老的版本,我闺蜜在她老家河北定县,曾经整理过她爷爷的藏书,有一本“增评全图石头记”,是线装书,这本不是清末就是民初的。她从清华毕业,带到西藏,又带回北京,十分珍惜,却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借阅的人不知道爱惜,已经破损了,十分可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闺蜜的收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 关于《红楼梦》的版本问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楼梦》版本问题的研究是门大学问,以前我关注过,却一直没弄明白,本次阅读之前查阅了一些资料,基本捋清楚了思路,为了不至于忘的太快,做了以下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众多的版本中,一般分为两大类:庚辰本——80回,手抄本。程乙本——120回,印刷本。</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 庚辰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庚辰本创作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年),是带有脂砚斋、畸笏叟等人评语的手抄本,共80回。原书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又称脂京本。各册卷首标明“脂砚斋凡四阅评过”。第五至八册封面书名下注云“庚辰秋月本”或“庚辰秋定本”,故名庚辰本。上有脂砚斋批语两千多条,脂批中署年月名号的几乎都存在于庚辰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庚辰本《红楼梦》(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 程乙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乙本出版于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书商程伟元与小说家高鹗用活字印刷术,将120回的《红楼梦》的书排印出来。大约在70天之前,程、高二人出版了程甲本,进行部分修改后,又再版,故名程乙本。成为后世流传最广的版本。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程乙(甲),也称程高本,本共120回,后40回一直被后世认为是高鹗续写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7年胡适先生用新式标点标注、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发行的程乙本正式出版,从此获得《红楼梦》“标准版”的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 其它版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1年4月,《红楼梦(蒙古王府藏本)》简称“蒙府本”,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新书发布厅。此本共120回,罕见的是,带有后40回的手抄本。全书保留了700多条批语,带有脂批。其中600多条为该本独有,具有行间侧批、双行小字夹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学界一般认为,蒙府本与戚(蓼生)本在前80回同源。均为七十四回,缺五十七至六十二回。该两本均不算理想的收藏版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本版本中,我第一次看见程伟元的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在列宁格勒还有《红楼梦》藏本,称列藏本。特殊的是该本用纸为乾隆《御制诗》衬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蒙府本、戚本、列本都不是主流版本。</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 关于红学研究的流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对红学研究的流派很感兴趣,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学习,这次重读有机会认真查阅、琢磨一下,总算基本上捋出了头绪,简单记录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从1760年庚辰本诞生以来,红学研究产生了许多流派,主要分三大流派:评点、索引和考证。</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 点评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评点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小说评论方法,即在阅读小说时,偶有所感,便写在书中相应的位置或写于书头,叫眉批,或写于行间,叫夹批,或写于回前回后;等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早的点评家应该是明末清初的文学批评大家金圣叹了吧!他不但点评小说《水浒传》《西厢记》,而且点评《庄子》《离骚》《史记》《杜诗》。这六本书被后世称为“六才子书”。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红楼梦》最早的点评版本当然就是庚辰本本身,做评点的正是脂砚斋与畸笏叟本人,后人称为“脂评”,它披露了作者的创作情况、素材来源情况等。这也是“脂评”历来为红学界人所看重的原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现代有多种点评《红楼梦》的版本,比如王蒙点评的程甲本《红楼梦》(用程甲本是为了让读者多接触一种版本),是在书页的下面做点评,是不是也应该叫“眉批”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蒙点评《红楼梦》写在本页的下面,应该是“眉批”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蒙府本的夹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毛泽东主席也喜欢点评他所读的书籍,比如床头书《资治通鉴》,他老人家就做了很多眉批。</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评点方式似乎显得有点零碎,不成系统。但文笔自由,趣味性较强,和小说本文联系紧密。因此这种评论方式至今还在沿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 索隐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索隐派是二十世纪初在红学研究中形成的一个派别。《红楼梦》的开篇与最后一篇里,都出现贾雨村和甄士隐,甄士隐的意思就是将“真事隐去”,那么“真事”到底是什么?索隐派力求“索隐”出《红楼梦》所写的“真内容”、“真故事”。故称“索隐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索隐派主要是用历史上或传闻中的人和事,对比《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其代表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及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都对红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索隐派中大多是些猜测,比如早期索隐派纷纷猜测《红楼梦》写的是某一家的家事,有说明珠(纳兰性德之父)家的,有说傅恒家的,有说和珅家的,也有说是写顺治与董小琬的故事,不一而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不同于上述种种,而是就康熙朝政治状态论证满清是不合法的,是“伪朝”,认为是“吊明之亡,揭清之失”。书中以“红”隐“朱”明,以“贾”代表满清是伪朝,以金陵十二钗拟清初江南名士,贾宝玉,即传国玉玺,影射康熙时的废太子胤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索隐派有时从书中的只言片语中,能看出小说中情节之外的历史情节,素材来源渠道复杂,有些索隐很牵强附会,可信性不强。因此,索隐派的路一定会越走越窄。但索隐派还是有其合理之处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索隐派属于“旧红学”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值得一提的是,在旧红学中,王国维先生的研究自成一派,他是最早从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家。他认为,人生本身就是悲剧,《红楼梦》就是悲剧小说。王国维先生不赞成旧红学的猜谜式的附会。</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 考证派</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谓考证,就是根据一些历史资料,经过综合、分析、推论,得出符合实际的、新的结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胡适先生是考证派的开山鼻祖。1921年,胡适先生写了《红楼梦考证》;次年又写了《跋红楼梦考证》,这两篇的考证着眼于作者和版本,给《红楼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从此“新红学”研究诞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胡适先生对红学的两大贡献:一是考证出《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认为《红楼梦》就是曹雪芹的自传,从而后世产生了“曹学”。二是考证出后四十回是高鹗所续,依据主要是前后有的情节不对隼。胡适先生的观点影响了以后的几十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位重要的考证派开创者是俞平伯。俞平伯研究《红楼梦》的时候还是北大的学生,1923年他发表了《红楼梦辨》,受胡适先生的影响,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与胡适先生不同的是,他着重于文学考证,重视“脂批”的考证。主要辨析《红楼梦》本身的内容:对后四十回续书的批评和八十回后故事的推考。是对曹雪芹创作风格和红楼梦小说本身的评论。俞平伯是用文学的眼光去看《红楼梦》,与胡适有很大的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5年俞平伯先生又发表的《红楼梦辨的修正》,1950年,他将《红楼梦辨》修订为《红楼梦研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俞平伯把《红楼梦》的风格概括为“怨而不怒”。他认为《红楼梦》不是“刻薄谩骂的文字”,下面这段话写的很深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刻薄谩骂的文字极易落笔,极易博一般读者底欢迎,但终究不能感动透过人底内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缠绵悱恻的文风恰与之相反,初看时觉似淡淡的,没有什么绝伦超群的地方,再看几遍渐渐有些意思了。越看得熟,便所得的趣味也愈深永。所谓百读不厌的文章,大都有真挚的情感,深隐地含蓄着,非与作者有同心的人不能知其妙处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俞平伯的红学考证对后世影响很深远。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考证派的研究重点有以下几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 关于《红楼梦》作者及其家世的研究。《红楼梦》作者是谁?后四十回作者是谁?曹雪芹祖籍、生卒年月等等,又被称为“曹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② 对《红楼梦》版本的研究,各版本间的源流、异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③ 对脂砚斋评语的研究,又叫“脂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④ 根据脂批或其它一些材料,对后四十回“佚稿”情节的探求,又称“探佚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⑤ 对《红楼梦》研究史的研究。对有关《红楼梦》资料的评价、整理、探考,对《红楼梦》中的典章制度、饮食服饰、建筑的研究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 红学研究中的辩论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蔡元培的北大里,关于《红楼梦》研究新旧两派的辩论还有一段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胡适到北大后,曾对过往红学研究予以尖锐批评,说“走错了方向,只去收集不相干的资料,而不去关注作者、家世、时代、版本等问题”。胡适认为,旧红学只作了《红楼梦》的附会,而不是真正的考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蔡元培难以接受胡适的观点,他在《石头记索引》第6版中标明“对胡适之先生《红楼梦考证》之商榷”,自信地表示,“自以为审慎之至,与随意附会者不同”,表示胡适的观点不能征服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后,胡适又发表《跋红楼梦考证》一文,其中含“答蔡孑民先生的商榷”,指出蔡元培所用方法过于守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胡适先生的两位学生,俞平伯和顾颉刚全力支持他,为他们的老师提供了不少论据、素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相对比,胡适对蔡元培是全部否定,蔡元培对胡适则是部分否定,蔡元培主张索隐与考证并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仅如此,蔡元培先生还帮辩论对手胡适,找到了久寻不遇的《四松堂集》刻本,为胡适解决了有关曹雪芹生平的一些问题,胡适为此很兴奋,很感激,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蔡元培先生还对辩论中的学生俞平伯非常欣赏。——只有蔡元培先生有这样的雅量,身体力行着“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办学理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胡适先生曾对他的朋友说:“当年蔡先生的《红楼梦索隐》,我曾说了许多批评的话。那时蔡先生当校长,我当教授,但他并不生气,他有这种雅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两位大学者的争论轰动一时,被称作“一场震撼全国的论战”。蔡、胡之争并无胜负,两人仍各执己见。直到20世纪30年代,相关著作还时有出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辩论是在平等友善、随时沟通的气氛下进行的,虽然学术观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但不失君子之风,二人的友谊仍旧长存,相对于后世频繁发起的、由学术论争屡屡演变成人身攻击的诸多红学论争,是不是很值得后人思考?难道后人就不能有这样的胸怀和雅量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蔡、胡的辩论给整个学术界树立了学术辩论的典范!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的来看,在这场红学交锋中,胡适一派占了上风。新红学的地位得到学界的承认。新红学的创立为学界研究《红楼梦》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前提和基础,其后的研究多是以此为起点进行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红学以胡适、俞平伯、顾颉刚为开端,以后又陆续出现众多学者。周汝昌、冯其庸、吴思裕、吴世昌、刘世德、邓绍基、胡文彬等人,在考证方面做出很大成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胡适、俞平伯的学术思想被认定为反动的唯心主义学术思想,被批判的“体无完肤”!用马列主义研究《红楼梦》开始了,文革前后,出现了“小人物”李希凡,用阶级斗争观点研究《红楼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后,红学研究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课题越分越细,人们对红学的概念亦进行了重新认识。周汝昌提出“现学”“脂学”“版本学”和“探佚学”是红学研究的“四大支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多数红学家则主张将红学分为曹学(外学)和红学(内学)。“曹学”研究曹雪芹的家世、传记、文物等,“红学”研究《红楼梦》的版本、思想内容、人物创造、艺术成就、成书过程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现代有很多学者涉猎《红楼梦》研究,比如,我在电视里看过刘心武的讲座、在收音机里听过蒋勋的讲座。最近又在看王蒙和白先勇关于《红楼梦》的书。他们都在为新红学研究做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红学研究者虽然都认定《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的,却对后四十回的看法非常不同。辩论也时有发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胡适先生对高鹗后四十回的续写赞赏有加,对高鹗甚至用“佩服”二字。他在《红楼梦考证》中写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平心而论,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他写司棋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的遭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有精彩的小品文字。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都写作悲剧的下场。还有那最重要的“木石前盟”一件公案,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叫黛玉病死,叫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我们试看高鹗以后,那许多《续红楼梦》和《补红楼梦》的人,哪一人不是想把黛玉、晴雯都从棺材里扶出来,重新配给宝玉?那一个不是想做一部“团圆”的《红楼梦》的?我们这样退一步想,就不能不佩服高鹗的补本了。我们不但佩服,还应该感谢他,因为他这部悲剧的补本,靠着那个“鼓担”的神话,居然打倒了后来无数的团圆《红楼梦》,居然替中国文学保存了一部有悲剧下场的小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胡适佩服高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张爱玲却完全不一样:她在《红楼梦靥》中写道,“此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鲫鱼有刺,三恨红楼未完”。 “天日无光”“狗尾续貂”“附骨之疽”等词都是张爱玲女士对后四十回的评价,以至于对高鹗用上了“死有余辜”这样的字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周汝昌对张爱玲的看法极为其赞美。周汝昌先生评价后四十回是“一派胡言,满嘴梦呓”“伪续使雪芹这一伟大思想家在乾隆初期的出现横遭掩盖扼杀,使中华民族思想史倒退了不啻几千几百年”等。在《百家讲坛》上,周汝昌也如是说,总让人感觉有点“耸人听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正像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红学家眼里有一千个宝、黛、钗,当然也会有一千个红楼梦。自从1760年庚辰本出现以来,红学界的辩论从未停止过,他们各抒己见,各执一词,却都没什么结果,更没有对错,最终莫衷一是。不像数学题,一加一必须等于二,也不像体育裁判,输赢一目了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艺术家一般都比较感性,就有可能说出像张爱玲、周汝昌那种极端的话来。有时候,激动之下的大师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我不太接受过于感性观点,尤其是耸人听闻的骂人的话。我更容易认可早期像蔡元培、胡适那样温润的学者,他们说话有根有据,有商有量,让人信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 重读细读《红楼梦》的目的及所用版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人说,《红楼梦》的人物众多,就像卢沟桥的狮子,数也数不清。民国的时候,有人统计出721人,最近有人统计出975人,我父亲退休后也认真耽读《红楼梦》,据他老人家统计,有300多人。各种统计数字相差如此之大,我也感到很惊奇。这次读,我也怀着一颗好奇心:我能统计出多少人呢?这是我这次细读《红楼梦》目的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人说,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读《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感想,耄耋之年的我,会有什么人生感悟呢?我也期待知道,这是这次细读《红楼梦》的第二个目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阅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北京印刷的、启功先生注释的程乙本《红楼梦》,参看白先勇先生的《细读红楼梦》。因为,我觉得白先勇先生真正做到了“细读”,而且他从艺术角度细致地讲解《红楼梦》,这是我最需要的,也是这次重读、细读《红楼梦》的</span><b style="font-size:22px;">最主要</b><span style="font-size:22px;">的目的。我们不在意《红楼梦》的作者到底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重要的是,《红楼梦》是世界小说史的巅峰之作,旷世之作!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穷尽一生去学习,去体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与几位好友组了两个群,相约一起读。每天看一点,谈谈体会。她们是我的“伴读”,“陪读”,希望我们能互相督促,使我们余下的日子更丰富,更有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冯自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2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