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过年了,过年是在外的人们回老家团聚的日子。早在唐朝,王维就有“<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b>”的诗句。过年之时,在外奔忙了一年的人们纷纷回故乡老家去,与亲人朋友一起欢欢喜喜过大年。</p><p class="ql-block"> 我也想回到我的故乡脉旺去看看,在大街小巷、襄河边上走一走,看一看,和亲戚朋友、邻里乡亲叙叙旧,聊一聊过去的往事。吃一些家乡特有的美味米粉,回味一下王茂隆的牛肉豆丝,黄赤金的锅盔,鹤庭的流粑,还有家乡口味的菜肴,过年吃的大米团子。再买点脉旺特有的酥饼、金刚角等等。</p><p class="ql-block"> 可是现在,脉旺已经物是人非,想回故乡已经成了可望不可及的奢望,这曾经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p> <p class="ql-block">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了故乡,后来又在武汉四十多年,俗话说,落叶归根,退休前,一直为生计奔波,冲淡了对故乡的思念。退休后有了闲遐时间,对故乡,对儿时的美好时光的思念愈来愈强烈。</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在脉旺这襄河边上的小镇上,在那里度过了美好的孩提时代。从小就喜欢在襄河边玩耍,看那奔流不息、夏涨冬落、时清时浊的河水,河里的片片白帆、停靠码头的轮船、运货的拖船,横渡的划子,还有那停满河湾的帆船,靠岸装卸的驳船。瑞午节挤在人群中看龙船比赛,夏天的河边乘凉,享受从河上吹来的阵阵凉风,并一边看着天上的繁星。</p><p class="ql-block"> 脉北那沿河岸修建的老街,纵横交错,店铺住家错落有致,十分有趣。</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同学聚会,我曾写过“儿时汉江”</p> <p class="ql-block">那时生活比较艰苦,没有自来水,要到襄河去挑水,冼菜。经常停电,用的是煤油灯,走路常用马灯。大人除上班以外,晚上经常开会学习,还经常参加打扫街道卫生,支农抗旱等义务劳动,索线的龚九斤把号一吹,脉旺各单位人员都自觉拿着桶去支农抗旱。下班后,要做饭、洗衣服,衣服、鞋子都是自己做,还要纳鞋底,扯布做衣服,因此,那时裁逢铺、鞋店生意都很好。</p> <p class="ql-block"> 旧时陆运交通不发达,公路不通,汽车少有,水运成为物资流通、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作为长江第一大支流的汉江,河道宽畅、水量充沛,适合船只航行,由汉口通往陕西、河南。如陕西的汉中、洋县、安康、石泉、商洛等地,河南的南阳、新野、唐河、邓州、淅川等地,再由此转运至长安(西安)、洛阳、开封、许昌。脉旺作为汉江上的水陆码头,与汉川、仙桃相距六十华里左右,恰好是帆船一天的航程。逆流而上时靠拉纤行驶,船民们劳累了一天,都要靠岸休息,上街购买生活用品、进餐、娱乐。妇女们烧火做饭,儿童嬉戏打闹。脉旺码头一年四季船只云集,货堆如山,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江面上白帆片片,百舸争流,河岸边桅杆林立,人来人往。尤以陕西、河南的船只居多。</p> <p class="ql-block"> 脉旺轮船码头,每天有沙洋班,仙桃班,脉旺专班昼夜往返,送走成百上千旅客南来北往。</p><p class="ql-block">每当轮船停靠码头,甚是热闹。旅客扶老携幼,肩挑背驮行李,争先抡后上下船,接客送友的呼叫声,小商贩的叫卖声,轮船的汽笛声,响彻于耳,好不热闹,岸上看热闹的人,成百上千,如同集会过节。</p> <p class="ql-block"> 脉旺最俱特色的就是横渡码头。由于一镇两岸,人们上学,上班,购物,物流都要过河。脉旺作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是十里八乡的大集市,南岸紧邻沔阳,赶集的人也很多,每天早上大菜市场热闹非凡,人声鼎沸,各种物产摆满街市,买卖兴隆。因此脉旺横渡十分繁忙,十几艘木划子忙不过来。渡船经常会遇到狂风暴雨和汛期水高浪急的情况,划船的师付驾御本事高超,确保了旅客的安全,有两名师傅被人们誉以“青年号”“长江”的称号。</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进步,脉旺横渡有了机动轮渡,取代了木划子。</p> <p class="ql-block"> 脉旺是汉川三大古镇之一,是少见的分为南北两岸的集镇,南街位于堤内,北街建在汉江防洪堤外襄河边的狭长地带上,街巷纵横,错落有致。脉旺水陆交通便利,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经济活跃,商贾云集,繁华热闹,街上商铺字号很多,较有名的有朱同发,张九房,王梦龙,龚益太,东升楼,和泰福,全兴仁……等。解放后还有七女百货门市部、十女餐厅等等。南岸也有不少商铺,医院学校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 脉旺也是汉川历史上的工业名镇,上一世纪九十年代,镇办工业闻名全国,曾被评为“楚天明星乡镇”、“孝感市经济十强乡镇”。后因多方面因素影响,经济一度陷入低谷。后经各方努力,经济又得恢复增长。</p> <p class="ql-block"> 山南水北为阳,脉北有大堤阻挡北风,夏天则有从河面刮来的偏南风,冬暖夏凉,非常宜居。脉北小学则位于镇的最下边,那时我就是穿过纵横交错、古色古香的街巷上学的。</p><p class="ql-block"> 五六十年代的解放初期,生活并不富裕,但却十分快乐,人们都对未来充满希望,热情洋溢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中。</p><p class="ql-block"> 儿童时代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刻,那时学习压力并不大,放学后小伙伴们就在一起尽兴玩耍,什么打乒乓球、躲蒙、蒙瞎、滚铁环、弹珠、板镖,打柿籽、搭帐篷,野游,捉知了,游泳、跳房、投碑、猜字改号,等等,有时分班躲蒙,跑到了孔家塆,玩到深夜。我们还玩过打仗,打仗是两帮小孩之间的争斗,可不单单是游戏,带有真真假假的意思,要精心策划安排,打赢了就有一种胜利者的感觉,新友就带着我们和刘少雄等打过仗😄。夏天通常搬凉床在外面睡,河风吹来十分凉爽。</p> <p class="ql-block"> 武汉人过早爱吃热干面、面窝,脉旺人过早爱吃的是糊汤米粉加油条。我们小时最爱吃李良庭的鳝鱼糊汤米粉,熟人还可以加上鳝鱼梢,头汤粉更有滋味。但那时经济有限,不是天天能吃的。</p> <p class="ql-block"> 由于街在堤外,汉江洪水泛滥,经常闹水灾,街上可以行船,淹水一、两米深,街上有的地方被冲毁,有的地方则淤满泥沙,屋里屋外也是一遍狼迹。所以自六十年代起,脉旺北岸开始向堤内搬迁,古街就这样一点点地拆除了,八九十年代这座几百年历史的古老的街道就完全消失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儿时生活的老街被拆得一点不剩。儿时的同班的、上下几届同学、校友都上山下乡先后离开了脉旺。九十年代之后,可能是脉旺经济一度下滑等原因,脉旺原有居民都陆续离开了脉旺,新搬进的人也都不认识了。八十年过年过节还能回故乡脉旺去看看,其后家人都搬离了脉旺,从此没有了根基,曾经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p> <p class="ql-block"> 随着祖国建设的飞速发展,高速公路、高铁四通八达,快捷方便,水运逐渐失去了优势,80年代之后运货的帆船不见了,汉江上的客轮也消失了。许多曾经风光的水陆码头也衰落了,现在汉江上很清静,只有少许运载黄沙水泥、煤炭的驳船在航行。也许是脉旺不像汉川马口,离武汉太远,没有抓住发展的机遇,落伍了。</p> <p class="ql-block"> 现在微信把过去的同学聚到一起,总会谈到脉旺,许多人似乎是对故乡脉旺念念不忘,但这许多年也没有多少人回去过。也许他们也象我一样,曾经的故乡再也回不去了。</p> <p class="ql-block"> 在武汉居住几十年了,但我仍然没有一点故乡的感觉,只有那遍我生长的地方、度过了美好童年的地方,才是我的故乡。现在有了闲遐时光,总想回故乡去住上几天,到街上河边去走走转转,回味一下儿时的时光,品尝一下那曾经的美食,可故乡再也回不去了。现在再也不是什么故乡人,连客人也算不上了。</p><p class="ql-block"><b>曾经的故乡再也不是故乡了,早已成了他乡。</b></p> <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只能象五代南唐的李煜一样,再也回不到故乡去了,或者只能象刘禅“乐不思蜀”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