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说年味儿……

孙佩珍

<p class="ql-block">也说说年味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说起年味儿,时代不同、城乡有别,自然感受各异!我们小时候的那个“年”呐,那才叫有味儿呢,乡亲们杀猪宰羊、捏糕蒸花馍,搞的热气腾腾,而孩子们期盼的则是新衣、鞭炮、好吃的。虽然我是女孩儿,但生就的男孩儿性格,尤其赶上下大雪,提一串儿小麻鞭儿,相跟上几个小伙伴儿,跑雪地里噼里啪啦,不敢用手拿二踢脚放,就把二踢脚插到雪堆堆里,一点着就跑,玩儿的不亦乐乎,那叫一个开心……</p><p class="ql-block"> 不过,令我难忘的还是我们晋源东街的戏台,因为每年正月都会有剧团下来演出。戏曲是年味儿中不可或缺的、永恒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我从小生长在晋源,虽说离太原这个大城市不过四十里路,但还是会感觉到醇厚的乡土气息和别样的年味儿。那会儿每逢过年,剧团都会来我们这儿演出,(只不过当时传统戏没开放,都是革命样板戏。)而剧场也便成了最热闹、最具年味儿的好去处:剧场里有搭着蓬子卖各种小吃的、糖葫芦瓜子的、吹糖人捏面人的等等等等,也都是孩子们的最爱,大人们急着看戏,小孩儿们穿着新衣服,手拿零食,满场撒欢、嬉戏打闹。虽同属小孩儿范畴,但我对吃的不是很感兴趣,对戏却情有独钟。记得有一次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在我们东街剧场演出《红色娘子军》,剧场里挤满了人,大人们都去扛前台,孩子们有的爬上墙头,站在堰墙上看,有的踩凳子上看,我个子矮,钻来钻去怎么也看不着,又怕误了戏,赶紧跑回家把父亲的大自行车“骑”到剧场(说是“骑”,其实就是从自行车大梁下面把脚伸过去掏着骑,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懂得,哈哈哈哈……),站到自行车上看,虽然不懂什么艺术,但就是喜欢、就是爱听、爱看。有时我们也会参与其中,过一把戏瘾,好像那是四年级吧,我们班排出了《沙家浜》前四场,也登上了东街剧场的舞台,美美的享受了一把!还有一次邻村闹红火跑旱船,邀请我们几个同学去演唱,搞的自己好像是现在的明星似的,那感觉,真的是非常兴奋。再往后,传统戏放开,就更热闹啦,正月里大队都会组织背棍、铁棍、滑棍;舞龙耍狮子、跑旱船(这些活动还会进到农家大院耍一番,而主家也会拿出烟或者糖瓜子等给演员们装上以作为回报)、社火、旺火塔塔火等活动项目,敲锣打鼓连搞好几天。而背棍、铁棍上也都是戏曲人物造型,诸如《打金枝》中金枝女、郭暧;《梁祝》中梁山伯、祝英台等等,那时我已经在涤纶厂工作,但大队还是会找我回去给小演员们化妆。那会儿谁家孩子过年能上了铁棍真的是一件非常荣幸、非常骄傲的事情呢!</p><p class="ql-block">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 儿时的经历已成过往,然历历在目、如同昨日,令人回味无穷……儿时的戏曲情结也一直萦绕,伴随之后的人生岁月,使的退休生活也因此绚丽多姿、五彩斑斓。2001年我加入了由米西治老师和郭美英老师组建的《老年乐》晋剧艺术团。多年来,我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梁树年老师的直接领导下,随山西综合广播《天天有戏》栏目、山西晚报、太原老龄委、《省城文化自愿者艺术团》等机构,多次赴养老院、干休所、荣军医院、老年公寓进行慰问演出,把党的温暖送到了老人们的心上,受到了各方领导和老人们的热烈欢迎和好评,以我们特有的方式延续着年味儿。每逢节假日我们也会自己组织演出活动,为宣传普及我们最钟爱的晋剧艺术、为活跃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而继续努力着!</p><p class="ql-block">有人问,年味儿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我觉得,</p><p class="ql-block">年味儿就是锣鼓喧天、辞旧迎新!</p><p class="ql-block">年味儿就是红红火火、鞭炮齐鸣!</p><p class="ql-block">年味儿还是欢声笑语,江山含情!</p><p class="ql-block">其实,年味儿,说到底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向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p><p class="ql-block">尽管现在国家明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听不到鞭炮齐鸣,年味儿也不像过去那么浓烈,尤其近两年,因为疫情的关系,也不能大规模聚集,年,也没当年那么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似乎显的有些冷清,</p><p class="ql-block">但,依然要祝福大家新春快乐、阖家团圆,在新的一年里诸事顺利、幸福满满!</p><p class="ql-block"> 孙佩珍</p><p class="ql-block"> 2022.1.22.</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