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文化盛典《中华舒氏通谱》功成圆满!

舒滨本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前 言</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著名的苏格拉底三问,千百年来,无数哲人都在思考这个伤神的问题。无论是唯物论者,还是唯心论者,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用“姓氏”钥匙解开中华文化基因密码</b>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您贵姓”,这是中国现代文明里最起码的开场问候,一开口便直奔主题而去,把姓氏作为培养人际交往的第一道工序,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互相认识以后,发现是同一个姓氏,往往会互相打听彼此的籍贯和宗谱,假如发现双方属于同一祖籍之后,立刻就会变得非常亲切。尤其是我们舒姓,虽然姓小,但看见姓舒,就觉得格外亲切,就好像见到亲人一样,等双方熟络之后,才轮到“吃了没”,中午或晚上哪肯定是少不了要喝上一杯的。所以姓氏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内容,是由血缘关系而衍生的人本文化。以人类为主体,随着人类个体、家庭、家族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群体的伴生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炎黄为人文祖,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融汇了国内各代民族文化的统一体;数千年来,屹立东方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惟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中国曾经被打败,但中华文明从未被摧毁,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未间断过,即使经历诸侯割据、南北分裂、五代十国、军混战等历史震荡,也能奇迹般地重新统一,体现了绵亘不断、强韧延展的连续性。慎终追远,祭奠祖先;春节供祖,清明祭祖;按字排序,区别辈分……,背后都包含着浓浓的以姓氏为纽带、以血缘为主线的血脉文化,血浓于水而胜于水。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说,“我们的姓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家族传承的历史,更记录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如果我们每个人连自己家族的的祖先以及繁衍迁徙流布的过程都不清楚,那又怎么能够指望整个民族能够记住自己的民族历史呢?有父母的孩子是孤儿,那么不知道自己的老祖宗的人也应算是孤儿……。</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此刻,《中华舒氏通谱》应运而生,闪亮登场,便是让您追到拫、溯到源,寻到魂,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回到家族幸福的港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员会理事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舒经禄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接待来访的舒鸿贻孙女舒祥明女士夫妇,了解清末民初官员、诗人舒鸿贻先生的历史资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四川宗亲造访安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给全国广大宗亲的一封信》</b>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舒滨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尊敬的全国广大宗亲,各位先生、老师,家人们!大家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乾坤独倚栏,古今如梦水云间!《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即将完美收官,正式由中华书局岀版发行,这是我们舒氏家族数千年来的一次重大历史盛事!该书分为《文化卷》《文献卷》及《世系卷》,共一百二十八本,四千多万字,堪称鸿篇巨著,很荣幸作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点点贡献,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但作为参与者,亲身见证了这部皇皇文献大著编修过程的艰难,就像是进京赶考一样,能不能考及格?能不能给广大宗亲一个交代?这便是摆在《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员会每个成员面前的首要任务,虽然我们兢兢业业,弹精竭虑,但也是如履薄冰,生怕辜负了广大宗亲的期望,有负历史重托,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面对挑战,《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员会在舒经禄先生的坚强领导下,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魄和勇气,跨过火焰山,趟过通天河,敢做敢当,变压力为动力!高屋建瓴,呕心沥血,精心谋划,以高度的政治智慧,紧紧围绕《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员会,紧紧依靠广大宗亲的力量,积极开展工作,编修家谱的决心坚如磐石。终让这部(从第一次三江会议《中华舒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之日起至《中华舒氏通谱》出版发行)前后耗时十八年,耗资三千多万(舒经禄先生独资),涵盖三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同胞之舒氏盛事隆情绽放,在我们舒氏家族五千年历史文化进程中,如满天星斗,闪耀在中华姓氏文化里,是值得大写特写的一笔,这本书就是我们家族的根和魂,是深厚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可以称的上是我们舒氏家族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是最全面的舒氏家族文化百科全书。目前《中华舒氏通谱》这部文献大著,正通过文化部,积极运作,向联合国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员会主任舒经禄先生与《中华舒氏通谱》编委会主编舒育玲校长就《中华舒氏通谱》即将完美收官亲切握手,互致祝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如果说前十年《中华舒氏统谱》厉精图治,积蓄力量,为后来编修《中华舒氏通谱》奠定了基础,哪么后八年则是《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奋楫扬帆、笃行致远的八年,是勇者无畏、奋进的八年,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的八年!自2017年12月3号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员会正式成立之日起,八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放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惊鸿一瞥,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八年中是我一生最值得铭记的珍贵时光,奉天承运,拜缘分所赐,通过编修家谱,让我很荣幸的认识了尊敬的舒经禄先生、舒育玲校长、舒大刚教授、舒永栋老师等等,我不仅从诸位先生的身上学到了思维严谨、严于律己、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等等许多社会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体会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进步和受益匪浅,同时,我们也在舒经禄先生的带领下,在《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员会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广大宗亲的智慧和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在编修家谱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发现,循序渐进,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捕捉到了最真实的中华舒氏家族繁衍迁徙的过程,最大限度的对家族世系承上启下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且在整个家谱编修的过程中,没有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舍弃糟粕,取其精华,让家谱文化结合时代的价值观,使中华舒氏家族的历史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陕西舒同智、湖北舒永栋、安徽舒经禄、北京舒荣先宗亲合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编著的这本《中华舒氏通谱》,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其文化、文献卷,广征博引,结合历史资料和碑文记载,以及古文献史料,通过条分缕析、相互印证和科学推论,从史前文明,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良褚文化、龙山文化等等,寻找人类起源的密码。对原始社会、母系社会、父系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从夏商周、尧舜禹的时代,到我们的始祖皋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尤其是对族源、地望、世系、宗法制度、继承制度、政权形式、社会性质等关键性问题的论述,做好了顶层设计,其史料之详细,内容之丰富,足以证明《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会在舒经禄先生的带领下,在各位先生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学术造诣之深厚,在中华姓氏文化里可谓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部日积月累,才能“始终如一”达到的文化底蕴,是和舒经禄先生潜心躬耕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分不开的。一叶知秋,因为经禄宗亲心里装的是广大宗亲,盛的是家国情怀,也正是这种责任和使命担当,才成就了《中华舒氏通谱》编修的完美收官,奠定了中华舒氏家族在谱牒文化中的领先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华舒氏通谱成立大会:舒启佑、舒永栋、舒大刚、王鹤鸣、舒经禄、舒育玲合影)</b><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哪么只有家谱。这也是我们花巨资编修家谱的最终目的,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我们承上追溯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会议讨论并进行中》</b><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上古时代”“远古时代”,或称三皇五帝,率众开创了中华上古文明。三皇按照流行最广的是:伏羲(天皇)、神龙(地皇)、少典(人皇),五帝即:黄帝、颢顼、帝喾、尧、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四川大学教授、儒藏总编、中华舒氏通谱主审:舒大刚先生在发言中)</b><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舒姓,为黄帝直系后代。以国为氏,出自“偃姓”,据《左传》所载,周朝,皋陶的后代被封于舒国(在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公元前657年,舒子平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舒姓最早的来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时期,称为舒鸠国。公元前552年,又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以“国”为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员会副主任:舒启佑老师)</b><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皋陶代表的是东方的皋陶文化,他是后来奠定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的创造者。《论语•颜渊》载:“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皋陶历尧舜禹三代,可谓三代元老,且同尧、舜、禹并称为上古四圣,位重望高。《尚书•皋陶谟》第一部分记载的是在治水成功之后,大禹同皋陶讨论治国之策,皋陶就此详细阐明了他的治国理念,提出了任官的九种标准,即“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另外,皋陶设想了一整套德礼共治、君臣协同、奖惩有度的治国方案:“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天子、诸侯、卿大夫、土和庶人)!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大意是说,皋陶告诫大禹不要虚设百官,官员只是在代替上天已经规划好的治理之策。如上天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常法,就要告诫人们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办法,把这五者惇厚起来。上天规定了人的尊卑等级,就要使推行天子、诸侯、卿大夫、土和庶人这五种礼制常态化。君臣之间要同敬、同恭,和善相处。上天任命有德之人,就要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种礼服来表彰。上天惩罚有罪之人,就要用墨、劓、制、宫、大辟五种刑罚来惩治,如此则可达“政事懋哉”的效果。这就是皋陶所设计的五典、五礼、五服和五刑并行而用的治国法则。这些方案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查考过往,即“曰若稽古”。直接一点来说,就是皋陶的执政经验,当然包括了在其担任东夷部落首领时所积累下的领导心得,以及引导东夷部落逐渐形成的东夷法文化传统。所以在这一章节要查清、理顺皋陶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年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理事长舒经禄先生和上海沪工集团舒宏瑞先生碰杯互致祝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四:皋陶至秦朝这一段历史根据祖先谱序记载: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一—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赢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一公元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早年在燕国做人质。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与其弟公子芾、公子壮争位,遂立。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当权,外戚魏冉为宰相,史称“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为政,威震秦国”。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先后战胜三晋、齐、楚等国,取得魏国的河东和南阳、楚国的黔中和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秦昭裏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之一。秦国长年征战,到了昭王后期已经民生凋敝,并且遭到了诸侯国的联合打压,把战果一一丢弃。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终年75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原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先生造访安庆谱办,受到舒经禄先生和宗亲们的热烈欢迎)</b><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秦昭襄王时吾世祖陟秘郎泓公,以直谏见疏,秦昭襄王闻其贤,聘为客卿,封为泾阳王,泓王之长子権以父蔭食邑泾阳,其后世遍布徽州、休宁、贵池、青阳、常熟、以及江淮之东西,西汉汉武元年(西汉年号指的是,公元前206年刘邦被项羽封为汉中王。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定都长安。汉朝初年并无年号,年号的行使始于汉武帝。同时也是中国年号的起始。公元8年,王葬篡夺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结束。不久之后发生了绿林和赤眉大规模农民起义,绿林军于公元23年二月拥刘玄为带,史称么汉,年号更始)。泓王六世孙骏公,字配德,为吾《京兆舒氏》分派之一世祖,由于政绩卓著,初为下邳令,后又复拜丹陽太守,兼理池陽,骏公及至耋毫之年,解绶远乡,百姓皆眷恋,公不忍离去,遂借居秋浦之盖山,至宋仁宗时,(公元1010年一1063年,宋朝第四位旱帝赵祯1022年一1063年在位),宋其示赵恒第子,母为李宸妃。嘉祐八年(1063年),赵祯崩逝,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四十二年,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谥号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星帝,庙号仁宗,葬于永昭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左起:舒布启、舒滨本、舒贵发、舒经禄、舒恵国、舒大刚、舒红平、舒良根合肥稻香楼宾馆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骏公四十二世孙继望公,因避黄巢之乱率子嗣迁壩山,再由爛山ト居铜邑常丰镇,铜邑者,乃现时铜陵也,尊继望公之父荣祖公为铜陵一世祖。而ト居义安常丰者继望公也,盖继望公以上骏公衛许公也为迁歙之始祖,雄公裔閃公者始迁老滩之祖也,若余五松继望公裔由常丰而迁勳山水洞者《节中公》,续水洞而分派湾裡者《镒公》,迁五峰黄柏冲《寿四公》,迁墩塘冲《寿三公孙正六公》,迁润北者《寿六公》。总皆继望公裔也,今谱告竣合为一,敘以論后世子孙当思木本水源,须念同宗血脉,勿以微寒而故弃,勿以富贵而骄人,祖功宗德,敗佑于孙,昌大门墙,远振家声、昭穆以序、贤达以出是为祖训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舒经禄先生邀请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谱牒专家王鹤鸣教授来安庆指导工作在《赵朴初纪念馆》合影留念)</b><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另据我族《铜陵五松舒氏宗谱》记载,明成化类已年三月,赐进士通议大夫刑部侍郎毕锵拜講:逖南齐中书令、茛隋卫尉将军、攸素唐武昌军将校、恒平章事宰相、元興山南东道從事、元迥司封员外郎、元褒监察御史裹行、万徹太子宾客、复光后晋侍中、义南唐保大间状元、雅赵宋中书侍郎、必允端拱进士、雄樞密便等等,有三十多位祖先在朝为官,且自骏翁以下可稽也,按其古迹舒溪、舒郷、舒姑三祖之类具存,也究其迁居则流传所记,逢长、逢滩、逢壩、逢口、逢嶺、逢石、逢田之类可推也,昭昭可知,又据宋淳熙曹年秋八月嗣孙太学生吗胜谨书:吾舒氏发样之长有二,而皆出自泓祖,泓祖祖之后则折为两派,一自泓王长子権以父荫食邑泾阳由西安号曰《京兆舒氏》,一自 泓王一世孙靓任秦左庶长以功封于ヒ属平陽号日《平阳舒氏》,若今徽、休、宣、池阳、姑熟及江淮之东西皆以権五世孙骏翁为祖,实京兆之蔓延也,豫州以北冀充以南皆以靓之后惊为祖实平陽之瓜葛也。骏公复拜为丹阳守迨嗣,许除守新安见山川胜丽、风倍醇朴,遂家于斯传七世嗣孙定居石城迤东七十地名七井,亦胥居焉池阳之舒氏实自骏派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原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先生为《中华舒氏通谱》题字)</b><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从安徽各地大部分所收藏的家谱中所记载:再经过我们认真分析、比对、论证,抽丝剥茧,层层梳理,生于汉文帝浚元年间的骏公,字配德,元朔癸丑郡守,以贤良存于朝,初为下邳令,时好边事张汤,赵禹法令苛刻,骏抚绥多方民安,其业寻迁郎中,历任都尉,时丹阳旱蝗,复拜为丹阳太守,治姑孰莅任九年令,行政举化孚俗美,是为京兆分派祖也。京兆分派一世祖骏公至《中华舒氏通谱》确定的“元字辈”为座标,共为三十四世。为统一字辈,相对应的应该是三十四世对应一世。经过推算铜陵一世祖荣祖公应与一世祖元舆公第八世相对应。以铜陵舒滨本为例,铜陵始迁祖据家谱记载:从骏公至《中华舒氏通谱》一世祖“元字辈”为第三十四世(关于这段历史“骏公”至“元字辈”要有一个专门的资料详细注解并理顺相关联的世系,做到承上启下,左右贯通),从三十四世至铜陵始迁祖(荣祖公)为第四十一世,从“元字辈”算起至铜陵荣祖公相对应应为第八世。《铜陵五松谱》各支系应在“元字辈”第十六世分支(山水洞、黄柏冲、墩塘冲等),从我祖(墩塘冲分昇一公派)从一世祖骏公至今(铜陵五松谱》“永字辈”相对应为第七十三世,如果从“元字辈”算起应为第四十世,以舒滨本为例,根据换算,《中华舒氏通谱》统编新字辈应为“国字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北京财政部退休宗亲舒振奎于2021•10•17号造访谱办寻根问祖,家中存有乾隆三十六年圣旨,圣旨上写明其祖先叫舒鹏,曾在湖州长兴为官一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湖北舒宜芳教授来安徽安庆谱办指导工作)</b><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元舆公(791-835)字升远。婺州东阳上卢泉塘北人(又说浙江婺州兰溪現坦人),其先祖曾任东阳郡守,祖父舒缜,授兰溪医学学训导、学正父敬之,母薛氏,其为长子。唐代大臣、诗人,唐元和八年(813)进士,初仕即以干练知名。曾任刑、兵两部侍郎,唐文宗时期两位宰相之一(兰溪历史上第一位官至宰相的人),另一宰相为李训,擅长写文章,有著作《舒元舆集》等,有作品被收录于《全唐诗》。其弟舒元褒、舒元肱、舒元迥,皆第进士。宰相裴度荐元舆为兴元书记,作文以檄豪健闻名。当时宦官专权,故作《养狸述》一文。拜监察御史,迁刑部员外郎,改著作郎。文宗时,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因与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事机不密,于甘露之变中腰斩。其五子普闻变携带家眷逃入丛林,后隐姓埋名,在唐宣宗时期平反,并加封显号一乘仙公,其后裔将其遗骨移葬到兰溪白露山惠安寺侧(兰溪女埠街道現坦村境内)。舒元舆曾作《牡丹赋》,时人认为写得好。后来唐文宗赏牡丹时,吟诵其中词句,为舒元舆落泪哀悼。值得一提的是广为传诵的“宝剑锋从磨砺出”出自其勉励弟弟不要因生活所困而忘记砥砺品行节操的《贻诸弟砥石命》一文。宰相裴度荐为兴元书记,所作文檄豪健,一时推许。元舆负才,锐意进取。太和五年(831)上疏自荐,反复八万言,文辞精粹,出入今古,获文宗李昂嘉许。以擅文敢谏着称。宰相李宗闵谓其浮躁诞肆不可用。及李训得宠,召为左司郎中,充知杂事侍御史。九年七月权御史中丞。文宗省察记录囚徒罪状,因元舆奏辨明审,九月升御史中丞,以本官兼刑、兵两部侍郎,同平章事。时宦官仇士良专权。十一月,李训、舒元舆和风翔节度使郑注等,密谋内外协势,铲除宦官势力。以左金吾卫石榴树上夜有甘露为名,诱使仇士良等往观,谋加诛杀。因所伏兵甲暴露,事败。元舆单骑出走,为仇士良神策军生擒,不日腰斩,史称“甘露之变”。弟元褒、元肱、元迥官同时。元褒早卒,余全被族诛。所着《牡丹赋有序》一篇,时称其工,一日,文宗绕栏微吟,为之泣下,大中八年(854)昭雪。着有《舒元舆集》,以散佚。《全唐文》录存其文十六篇。其文《贻诸弟砥石命》、《录桃源画记》收入《唐代散文选》,其诗入《全唐诗》六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舒经禄宗亲和北京的舒家鑫宗亲在安徽铜陵的天井小镇亲切交谈) </b><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之远祖的信息收集均来源于安徽的族谱,经我认真细致的核对和对祖先谱序的翻译,应该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前瞻性,但综合全国一盘棋考虑,恐有一定局限性,再加上自己水平有限,遗漏概述不全,需要把视野放大,把眼光放远,需要全国广大宗亲集体的智慧,需要汇集全国各大支系遗存的家谱进行比对、论证,层层梳理,仔细甄别,在探索中发现,从谱牒文化中学会编谱。特别是全国大的支系,例如江西靖安始祖邦俊、邦佐、邦翰。湖北的文祖。湖南舒氏大县溆浦致和、致远二公的后裔。四川、贵州等舒氏大省,要广泛听取宗亲们的意见,以《中华舒氏通谱》确定的一世祖唐代“元舆公”为坐标,根据各大支系的迁徙流布过程,确定世代数,直至当代人丁,最终达到“字辈”的统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四川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舒红平先生为《中华舒氏通谱》信息化建设倾注意了大量的心血,为后续《中华舒氏通谱》数字数据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b><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盘古开天辟地,我们的祖先在参悟天地,顺应自然的过程中,依托华夏大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了参天法道,敬祖惠民,崇德向善向上的崇高思想观念。所以我们编修的这部家谱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书中收录了上自远古,下迄近代,家族中贤良将相,文武百官,科技精英,文苑名家,才子佳人,巾帼英豪,凡有名于当时而又播名于后世者,无不尽力采撷在册。世系源流更是枝繁叶茂,承前启后,一册在手,可知舒家事,一册在手,我们可以透过家谱,查证自己的源流,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疏我者,我疏之”,一谱之中,皆为父母兄弟,血脉相通,长幼有序并延续着家族的血脉,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或绵延家风,或为人孝悌,或与时俱进,自助者天助之!我们一百七十多万中华舒氏儿女正以他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紧跟着时代步伐,默默的复兴发展壮大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本文作者:舒滨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然,我们还需谦虚谨慎,戒躁戒躁,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谱文化也在不断地被注入新的内涵,它犹如一面镜子,其所涵盖的历史魅力,不仅仅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多元素,多方面发展的传承者,《中华舒氏通谱》横空出世,虽只是浩瀚书海里的一滴水,但其对华厦民族姓氏文化的贡献是勿须质疑的,也是一部穿越时空,让历史鲜活起来的范本,《中华舒氏通谱》的岀版发行,以其博大的胸襟和文化自信,承载着别样的盛世华章。她不仅仅是我们舒氏家族的文化,也是华厦民族的文化,更是世界的文化!我们要以此为傲,读好舒家的书,讲好舒家的故事,借助新时代的传媒,借助新时代的技术,把我们舒氏家族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欢迎大家咨询请谱,请谱热线:《中华舒氏通谱》理事长舒经禄,电话:13905560049。)</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谢谢大家!</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华舒氏通谱》编委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安徽铜陵 舒滨本敬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公元2022年7月28号</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舒氏家族的骄傲》</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中华舒氏通谱》2022一号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关于中华舒氏通谱请谱须知</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开支审计报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由安徽方之圆会计师事务所提供</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古舒国群舒的地理位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2017年12月3号是一个大喜的日子,《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安徽省安庆市君澜豪庭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代表济济一堂,共商编修《中华舒氏通谱》之伟业,启动并正式拉开了编修《中华舒氏通谱》的大幕。</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2022年《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员会新年贺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中华舒氏通谱》的封面设计(烫金版)</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中华舒氏通谱》编修管理制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中华舒氏通谱》编委会财务制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致全国广大宗亲的一封信</b><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尊敬的全国广大宗亲,各位先生、老师,家人们!大家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乾坤独倚栏,古今如梦水云间!《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即将完美收官,正式由中华书局岀版发行,这是我们舒氏家族数千年来的一次重大历史盛事!该书分为《文化卷》《文献卷》及《世系卷》,共一百二十八册,四千多万字,堪称鸿篇巨著,很荣幸作为这个团队中的一员,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点点贡献,沧海一粟,微不足道。但作为参与者,亲身见证了这部皇皇文献大著编修过程的艰难,就像是进京赶考一样,能不能考及格?能不能给广大宗亲一个交代?这便是摆在《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员会每个成员面前的首要任务,虽然我们兢兢业业,弹精竭虑,但也是如履薄冰,生怕辜负了广大宗亲的期望,有负历史重托,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面对挑战,《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员会在舒经禄先生的坚强领导下,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魄和勇气,跨过火焰山,趟过通天河,敢做敢当,变压力为动力!高屋建瓴,呕心沥血,精心谋划,以高度的政治智慧,紧紧围绕《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员会,紧紧依靠广大宗亲的力量,积极开展工作,编修家谱的决心坚如磐石。终让这部(从第一次三江会议《中华舒氏文化研究会》成立之日起至《中华舒氏通谱》出版发行)前后耗时十八年,耗资三千多万(舒经禄先生独资),涵盖三十四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台湾同胞之舒氏盛事隆情绽放,在我们舒氏家族五千年历史文化进程中,如满天星斗,闪耀在中华姓氏文化里,是值得大写特写的一笔,这本书就是我们家族的根和魂,是深厚的情感联结与文化认同。可以称的上是我们舒氏家族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是最全面的舒氏家族文化百科全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如果说前十年《中华舒氏统谱》厉精图治,积蓄力量,为后来编修《中华舒氏通谱》奠定了基础,哪么后八年则是《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奋楫扬帆、笃行致远的八年,是勇者无畏、奋进的八年,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的八年!自2017年12月3号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员会正式成立之日起,八年时光如白驹过隙,放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是惊鸿一瞥,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八年中是我一生最值得铭记的珍贵时光,奉天承运,拜缘分所赐,通过编修家谱,让我很荣幸的认识了尊敬的舒经禄先生、舒育玲校长、舒大刚教授、舒永栋老师等等,我不仅从诸位先生的身上学到了思维严谨、严于律己、人际交往、为人处世等等许多社会上学不到的东西,真正体会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让我进步和受益匪浅,同时,我们也在舒经禄先生的带领下,在《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员会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广大宗亲的智慧和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在编修家谱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发现,循序渐进,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捕捉到了最真实的中华舒氏家族繁衍迁徙的过程,最大限度的对家族世系承上启下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且在整个家谱编修的过程中,没有抱残守缺,墨守成规,在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舍弃糟粕,取其精华,让家谱文化结合时代的价值观,使中华舒氏家族的历史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编著的这本《中华舒氏通谱》,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其文化、文献卷,广征博引,结合历史资料和碑文记载,以及古文献史料,通过条分缕析、相互印证和科学推论,从史前文明,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良褚文化、龙山文化等等,寻找人类起源的密码。对原始社会、母系社会、父系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从夏商周、尧舜禹的时代,到我们的始祖皋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尤其是对族源、地望、世系、宗法制度、继承制度、政权形式、社会性质等关键性问题的论述,做好了顶层设计,其史料之详细,内容之丰富,足以证明《中华舒氏通谱》编修委会在舒经禄先生的带领下,在各位先生老师的大力支持下,学术造诣之深厚,在中华姓氏文化里可谓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部日积月累,才能“始终如一”达到的文化底蕴,是和舒经禄先生潜心躬耕的严谨的工作作风分不开的。一叶知秋,因为经禄宗亲心里装的是广大宗亲,盛的是家国情怀,也正是这种责任和使命担当,才成就了《中华舒氏通谱》编修的完美收官,奠定了中华舒氏家族在谱牒文化中的领先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盘古开天辟地,我们的祖先在参悟天地,顺应自然的过程中,依托华夏大地丰富的历史文化,滋养了参天法道,敬祖惠民,崇德向善向上的崇高思想观念。所以我们编修的这部家谱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书中收录了上自远古,下迄近代,家族中贤良将相,文武百官,科技精英,文苑名家,才子佳人,巾帼英豪,凡有名于当时而又播名于后世者,无不尽力采撷在册。世系源流更是枝繁叶茂,承前启后,一册在手,可知舒家事,一册在手,我们可以透过家谱,查证自己的源流,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疏我者,我疏之”,一谱之中,皆为父母兄弟,血脉相通,长幼有序并延续着家族的血脉,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或绵延家风,或为人孝悌,或与时俱进,自助者天助之!我们一百七十多万中华舒氏儿女正以他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紧跟着时代步伐,默默的复兴发展壮大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我们还需谦虚谨慎,戒躁戒躁,随着时代的发展,家谱文化也在不断地被注入新的内涵,它犹如一面镜子,其所涵盖的历史魅力,不仅仅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多元素,多方面发展的传承者,《中华舒氏通谱》横空出世,虽只是浩瀚书海里的一滴水,但其对华厦民族姓氏文化的贡献是勿须质疑的,也是一部穿越时空,让历史鲜活起来的范本,《中华舒氏通谱》的岀版发行,以其博大的胸襟和文化自信,承载着别样的盛世华章。她不仅仅是我们舒氏家族的文化,也是华厦民族的文化,更是世界的文化!我们要以此为傲,开拓创新,碰撞思想,启迪智慧,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读好舒家的书,讲好舒家的故事,自觉践行爱党、爱国、爱家族,借助新时代的传媒,借助新时代的技术,把我们舒氏家族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欢迎大家咨询请谱,请谱热线:《中华舒氏通谱》理事长舒经禄,电话:13905560049。)</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谢谢大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中华舒氏通谱》编委会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安徽铜陵 舒滨本敬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2022年7月28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致敬宗亲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作者:舒滨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尊敬的各位宗亲、各位先生、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华舒氏通谱》的颁谱盛典,很荣幸受邀参加这次盛会。看着眼前这一册册透着墨香闪着金光的文字,我是喜极而泣啊,数十年来,在我们的家族中以舒惠国先生、舒经禄先生、舒宏瑞、舒新国董事长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不吝啬财富,不吝啬智慧,苦心孤诣、呕心沥血,高屋建瓴完成的一百二十八册《中华舒氏通谱》这本书,大块文章,精妙绝伦!每本书重达两斤半,全套谱近一百六十公斤,你们说这是不是一次伟大的创举,我想这不仅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不可思议的是:滨本承蒙中华舒氏通谱各位编委的厚爱,承蒙各位先生、老师的厚爱,竟也参与其中,同这个团队中的各位老师、先生一道,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点点贡献,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离广大宗亲的要求还远远不够,并深感惭愧和不安,但作为参与者,亲身见证了这部皇皇文献大著编修过程的艰难,就像是进京赶考一样,能不能考及格?能不能给广大宗亲一个满意的交代,编委会成员个个都如履薄冰,“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终于在舒经禄理事长的坚强领导下,问心无愧的完成了这一伟大壮举,今天《中华舒氏通谱》的正式出版也给了您一个正式的回答!“汉青史上丹心照,功过自有后人评”!所有的一切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归,是非曲折,酸甜苦辣,皆为序章!翻开新的一页,大道不孤,众行致远!所有的一切,我只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今天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和大家一道共享《中华舒氏通谱》编修成功后的喜悦,共享繁华盛世,实乃荣幸之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各位宗亲:“鼻息吼春雷,蹄声裂寒瓦”!四十五年前、改革开放的一声号角,中国这匹烈马挣脱了束缚,一声长啸,不仅拉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闸门,同时也撬动了中国文化禁锢多年的思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下,我们中华舒氏儿女也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盛世修谱,在尊敬的舒经禄先生的带领下,本着对家族的热爱,对祖先的高度敬畏,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岀钱、岀力、岀智慧,满怀豪情乾坤在,一支素笔写春秋,本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念,一脉相承血肉相连,铸就了我们舒氏家族文化思想之作《中华舒氏通谱》的正式出版发行,这是我们舒氏家族千百年来的一次重大历史盛事,开创了我们舒氏家族姓氏文化的新纪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千百年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许多先进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精堪宝贵的精神遗产。尤以姓氏文化为甚,它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内容,是由血缘关系而衍生的人本文化。以人类为主体,随着人类个体、家庭、家族的发展而发展,是人类群体的伴生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炎黄为人文祖,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融汇了国内各代民族文化的统一体;数千年来,屹立东方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惟一文明从未中断过的民族,中国曾经被打败,但中华文明从未被摧毁,中国文化的发展从未间断过,即使经历诸侯割据、南北分裂、五代十国、军混战等历史震荡,也能奇迹般地重新统一,体现了绵亘不断、强韧延展的连续性。慎终追远,祭奠祖先;春节供祖,清明祭祖;按字排序,区别辈分……,背后都包含着浓浓的以姓氏为纽带、以血缘为主线的血脉文化,血浓于水而胜于水。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说,“我们的姓氏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家族传承的历史,更记录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如果我们每个人连自己家族的的祖先以及繁衍迁徙流布的过程都不清楚,那又怎么能够指望整个民族能够记住自己的民族历史呢?没有父母的孩子是孤儿,那么不知道自己的老祖宗的人也应算是孤儿……。所以我们《中华舒氏通谱》顺应时代潮流,在此刻应运而生,闪亮登场,便是让您追到拫、溯到源,寻到魂,回到家人的怀抱,回到母亲的怀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各位宗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编辑的这部《中华舒氏通谱》一百二十八册谱牒文化丛书在不可能中完成了可能,虽只是浩瀚书海里的一滴水,但其对华厦民族姓氏文化的贡献是勿须质疑的,也是一部穿越时空,让历史鲜活起来的范本,《中华舒氏通谱》的岀版发行,以其博大的胸襟和文化自信,承载着别样的盛世华章。它犹如一面镜子,其所涵盖的历史魅力,不仅仅是单一存在的,而是多元素,多方面发展的传承者,是舒经禄先生舍弃万贯家财和无穷智慧的结果,是中华舒氏儿女共同努力的结果,将永远被传承下去,形成标杆,影响后世。我相信:“瓣瓣(办)不同,却瓣瓣同心”,我们一脉相承的根是无法斩断的,我们所做的一切并不是要张扬自己,而是要在习近平主席提岀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弘扬和发展我们舒氏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心所向,也是广大宗亲的迫切愿望,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结所在。如果你还没认识到一个好的家族和我们编修家谱真正的意义,不妨听听《人民日报》这段话:一个好的家族的意义,不在于有多殷实、富贵,而是每一辈都竭尽所能,去托举 下一代更上一层楼。每一代都是 阶梯,为了下一代让我们走得更高更远……。所以这便是我们编修家谱的目地之所在,典籍在,历史就在,璀璨的文明将会永不消逝,在奔涌不息的中华千年文明中,每一册典籍都篆刻着民族的脉络,讲述着文明的沧桑,所以,我们花重金编辑的这部《中华舒氏通谱》,她不仅仅是我们舒氏家族的文化,也是华厦民族的文化,更是世界的文化!我们要以此为傲,开拓创新,碰撞思想,启迪智慧,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读好舒家的书,讲好舒家的故事,自觉践行爱党、爱国、爱家族,借助新时代的传媒,借助新时代的技术,把我们舒氏家族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承下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衷心的祝愿我们的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祝各位宗亲身体健康,家庭幸福,顺遂长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谢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舒滨本于2023年6月6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