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的艺术

徐铭栋

<p class="ql-block">  借是一门高级艺术,可以用来赚钱,亦可以用于御敌。当今运用比较多的是在赢利的方面,小的有按揭炒房,大的如借壳上市。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名词叫做杠杆作用,大体就是说借别人的钱去赚钱。 </p> <p class="ql-block">  借的艺术中国自古就有,但大都用在攻伐谋略中,什么借力打人,借刀杀人,都离不开一个借字,至于向谁借就要看谁有,向自己人借,向敌人借,向第三方借,也可以向自然借。</p><p class="ql-block"> 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是向敌人借,借东风是向自然借。至于借刀杀人就更巧妙,譬如周瑜之杀蔡瑁张允,王允之诛董卓,都是借别人之手消灭敌人,当然最高明的还是春秋时齐景公二桃杀三士的计策,让敌人自杀。</p> <p class="ql-block">  刚才说到的借都是智斗的例子,在武斗的方面借就是借力打人。现在许多人经过多年学就一身横练的功夫,有铁布衫,金钟罩的,有朱砂掌,铁砂掌的,遇到歹徒打来,你一伸胳膊,歹徒的手断了,一是你的功夫好,二是对方的胳膊太脆。但这样一来,好事就可能变成了坏事,你很有可能被判一个防卫过度。</p><p class="ql-block"> 反之如果你练的是借力的功夫,眼看拳脚或刀子要触到你的身体,只一转身,歹徒随即扑空倒地,这是借了地球的吸引力。借力打人在法律上也是无瑕可击,因为你又没有去打对方,躲一下总可以吧。这样看来,在当今的法制社会,所练的武功也应该是贵在借力的那种。</p> <p class="ql-block">  简言之,无论技击还是打仗,无论你有多强大,都不可不惜力,一味地蛮干,一旦力量被别人借走,你就寡不敌众了。凡能以少胜多者,大都是用了一个借,通过借完成了一个由少变多的过程,否则少怎么会胜多呢? </p> <p class="ql-block">  借在中国的建筑中也有广泛应用,中国的园林中就有一种手法叫 “借景”,说的是一个园林自己的景色有限,于是就在围墙上开一角小窗,将远处的风景借过来。</p><p class="ql-block"> 细想起来,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顺着一条小径在在一个微型的园林中散步,一抬头,透过粉墙上的洞窗,望见远处的一抹黛山。</p> <p class="ql-block">  在文字的运用中,借景的例子就更多了,譬如写了桃红柳绿四个字 ,游过西湖的读者眼前就出现了西湖边上那春明景和的景象,而到过颐和园的读者脑海里就浮现出北京的江南春色。</p><p class="ql-block">  中国戏剧则常常利用唱腔进行借景,以弥补舞台布景的不周之处。譬如锁麟囊中春秋亭的第一句唱词“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廖",戏迷们马上就感受到了秋风凄雨的气氛,尽管舞台上连一滴水也没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字的借景是自助式的,借读者的所见所闻,因人制宜,不拘一格,有什么就借什么,这比在一个园子里借景更为容易。</span>借用受众的想象力也许是文学和戏剧现在还能与电视,电影并存的一个原因。 </p> 尽管借在文学方面运用广泛,但其用途却都比不过广告,比如在茶叶前面加上两个字,高级,精品,特供,在水果前面加一个字,贡枣,贡梨,贡橘,原来一种普通的东西,在顾客的眼里马上就变得贵重起来。 然而借作为一门艺术和其他诸术相似,也不宜过度使用,就如歌唱不能不分场合,作画不能不选地点,借不能不择对象。借的过程中要常怀一种空灵的意境,不能因无而生慕,不能因借而生贪,借并非一定要占为己有。 <p class="ql-block">  昔苏轼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只见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便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p><p class="ql-block"> 少焉客乐极而生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子就安慰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p><p class="ql-block"> 闻得此言,客喜而笑。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铭栋 2013年2月作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前赤壁赋</p><h5>宋代-苏轼</h5><p class="ql-block">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p><p class="ql-block">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p><p class="ql-block">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p><p class="ql-block">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p><p class="ql-block">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p> <p class="ql-block">二桃杀三士</p><p class="ql-block">来源:百度百科</p><p class="ql-block">  战国齐景公时,田开疆率师征服徐国,有拓疆开边强齐之功;古冶子有斩鼋救主之功;由田开疆推荐的公孙捷有打虎救主之功。三人结为兄弟,自号为“齐邦三杰”。齐景公为奖其功劳,嘉赐“五乘之宾”的荣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三人挟功恃勇,不仅简慢公卿,而且在景公面前也全无礼统。甚至内结党羽,逐渐成为国家安定的隐患。齐相晏婴深感忧虑,想除掉,又担心景公不允许,反结怨于三人。</p><p class="ql-block">  一天,鲁齐结好,齐景公宴请鲁昭公。酒至半酣,晏子奏请开园取金桃为两国结盟祝贺。景公准奏后,晏子引园吏亲自监摘。摘得六个金桃,“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气扑鼻”。依礼,齐 鲁二国 君各享一个,齐鲁二国相各享一个。盘中尚剩两个,晏子奏请赏给臣下功深劳重的人,以表彰其贤能。齐景公让诸臣自我荐功,由晏子评功赐桃。</p><p class="ql-block">  公孙捷和古冶子因救主之功而自荐。二人一自荐功劳,晏子就肯定了二人的功劳,并即刻将两桃分别赐给了这两人。田开疆以开疆拓边有功而自荐。晏子评定田开疆功劳为最大,但桃已赐完,说只能等到来年桃熟,再行奖赏。齐景公说他自荐得迟,已没有桃子来表彰其大功。田开疆自以为这是一种耻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于是挥剑自杀。古冶子和公孙捷相继因功小食桃而感到耻辱也自杀身亡。晏婴就用两个桃子除掉了三人,消除了齐国隐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