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五十多年前的武都,每年腊月十几社火组织者们即开始聚集在一起讨论、策划社火事宜,腊月二十后社火场就忙活起来了,糊龙灯、糊掌灯、扎旱船、排节目、练高跷、练乐曲……。年三十,正月初一、二歇过两三天又开始加班加点地干,从大清早到大半夜。据说早前武都社火出灯在正月初十或十二,到我们记事时提早到初八、九。那时的人都很热心这些公共活动,也很自觉,为社火干活是没有报酬的,但大家仍很积极。社火筹办、排练期间小孩们常钻到社火场看热闹,出灯了则跟着自己所在街道的社火队到处跑,从早到黑直至当天最后一场演出结束。以致开学后的一两周,坐在教室里耳朵里还响着锣鼓声,“咣---楞噔,咣---楞噔”。</p> <p class="ql-block">社火队伍</p> <p class="ql-block">看社火的人群</p> <p class="ql-block"> 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说:“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古时农家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社”即成为陕甘一带群众有组织的自然单位;与“社”有关的事称“社事”,这种会社,每逢迎神报赛、庆贺集会,必然举行游艺活动,锣鼓火把助威,狮子龙灯游行,人群相随,就形成了“社火”风俗。</p> <p class="ql-block">社火经费由单位,工商业家和居民等捐款资助,我想应当还有一些上年的演出酬谢收入。</p> <p class="ql-block">乐队在练曲。墙上贴的是居民捐款名单。</p> <p class="ql-block">社火乐队</p> <p class="ql-block"> 武都人兴办社火,由来已久,城里人办,乡下人也办,大村镇办,三四十户的小村也办,而且牌灯、龙灯、掌灯、高跷、旱船、狮子、锣鼓、乐队,大多都是一应俱全,只是规模、质量的区别。缺少了主要元素似乎就不能称其为“社火”。据说武都过去办社火有规矩,一办就得连办三年。武都城那时有三个社火队,人民街的、中山街的和西关街的。</p><p class="ql-block">我记忆中的武都社火传统节目有耍龙、舞狮、踩高跷、划旱船等,高跷唱词和船曲每年都加些新内容、新歌词,另外还要演出一些新排的节目。如,西关街的《逛新城》、苏先生(黑娃)的快板、羊皮鼓,中山街的《采茶舞》、人民街的《洗衣歌》等,影响之深至今难忘。社火锣鼓称之谓“社鼓”、“社锣”、“社钗”,大,厚,沉重,锣鼓需要人抬着(后来发展成小车运载),一个人无法操作。社锣直径约一尺五左右,大鼓直径二尺多,钗直径一尺二过。社火锣鼓敲起来如雷震耳,响彻山川河谷,它唤醒了冬眠的大地,人们为之振奋,这浑厚响亮的锣鼓声宣告着寒冬的结束,春天的到来,新的一年开始了!过去,每次演出先是狮子帮着持掌灯的人打开场地,之后龙就上场了。耍龙的把式们把龙耍得很流畅,激烈的鞭炮、锣鼓声中威武的巨龙一会儿翻江倒海,一会儿腾云驾雾,搅得大地天昏地暗,沙飞石走。那时候没有电灯,夜间的街道没有如今那么明亮,社火的灯火就显得格外耀眼,夜晚的社火特别好看。每节龙身里都插有武都当地特制的大蜡烛,亮灯的龙飞舞起来别有一番风味。同样,高跷、掌灯、旱船、狮子、竹马,白昼与夜晚演出效果也迥然不同。夜晚各家各户彩灯高挂,和社火灯火交相呼应,满城灯火辉煌,锣鼓喧天,游人如织,热闹非凡。说到灯就要说一下蜡倌,夜晚演出时他要紧随社火队,负责为社火灯笼队提供蜡烛,保障各灯笼蜡烛燃尽后能及时更新。蜡倌背着装着各类蜡烛的小背篓,一只手里提着装有蜡烛的竹篮,另只手举着他的标志灯----比一般灯高,颜色通红的蜡烛形灯笼。</p><p class="ql-block">舞龙结束高跷登场。高跷演员的扮相丰富多彩,主要是戏曲故事人物,像《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小青、许官人,三国戏中的刘关张、赵子龙,《封神演义》的姜子牙、雷震子……。登上高跷的演员自始自终都有持掌灯的人保护着。表演时演员们随着鼓点和音乐迈着整齐的舞步,高跷踩踏着地面发出铿锵有力的节奏。持掌灯的伴随着高跷演员边扭边唱照样精彩。踩高跷的小伙子们耸着双肩,抖着大刀、长矛,好开心;姑娘们手把宝剑,舞着长袖多自豪!踩罢高跷开始演小节目,有舞蹈,快板,眉户剧,小演唱,大多自编自演,内容与时具进。其中一个颇具时代感的节目有这样一段台词,“进老林,打豹子。打下的豹子熟皮子,进城换回了茶叶子”。现在谁敢去打豹子?哪儿还有豹子?倒数第二个节目是划旱船,船匠(艄公)划着载有船姑娘的小船一会儿急流穿行,一会儿风浪颠簸,一会儿险滩打旋,接着又是不幸搁浅,一路坎坷不断,折腾地差不多了最后终于风平浪静,然后愉快地唱着欢歌下了场。最后狮子上场,舞狮者一般是些会点功夫的男子,可是他们的表演往往被人忽视,因为即将散场,又加上舞狮时要燃放大量鞭炮、火花,人们不等演完便纷纷离场。</p> <p class="ql-block">乡下的社火进城</p> <p class="ql-block">乡下的社火进城很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乡下的社火</p> <p class="ql-block">乡村居民正月间常成群结队的来城里看热闹</p> <p class="ql-block"> 很早以前武都社火还有个叫“芯子”的表演项目,芯子也叫“春台”,是把化妆后的小孩绑在长杆上做一个造型高高挑起,再将杆固定在车或木架上随着社火队游行。清光绪时阶州府发告示明令禁止这种玩法,说这有违于儿童的健康和安全,因为要长时间固定在高杆上,孩子当天的吃喝受到限制,身子被紧紧固定,憋着屎尿,想想都很难受。在我记忆里好像城关的三个社火队都没搞过那个“春台”,但有个别乡间社火在继续保留。</p><p class="ql-block">武都乡间的社火会进城演出(一般都是受到邀请),城里的社火也会到附近乡村演出,如去东江水。传说正月十六的夜晚社火要倒灯,可我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武都城的社火倒过灯。</p><p class="ql-block"> 郭建林(高高)</p><p class="ql-block">首发辛卯年正月十一(2011.2.13)</p><p class="ql-block">再发2022.02.04.对原稿有所删改</p> <p class="ql-block">演出间隙高跷演员在休息</p> <p class="ql-block">帮演员扎紧高跷绷带</p> <p class="ql-block">旱船和船姑娘</p> <p class="ql-block">掌灯</p>